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学习体会(模版)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
二、通过《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苏联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它使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起来。列宁根据俄国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俄国从前是一个军事封建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小生产,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彻底消灭封建主义遗毒;不能急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更不能急于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和面临国内、国外的巨大压力,苏联共产党难以从容不破独立探索其发展道路,后来由于斯大林思想的片面性,把苏联在特殊时期的一些做法一般化、绝对化,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模式当成标准模式,再加上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把苏联模式强加于战后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国家。
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其合理性,它促使了在前期的发展。但是在和平时期,就会表现出他的缺陷和不足。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有其严重的弊端的,渗透了俄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军事封建主义因素。是被扭曲和修正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一些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严重背离的。如果不进行具体体制的改造,进行重大而全面的改革,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持续长久地体现出来。长久下去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会被人民抛弃的。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不够科学,没有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是高度集中和高度专权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因为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的同时,社会主义中国以及越南等国通过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建设腿上了新的高潮。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十分重视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有着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进行理论建设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决定,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同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关键是能否发展生产力,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在新时期,强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关系。
第三、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吸收世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容并蓄,大幅度的集合古今中外成功的经验和理论来发展自己,从而实现了中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国成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还可以这样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稳步的改革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淌着石头过河,最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应对的策略,保证了我们的经济改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
现在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中国模式”,“东方巨龙”“G2”等词汇,这些表明了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世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可。中国的成功建设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革指引了一条光辉道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人都在学习和反思中国社会主义成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分裂的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没有半点好处。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日本人在学习,美国人在学习,拉丁美洲国家在学习,世界在学习。
以上是我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一些认识和收获。同时我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我感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课时安排的太少,还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经验没能充分的得到讲解。第三、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影视资料更生动地对一些史实就行展示。
总之、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更加感觉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千斤重担。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澄清领悟信仰践行
------------------
澄清 领悟
信仰 践行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系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了解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世界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弄清了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前因后果,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能正确地总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系统理解、深刻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社会主义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之所以要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我认为,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信念。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我们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有利于我们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面我具体谈谈学习这门课的体会和心得。
一、澄清 坚定
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澄清了对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的错误认识,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我们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带来的巨大影响,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遇到严峻的考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74年之后垮台了。古人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总结吸取这个失败的教训对正在深化改革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历史时期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受挫,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事业,增强改革的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又有利于我们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在长时期中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错误的,不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很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不顾苏联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做出了超越苏联社会现实的判断,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给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挫伤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苏联共产党的威信和社会主义的形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多种式,而是照抄照搬了单一社会主义模式,使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后果。东欧国家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东欧开始的,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都套用了苏联模式,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然而,苏联东欧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东欧、苏联的剧变,为我们提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不论搞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搞改革开放,既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克服教条主义的“左”的干扰。这是从苏联与中国的情况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虽然东欧、苏联的剧变,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成就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受空前的考验,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它引导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领悟
理解
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真正体会领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进入20 世纪,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
自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进课堂,我们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离他们更近了:教师要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果不断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认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从骨子里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同时教师把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让我们从各个方面体会到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蓬勃发展的科学,它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真正了解为什么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巩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与活力,真正体会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特别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制定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纲领,进一步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发展战略。这使我们进一步使我们坚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三、内化 信仰
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内化为我们的思想精神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苏东剧变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形势的深刻变化造成了人们思想的迷茫和混乱,也冲击着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在经济特别是文化不断多元化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扩大,民主气氛的形成促使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的看法。国门打开后既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和错误思潮,以至一些人真伪难辨、思想困惑。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过去那种万马齐喑,众口一词,同一种声音说话的局面不复存在了。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当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低时,主流的声音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约,主流文化也因此受到错误思想、思潮的冲击。有的人甚至认为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就是“左”、就是思想不解放、就是保守和僵化。这些无疑会影响到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
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作为将来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修养,则是不断增强党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在复杂的环境和各种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牢牢抓住根本,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高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有利于我们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我们在校期间就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到政治坚定,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在校大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很强,但是名利思想、拜金主义也时而存在。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完整系统的掌握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些思想的偏差,就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系统、完整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四、信奉 践行
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奉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信念。
从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算起,社会主义已经跨越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世界曾发生过多次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遇到过多次严峻的挑战,其结局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灭亡,而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和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将促使社会主义更好地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更好地同本国国情结合,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面临着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巨大机遇是与严峻的挑战同时并存的。到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没有弱化,相反还在加强。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能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当中国如何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问题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当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
我们要更多地从自发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向自觉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转变。所谓自发地接受,是指更多地依赖于外在的强制和要求,是不得已而为之,接受主体本身对科学社会主义并不见得了解、理解,并不见得真懂。所谓自觉地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已经意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掌握这种科学理论,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分析问题,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相对于自发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而言,自觉地接受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层次更高、效果更好的接受,一旦自觉地接受了科学社会,就会牢固而不左右摇摆,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在和平建设时期,随着工人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特别是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要引导大家向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更多地从强调思想上情感上信仰社会主义向在行动上行为上坚定社会主义转变。信仰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思想上的信仰,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和坚定。没有感情,就不会引发对社会主义的兴趣。但仅有感情还不够,行动才是目的、是归宿。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于党的事业没有一点好处。因此,不能光看口头上对社会主义说得如何,更多地要看人们在行动上按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做得怎样。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地捍卫社会主义主义的权威,这才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第二篇: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体会
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清晰、明确的是非界限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标志。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 “八荣八耻”的这一重要论述,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切中时弊,内涵深邃,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分清荣辱是非,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荣辱观,评价荣辱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理当一致。否则,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人们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正常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生活就会出现混乱。在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中,荣与辱的界限是清晰的,广大人民群众褒奖“八荣”并身体力行,贬斥“八耻”并自觉抵制。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的意识中,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明、荣辱颠倒的现象。
比如,不以荣为荣。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如此等等。
再比如,不以耻为耻。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更有甚者,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旧的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旧的生活方式裹着新的包装粉墨登场。在中央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情况下,有的领导干部依然我行我素,以享有特权为荣,动则前呼后拥,食则挥霍无度,为官与民争利,用人结伙营私。更为严重的是,在个别地方和部门,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抵制。
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而以耻为荣,是荣辱观缺失乃至颠倒的表现。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因素。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市场活动的消极因素,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些人经受不住,或甘受驱使,人生观扭曲了,价值观错位了,心底的道德防线溃退了。
“八荣八耻”,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道德和思想品格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八荣八
耻”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新的解释,是对和谐社会的新的要求。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更是今后实现现代文明的精神标准。
分清荣辱观上的是非,任务十分紧迫繁重。对那些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的事情,需要我们把全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扎根内心的崇高道德约束外在的行动,让人们不愿为、不想为;需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扬荣抑耻的良好氛围,让人们不耻为、不屑为;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人们不能为、不敢为。如此多管齐下,相互促进,方能形成良性循环,匡正社会风气。
观念的变革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澄清了荣辱观上的错误认识,确立了是非的明确界限。“荣”是积极奋进的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合力,齐推为荣之事,同斥为辱之行,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此涵养我们民族的文化底气,打造我们国家的精神基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树立新时期的道德观,必须将“八荣八耻”走进内心,融化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章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做到五个增强”,即增强学习新党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增强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宗旨的自觉性、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增强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的自觉性。时时、处处、事事为广大居民做好表率,做好示范,在居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第三篇: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体会
荣辱观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手段。何为荣,何为辱,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乃至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对传统荣辱观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道德建设以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社会流行错误的荣辱观念,就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通过社会舆论和每个人的道德实践,用社会主义光荣感和耻辱感去评价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履行义务,从而形成新的道德自觉。我们要通过“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能进一步明确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最高荣誉。
第一,要做到利国利民。一般来说,对荣与辱的评判是以社会道德为标准的,凡是受到肯定赞美的道德行为就是荣,凡是受
1到否定、谴责的道德行为就是耻。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符合这一根本利益、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有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最高的荣誉。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坚持利国利民,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者,必定会得到人民的褒奖和尊重、肯定和赞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生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表现。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社会价值,离开人生对社会的贡献、责任,就谈不上人生自我价值。只有把个人的全部聪明才智运用到社会奋斗之中,造福于人类,创造人类的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第二,要做到知荣知耻。现实生活中,荣耻共存,有荣必有耻,有耻必有荣。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要让人们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总是喜欢荣誉、追求荣誉,而美好的东西总是与丑陋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荣誉也总是与耻辱相联系而产生的。知道何为荣固然重要,知道何为耻更是难得。孔子早就提出“行己有耻”的思想,认为人不可无耻。知耻者,就能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失,避免再步后尘,从而走出耻辱的阴影;知耻者,就能激发起进取心,争取荣誉。所以说,知耻者近乎勇,有了耻辱心,就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保持人格尊严,就能产生自制力,知道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
第三,要做到明理明法。剥削阶级的荣辱观以个人利益至上,以个人得失为准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他们把个人功名利禄作为最高荣誉,一切为了个人的目的,甚至不惜违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相反,认为荣辱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必须合理又合法,不能与社会的公众利益相悖。因此,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社会成员明理明法。只有明法、知法、守法,才能在社会中严格自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荣辱观教育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建立社会舆论平台。一般来说,社会舆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荣辱,社会大众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荣辱观。社会主义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是旗帜鲜明的。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教育人和影响人。荣辱的核心是道德问题,要大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和水平。第二,要建立道德实践平台。道德的实践是人类精神和行为的自律。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社会公民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的品德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关于荣辱的价值判断,渗透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渗透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社会公民具体的道德实践,深化对道德品质、价值判断标准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使其道德品质在不断自我体悟中发展,确立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而养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荣辱意识。
第三,建立学校教育平台。接受学校教育是社会公民成长的重要阶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判断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渗透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让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营养,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体会
当前我们正在学习、领会的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为四项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价值观是以人们长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经过整理和论证完成的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
(一)价值观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评价标准。当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起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人的某一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内的具体值观念以及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发生制约、规定、改变、更新等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科学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个民族的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
(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意识的核心;它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本问题时的态度和立场,它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的体现。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教育民众、造就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从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一)坚定信念,知荣明耻,强己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要做到以方面: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知荣明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做好表率。育人先要育己,教人先要强己。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性基础之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保持清醒头脑,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把党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三是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行为习惯为重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让学生从“做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做有样,行有言有范”。通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独立思考,敢于超越,勇于创新,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从理论向心理转化 必须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使其成为学生的心理认同、自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转化,是一个价值内在化的过程,是核心价系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这一转化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 2.从评价向行为转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在全社会确立主导的价值准则、价值规范、价值标准,作为社会全体成员价值行为的导向。要使人们的行为准则符合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用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维系人心、指导行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正确善恶观念。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系学生实际,如:我校有的高年级学生,在聊天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要吃好的穿好的,自己认为每少了两千不干,可是,现实是什么呢,他们是特殊学生,听力障碍。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很难。我们解到以前毕业的一些学生,有些好高骛远,平凡的工作不做,呆在家里啃老,一天无所事事,试问是人生的价值吗?单纯作为动物样的活着?父母养育了这么多年,不说孝敬父母,连自己的自食其成问题,也让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样的人生有多少价值,又有多少意义呢?让学生自己评价,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育渠道践行核心价值体系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我们教师要牢牢树立育人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在校园建设、在校园践行的任务,做忠实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他们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目标、学榜样落实。
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落实。我们要重点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生从“做人、学习、生活”中的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做有样,行有规,言有范”,倡导学生多经典,提炼经典。在学习、生活中认同“核心价值”指导自己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超越于创新,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以后要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要始终坚持理论与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自修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自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体系。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班人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体会
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
廖海珊
当前我们正在学习、领会的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为四项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价值观是以人们长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经过加工整理和论证完成的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价值观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当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起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人的某一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内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发生制约、规定、改变、更新等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科学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以一个民族的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
(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意识的核心;它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本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它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的体现。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教育民众、造就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成长,从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讨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一)坚定信念,知荣明耻,强己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知荣明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做好表率。育人先要育己,教人先要强己。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保持清醒头脑,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把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三是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行为习惯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让学生从“做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做有样,行有规,言有范”。通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超越,勇于创新,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从理论向心理转化
必须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使其成为学生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转化,是一个价值内在化的过程,是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这一转化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2.从评价向行为转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在全社会确立主导的价值准则、价值规范、价值标准,作为引领社会全体成员价值行为的导向。要使人们的行为准则符合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用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维系人心、指导行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正确善恶观念。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如:我校有的高年级学生,在聊天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要吃好的穿好的,自己认为每个月少了两千不干,可是,现实是什么呢,他们是特殊学生,听力障碍。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很难。我们也了解到以前毕业的一些学生,有些好高骛远,平凡的工作不做,呆在家里啃老,一天无所事事,试问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吗?单纯作为动物样的活着?父母养育了这么多年,不说孝敬父母,连自己的自食其力都成问题,也让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样的人生有多少价值,又有多少意义呢?让学生自己评价,从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育渠道践行核心价值体系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我们教师要牢牢树立育人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建设、在校园践行的任务,做忠实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他们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目标、学榜样、重落实。
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落实。我们要重点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让学生从“做人、学习、生活”中的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做有样,行有规,言有范”,倡导学生多阅读经典,提炼经典。在学习、生活中认同“核心价值”指导自己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超越,勇于创新,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以后要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自修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体系。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