第一篇: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
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是我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做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十分重要、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院师生中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上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推动汽车工程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二、活动目的
(一)调查了解同学们对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理解,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二)反应同学们对党团组织认识和党的领导方针、路线、指导思想的接受程度,为今后开展党与民众工作打好基础。
三、参培学习对象
汽车工程学院全体辅导员,13-14级入党积极分子。
四、学习内容及负责人
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桑燚同志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其主要内容如下:
1、深刻领会总书记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2、依法治国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3、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4、坚守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
5、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
五、实施时间 1、11月10日集中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主讲人:)2、11月11日集中学习“依法治国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主讲人:)3、11月12日集中学习“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主讲人:)4、11月13日集中学习“坚守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主讲人:)5、11月14日集中学习“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主讲人:)
六、学习要求
1、学习时要求人人有学习笔记。
2、学完后人人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3、学习期间要做好有关图片资料、出一期学习简报。
4、学完后人人要有一个总结。
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 汽车工程学院分团委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五日
第二篇:专题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专题一: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一)全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会议全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时间: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会期四天;会议地点:北京,京西宾馆;出席人员: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十八大中央委员205人,候补中央委员171;列席人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主持人:中央政治局; 会议内容及议程: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部分人事调整,发布公报,对外全会召开情况。
会议主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会议背景:
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远景,其中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体系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需要升级到2.0版。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所以,四中全会是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和落实,尤其是将三中全会的改革纲领进行具体化部署。
2、依法治国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很早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和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进行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0多年来,依法治国的道路走得非常扎实、有力,效果非常明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既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提炼、总结、概括和提升,也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3、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4、历次“四中全会”怎么开?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
(1)深化“三中全会”部署: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聚焦“人事”,讨论、选举党的领导;“二中全会”一般在全国两会之前召开,主题也以“人事”为主,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三中全会”则以“经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四中全会”,一般与“三中全会”相隔一年左右,会期一般4天,会议内容通常全面落实、深化“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
8个月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今年10月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2)多以“党建”为主题:特别是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四中全会”还常聚焦“党建”。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十四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均以党建为主题。
如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3)部分人事调整:依据党章等规定,开除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党籍,要经党的全会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分别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许运鸿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分别撤销许运鸿、田凤山的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开除二人党籍。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超过以往,此前被查的34名省部级高官中,有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中央候补委员(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1、“四个第一次”的表现:
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
2、“三个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3、“六度”的体现:
(1)法治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高度重视。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通过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体现了党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高度认识。《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条件下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三是高度立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法治厚度:回答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一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总抓手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大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工作布局是两个“三位一体”,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重点任务是“四个方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法治深度:推出系列具体举措
四中全会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精神,回应群众期盼,提出了180多项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改革举措,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关于建设法治政府,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关于司法公正,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关于保障人民权益,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4)法治硬度:昭示坚强信念决心
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仅关乎国家形象,而且影响全球治理、世界发展,自然举世瞩目。四中全会既是对内部署任务,也是向世界郑重宣示。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是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同时指出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四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决不照搬西方政治理念、制度模式,体现出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法治广度:体现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
四中全会反映了我们党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德治礼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德治就是尊重中国历史传统,把握中华文化根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与法治结合,使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崇尚道德、遵纪守法,从而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法治国价值理念,提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举措,体现了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胸怀和智慧。
(6)法治温度:彰显执政为民情怀
监督约束公权、保障人民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决定》处处体现人民的分量、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真切而深厚,朴实而温暖,充分表明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是一切为了人民。在立法方面,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在执法方面,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在司法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一切依靠人民,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依法治国重大任务之一;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求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求政府把公众参与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三、《决定》的基本内容
(一)《决定》诞生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仅两个月,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
党中央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总书记担任组长,张德江、王岐山同志担任副组长。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几十位同志参加文件起草组工作。
1月27日,党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2月1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从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251天,习近平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其间,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全会决定起草提出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意见。
文件起草组还组成8个调研组赴东中西部14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听取领导同志意见,向专家学者问计,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深入最基层的社区警务室、乡镇基层法庭,深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种座谈会就召开45次。
各地区各部门提出了45万多字的书面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还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
8月初,中央办公厅向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印发了全会决定征求意见稿。
8月1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全会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统计,全会决定稿征求意见3326人。经汇总,文件起草组收到的意见和建议2058条,其中党外人士提出66条,扣除重复的总计1815条。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260多处修改。
9月30日,经过修改的全会决定稿提交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会议认为文件基本成熟,决定提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
全会召开期间,在总书记主持下,文件起草组根据与会同志审议讨论意见,对全会决定又两上两下进行多处修改。
10月23日下午3时,散发墨香的全会决定草案摆放在出席会议的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座席前。这份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决定获得一致通过。
(二)《决定》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17190个字,共分三大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部分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展开。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展开。最后,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1、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5+1):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鲜明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实质上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条道路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一定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2、一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多重意思。
首先是道路、制度、理论的融合性: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者的融合贯通对应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
其二是体系的完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了两个方面五个部分的体系: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意味着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要与国家法律体系协调发展。
三是推进的一体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就意味着法治建设必须要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结构层次的均衡;四是努力方向的现代性: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要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依法治国要朝着现代法治的方向努力,进而通过法治化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3、五大体系: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全会提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三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五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人民主体地位;(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从中国实际出发。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六大任务。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依三体)的工作布局,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法一促进)的重点任务,即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六大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这些重大任务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立法工作和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突出强调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完善和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完善党的立法决策程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等等。
第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六点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要求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等。
第三,公正司法与提高司法公信力。在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司法权独立行使和科学配置的制度机制,例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人民参与等改革举措。
第四,培育法治文化与建设法治社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具体措施。在法治社会建设层面,强调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等。
第五,法治职业和人才队伍的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始终还是要靠具体的人来加以实施。全会指出了法治专门队伍的建设方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明确了“四个忠于”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制保障。
第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指出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可以预料,很快会有具体的举措出台。同时,还提出了党委依法决策、党组织监督、党内法规建设、将法治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等具体要求。而且,更有新意的是,将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和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和推进国家统一明确提了出来。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同时,对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强调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
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恪守立法为民,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宪法法律的制度,通过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等,让人们感受到宪法法律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加强法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热点领域的人权保障,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和救济权。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是由于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引起的。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公民法人权利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公民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当前实现公正司法,要加快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习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自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康庄大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第三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于**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首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已经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真实总结,更是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作为祖国西南边陲****州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尤其是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切实把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自治州国家权力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大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全州人大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法治**,为全州的改革发展作出积极的新贡献。
一、不断深入学习,把握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的两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认识到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法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依法治国新天地、开创法治建设新纪元,切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主要有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深刻认识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心议题,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并就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执政兴国的一个全面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所作出的重大抉择;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第二,深刻领会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十分丰富,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部署,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从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就。为此,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人大的立法等各项工作,不断推进边陲**改革发展稳定。其次,领会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的指导思想;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会提出的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其三,明确了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更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全面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其四,把握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其五,理解了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法、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共同推进,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要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按照推进法治领域改革的目标,要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保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当今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第三,深刻把握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内外和国内外都高度关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边陲**的各级人大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和加快建设法治**步伐献计出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夯实****法治基础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州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中共**州委针对**州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出台了**州《2011年至2015年依法治州规划》和《关于在全州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简称“六五”普法规划)》。切实推动**立法与时俱进,夯实****发展基础已经成为全州上下的普遍共识,依法治州、建设法治**正在成为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生动实践。
立法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自治州立法是《宪法》赋予的地方权力,而所立的自治州条例和单行条例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州人大常委会设立30多年来,始终把自治州立法工作摆在最突出的重要位置。截止今年**月,共制定和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2部,条例中有**三七发展、**辣椒产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4部条例在全国属创新性立法,其中修订6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时州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条例起草办法》、《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和《询问质询办法》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办法》等。这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办法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对于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30多年的立法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自治州立法工作,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基本州情作为根本依据,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作为根本途径。目前,**改革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治州已有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思考如何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自治州实践的高度,递进观念、攀升境界,真正实现立法“升级”,切实地为引领和保障改革发展、促进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支持。
第一、完善机制,发挥州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以往部门主导立法,往往突出行政管理,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州消防条例(草案)》进入立法程序后,审议中对基层消防编制及有关问题上存在分歧,最终搁置下来,浪费了大量立法资源,教训深刻。最近几年,我们着力加强了立法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自治州单行条例立项机制、起草机制、调研论证机制、人大代表及公众参与机制和专家学者提前介入机制以及审查审议机制,进一步规范立法流程,切实完善了立法技术规范,充分发挥了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搞好立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使每一部条例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以及反映****各族人民意志,得到**各族人民的真诚拥护。《**省****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是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首部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单行条例,也是**州人大主导立法的典型。常委会在审议过程中,多次组织组成人员深入边境民族乡镇、边远的行政村及村民小组开展调研,面对面倾听各族群众呼声,把省、州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各族群众的愿望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意志。被****、**的各族人民评价是“创新型立法的一大进步”。条例草案数易其稿,将单向的“行政管理”演变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最终获得省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成为一部农村社会公约,得到全州农村各族人民的拥护和遵守。近年来,**州人大紧紧围绕省、州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盯重大改革事项、优势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依法治州,聚焦推动全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大繁荣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立法工作。例如新制定出台全国乃至三十个民族自治州第一部有关产业发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的自治州单行条例——《**三七发展条例》的制定实施,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尤其是三十个民族自治地方就单一生物资源作为一项产业立法的先例。经过实施和省、州人大对该条例的立法回头看及立法评估,证明《**三七发展条例》是成功的,并受到省委和省人大的充分肯定。第二、转变立法观念,积极努力推进科学立法 “内脑”加“外脑”,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专家学者立场、利益和观点相对超脱,并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对待立法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在**人大主导立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内脑”决策与“外脑”谋事相结合,为提高立法议事决策的质量,筹划建立有68位专家组成的立法议事咨询专家库和成立了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18为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并颁发了聘书;与此同时,新制定出台了《****州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等相应的规定。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各工委室和法工委(即立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充分发挥好立法咨询专家库和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提高**立法质量服好务。
一是坚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进村入寨开展立法专题调研、住户收集村(居)民建议、开会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拓宽了社会各界参与立法的渠道。在制定《**省****州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条例》过程中,立法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州人大财工委、农环委和法工委以及立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二十多次部分社会各界人士及金融机构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部分“三农”代表、金融部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专业贷款经营利益攸关方和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驻文部分相关的全国和省及州县乡“五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意见,面向全州部分城乡居(农)民和农村合作社收集意见建议数百条,在凝聚各界智慧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平衡各方利益和诉求,形成“最大公约数”。重视在立法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邀请部分代表参与起草和审议(审查)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了驻文部分相关的全国及省州县乡“五级”人大代表的立法意见和建议。修订《**省**州**州**景区保护条例》就是由**代表团在人代会上提出立法议案后,常委会将其列入2015年立法计划,并进入人大自主立法程序。
二是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注重立法精细化。通过加大立法调研力度,引入提前介入、后续评价和立法“回头看”机制等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重点难点,细化科学应对,从而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修订《**省****州水工程管理条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深入基层部分县乡村水库等水工程调研,就水工程规范、建设、权属、管理和维护等焦点,在规范工程规划建设、水源及供水设施保护、水质安全等方面细化规定,增加了约束力和规范性。**州人大近年来还先后开展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水工程管理条例》以及《**三七发展条例》等五部单行条例的立法“回头看”及评估等工作,通过广泛的调研和立法定量论证分析,对相关规定的设立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取得了良好的立法效果。
第三、突出立法地位,以立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
自治州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是重要的制度资源。而建设法治**,客观上要求把自治州立法手段用好用活,把立法资源用够用足,尤其是通过自治州立法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用法律制度凝聚社会共识并引领改革发展。为确保2020年前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长效机制,**州人大常委会不仅听取和审议了《**州2011—2015年依法治州规划》和《在全州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简称“六五”普法规划)》,并依法作出了《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州的决议》,而且还以自治州立法的形式推动州委依法治州的决策部署,成为全州350余万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首先,欲有善治,必有良法。**州人大常委会自觉把立法工作放在全州的全面深化改革大格局中去谋划,切实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结合起来,以完善五年立法规划(2012——2016)作为切入点,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将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的项目列入规划,确定了六大类十九项立法任务。其次,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立法以改革同频共振。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者“先破后立”,勇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框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从今年初开始,**州人大常委会将依照法定程序对不适应改革发展的单行条例——即《**景区保护条例》和《****山保护区管理条例》进行修订。
其三,建设法治**,必须领导干部带好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党员群众是有深远影响的;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主流。领导干部学法要深,知法懂法是守法、执法和普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对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掌握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律素养。领导干部守法要诚,要常怀敬畏之心,筑牢法律意识,瞄准法律红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各族人民、忠于职责。领导干部执法要严,不耍特权,不以权谋私,心存浩然正气,公道正派、恪守原则、严格程序、清正廉洁、依法办事,捍卫法律威严。要从家人和同事以及亲朋好友入手,把普法贯穿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带动身边的人学法、懂法和守法。要依靠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依靠法治为改革顶起大梁,以实际行动推进法治**建设
总书记在今年6月6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地推进改革攻坚”。**州立法工作是全州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于担当”也是对**人大立法工作的新要求。要增强坚持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政治自觉,始终把人大立法工作置于州委的领导之下,强化职责担当和能力担当,把立法服务全州改革发展大局作为第一要务,把立法服务****各族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把立法服务全州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为重要责任,为当前乃至今后全州立法工作计划和规划及其安排找准结合点与突破口,切实为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第四篇: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共分三大板块、七个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既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内容,也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党的建设明确要求,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有机整体。
“两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四个方面工作部署”: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称之为“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级政府是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行流程,避免行政执法错位、越位、缺位,杜绝多头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乱象,使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受到严厉惩处,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民守法。执政兴国,关键在党。当代共产党人更应该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用身外的党规党纪、内心的道德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筑起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各级官员都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树立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的观念,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者吃到苦头。塑造全民的法治信仰,让全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六大任务”: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七个关系”: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把握“七个关系”。一是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三是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在法治牵引下推进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改革,在法治保障下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改革,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四是把握健全宪治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五是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六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全民守法意识。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七是把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五篇: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而不是人治,以法治大于人治。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商鞅变法、近代的百日维新,其中都包含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但如今之依法治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内涵更丰富更深刻,其推进能力群众基础更强更好。
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也是今后中国长久治国理政的根本策略。在这方面,中纪委做了大量努力,以一起起案件向国人昭示了必须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做法,现代有法不上常委的做法,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进入了中常委,也就终生安全了,哪怕你犯点错误。但党中央、中纪委铁血反腐的实绩,向人们昭示了一个道理,中国需要依法治国。从博熙来、***、徐才厚等人的查处,这些人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过去谁想查处他们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根自己过不去,因为他们位高权重,且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网,一张巨大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但党中央、中纪委沉着冷静、迎难而上,查处了一起又一起大要案,中纪委以一起又一起案件的查处向世人证明一个道理:古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今天的中国,无论你如何位高权重,哪怕是正国级,只要违纪违法,一样要绳之以法。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不要心存侥幸。只有平时小心翼翼、不触法、不违法,依法办事,才能高枕无忧,腿伸直了睡觉。
只有不敢腐、不想不能不愿腐,才能平平安安过一生,才能对得起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亲人,对得起关注自己的党组织和周围群众。千万不要以为有什么所谓靠山,犯错误不用怕有后台呢。因为多数人的后台大不过中常委,即使中常委这样的后台也有被拌倒的可能。
每个人都依法办事是构成依法治国的最基本的细胞和元素,也是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武器。
国家要依法治国,我工作在民政局,结合本职工作,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牢记“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断地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繁忙中、办证群众较多时,改善服务态度,耐心认真的讲解政策和办事流程,始终把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工作中要做到亲力亲为,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从严要求自己。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坚持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坚持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思想,保持我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每个人都依法办事,中国就会成为依法治国的国际典范,就会风清气正,就会人心向党向国,就会齐心协力谋发展,就会国富民强,中国应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复兴之路就会实现!
依法治国来源于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公职人员的依法办事,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党员干部都从本职做起,脚踏实地,有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为依法治国这项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添砖加瓦,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