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心理健康之情绪管理学习感想
教师心理健康之情绪管理学习感想
听完该讲座,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做为一名教师,其实也有很多时候对工作有情绪,这表现在工作上同事之间的理解不够,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也对我的教学影响极大。
我们学校招收的学生,在生源上就比重点中学有差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他们,但是,有时看到他们不好学时心中就由一种无名火。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任何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做起的,学生学习的好坏,除了与其基础有关外,还与老师的态度,教学方法关系重大。如果老师一有不满就发火,甚至于体罚学生,我相信学生的成绩是很难提高的,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作好表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好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
第二篇:教师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提纲
教师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提纲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星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1.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又是教师心理健康,它的标准是什么?
2.阐述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有哪些?
3.阐述通过多种途径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与调适。
4.总结:总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树立起一道绿色的屏障,让学生能随着教师一起健康成长!
第三篇: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
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
每年的教育新闻,总有老师与学生或家长产生冲突的新闻。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冲突双方或一方的情绪失去控制,丧失理智,为逞一时之快,从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老师更要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掌控。同时,教师也要训练对情绪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性格、经历的了解,加上学生表露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那老师究竟该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呢?这些方法里或许会有答案。
老师,怎样察觉消极情绪的出现?
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就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环顾四周,我们身边是否有着这样一些情绪样态?
1.“愤慨撒气式”轰炸,情绪容易失控
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一个教室的稳定,往往取决于性格稳定的老师。然而班级经营中,教师愤怒失控的情绪,却很常见。不懂得调控情绪,时常将血压频频逼到爆表的份儿。
教室里分不清是在教师教育学生,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盘点下来往往不过是教学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因为没抄生词,因为上课说话,因为动手打了同学,因为弄坏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在教室里一番咆哮之后,带着满满的垃圾情绪回家。十年过后再回首,这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小事,人不犯错,谈何成长,早知事小,生个啥气?
2.“苦口婆心式”长谈,情绪过于执着
洋洋洒洒几十分钟,执着于非要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解决问题,往往容易沦陷到苦心长谈的囧境,是对师生共同时间成本的巨大消耗。
苦口婆心似的长谈,多来自于内心的执着,甚至自己变成了偏执狂,而不能自查。
总试图把学生、家长说得败下阵来,便以为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殊不知学生早已练就了“委屈求全”的沟通方式,就是无论是否赞成老师的说法,全部依着你说的来。
不为说的尽兴,就看实用不实用。有时掐中要害的关键一言,可以点醒迷途羔羊!关注这种执着过头的情绪状态。话不一定一次说完。放下,既是放过别人,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3.“脑补情节”式推理,情绪沦陷猜疑
“老师,我的想法是……”
“你不要说了,你凭什么……”
“老师,我……”
“我什么我,我还不知道你!这肯定是……”
擅长“脑补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常常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问同学、问各种相关人士借以用拼图式组合还原事情事情本身的原貌。
了解不同渠道信息甚好,还原事情原貌甚好,却不要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这是常理中的必备环节,却容易成为最容易忽视的主要一幕。
每一个突发事情的产生,不是以平息事态为唯一目标,对直接当事人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纯粹靠调查访谈,寻找拼图式的事情原貌,不如回到当事人身边,去细细聆听,真诚对话。
4.“急于攻防式”回击,情绪过于敏感
教师自身岗位往往容易自带三分权威意识,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这种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容易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平生烦恼。
运动会上,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中翘首期盼孩子们比赛的一幕。一个家长干等半天,不见自家子女上场,忍不住微信上询问老师:“不是每个人都参赛吗?”
班主任奔忙之中,匆匆看到群中的问话,气不打一处来,误认为是来自家长的公开质疑,生硬的甩出来了一席话:“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
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岗位尊严,生怕点点疏漏影响自尊,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不过是普普通通一句问询,正常沟通即可,大可不必总与自己做联系。
5.“道德圣人式”审判,情绪过于冷漠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审判,做学生教育的“道德圣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往往义正词严,而收效甚微。
某校面对一位留守少年的早恋问题,在他的家庭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关注时,一位在学业和生活上对他多有帮助的女生,俨然已经成为了该男生生活当中最重点的朋友。
学校不同老师分别参与审讯与批判,对学生轮番进行大同小异的苛责。却没有人去愿意主动理解,一个孩子在非常无助的时候对他仅有的朋友内心的重视。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对别人关爱的感激。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而非主动贴上道德审判的标签。
教师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缓和情绪和转化情绪的可操作的技巧。
1.暗自调整呼吸
工作中,遇到令我们勃然大怒的事情时,细细地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你会发现有时在对话过程中,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加快,甚至血压也稍有变化。主动自我觉察,改变基础的对话节奏,让自己在聆听学生或者家长讲话的时候,暗自深呼吸,默默提醒自己,不生气,不动怒,逐步找寻内心的平静。
2.限制提高音量
歇斯底里的怒吼式沟通,除了情绪宣泄,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凭借声音高来镇住场子的人,往往还在自我情绪管理的初级阶段。即使心中怒火燃烧得肝肠寸断,也要尝试学会降低音量来讲话。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这一分钟批评学生,而下一秒,切换到平静的状态正常行课。
3.暂停处理问题
改变处理问题的节奏非常必要。如果不是需马上解决的安全隐患类问题。当你无法抵制内心的怒火时,强行暂停也是一种自我管控。不妨独自思考策略,或者回到办公室去发起草根式研究,找找身边同年级的班主任们,就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再来解决。
4.适度保持沉默
家校沟通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场合都适合强行暂停。面对你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家长或学生行为,不妨适度保持沉默,多倾听对方的诉求,告知对方,“我已经了解了你的需求。”“我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等方式,用以延缓解决问题的步调,避免怒火中烧时造成双方情绪不必要的擦挂。
5.坦诚告知不悦
如果遭遇对教师自身人身攻击,未必依靠隐忍或者视而不见。温和坚定而明确地表明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6.学会宣泄调剂
解决复杂棘手问题,常常让老师会陷入比较漫长的黑暗状态。有时甚至从清晨直至深夜。长时间应对,很容易让情绪陷入轻度抑郁状态。不妨设置截止时间,一旦结束,主动切换场景,看场喜剧电影,约人一顿美食,听听喜欢的音乐,也是给教师的心灵自由放风的时间。
你也可以选择,向别人倾诉,但不要变成喋喋不休重复。有时,重复倾诉,相当于复习烦恼。定期通过一定途径宣泄释放消极情绪,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
7.建设心情同盟
学校里不妨有几个知心闺蜜,既是心情同盟,也是智慧同盟。改变单兵作战应对具体问题的状态,能够在遇到各种困难事、琐碎事、不平事的时候,进行情绪的倾诉与相互调节,从而通过团队的力量,消解情绪压力,释放情绪能量,共同维护情绪健康。
班级情绪调控的原则与策略
如何在班级经营过程中,做好情绪的管理和疏导?
我们不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对话方式,尝试在集体教育情绪调试的过程,做出如下改变:
1.改善“速听快判”沟通惯性,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
充分的聆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不去评判,或者延迟你的评判,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
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梳理经验,自然为发现情绪背后的真实思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2.改善“一刀切”沟通惯性,换位思考形成情绪的共鸣
情绪的共鸣,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刨根问底。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
老师要尽可能的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孩子,替家长的行为,寻找理由。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才能形成情绪的共鸣。
3.改善“唯我独尊”惯性心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要引领,不专断。这更需要老师有底气逐步树立民主沟通的状态。家校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唯我独尊”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来激发家长群体积极情绪的产生。
比如,逐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细节中可圈可点之处,圈出来,点清楚,通过一定渠道宣传出去,让不同的家庭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
通过沟通去寻找亮点,搭建平台,把这些家庭亮点晒出来,激发家长群体相互学习的积极情绪,推动跨家庭的互相滋养。
4.改善大包大揽沟通惯性,划清边界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
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总是希望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处理事情过于急切、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有时会点燃对立情绪,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
改变大包大揽的沟通惯性,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保持一种对服务对象的尊重的底线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对立情绪的产生。
5.改变“见招拆招”惯性,尝试常态教育指导
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的管理,也需要科学系统的交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对于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就有着多年的系统研究。他们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
我们国内的学校也要重视开展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做起来,到做精彩,让一事一议型解决策略,走向常态情绪教育的轨道。
第四篇:关于情绪管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情绪管理的一些感想
听完三次心理讲座以后,对第三个话题感触颇深。
记得有本书里说过:“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控制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情绪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像是“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积极的情绪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让我们败走麦城,说情绪可以决定命运一点也不为过。因此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疏导和激发情绪,学会利用情绪的自我调节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则是我们人生必须学习的一课。
拿我自己做个例子。我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在班里任团支书一职,在学习上也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十名,对于高考我从未恐惧或担心,仿佛结果都是注定的。在填报志愿时我很自信的选择了北京大学法学专业。然而,事情总是变幻莫测的,在考试中我并未发挥正常,因1分之差错过了向往已久的北大。
于我自己来说,这件事对我算不上什么打击,但绝对是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前看过很多因为微弱之差无缘圆梦的事情,曾为他们扼腕叹息,但当相似的历史真真实实的演绎在自己身上时却发现,一切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不悔恨、不可惜,因为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有的可能只是小小的无奈,运气总不是那么好。
之后我自己坐车来到了二外,当时是在暑假期间,有的楼还在装修。走在安静的校园里,我被感染了。我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我都是那么契合,或者说,对二外有了归属感。我知道,今后这片校园将是我汲取养料,施展我才华的舞台,我相信我能在这里很好的学习生活,我对大学产生了向往。
后来我办了一个博客,是关于优秀学长的学习经验和考后心理调节的。我希望把我的经验我的感受告诉给后来的学生们,我希望能释放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做一些事。在博客里,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学弟学妹们经常问到的就是“你真的能接受么?”。我想,我把这个经历当作了一笔财富,上天恩赐的宝贝。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磨砺。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正视现实,莫将陈事萦怀抱,好好地开始新生活,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都会充满力量。
来到二外已经两个月。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加入了校团委、英语学院团总支和广播站,当上了班里的团支书。我深信,与其让环境来包容你不如主动向它靠拢,只有带着积极地情绪主动的去融入环境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有时候我开玩笑说:当你因为什么人或什么事儿而抑郁或愤怒,你就想,自己一生气在某个黑暗的角落就有一个缺心眼儿呲着牙傻乐还摇旗呐喊,这时候,我们应该大笑三声然后说:我不上你当!这样,坏情绪就会转换成积极的情绪。那力量非同小可啊!
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在愤怒时如何懂得制怒和宽容;悲伤时如何懂得转移和发泄;忧愁时如何懂得释放和解脱;焦虑时如何 懂得排遣和分散。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了解你的情绪、如何控制你的情绪、如何改变你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我觉得,对于情绪,我们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和接受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不回避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任何问题,如果你不面对它,不肯承认它,那么你只能被动地受它影响,而无法很好地处理它。
不同性格的人对情感的要求程度不同,但有个共识就是:不断地压制情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矛盾、压抑等等。我们应揭开情感生活的面纱,即使在不能公开表达情感的时候。也至少承认他们的存在。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允许自己体验情感,允许自己愤怒、害怕、兴奋或出现其他情绪。
我们常说做人要坦率,同样,对自己情感也要坦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眼泪,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眼泪失去耐心;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愤怒,我们就可能被别人的愤怒搅得心烦意乱;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快乐,我们就不可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爱慕,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爱慕表现冷漠;假如不能 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
不良的情绪会扰乱你的生活,愤怒会坏事,消极、抑郁令你一筹莫展。灰心丧气令你精神不振。只有认清它,你才不会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或几个月去发愁,你才会设法纾解,采取行动去改变它。做点别的事,读一本励志的书。到户外跑跑,或者积极地做改弦更张的回应。
当你的情绪好起来的时候,则要立刻抓住它,用它来做点有意义的事。要抓住这一点心灵的火苗,焕发热情去学习新的事物,要知道,消遣和娱乐的目的是创造好的心境,而不是消磨好情绪。
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我想经常会出现的情绪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
家是感情的重要寄托,当远离亲人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想家的情绪。特别是新生,往往是平生第一次离家,还不大适应,而且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想家的情绪更加强烈。想家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想家的情绪太强烈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就不妥了。我舍友有两个是浙江的同学,她们的做法就非常可取。首先是规定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写家信、打电话等等,其余时间则从事其他事情,一有想家的念头就强迫自己将之驱散。想的太苦就不要压抑。同亲人通个电话、唱唱思乡歌曲或者索性大哭一场等都是宣泄思念之苦的有效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同新集体、新朋友的情感联系,使注意力和情感转移。
人是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爱和归属的需要。一个人既需要爱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情感接纳,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孤独感带给人的痛苦是异常巨大的。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最主要是由于感情脆弱、自我保护意识强,内心闭锁,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疏离造成的。因此,摆脱孤独感的根本途径是解除闭锁,开放内心世界,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当你感觉的孤独时,放下不必要的“自尊心”和架子。真诚地对他人,主动关心他人,向他人袒露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和情感。你会发现,爱的确可以换来爱。平时尽量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呆着,一旦发觉自己成了一个人,就要马上找个人做伴。当然,能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就更好了。
大学可谓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当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我们会欣赏、羡慕、甚至嫉妒。嫉妒心同一个人的好胜心有关。好胜心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应该说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然而,好胜心一旦过 头,把别人的优秀看成是对自己的打击和伤害,就成了嫉妒心。嫉妒心也和自卑心理有关,自己觉得自己不好,才会把别人的好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和伤害。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也要有胜不骄败不馁、拿得起放得下、宽容豁达的胸襟涵养。要更多地把自己看成自己的对手,自己和自己比,从自我进步和沉迷于工作或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不要老同别人比,也不要把乐趣和成就感建立在超过别人上。办法三:欣赏对手法。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欣赏带来的快乐比嫉妒好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的激烈变动是不多的。谁都希望自己天天都有好心情。当觉得自己的情绪总是不太稳定时不妨早晨起床后、出门前,以及在任何心情开始不好的时候,马上对着镜子,强行做个笑容。你会发现,笑容会带来好心情。还有就是常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对找到好心情大有帮助。
总而言之,情绪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是感情的外化。只有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
第五篇:关于情绪管理的一些感想
关于情绪管理的一些感想
听完三次心理讲座以后,对第三个话题感触颇深。
记得有本书里说过:“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控制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情绪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像是“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积极的情绪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让我们败走麦城,说情绪可以决定命运一点也不为过。因此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疏导和激发情绪,学会利用情绪的自我调节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则是我们人生必须学习的一课。
拿我自己做个例子。我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在班里任团支书一职,在学习上也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十名,对于高考我从未恐惧或担心,仿佛结果都是注定的。在填报志愿时我很自信的选择了北京大学法学专业。然而,事情总是变幻莫测的,在考试中我并未发挥正常,因1分之差错过了向往已久的北大。
于我自己来说,这件事对我算不上什么打击,但绝对是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前看过很多因为微弱之差无缘圆梦的事情,曾为他们扼腕叹息,但当相似的历史真真实实的演绎在自己身上时却发现,一切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不悔恨、不可惜,因为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有的可能只是小小的无奈,运气总不是那么好。
之后我自己坐车来到了二外,当时是在暑假期间,有的楼还在装修。走在安静的校园里,我被感染了。我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我都是那么契合,或者说,对二外有了归属感。我知道,今后这片校园将是我汲取养料,施展我才华的舞台,我相信我能在这里很好的学习生活,我对大学产生了向往。
后来我办了一个博客,是关于优秀学长的学习经验和考后心理调节的。我希望把我的经验我的感受告诉给后来的学生们,我希望能释放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做一些事。在博客里,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学弟学妹们经常问到的就是“你真的能接受么?”。我想,我把这个经历当作了一笔财富,上天恩赐的宝贝。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磨砺。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正视现实,莫将陈事萦怀抱,好好地开始新生活,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都会充满力量。
来到二外已经两个月。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加入了校团委、英语学院团总支和广播站,当上了班里的团支书。我深信,与其让环境来包容你不如主动向它靠拢,只有带着积极地情绪主动的去融入环境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有时候我开玩笑说:当你因为什么人或什么事儿而抑郁或愤怒,你就想,自己一生气在某个黑暗的角落就有一个缺心眼儿呲着牙傻乐还摇旗呐喊,这时候,我们应该大笑三声然后说:我不上你当!这样,坏情绪就会转换成积极的情绪。那力量非同小可啊!
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在愤怒时如何懂得制怒和宽容;悲伤时如何懂得转移和发泄;忧愁时如何懂得释放和解脱;焦虑时如何 懂得排遣和分散。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了解你的情绪、如何控制你的情绪、如何改变你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我觉得,对于情绪,我们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和接受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不回避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任何问题,如果你不面对它,不肯承认它,那么你只能被动地受它影响,而无法很好地处理它。
不同性格的人对情感的要求程度不同,但有个共识就是:不断地压制情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矛盾、压抑等等。我们应揭开情感生活的面纱,即使在不能公开表达情感的时候。也至少承认他们的存在。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允许自己体验情感,允许自己愤怒、害怕、兴奋或出现其他情绪。
我们常说做人要坦率,同样,对自己情感也要坦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眼泪,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眼泪失去耐心;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愤
怒,我们就可能被别人的愤怒搅得心烦意乱;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快乐,我们就不可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爱慕,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爱慕表现冷漠;假如不能 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
不良的情绪会扰乱你的生活,愤怒会坏事,消极、抑郁令你一筹莫展。灰心丧气令你精神不振。只有认清它,你才不会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或几个月去发愁,你才会设法纾解,采取行动去改变它。做点别的事,读一本励志的书。到户外跑跑,或者积极地做改弦更张的回应。
当你的情绪好起来的时候,则要立刻抓住它,用它来做点有意义的事。要抓住这一点心灵的火苗,焕发热情去学习新的事物,要知道,消遣和娱乐的目的是创造好的心境,而不是消磨好情绪。
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我想经常会出现的情绪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
家是感情的重要寄托,当远离亲人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想家的情绪。特别是新生,往往是平生第一次离家,还不大适应,而且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想家的情绪更加强烈。想家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想家的情绪太强烈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就不妥了。我舍友有两个是浙江的同学,她们的做法就非常可取。首先是规定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写家信、打电话等等,其余时间则从事其他事情,一有想家的念头就强迫自己将之驱散。想的太苦就不要压抑。同亲人通个电话、唱唱思乡歌曲或者索性大哭一场等都是宣泄思念之苦的有效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同新集体、新朋友的情感联系,使注意力和情感转移。
人是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爱和归属的需要。一个人既需要爱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情感接纳,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孤独感带给人的痛苦是异常巨大的。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最主要是由于感情脆弱、自我保护意识强,内心闭锁,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疏离造成的。因此,摆脱孤独感的根本途径是解除闭锁,开放内心世界,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当你感觉的孤独时,放下不必要的“自尊心”和架子。真诚地对他人,主动关心他人,向他人袒露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和情感。你会发现,爱的确可以换来爱。平时尽量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呆着,一旦发觉自己成了一个人,就要马上找个人做伴。当然,能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就更好了。
大学可谓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当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我们会欣赏、羡慕、甚至嫉妒。嫉妒心同一个人的好胜心有关。好胜心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应该说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然而,好胜心一旦过 头,把别人的优秀看成是对自己的打击和伤害,就成了嫉妒心。嫉妒心也和自卑心理有关,自己觉得自己不好,才会把别人的好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和伤害。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也要有胜不骄败不馁、拿得起放得下、宽容豁达的胸襟涵养。要更多地把自己看成自己的对手,自己和自己比,从自我进步和沉迷于工作或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不要老同别人比,也不要把乐趣和成就感建立在超过别人上。办法三:欣赏对手法。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欣赏带来的快乐比嫉妒好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的激烈变动是不多的。谁都希望自己天天都有好心情。当觉得自己的情绪总是不太稳定时不妨早晨起床后、出门前,以及在任何心情开始不好的时候,马上对着镜子,强行做个笑容。你会发现,笑容会带来好心情。还有就是常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对找到好心情大有帮助。
总而言之,情绪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是感情的外化。只有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