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天地神舟》观后感精选
精
纪录片《天地神舟》观后感精选
壮歌激荡天地间
——纪录片《天地神舟》观后感
纪录片《天地神舟》终于在中央电视台九套和观众见面了。五天,五度让人心潮澎湃,十集,集集让人感慨万千,回顾整个剧集,仿若一曲铿锵的壮歌激荡在天地之间,也激荡在人们心里。
该剧用十集的篇幅,多角度、多方位,全景记录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始末,真实再现了各系统航天人大力协同、迎难而上、确保成功的伟大精神和良好形象。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伟大成就的一曲赞歌,是千万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的人们无私奉献的见证,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重音!
《天地神舟》与去年同样在央视九套播出的《龙舞九天》所选的题材同为航天发射,那么,如何既真实又艺术地再现整个发射过程?如何让观众没有重复之感,从中看到新的东西?该剧除以小见大、以细微见精神、以细节见宏伟,再现一个历史场景的同时,把镜头拓宽到了整个发射任务的各个系统,各个时段,各个环节,在局部
精
精
之上展现了一个庞大的整体,即载人航天工程。这种”小”与”大”的对比和结合,给该剧增加了不小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在表现手法上,它用一个个普通的”小岗位”、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一次次不为人知的”小插曲”来折射神舟十号发射的全过程,反映载人航天工程道路的曲折。比如火箭控制系统指挥邓晓军的三轮检查六个签字依然挨批,比如临危受命的雷测站工程师鲁述康短时间适应新岗位,比如五院技工王颖练瑜珈增加柔韧性以适应小空间作业,比如开舱手李涛手被锤子砸破了却不知道等等,这些人物,这些故事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相比可谓小之又小,而观众从这些小故事中看到的,从这些小人物身上领悟的,却是那种忘我、严谨、无怨无悔的大精神!
内容上,该剧囊括了火箭、飞船、测控、航天员、发射场、着陆场等众多分系统和进场、组装测试、联试联调、合练演练、实施发射、太空授课、飞船回收等众多环节,内容可谓纷繁复杂,但本剧却丝毫没有给人凌乱感。它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以其神来之笔描写了各个分系统的”冲突”,以一横一纵两条线把这些矛盾冲突巧妙整合,有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这种大容量的剧集中感受任务的一波三折,在矛盾冲突的解决中放眼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从发生故障时与会人员的激烈争论,到为了选取合适的测量点,远望六号测量船船长凌元与高级工程师李红艳的争论,从暴风雨
精
精
突袭岗位人员检查测试装备,到远望六号突发漏油故障高级技师喻健康冒险排故,从控制飞船五次变轨追赶天宫一号到告别天宫返回地球,这一个个”冲突”和”矛盾”,把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恰如以散落满天的颗颗星斗照亮一片星光灿烂的夜空。
《天地神舟》作为一部纪录片,其创作团队继承了他们在《龙舞九天》中对”情”字的运用,并且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得该剧充满着激情,散发着活力,饱含着情谊。也许是因为同为航天人,对这份事业本身就有着深厚感情的缘故,也许是在片中隐约看到自己影子的缘故,观看过程中,几度挥泪感叹,几度激情满怀,为这些平凡的人们,为这个伟大的事业,为这股浓浓的情!
航天员王亚平为了准备太空授课苦学相关知识,苦练试验技巧;高级技师陈为检查测试签名就签了两万多个;船长凌元提到自己即将调离远望六号时几度哽咽无语;崔吉俊出厂房忘记换鞋子;喻健康排完故障时脸上的汗水;零号指挥员周晓明任务前准备的小纸条;发射成功时人们脸上的笑容……这一个个镜头,无不彰显着广大航天人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对事业的崇尚之情,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是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接受采访时说的几句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千千万万航天人正是凭着讲大局,明大义的精神,凭着精诚团结,大力协同的兄弟之情,伙伴之情和战
精
精
友之情,才能共同搭建起中国征服宇宙,飞向太空的天梯。而与对事业和祖国的大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个小家里甜甜的爱情和暖暖的亲情。雷测站工程师王成语与丈夫黄杨俊相识在戈壁大漠,相恋在发射架下,一个一线冲锋,一个后勤保障,不同的岗位,相同的步伐,不同的工作,相同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这种爱情似乎比寻常的爱情少了些许浪漫,但却多了几分担当。与他们相比,远望六号测量船胡金辉与妻子的爱情似乎只有聚少离多,鹊桥相望了。而王成语和黄杨俊爱情的结晶却因为任务只能托付给父母照顾,这其中的不舍和愧疚,又怎是一个”情”字了得!同样,因为任务离家三百多天,女儿高考不能陪伴的愧疚,也藏在高级技师陈为的心里,而当女儿突然出现在面前时,这个有些失职的父亲竟难掩内心的惊喜和激动!虽然这样的爱情和亲情因为航天事业缺少了很多,却也因为航天事业被绘上一抹特
殊的颜色。大与小,情与爱,这其中饱含着什么,意味着什么,都让观众深思许久。
另外,该剧在音乐和镜头的使用上也非常值得一提。它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在配乐风格上,添加了一些民族气息,使剧情更加贴近,任务更加鲜活。一些特殊场景,使用了鱼眼镜头进行展
精
精
示,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进一步增强了剧集所要突出的效果。
该剧已经播完了,剧中的一幕幕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光辉历程,呈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中国航天,作为祖国航天事业中的一员,我不能不被影片所激励和感染。感谢该剧的制作团队,让我们有机会如此翔实地回顾这次任务,感受航天事业的魅力。一个个镜头依然在脑海里翻转,那铿锵有力的节奏合着此刻的心跳,我分明感觉到,脚下充满力量!《纪录片《天地神舟》观后感精选》
精
第二篇: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有哪些你知道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神舟十三号载誉出征,由中国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一起来看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查阅!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2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3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4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三号发射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第三篇:神舟六号观后感
为我们祖国更加强大而努力
凤求凰:中国航天事业的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很严谨的,难怪我们出事情的机会小点,呵呵看外国他们,哈哈哈,失败
雪影左:呵呵,只有点可惜,就是觉得我们的速度太慢了点,听说神七要07年才发射,而神八和神九才有对接的打算
哎,就不能快点啊,还有登月也要加快速度啊!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祖国的各
项事业早日赶超美日!
化名为龙:数风流人物还看锦涛
潇潇王子: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祖国的腾飞,我们做证,祖国的成功,普天同庆,尧天云雁与天下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第四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4月5日晚,公司党群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它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坚定党的信仰推动跨越发展。我们要坚定正确信仰、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作为党课的主要内容,抵御不良习气、始终保持先进。
第五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纪录片简史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拍摄于2004年2月,耗时一年多,片长39分钟,是一部讲述中国安徽阜阳颍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大约七万名艾滋孤儿命运。影片于2006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纪录电影节获得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2月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杨紫烨——只对生命负责的女导演
《颍州的孩子》导演杨紫烨,华人电影工作者出生在香港,1977年移民美国,先后取得绘画和电影制作硕士学位。身为剪辑师和制片人,杨紫烨涉猎了反映中国社会的广泛主题,和不少知名的美国华裔电影工作者如王颖、陈冲等有过合作,如在1997年陈冲导演的《天浴》中担任剪辑师和副制片,在陈冲导演的另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纽约之秋》中担任剪辑师。
她首部执导的纪录片是1997年拍摄的以香港主权移交为主题的长篇作品《风雨故园》,反映的是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前后香港年青人的心态。200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二》,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一代年青人的心态以及中国城乡地区家庭面貌的差异,在2005年5月首度于全美公共电视台公映,之后还应邀参加香港和欧洲等地多项影展并深受好评。这两部片子已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
2007年,杨紫烨以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成为历史上第九位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华人。在全球企业抗艾滋病联合会上获奖的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拍摄的艾滋病防治电视宣传片《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及纪录短片,也是由杨紫烨导演,该片在国内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影视作品奖。在央视及各地方台播出的《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 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也由杨紫烨导演。
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杨紫烨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生命。她这样介绍自己:“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抗艾、环保都是如此。我希望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去工作,电影就是我的生命。如果别人问起杨紫烨是谁?我不用讲太多,就把我的电影拿出来。” 她将电影视为生命,同时又将电影赋予生命的厚重感。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中却有一种利落的、干净的节制力量,赋予电影一种冷静的基调。杨紫烨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解:“记录变成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关键是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是城市的历史,或者是个人的经历,有好的主题就可能拍出好的纪录片”,通过拍摄艾滋病纪录片及公益广告,这位女导演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对人的关怀,大爱,人和人性。她用实际的行动表明着自己对人文主题的热衷和对自己的同胞持续不变的关注和关怀。
2002年,杨紫烨无意中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关于中国艾滋孤儿的报道,是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初契机。但最初的行动直至2004年才有了转机,中国卫生部与美国NBA一起合作拍摄艾滋病公益广告,杨紫烨被邀请执导,就是姚明和约翰逊参演的公益广告,这个作品出来之后,影响很大,也成为她拍摄《颍州的孩子》的润滑剂。由此她得到了斯达基金会和赠与亚洲基金会资助,并回到中国,杨紫烨与汤列伦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项目(The China AIDS Media Project), 开始策划和制作一系列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汤列伦是美国资深电影制作人,也在后来《颍州的孩子》中担任监制。这个的团队耗时一年半,深入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跟踪拍摄多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素材共有60多个小时,对当地的艾滋孤儿的生活做了详实的深入记录。
在拍摄中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这样的片子用镜头直面残酷的现实,需要强大的道德担当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及痛苦,另一方面杨紫烨刚回国内对很多情况和人际关系都不了解,必然会碰很多壁。庆幸的是,杨紫烨通过哈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认识了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
纪录片简史
童救助协会会长张颖,这位女商人长期救助艾滋孤儿,也帮助杨紫烨和拍摄组得到了孤儿和他们亲属的信任,这也是影片得以顺利拍摄的有利条件。内容分析——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
片中讲述的是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女孩楠楠和黄家三姐妹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影片的开始用了一系列画面引入,人的无辜、无奈、恐惧的眼神、破旧凌乱的房屋,立刻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
故事情节穿插进行,首先出现在画面上的是4岁孤儿高峻,他的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病毒也已经使他全身长满了疮,小男孩本该与同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的,但他却因为受到歧视只能把家里的猪当作玩伴,整个过程里小孩都沉默不语,眼神里透着恐惧和陌生,看到这儿我心里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说。后来因为高俊的叔叔不愿收养和奶奶过世,在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的帮助下他被另一个艾滋家庭收养,在三个月后的拍摄中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脸上终于有了本该拥有的天真的笑和童年应有的快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高俊和他的养父在油菜地的场景,在这里可以看到亲情的温馨、孩子的童真,终于听到了高俊天真无邪的声音,分明就是正常家庭里的温暖欢乐,这是我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不由得面对画面微笑了。但是由于病情恶化,高俊最后又被送到一个新的家,瘦小孤单的背影消失在小路上,让人心酸。
小女孩楠楠则因为感染艾滋病而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父母去世后与姐姐相依为命,受到亲人的冷淡和周围人的歧视,以至于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也许她们一辈子都得小心翼翼地隐瞒下去了。幸运的是楠楠的叔叔最终把她接过来一起住了,楠楠也慢慢开朗起来,同时她受到美国一位老人的资助,而另外还有千千万万像楠楠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医药治疗。
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庭,黑黑的屋子里,孩子们嘤嘤地哭泣,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镜头中的弟弟哭诉着自己受到的歧视和委屈,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得不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和周围充斥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最感动我的是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生命的坚强。
影片展示的歧视、恐惧、贫穷、冷漠、无奈的一幕幕场景都令人心痛,我看到了一群艾滋病幼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周围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变得沉默,孩子的本性应该是活泼可爱的,而在他们的身上却感觉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去呵护、理解、照顾他们。艺术特色——刚刚好的打动
影片的叙述结构经过了精心编排,三个故事穿插讲述,板块式的叙事策略,将镜头深入三个不同的家庭,力图在三个不同孩子身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并不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是纪录片运用了剧情片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艺术的虚构,不如说是一种逼近生活实质的体现,一种对主题的把握,导演将视听集中于展现孩子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影片的主题很明显,以小见大,博爱和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这在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是主流价值观,也是能够感动和影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电影是视听艺术、纪实与抒情的综合,导演用镜头来密切配合主题的表达,多次使用到平拍的角度,力图使被拍者与观众处在平等的视线,目的在于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此外还多次使用到了特写,拉近了观众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真实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近景和远景运用适当,配合了影片的基调和抒情效果。而音乐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烘托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能够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的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沉默无语到歌唱、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处境的变化,同时也在表明孩子们需要人们的关怀、帮助,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片长只有39分钟,却足以给人以巨大震撼。“制片人认为39分钟更有力度。如果故事太长,震撼力就没这么大。”杨紫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也说道:“我们拿去国外,对他们的观众而言,很多东西他不
纪录片简史
明白,给他刚刚好的打动就可以。”影片最动人之处非常有控制,但却恰恰给人了最大的触动,如在影片的最后,从背面的拍摄角度讲述了小男孩高俊被送往另一个新的家,整个片子以瘦小孤单的身影结束,画面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总体评价——对每一个生命最原始的尊重
《颍州的孩子》讲述的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是“反映有关人性的好故事”。在第70届奥斯卡中另一部入围华语片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投资3.6亿元人民币的影片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时长39分钟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成本约4.5万美元。如果电脑特技公司的“优惠价”再打五折,这笔钱还是不够完成《黄金甲》一个6秒钟的特技镜头。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是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活动不变的主题,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往往比那些虚无的故事更有感染力,这个全球瞩目的奖项也让艾滋孤儿的命运受到强烈关注。
这部影片对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隔一年后的奥运会期间,导演杨紫烨在鸟巢见到了影片中的小男孩高俊,“我看到他在笑,就感到特别的开心。朋友带他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他也在笑,我当时就哭了。他的生命这么强韧,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小英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我拍这个片子的精神回报。”而黄家三姐妹的生活也明显不再是昏暗的色调,大姐已经上中专,二姐和弟弟都在上初中,比起谈从前的日子,弟弟更愿意从抽屉里翻出相册,让记者欣赏他和总理温家宝、演员蒋雯丽的合影。而小女孩楠楠再也不沉默寡言,许多人专程来看望她,在她的睡房里,漏风的墙壁上贴着姚明、濮存昕等公益名人的照片,悬挂着山东白血病人送她的千纸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接见了她和其他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还在她的笔记本上赠语:“坚强、努力、奋斗、向上。”
可以看到影片的拍摄给小主人公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影片的宗旨绝不仅仅是这些,它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消除特别是农村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但对艾滋病的防治和重视并不是用一部片子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这样写道:“如果说,股市的一天暴跌,北京可以用庞大的资金来入市托股,第二天就可以全盘翻红,继续营造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盛况,那么,艾滋病的防治,就绝对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才能出现成效”。
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我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看完这部影片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一些有关的常识,艾滋病患者本身已经受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病痛折磨,又怎能经得起人情冷漠、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出于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抑或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影片不仅唤起了我对艾滋孩子的同情,更给我了一种生命的启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