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教育学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概论”心得体会
“教育学概论”这本书,虽然我每天只学一节,日积月累,学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当我第一天翻开《教育学概论》这本书时,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连续看了几天后,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概论》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概论》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学习“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书中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概论”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学习“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这一章节,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我了解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 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书所讲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学习“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使我记忆优先的是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学完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的工作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任教几十年,但是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这本书,我觉得它对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很有利的。
总之,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是:
A、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B、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C、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2、标志着中国实行的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的是:
A、壬戌制 B、癸卯学制 C、壬寅制 D、癸寅制
3、“六三三”制指的是: A、壬寅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制 D、癸寅制
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是: A、壬寅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制 D、癸寅制
5、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在: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关于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B、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C、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D、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制约。
2、关于西方文化的传统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重视个人。B、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C、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D、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
3、确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B、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想。
C、借鉴和吸取全人类的思想成果。D、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排除干扰,为达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奋斗。
4、关于癸卯(guimao)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4年颁布。B、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C、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D、是我国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
5、关于壬戌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22年颁布。B、即通称的“六三三制”。C、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D、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通常由行政性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令无关。正确 错误
2、癸卯(guimao)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正确 错误
3、民办教育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正确 错误
4、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在2001年。正确 错误
5、“六三三”制指的是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最先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西班牙
2、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年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令。A、1852 B、1853 C、1854 D、1855
3、()年清政府颁布的《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和《强迫教育章程》被认为是我国由中央政府提出的第一个义务教育的法令。A、1911 B、1912 C、1913 D、1914
4、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补充规定实行“以()为主”的原则。
A、乡 B、县 C、市 D、省
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1986 B、1987 C、1988 D、1989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有: A、义务教育的强迫和免费 B、义务教育的普及、平等和基础性 C、义务教育的民族性和公共性 D、义务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E、义务教育制度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2、义务教育的灵魂是: A、民族性 B、公共性 C、政治性 D、阶级性
3、实施义务教育法,一般要做的工作有: A、调查清楚应受义务教育对象的数量和情况; B、建立稳定、可靠、数量足够而又能不断增加的经费来源; C、培养足够的师资; D、采取动员、督促和强制家长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的具体措施。
4、符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颁布《鄂省普及学塾章程并示》24条的关键词是: A、“普遍” B、“免费” C、“就近” D、“自愿” E、“普及义塾”
5、实施义务教育需要“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 A、经费 B、办公教具 C、校舍 D、师资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中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使它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决定的影响。正确 错误
2、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承上启下地位,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基础。正确 错误
3、美国儿童10岁受满四年小学教育后即进行分流,大部分学生分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少数进九年制完全中学。正确 错误 4、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教育法令,以民间力量来推进和实现国民教育的普及。
正确 错误
5、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非政府行为。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06章在线测试
1、关于显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B、教学进度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C、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D、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2、关于学科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B、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C、每一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D、容易与实际相联系。
3、关于学科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B、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C、常把相关的知识分割在各学科,使固有联系被割裂。D、较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4、关于广域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又称分科课程。B、它使教结学生的知识不至过于零碎,而且更加接近生活。C、教科书难以把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D、过去培养的师资,专业划分过细,不适应广域课程的教学。
5、关于活动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B、以成人的标准设计课程。C、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D、主要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A、社会需求 B、科学知识的进步 C、教育行政部门的设置 D、学生身心的发展
2、课程编制包括制定: A、学校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用书 D、音像教材
3、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编制任何一种课程,都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A、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B、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C、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D、课程评价。
4、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强调: A、整体 B、一贯 C、连续性 D、顺序性
5、课程标准一般包括; A、说明 B、课程目标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正确 错误
2、融合课程将性质相关的学科合并,构成一种新学科。正确 错误
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正确 错误
4、活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忽视学生的主动精神。正确 错误
5、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07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A、教好学生 B、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C、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D、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2、关于.“教师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 B、主张教师对学生不应多加干涉。C、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超出发来设计教学 D、主张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它,而只能顺应它。
3、“教师中心说”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克伯屈
4、下列不属于获取教师资格基本条件的是: A、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B、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资格考试合格 C、申请人国籍不限 D、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5、关于教师资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两次 B、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C、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依据法律规定的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其他机构认定的教师资格同样有效。D、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10年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教师的具体任务是: A、教好功课 B、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C、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D、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E、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F、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2、属于.“学生中心说”代表人物的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凯洛夫
3、属于教师资格分类的是:
A、幼儿园教师资格 B、小学教师资格 C、初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 D、高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 E、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F、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教师考核的内容有:
A、政治思想 B、业务水平C、工作态度。D、身体素质 E、工作成绩
5、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包括: A、了解学生的能力 B、教学设计的能力 C、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D、组织能力 E、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师要具备高超的信息素养。正确 错误
2、赫尔巴特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正确 错误
3、教师劳动具有简单性。正确 错误
4、按国家有关规定,中学一级教师为高级职务。正确 错误
5、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08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品德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A、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B、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C、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D、品德不等同于品行和德性。
2、不属于制定德育目标的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简宜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 A、多端性 B、方向性 C、全面性 D、发展性
4、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是被动接受的 B、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 C、建构论以个体为立足点 D、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5、不符合弗洛伊德观点的是: A、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B、道德发展过程是从无意识的过程过渡到意识过程 C、道德发展过程是从心理上的自制转向生理上的自制 D、道德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行为转向自觉的行为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有: A、社会需要 B、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C、家长建议 D、法律政策依据 E、现代教育理论
2、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B、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 C、建构论以社会为立足点 D、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E、建构是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现代转换包括: A、尊重与倾听 B、接纳与同感 C、理解与对话 D、期望与等待
4、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年龄阶段有: A、自我中心主义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5、德育研究新进展有: A、德育以人为本 B、德育回归生活 C、德育要丰盈学生精神世界 D、以上全是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德育过程并非是一种品德建构过程。正确 错误
2、品德是儿童与社会规范倡导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正确 错误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判断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正确 错误
4、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正确 错误
5、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社会。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09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进行系统的道德认知训练 B、不利于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尤其是道德知识点的落实 C、联系生活实际,具备足够的情感积淀 D、将德育课程简化为道德认知课程
2、关于综合课程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照生活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以归纳逻辑方式展开。B、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情境感受、价值辨析、道德反思。C、根据学生的年龄增长,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D、容易使德育脱离生活和实际。
3、初中德育学科课程内容分()部分 A、一 B、二 C、三 D、四
4、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的组织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可以脱离教师学生自行研究 B、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或信息处理,形成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C、要注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D、弥补了德育学科课程的局限
5、不属于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理念的是: A、强调评价的真实感 B、追求评价的激励性 C、回归评价的反思性 D、广泛参与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关于综合课程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学科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以演绎逻辑方式展开。B、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情境感受、价值辨析、道德反思。C、根据学生的年龄增长,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D、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的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A、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会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研究课题,然后独立或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设计。B、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或信息处理,形成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C、该课程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组织 D、要注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德育评价的策略包括: A、自我、同伴、班主任和认课教师评价 B、家长评价 C、多种方式整合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德育评价的方法有: A、问卷调查法 B、行为观察法 C、情境测验法 D、以上全是
5、属于发展性德育评价的操作的是: A、利用现实情境,捕捉真实道德信息 B、评价指标內隐化,排除动机干扰 C、创设适应性情境,采用生态性评价 D、以上全是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是进行系统的道德认知训练。正确 错误 2、2003年颁布的初中德育学科课程采用综合课程的方式编排。正确 错误
3、校本德育课程是依据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以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为基点,以学校文化的凸显为核心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正确 错误
4、德育与学科学习是分离的。正确 错误
5、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学习。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0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9:54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包括: A、感知 B、理解 C、巩固 D、谈话
2、属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是: A、动作映象的建立 B、动作的初步掌握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3、属于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的是: A、活动的定向阶段 B、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D、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4、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思考 B、默读 C、心算 D、书写
5、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弹琴 B、心算 C、绘画 D、书写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智育的任务包括: A、掌握知识 B、形成技能 C、发展智能 D、强身健体
2、智力技能的形成包括: A、活动的定向阶段 B、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D、无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E、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3、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 A、动作映象的建立 B、动作的初步掌握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4、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思考 B、默读 C、心算 D、书写
5、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弹琴 B、跳舞 C、绘画 D、书写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错误
2、智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正确 错误
3、智能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正确 错误
4、意志力无助于智能的发展。正确 错误
5、演奏乐器属于操作技能。正确
教育学概论》第12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9:53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审美体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审美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发展。B、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开始。C、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开始。D、审美评价是审美体验的理性升华。
2、美育的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神情美
3、属于自然美的是: A、人的美 B、瀑布美 C、劳动产品的美 D、生活环境的美
4、不属于艺术美特征的是: A、典型性 B、纯粹性 C、统一性 D、简易性
5、属于社会美的是: A、树木美 B、泰山美 C、黄河美 D、生活环境的美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美育的特征包括: A、情感激励性 B、认知形象性 C、意志自由性 D、以上全是
2、关于审美体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审美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发展 B、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发展。C、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开始。D、审美评价是审美体验的理性升华。
3、美育的内容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衣服美
4、属于社会美的是: A、人的美 B、山川美 C、劳动产品的美 D、生活环境的美
5、艺术美的特征有: A、典型性 B、纯粹性 C、统一性 D、复杂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表现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任务之一。正确 错误
2、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发展。正确 错误
3、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开始。正确 错误
4、学科课程并非美育的实施途径。正确 错误
5、情境教育是从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模式。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3章在线测试
1、不属于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是:
A、实践性 B、技术性 C、教育性 D、复杂性
2、不属于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实际操作原则 C、效益性原则 D、商业化原则
3、不属于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开拓创新原则 C、积少成多原则 D、效益性原则
4、不属于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的是:
A、自然学科的教学 B、劳动技术课和职业技术课 C、人文学科教学 D、各种形式的劳动
5、不属于中学分流教育模式的有: A、“ 2+1”模式 B、“3+1”模式 C、“4+1”模式 D、渗透教育模式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有: A、实践性 B、技术性 C、教育性 D、发展性
2、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包括: A、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是学生走向牛活的必由之路 D、是当前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E、创造经济价值,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B、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一般的生产过程和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C、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D、初步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4、职业定向指导的过程包括: A、研究学生 B、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 C、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D、咨询 E、推荐
5、职业定向指导的途径有: A、各科教学 B、职业指导课 C、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垛和公益劳动 D、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正确 错误
2、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确 错误
3、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学生走向生活的必由之路。正确 错误
4、简便宜行原则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之一。正确 错误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职业定向指导的途径。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属于教学中介的是: A、教师 B、教材 C、教学环境 D、家长
2、提出教学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3、提出教学过程包括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提出教学过程包括情境、问题、假设、推理和验证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5、情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罗杰斯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教学过程组成包括: A、活动的主体 B、活动的内容 C、活动的条件 D、活动的方式。
2、认知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鲁纳 B、奥苏伯尔 C、苏格拉底 D、杜威
3、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包括: A、定向 B、自学 C、讨论 D、答疑 E、自测
F、自结
4、关于教学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B、指导教师的教。C、对学生的学并不具备指导作用。D、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属于教学原则的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师和学生的生理活动有规律。正确 错误
2、孔子提出教学是学、思、行结合的过程。正确 错误
3、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即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正确 错误
4、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明确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为导向,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优化组合、综合控制,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确 错误
5、教学的巩固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5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属于影响讲授效果的因素的是: A、语音 B、语速 C、语流 D、体重2、17世纪()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洛克 D、杜威 3、18世纪,()进一步设计和完善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洛克 D、杜威
4、下列说法不符合班级教学制的是: A、有利于因材施教 B、教师、书本居中心地位 C、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D、容易使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
5、不属于操作考试类则的是: A、口试 B、绘图 C、辨认各种标本 D、模拟操作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谈话法的基本环节有: A、发问 B、拖延 C、侯答 D、叫答 E、理答
2、演示法的优点包括:
A、直观性强 B、能促进学生观察力 C、思维力的发展 D、想像力的发展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 A、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 B、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C、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 D、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E、依据家长的要求
F、依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特点
4、下列说法符合班级教学制的是: A、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B、教师、书本居中心地位 C、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D、容易使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讲演是以教师的演说或报告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里系统地讲授教材内容,条分缕析,广征博引,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讲授方式。正确 错误
2、理答,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性评价或作进一步阐述。正确 错误
3、讨论法能增长学生才干,但不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正确 错误
4、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参与、倾听、表达、竞争等各种技能。正确 错误
5、练习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现代化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6章在线测试 剩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不需要: A、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 B、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C、与家长探讨 D、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2、不属于教学时间的是: A、名义学习时间 B、实际分配时间 C、实际学习时间 D、进餐时间
3、教学疾病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包括: A、教学失衡 B、教学失范 C、教学失偏 D、生理阻隔
4、不属于教学失范的是: A、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规范 B、教学卫生环境不规范 C、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不规范 D、教师的身教失去示范作用
5、不符合教学失偏说法的是: A、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会影响其教学活动 B、教师个人的经历经验和心智模式会导致归因错位 C、学生违反纪律也会导致教学失偏 D、教师多年来所形成的工作习惯和态度也会导致教学失偏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包括: A、确定教学目标 B、进行教学分析 C、确定起点行为 D、编写教学的具体目标 E、设计标准参照测验
2、教学时间可分为: A、名义学习时间 B、实际分配时间 C、实际学习时间 D、专注学习时间 E、有效学术学习时间。
3、教学疾病的类型有: A、道德性教学疾病 B、心理性教学疾病 C、技术性疾病 D、生理性疾病
4、教学失衡包括: A、目标失衡 B、内容失衡 C、环境失衡 D、方法失衡 E、评价失衡
5、教学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的设计包括: A、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 B、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规范 C、分析教学疾病的类型及成因,做好预防诊断和控制矫正工作。D、培养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意识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所谓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达成预期目标的设计策划活动。正确 错误
2、技术性教学疾病往往与教师的道德认识水平、思想品德修养、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及个性品质如诚实、正直、公平、责任感、纪律性、组织性正确 错误
3、道德性疾病由于认识水平低、工作能力弱、工作经验缺乏、再加上不了解教学规律和规范,而导致产生不良教学后果的病态教学行为。正确 错误
4、教学失衡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系统整体观的指导,在整合系统各因素以实现整体功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偏离、片面和失衡状态。正确 错误
5、教学阻隔分为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两类。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7章在线测试 剩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不属于课外教育活动特点的是: A、参加活动的自愿性 B、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C、活动的策划 D、活动的灵活性
2、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不包括: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打架
3、组织和领导课外教育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活动 B、学生个人组织的活动 C、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 D、社区和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
4、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包括: A、科学技术活动 B、偷瓜 C、体育活动 D、劳动工艺活动
5、不符合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的是: A、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B、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C、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D、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 A、参加活动的自愿性 B、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C、活动的自主性 D、活动的灵活性 E、活动的实践性
2、课外教育活动的意义有: A、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D、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3、课外教育活动的任务有: A、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B、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进行思想品德教肯,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D、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 A、科学技术活动 B、文化艺术活动 C、体育活动 D、劳动工艺活动 E、毁坏公物 F、社会实践活动
5、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有: A、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B、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C、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D、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外教育活动包括由学校组织的和校外教育机关与社会团体组织的教育活动。正确 错误
2、课外教育活动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正确 错误
3、课外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 错误
4、开展课外教育活动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正确 错误
5、社区和家庭是组织和领导课外教育活动的主体。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8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班主任的角色地位说法错误的是: A、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B、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C、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D、班主任是学生的保姆
2、不符合班主任的素质的说法的是: A、班主任应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人格 B、科学的人生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C、偏执的性格 D、正确的学生观
3、不属于班主任职责的是: A、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B、抓好思想品德教育 C、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D、包办学生生活起居
4、不属于班级管理的原则的是: A、人本原则 B、目标原则 C、由简到繁原则 D、合力原则
5、不属于班级常规管理主要内容的是: A、班级工作程序常规 B、处理学生违纪常规 C、班级档案制度常规 D、工作职责常规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班级的功能有: A、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B、班级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C、班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D、班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E、班级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2、班主任的角色转变包括: A、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B、由对话型向权威型转换 C、由限制型向引导型转换 D、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E、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F、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3、符合班主任的素质的说法的是:
A、班主任应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人格 B、科学的人生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C、必须有和蔼的性格 D、正确的学生观 E、班主任要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全面的能力
4、后进生教育措施有: A、了解成因,及时补救; B、热爱尊重,促其转化; C、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D、具体指导,坚持不懈; E、实在不行就放弃; F、点滴进步,及时表扬;
5、班级常规管理注意事项有: A、统一标准,持之一恒 B、抓住重点,以一贯之 C、实事求是,灵活创新 D、教师引导,有序提高 E、全员参与,自主自治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班主任需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正确 错误
2、班主任需要由引导型向限制型转换。正确 错误
3、班主任应有必须有和蔼的性格。正确 错误
4、班主任要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全面的能力。正确 错误
5、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班级的构成要素及影响班级的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性活动。
正确 错误
《教育学概论》第1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体育的任务不包括:
A、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B、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C、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D、传授知识和能力
2、不属于学校体育的内容的是: A、田径运动 B、体操 C、计算 D、球类运动
3、不属于学校体育的内容的是: A、游戏 B、晨读 C、游泳 D、军事体育
4、不属于体育的组织形式的是: A、体育课 B、早锻炼和早操 C、数学课 D、课外体育活动
5、不属于体育的基本要求的是: A、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B、体育锻炼的循序性
C、体育锻炼的间歇性 D、体育锻炼的差异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体育的意义包括: A、体育增强学生体质。B、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体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D、以上全是
2、体育的组织形式有: A、体育课 B、早锻炼和早操 C、课间活动和课间操 D、科技课 E、各种运动队 F、体育运动竞赛
3、体育的基本要求包括: A、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B、体育锻炼的循序性 C、体育锻炼的经常性 D、体育锻炼的同一性
4、学校卫生的任务包括: A、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的思想。B、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知识,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C、按照卫生的要求,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D、搞好学校的各项卫生设施,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E、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F、指导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5、属于班主任的卫生工作任务的是: A、了解全班学生病史 B、培训卫生骨干 C、保护学生视力 D、做好学生疾病统计工作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正确 错误
2、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确 错误
3、军事体育不属于学校体育的内容。正确 错误
4、游戏不属于学校体育的内容。正确 错误
5、体育过程的阶段包括开始阶段、基本阶段和结束阶段。正确 错误
第三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6.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3.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
16.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17.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9.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0.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
22.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23.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4.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5.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26.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3.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34.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35.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6.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
3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
3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
39.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0.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4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四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胡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加案例教学法是讨论对话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集体合作式的而非个体式的,是批判反思式的而非结论教条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而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提到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胡老师首先给我们提出了几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合理与不合理,理想教学,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等等,极具针对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在课堂上,胡老师对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理念也都有所涉及,比如教师做家教能不能收钱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我们的学习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而不是空洞的教育理论、规律、原则、方法的满堂灌。
胡老师成功的教学方式表明,案例教学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有效形式。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不再是依赖别人告知的如何去做,而应当成为理智的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实践者。案例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教育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育学和胡老师教学方式的观点和评价,希望胡老师在案例教学上继续努力实践,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师范生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困惑。本学期我们除了学习教育学外,王老师的《英语教学法》也涉及到了教育。问题是,她希望并鼓励我们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课,其目的只是传授知识而已,和我们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目的”不一致,因此我有点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胡老师有时间的话,麻烦你解答一下,谢谢了。
第五篇: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育对策
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的影响,或者别人当作一件物品、一只动物、一个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人,最重要的,我希望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
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了奴役。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个假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通过仔细学习《教育学》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让自己谈论对德育过程的看法后感触更深。教育学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我发现“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
“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老师也积极与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加案例教学法是讨论对话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集体合作式的而非个体式的,是批判反思式的而非结论教条式的。从这种意义上 讲,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而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就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了这几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合理与不合理,理想教学,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等等,极具针对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对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理念有了深入认识,扩大了视野。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体会到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十分重要,明白教师不应是依赖别人告知的如何去做,而应当成为理智的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实践者。应当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对教育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