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6.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2.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13.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5.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16.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17.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19.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0.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22.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23.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24.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5.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26.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3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33.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34.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35.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36.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3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3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39.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40.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4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篇四: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
育
学
学习
心
得
学校:山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 ——(美)爱德华兹 ——题记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丰。因为李老师的上课风格使我对这门课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使我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很多知识。李老师上课很有特点:一是,李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吸引力。《教育学》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比较枯燥无味,但是李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有趣,有深意的例子,使我们轻松的理解了这样的内容,并对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是,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了34个学习小组,上课用问题去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竞争,使我在学习小组中学会了团结、合作、责任等,同时也使课堂变轻松、民主。通过李老师的课,使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便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学》的认识
学习之初,通过《教育学》绪论让我了解到: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教育?在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中提到,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我认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 第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第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巩固在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作为一名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所以感谢《教育学》这门学科对我的帮助。今后我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看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感想
这个学期,李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前三集,触及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病,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唤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1、第一集《起跑线上》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2、第二集《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十多年的口号。学习的革命看似是一句颇负震撼力的口号,然而这样一场革命能成功吗?中美教育的对比,也让我们警醒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消极层面,我认为,学习的革命,就是教育方法的改变。虽然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需要灌输,但“灌输”绝不应该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借鉴美国式创新教育,学习芬兰等国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尝试去改变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创新之路,但是绝不应该将他国的教育模式全盘复制,正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如今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教育模式,但是学习的革命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是尝试的吗?这样的改革是需要一辈甚至是几辈人的共同努力。
3、第三集《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贫富地区教育状况差异大,这些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地方政府,做不到让每位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开脱的借口,就我观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教育就耽误在这杆不公平的天平上。那么关于平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使得发展教育成为各地方政府重视的方面,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与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将是我国对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切实关键点。对于贫困家庭上学难、农民工子女读书难这些不公平的问题,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通过两方面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相互推诿,耍太极的态度,要切实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详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视为工作问题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不应该出现公平之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让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这需要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杜绝一切“换汤不换药”的改革相信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三)通过采访教师,学做一名优秀教师
这个学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33学习小组采访了丁秀芳和张晓娟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以下几点: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应还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名知识功底深厚、教育观念、教法灵活的教师,在课堂上方能拔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深入地展开。任何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容怀疑的。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学好,教师必须爱教、会教,才能教会、教好。
二、身正为范
首先来说“为人师表”,不仅指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要为人师表,在衣着打扮,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均要为人师表。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将描绘成怎样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为人师、以身作则。教师真正的权威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更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教师为人师表,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全方位的发展。老师的榜样作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
三、爱岗敬业
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怀有深挚的爱。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险阻,都决不放手,决不回头。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四、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愿做的事不觉得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我将用花的美丽做叶的事业。以上便是我对《教育学》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我收获到了很多东西,让自变得充实起来,也为我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感谢李老师给我们传授了这么多的深刻教育理念,谢谢您!篇五: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就要遵从教育学的规律,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过去十六周的教育学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细细思考一番,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观看《教育到底能改变吗》系列电视节目的时候,很多感触可以说是不受控制的涌入我的大脑,冲刷着我的神经,让我深思。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听课、做题,教育本来就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纠正,一种重生。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而教育制约着人生理与心理发展,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劣质的,不科学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反而还会危害个体身心发展。但对于现在的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可以说是把孩子逼迫到了摧残身心的边缘。而残酷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更是给家长们戴上了沉重枷锁,把现有教育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节目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很多乐器、舞蹈、美术、珠算等各种各样特长的证书,而到了小学,为了争上优质的小学,不得不买学区房,北京的学区房甚至达到了三四十万一平米,一套房则只有七平米。然而,这样令人咋舌的价格,却依然让人们趋之若鹜。节目中一直出现一句话“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在这样金钱与物质的高压下,孩子如何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了学习而倾家荡产,这已经成为了可能。为了更好的出人头地,竞争早早的就开始了,这也为孩子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健康的成长,身心怎么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竞争优良的资源了,而是和培养心境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了。
二、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与弱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扬长避短,当然短处也不能就放弃发展,但对于长处确是需要大力发扬的。但现在的学校却存在着大量的矫枉过正。比如对于高考来说,过于看重总分,忽视了分析个人各方面的评估,对于有专门特长的人才不够重视,或者由于某一短板而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缺乏德育与实践的培养。我认为,所谓的德育培养,并不是上多少节思想品德课,也不是政治成绩占总成绩的份量,而在于教师言传身教。而所谓的“实践课”也并不是做多少义工,当多少次志愿者,而是在平时多动手、勤动脑,真正的热爱实践,比如化学、生物实验,有效的社会调查等,而不是简单地做些书本上的小手工。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选择高效的教育手段。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的重要,而社会教育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健康性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儿童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越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充满关爱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观念和理念需要我们去改正,在未来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实践,找到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路。
第二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6.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3.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
16.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17.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9.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0.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
22.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23.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4.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5.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26.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3.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34.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35.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6.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
3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
3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
39.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0.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4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三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胡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加案例教学法是讨论对话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集体合作式的而非个体式的,是批判反思式的而非结论教条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而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提到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胡老师首先给我们提出了几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合理与不合理,理想教学,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等等,极具针对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在课堂上,胡老师对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理念也都有所涉及,比如教师做家教能不能收钱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我们的学习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而不是空洞的教育理论、规律、原则、方法的满堂灌。
胡老师成功的教学方式表明,案例教学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有效形式。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不再是依赖别人告知的如何去做,而应当成为理智的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实践者。案例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教育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育学和胡老师教学方式的观点和评价,希望胡老师在案例教学上继续努力实践,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师范生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困惑。本学期我们除了学习教育学外,王老师的《英语教学法》也涉及到了教育。问题是,她希望并鼓励我们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课,其目的只是传授知识而已,和我们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目的”不一致,因此我有点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胡老师有时间的话,麻烦你解答一下,谢谢了。
第四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育对策
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的影响,或者别人当作一件物品、一只动物、一个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人,最重要的,我希望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
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了奴役。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个假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通过仔细学习《教育学》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让自己谈论对德育过程的看法后感触更深。教育学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我发现“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
“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老师也积极与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加案例教学法是讨论对话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集体合作式的而非个体式的,是批判反思式的而非结论教条式的。从这种意义上 讲,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而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就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了这几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合理与不合理,理想教学,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等等,极具针对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对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理念有了深入认识,扩大了视野。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体会到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十分重要,明白教师不应是依赖别人告知的如何去做,而应当成为理智的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实践者。应当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教育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胡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加案例教学法是讨论对话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集体合作式的而非个体式的,是批判反思式的而非结论教条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而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提到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胡老师首先给我们提出了几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合理与不合理,理想教学,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等等,极具针对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在课堂上,胡老师对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理念也都有所涉及,比如教师做家教能不能收钱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我们的学习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而不是空洞的教育理论、规律、原则、方法的满堂灌。
胡老师成功的教学方式表明,案例教学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有效形式。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不再是依赖别人告知的如何去做,而应当成为理智的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实践者。案例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教育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育学和胡老师教学方式的观点和评价,希望胡老师在案例教学上继续努力实践,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师范生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困惑。本学期我们除了学习教育学外,王老师的《英语教学法》也涉及到了教育。问题是,她希望并鼓励我们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课,其目的只是传授知识而已,和我们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目的”不一致,因此我有点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胡老师有时间的话,麻烦你解答一下,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