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老师》观后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纪录片《老师》观后感
纪录片《老师》观后感
大家好,我是xx计划的志愿者xx。在上周的观影后有许多感想,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4月19号的下午,我和许多同学一起观看了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办的,xx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xx计划,xx大学小小鸟助残社合力承办的纪录片《老师》。
意料之外的感动,难受,欣慰······很多感觉,一起涌上心口。我用纸巾擦着眼睛,无意间撇过头看见一同观看的同学都红着眼睛。我知道,那是感动。
纪录片从汶川地震开始讲起,编者们的一个小小的调查很让我们震惊。当年奋不顾身救学生并且因此牺牲的老师已经被大家忘记了。可能我们记住了他们,可是我们没记住他或着她,没记住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保护学生时那伟岸坚强的身影。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们把曾经的痛是隐藏起来还是遗忘了?似乎是一个巧合,20号的8点多,同样在那个“天府之国”,那个景色秀丽的四川又有一场地震发生。我不敢想,在这次灾难中又会有多少生命逝去,会有多少老师义无反顾的扑向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我不敢想,我害怕自己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再次被泪水淹没。在这些勇敢的老师心中,学生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们做一天老师,他们就爱着这些学生。
随着影片的进展,镜头伸向甘肃的一个小山村。我看见在那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旁认真读书的几个孩子,以及那个扎着马尾,留着齐刘海的女老师。这位老师年龄不大,姑且认为是和我同龄,可是在那样偏僻的地方,她坚守着这最后的讲台,给面前的孩子带来知识,送他们走出大山。她还要坚守多少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一辈子?她还年轻,也想去大城市看看,可是,她丢不下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她走不出乡村教育的空缺。
我还能说什么呢?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世界的视线之外,却拼命的想把与自己无关的孩子送进城市;他们生活贫困,工资太少,却还要靠自己贴补学生,给他们做饭,看他们的目光就像母亲;他们爱自己的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却看着自己的儿女在一边不理解,抱怨。
他们是平凡人,也会有烦恼忧愁,只是他们很少将这些事情挂在嘴上。他们笑着说过的很好,很满足,很快乐,却总在转身的时候流下无奈的泪水。他们能向谁诉说呢?在现如今城市教育暴涨爆满,教师成为一份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职业,城市化越来越快的局面下,他们拿着几百元,一千元的工资,为着窘迫的生计奔波,忧愁;为着找不到人生的另一半烦恼;为着少有人关心的农村教育担心。
不论是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老师以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陪伴着乡村的乡村教师还是现在还站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他们爱别人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做一个有用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指明方向,教他们如何飞翔。
其实,一开始我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那贫穷的山村正是我生长的的地方,那坚守着乡村教育的老师将许许多多的孩子送出大山,送他们走进大学。若不是他们,哪有我的现在。
我想说:谢谢您老师!谢谢您的付出,让我看到这世界的美好,让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知道这世上有种无私的职业叫老师,更有一群默默的付出的人叫乡村教师。
第二篇:纪录片《老师》观后感
纪录片《老师》观后感
大家好,我是xx计划的志愿者xx。在上周的观影后有许多感想,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4月19号的下午,我和许多同学一起观看了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办的,xx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xx计划,xx大学小小鸟助残社合力承办的纪录片《老师》。
意料之外的感动,难受,欣慰······很多感觉,一起涌上心口。我用纸巾擦着眼睛,无意间撇过头看见一同观看的同学都红着眼睛。我知道,那是感动。
纪录片从汶川地震开始讲起,编者们的一个小小的调查很让我们震惊。当年奋不顾身救学生并且因此牺牲的老师已经被大家忘记了。可能我们记住了他们,可是我们没记住他或着她,没记住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保护学生时那伟岸坚强的身影。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们把曾经的痛是隐藏起来还是遗忘了?似乎是一个巧合,20号的8点多,同样在那个“天府之国”,那个景色秀丽的四川又有一场地震发生。我不敢想,在这次灾难中又会有多少生命逝去,会有多少老师义无反顾的扑向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我不敢想,我害怕自己再次被泪水淹没。在这些勇敢的老师心中,学生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们做一天老师,他们就爱着这些学生。
随着影片的进展,镜头伸向甘肃的一个小山村。我看见在那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旁认真读书的几个孩子,以及那个扎着马尾,留着齐刘海的女老师。这位老师年龄不大,姑且认为是和我同龄,可是在那样偏僻的地方,她坚守着这最后的讲台,给面前的孩子带来知识,送他们走出大山。她还要坚守多少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一辈子?她还年轻,也想去大城市看看,可是,她丢不下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她走不出乡村教育的空缺。
我还能说什么呢?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世界的视线之外,却拼命的想把与自己无关的孩子送进城市;他们生活贫困,工资太少,却还要靠自己贴补学生,给他们做饭,看他们的目光就像母亲;他们爱自己的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却看着自己的儿女在一边不理解,抱怨。
他们是平凡人,也会有烦恼忧愁,只是他们很少将这些事情挂在嘴上。他们笑着说过的很好,很满足,很快乐,却总在转身的时候流下无奈的泪水。他们能向谁诉说呢?在现如今城市教育暴涨爆满,教师成为一份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职业,城市化越来越快的局面下,他们拿着几百元,一千元的工资,为着窘迫的生计奔波,忧愁;为着找不到人生的另一半烦恼;为着少有人关心的农村教育担心。
不论是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老师以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陪伴着乡村的乡村教师还是现在还站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他们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做一个有用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指明方向,教他们如何飞翔。
其实,一开始我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那贫穷的山村正是我生长的的地方,那坚守着乡村教育的老师将许许多多的孩子送出大山,送他们走进大学。若不是他们,哪有我的现在。
我想说:谢谢您老师!谢谢您的付出,让我看到这世界的美好,让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知道这世上有种无私的职业叫老师,更有一群默默的付出的人叫乡村教师。
第三篇:张丽莉老师纪录片观后感
生动的一课
----张丽莉老师纪录片观后感 富林陈炳华
含泪看完了张丽莉老师四集纪录片,又一次经受了精神的洗礼。张丽莉老师的行为表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作为一名70后的女教师,我要以丽莉老师为楷模,学习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最美教师,美在大爱。最美教师,美在责任。
张丽莉老师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
英雄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她身上早已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
张丽莉老师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搬到第四中学,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撒水为学生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体育课下大雨,他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
张丽莉老师参加工作以来,用他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五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在初三一次考试中,王睿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不好,她擦去还在的泪水,想妈妈似的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着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感动,一份无私,一份热爱。
张丽莉老师的座右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经常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交流互动,积极参加市、区、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还自己出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专业水平的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是最让家长信服的好朋友,领导放心的好同志。她用执著的热情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带病工作。
还记得丽莉老师说的那句话吗:“很多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我觉得老师更像火炬,熄灭了自己,传递了光明。”这就是丽莉老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在讲台下,丽莉老师面对生与死的无私和无畏的选择,更是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最生动的人生课,也为师德这两个字做了最完美的诠释。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感动、除了流泪、除了叹息之外,也能够行动起来,更多一些善良、更多一些勇敢、更多一些坚定、更多一些信念,让这堂课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第四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4月5日晚,公司党群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它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坚定党的信仰推动跨越发展。我们要坚定正确信仰、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作为党课的主要内容,抵御不良习气、始终保持先进。
第五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纪录片简史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拍摄于2004年2月,耗时一年多,片长39分钟,是一部讲述中国安徽阜阳颍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大约七万名艾滋孤儿命运。影片于2006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纪录电影节获得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2月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杨紫烨——只对生命负责的女导演
《颍州的孩子》导演杨紫烨,华人电影工作者出生在香港,1977年移民美国,先后取得绘画和电影制作硕士学位。身为剪辑师和制片人,杨紫烨涉猎了反映中国社会的广泛主题,和不少知名的美国华裔电影工作者如王颖、陈冲等有过合作,如在1997年陈冲导演的《天浴》中担任剪辑师和副制片,在陈冲导演的另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纽约之秋》中担任剪辑师。
她首部执导的纪录片是1997年拍摄的以香港主权移交为主题的长篇作品《风雨故园》,反映的是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前后香港年青人的心态。200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二》,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一代年青人的心态以及中国城乡地区家庭面貌的差异,在2005年5月首度于全美公共电视台公映,之后还应邀参加香港和欧洲等地多项影展并深受好评。这两部片子已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
2007年,杨紫烨以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成为历史上第九位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华人。在全球企业抗艾滋病联合会上获奖的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拍摄的艾滋病防治电视宣传片《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及纪录短片,也是由杨紫烨导演,该片在国内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影视作品奖。在央视及各地方台播出的《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 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也由杨紫烨导演。
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杨紫烨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生命。她这样介绍自己:“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抗艾、环保都是如此。我希望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去工作,电影就是我的生命。如果别人问起杨紫烨是谁?我不用讲太多,就把我的电影拿出来。” 她将电影视为生命,同时又将电影赋予生命的厚重感。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中却有一种利落的、干净的节制力量,赋予电影一种冷静的基调。杨紫烨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解:“记录变成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关键是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是城市的历史,或者是个人的经历,有好的主题就可能拍出好的纪录片”,通过拍摄艾滋病纪录片及公益广告,这位女导演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对人的关怀,大爱,人和人性。她用实际的行动表明着自己对人文主题的热衷和对自己的同胞持续不变的关注和关怀。
2002年,杨紫烨无意中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关于中国艾滋孤儿的报道,是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初契机。但最初的行动直至2004年才有了转机,中国卫生部与美国NBA一起合作拍摄艾滋病公益广告,杨紫烨被邀请执导,就是姚明和约翰逊参演的公益广告,这个作品出来之后,影响很大,也成为她拍摄《颍州的孩子》的润滑剂。由此她得到了斯达基金会和赠与亚洲基金会资助,并回到中国,杨紫烨与汤列伦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项目(The China AIDS Media Project), 开始策划和制作一系列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汤列伦是美国资深电影制作人,也在后来《颍州的孩子》中担任监制。这个的团队耗时一年半,深入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跟踪拍摄多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素材共有60多个小时,对当地的艾滋孤儿的生活做了详实的深入记录。
在拍摄中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这样的片子用镜头直面残酷的现实,需要强大的道德担当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及痛苦,另一方面杨紫烨刚回国内对很多情况和人际关系都不了解,必然会碰很多壁。庆幸的是,杨紫烨通过哈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认识了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
纪录片简史
童救助协会会长张颖,这位女商人长期救助艾滋孤儿,也帮助杨紫烨和拍摄组得到了孤儿和他们亲属的信任,这也是影片得以顺利拍摄的有利条件。内容分析——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
片中讲述的是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女孩楠楠和黄家三姐妹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影片的开始用了一系列画面引入,人的无辜、无奈、恐惧的眼神、破旧凌乱的房屋,立刻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
故事情节穿插进行,首先出现在画面上的是4岁孤儿高峻,他的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病毒也已经使他全身长满了疮,小男孩本该与同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的,但他却因为受到歧视只能把家里的猪当作玩伴,整个过程里小孩都沉默不语,眼神里透着恐惧和陌生,看到这儿我心里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说。后来因为高俊的叔叔不愿收养和奶奶过世,在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的帮助下他被另一个艾滋家庭收养,在三个月后的拍摄中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脸上终于有了本该拥有的天真的笑和童年应有的快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高俊和他的养父在油菜地的场景,在这里可以看到亲情的温馨、孩子的童真,终于听到了高俊天真无邪的声音,分明就是正常家庭里的温暖欢乐,这是我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不由得面对画面微笑了。但是由于病情恶化,高俊最后又被送到一个新的家,瘦小孤单的背影消失在小路上,让人心酸。
小女孩楠楠则因为感染艾滋病而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父母去世后与姐姐相依为命,受到亲人的冷淡和周围人的歧视,以至于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也许她们一辈子都得小心翼翼地隐瞒下去了。幸运的是楠楠的叔叔最终把她接过来一起住了,楠楠也慢慢开朗起来,同时她受到美国一位老人的资助,而另外还有千千万万像楠楠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医药治疗。
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庭,黑黑的屋子里,孩子们嘤嘤地哭泣,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镜头中的弟弟哭诉着自己受到的歧视和委屈,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得不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和周围充斥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最感动我的是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生命的坚强。
影片展示的歧视、恐惧、贫穷、冷漠、无奈的一幕幕场景都令人心痛,我看到了一群艾滋病幼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周围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变得沉默,孩子的本性应该是活泼可爱的,而在他们的身上却感觉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去呵护、理解、照顾他们。艺术特色——刚刚好的打动
影片的叙述结构经过了精心编排,三个故事穿插讲述,板块式的叙事策略,将镜头深入三个不同的家庭,力图在三个不同孩子身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并不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是纪录片运用了剧情片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艺术的虚构,不如说是一种逼近生活实质的体现,一种对主题的把握,导演将视听集中于展现孩子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影片的主题很明显,以小见大,博爱和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这在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是主流价值观,也是能够感动和影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电影是视听艺术、纪实与抒情的综合,导演用镜头来密切配合主题的表达,多次使用到平拍的角度,力图使被拍者与观众处在平等的视线,目的在于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此外还多次使用到了特写,拉近了观众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真实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近景和远景运用适当,配合了影片的基调和抒情效果。而音乐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烘托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能够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的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沉默无语到歌唱、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处境的变化,同时也在表明孩子们需要人们的关怀、帮助,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片长只有39分钟,却足以给人以巨大震撼。“制片人认为39分钟更有力度。如果故事太长,震撼力就没这么大。”杨紫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也说道:“我们拿去国外,对他们的观众而言,很多东西他不
纪录片简史
明白,给他刚刚好的打动就可以。”影片最动人之处非常有控制,但却恰恰给人了最大的触动,如在影片的最后,从背面的拍摄角度讲述了小男孩高俊被送往另一个新的家,整个片子以瘦小孤单的身影结束,画面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总体评价——对每一个生命最原始的尊重
《颍州的孩子》讲述的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是“反映有关人性的好故事”。在第70届奥斯卡中另一部入围华语片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投资3.6亿元人民币的影片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时长39分钟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成本约4.5万美元。如果电脑特技公司的“优惠价”再打五折,这笔钱还是不够完成《黄金甲》一个6秒钟的特技镜头。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是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活动不变的主题,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往往比那些虚无的故事更有感染力,这个全球瞩目的奖项也让艾滋孤儿的命运受到强烈关注。
这部影片对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隔一年后的奥运会期间,导演杨紫烨在鸟巢见到了影片中的小男孩高俊,“我看到他在笑,就感到特别的开心。朋友带他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他也在笑,我当时就哭了。他的生命这么强韧,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小英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我拍这个片子的精神回报。”而黄家三姐妹的生活也明显不再是昏暗的色调,大姐已经上中专,二姐和弟弟都在上初中,比起谈从前的日子,弟弟更愿意从抽屉里翻出相册,让记者欣赏他和总理温家宝、演员蒋雯丽的合影。而小女孩楠楠再也不沉默寡言,许多人专程来看望她,在她的睡房里,漏风的墙壁上贴着姚明、濮存昕等公益名人的照片,悬挂着山东白血病人送她的千纸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接见了她和其他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还在她的笔记本上赠语:“坚强、努力、奋斗、向上。”
可以看到影片的拍摄给小主人公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影片的宗旨绝不仅仅是这些,它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消除特别是农村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但对艾滋病的防治和重视并不是用一部片子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这样写道:“如果说,股市的一天暴跌,北京可以用庞大的资金来入市托股,第二天就可以全盘翻红,继续营造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盛况,那么,艾滋病的防治,就绝对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才能出现成效”。
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我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看完这部影片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一些有关的常识,艾滋病患者本身已经受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病痛折磨,又怎能经得起人情冷漠、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出于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抑或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影片不仅唤起了我对艾滋孩子的同情,更给我了一种生命的启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