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党课讲稿
学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党课讲稿范文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更是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扶贫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地址簿,不平衡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给扶贫工作造成很大难度,中国扶贫,很大程度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脱贫攻坚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事。他亲自谋划、亲自推动脱贫攻坚战,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召开重要会议进行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为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总书记2013年11月份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2020年的脱贫攻坚的目标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新阶段。从现在各地实践的情况来看,成就显著,但也普遍还存在不少问题。从调研了解情况看,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干部对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理解得不够深,把握得不够透,这实际上是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层层加码、弄虚作假等等现象的根源。如何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扶贫思想中的精准扶贫思想,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二是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的体制机制;三是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四是以改革创新推进精准扶贫的深化。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
(一)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特征的变化。回顾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从1978年开始,为了找出扶持对象,提高扶贫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多种瞄准方式,包括片区瞄准、片区+贫困县瞄准、贫困县瞄准、重点县+贫困村瞄准、片区+重点县+贫困村瞄准,其中以县为单元瞄准是关键。
第二,贫困户贫困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公共性的,如路、水、电、气、房等等,这些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便是边远的农村,也有了很大改变。第二类就是一家一户贫困的原因。千家万户都不一样,有因病的,有因教育的,因其他陈规陋习或婚丧嫁娶致贫的。一方面是公共性的已得到较好改善,在现在水平上通过国家的统一政策还会继续改善。但是,对各家各户不同的致贫原因,怎么去扶持才能够提高有效性,这就提出了精准的要求,不精准根本做不到。只有一家一户的辨识出来,才能够做到精准扶持。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思想萌芽阶段。习近平同志2012年担任总书记后,第二次国内考察就是去阜平看真贫,并发表了他担任总书记以来第一篇关于扶贫的长篇讲话,其中就隐含着如何实现精准的思想。比如,他说扶贫数目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提出和实践阶段。“精准扶贫”第一次提出是总书记2013年11月3号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核心的六项机制创新和十项重点工作。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方面设计精准扶贫机制,包括建档立卡、派驻工作队、建立考核指挥棒等。随后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精准扶贫实践。
第三,发展阶段。从2013年底提出精准扶贫后,2014年、2015年习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反复强调。
第四,形成阶段。形成阶段的标志是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长篇讲话。核心内容是阐述了“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怎么退”四个问题,指出了“五个一批”的路径和“六个精准”的根本要求。
第五,完善阶段。2016年习总书记调研了7个省,每一次都讲扶贫,阐述精准扶贫思想。“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体现出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三)精准扶贫的政治基础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在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干预主体多元、资源投入大,有序、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力。党和政府领导和主导、多元力量参与是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特色。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政治基础,是形塑现有扶贫治理体制机制重要保障。
(四)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它是按照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为根本遵循来设计的,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基本体系,由核心内容、实现路径、根本要求、保障体系、落实行动等有机构成。
第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核心内容——“六个精准”,解决“四个问题”。如果将“六个精准”理解为精准扶贫的根本要求,“四个问题”是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显然还不够。“四个问题”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就要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建档立卡。建档立卡怎么识别让真正的穷人成为扶持对象,已经脱贫的能及时退出去,新返贫、新发生的贫困人口能够及时纳入进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这套体系建立起来,2020年以后一样可以继续使用。
在“六个精准”和解决“四个问题”之间,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贫困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第一个就是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也是一样,都需要形成一个中间体系,把“精准”和“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形成治理体系,这样来理解才更全面准确。
第二,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路径——“五个一批”。现在,“五个一批”最大的问题是,不少地方觉得“五个一批”就是一二三四五,把贫困人口分到“五个一批”,每批多少,总共五批。实际上,总书记讲的“五个一批”,是思想,不能这样机械地理解。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列了八项扶贫脱贫途径。除了“五个一批”以外,还要加上生态、医疗保障、医疗救助、资产收益等等。
第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根本要求——通过创新来实现转变。通过哪些创新?比如,通过创新原有的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这是目前扶贫方式的最大转变。治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精准,只有精准才能够提高效率。建立治理体系,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无序问题,避免各种各样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体系保障。体系保障,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是一个体系。包含观念的转变,这是前提;政策措施的落实,是关键;组织保障、能力保障,是根本。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显著成效
2013年底起,以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预计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
二是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贫困地区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贫困地区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达到98.2%,道路硬化达到77.9%。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农户分别达到79.7%和84.9%。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的行政村达到90.4%,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达到91.4%,均较2012年有明显提升。
三是农村脱贫致富能力得到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不仅让获取资源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支持,而且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能力,激发了内生动力。不仅让基础条件较弱的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脱贫攻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五是为全球的减贫作出巨大贡献。除了直接贡献以外,我们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加强领导、把握精准、增加投入、各方参与、群众参与等等。
三、以深化改革推动精准扶贫不断深化
从目前来看,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可以实现的。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问题越发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显现。
一是贫困人口总量大。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6个。到2020年还有不到4年时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二是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任务重。2016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省份有5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县和贫困村分别有近200个和近3万个。
三是因病致贫占比高。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医疗支出负担重,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四是形式主义问题凸显。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弄虚作假、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开始显现。五是不落实不精准不到位问题突出,资金监管仍需加强。六是部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难以完成任务,面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我们必须主动应对,适应新常态,以亲民为民的情怀,以敢于担当的姿态,以务实有效的举措,全力以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绝不让一个群众在同步小康中掉队。为此,我们应该:
一、要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攻坚合力
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应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协调会议,联动处理单一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限期办结。同时,配强配优扶贫队伍,保障扶贫干部队伍精干稳定,履职到位。
二、加强领导体系建设,主攻工作重点
坚持把精准扶贫摆在全村改革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统筹谋划,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加压奋进,加快步伐
一是建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短板”项目库。二是突出产业发展,按照“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小产业”的目标,积极扶持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不是一句口号,扶贫政策不是“撒化肥”似的广播“善款”,要全面推敲扶贫政策,包括结构性的问题、地域差异等,要把准群众的脉,按需给药。
扶贫,更要转变扶贫观念,变“输血”为“造血”,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人予渔”。要善于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想法设法增强“造血”功能,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让其看到光明的前途,使其从心理上能够自立;把贫困户的“智力”扶起来,帮助他们掌握致富的本领,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在国家全面奔小康的今天,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用实际行动描绘共同富裕的蓝图。
第二篇:精准扶贫党课讲稿
精准扶贫党课讲稿3篇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些人,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黄鹤村脱胎换骨、化茧成蝶。如今道路变宽、村庄变美、环境变优、村民变富、生活变好。一切的变化,就在于扶贫的精准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一次又一次走家入户、实地调研,号脉查因,对症治贫。为推进各项扶贫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又率领相关部门领导一次次现场办公、精准施策。充分体现了他对那些在奔小康途中掉了队、遭了穷的群众的深厚感情。其身体力行,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为各级领导提供了示范。黄鹤村之变,是精准扶贫的样板,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咀嚼,从中汲取营养。
扶贫要动真感情。贫困群众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方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算不得“全面小康”。对贫困群众动真情,是道义、也是责任。只有对穷乡亲有深情厚谊,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艰难艰苦,才能对贫穷有“切肤之痛”,才会在帮扶的路上坚定不移。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党的政策要用真情去落实,帮扶到户要用真情去体现。不带真情扶贫,不叫真扶贫,感情不到位,就扶不好贫。对黄鹤村的那份情感,体现在市委书记的身上,体现在扶贫工作队员身上,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上,体现在相关帮扶部门上,体现在支村两委上。多点出力、各方发力、共同给力,“输血”更“造血”,授鱼更授渔。这样扶贫,才会扶到群众的心坎上。
黄鹤村的经验是多重的。诸如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增强自我致富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发挥支村两委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重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和发挥“能人”的引领和表率作用。这些经验也启示我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黄鹤村人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归根结底是干出来的。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正是我们推进三大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法宝。
精准扶贫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了“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求我们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总书记对江西人民的殷切期望与重托,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日前,全市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修水县召开,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如擂战鼓,发力冲锋;似撒甘霖,滋润心田。会议下发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18年,提前两年在全省实现“一个率先三个明显”的目标。任务已下达,关键在落实,各级各地要围绕这一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深化扶贫攻坚,着力推进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在号准“贫脉”上多下功夫。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各级各地要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要求,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要怀着真挚的感情,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常思群众疾苦,善谋致富之策,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摸准摸实,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要分清致贫原因,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推进精准扶贫打好基础;要理清扶贫思路,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扶贫攻坚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在切断“贫根”上多做文章。开展扶贫攻坚,就是要切断致贫返贫的根源,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彻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贫困陷阱。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政绩导向,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强化扶贫攻坚的实效性,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上、放在贫困农民获得实惠上、放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基础扶贫、科教扶贫、保障扶贫、旅游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重点做好兴业扶贫、搬迁减贫、扶智脱贫、兜底济贫、强基治贫等工作,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发展起来、贫困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在摘掉“贫帽”上多想办法。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地方党政一把手,如果在一个地方执政多年,不能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不能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是不称职的表现;在做大总量、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民生得不到保障、贫困得不到消除,就谈不上做大九江、打造双核,谈不上财政年均增百亿、工业五年过万亿;贫困人口不脱贫,贫困县不摘帽,就实现不了全面小康社会。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贫帽”与执政为民的宗旨不相吻合,与做大九江的目标不相匹配,与全面小康的步伐不相适应,切实增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摘掉贫困帽子”为荣、“摘不掉贫困帽子”为耻的思想,担起扶贫攻坚之责、立下减贫摘帽之志、迈出小康提速之步,做到转变观念“主动摘”,明确目标“率先摘”,注重实绩“真正摘”,加大投入“保障摘”,强化帮扶“合力摘”,变“要我摘帽”为“我要摘帽”,凝聚起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扶贫脱贫,成于精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现场推进会精神,把实施精准扶贫的内涵要义领会好,把工作举措落实好,把目标任务完成好,坚决打响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为全力做大九江、加快小康步伐不懈努力。
精准扶贫党课讲稿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通俗地说,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到人,精准到物,可精准扶贫竟然出现了极其荒唐的事,拍完照片再没来过。如果这样也算是精准扶贫,实在是对这个词的亵渎。
荒唐“精准扶贫”不只是表现在拍个照就走了,有的扶贫干部是“走读”,根本没有驻村帮扶,有的长达10个月都没露面。有的是乱扶贫,比如武汉江夏区舒安乡何桥村的易学火老人今年82岁,目前只有每月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且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以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4个月后,由于老人缺乏养殖技术,送来的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老人连自己吃饭都有问题,还让老人去养鸡,这样的扶贫完全是瞎胡闹,怎么能说是“精准扶贫”?
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扶贫干部将工作做到家,将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在事先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将扶贫工作做好,因为贫穷的原因各不同,乱扶贫只能适得其反,甚至使受助群众成为受害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不是所有的扶贫都叫“精准扶贫”,不是什么样的扶贫都能够帮助让群众脱贫。唯有扎实的“精准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受益,才避受骚扰。
“精准扶贫”是个好词,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是希望,是期待,可有“精准扶贫”这个好制度,还需要好干部去实施。如果是不将群众利益当回事的干部,再好的“精准扶贫”也无济于事,也会被“毁”掉。显然,真正实施“精准扶贫”,就先要管好扶贫干部。法宝离不开“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武汉曝光荒唐的“精准扶贫”让人点赞,但显然不能止于此。举一反三,堵住漏洞,才能让“精准扶贫”造福于民。
第三篇:精准扶贫座谈会讲稿
精准扶贫座谈会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在这春风送爽,万物复苏,孕育美好希望的日子里,伴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浓浓的关爱,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举行“脱贫致富”的捐赠仪式。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到来,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家乡人民深情的厚谊和无限的关爱,体现了他们心系家乡、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让我们备受感动、倍感温暖。在此,我谨代表分局党委,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扶弱助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全民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可就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孤儿以及因重大疾病或特殊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员,他们那一双双无助的手,那一道道无奈的目光,在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他们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齐献爱心,共创和谐,共建美好社会,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热心支持。
在此,我们怀着最真挚、最崇敬的心,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郑重倡议:让我们满怀友爱之情,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纾困解难,奉献爱心,共襄义举!让点滴善举,化作缕缕阳光照亮贫困者的梦想,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我们坚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我们一定能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道路。
最后,祝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四篇:精准扶贫政策宣讲稿
精准扶贫政策宣讲稿
大家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主要是给大家宣传一下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让大家更多更好的了解我们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政策举措。发动和动员贫困户和广大群众,在党的关心关怀下,在各级干部的帮助扶持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政策的扶持,逐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首先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石雪,是县公安局团委副书记,目前在西村乡圪料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随我一同来的有县规划局法制室主任、西村乡西岭后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栋栋同志,县环保局办公室副主任、西村乡孟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肖辉同志,西村乡人民政府扶贫办主任郝勤亮同志,西村乡团委书记张宜同志。
今天的政策宣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介绍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由***同志提出的,是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为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围绕***同志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起进入小康社会。
二、西村乡精准扶贫工作总体介绍
西村乡在修武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相关单位的帮助支持下,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以群众致富增收为重点,确定了“种特色田、挣劳务钱、走民宿路、谋电商利、发旅游财”的工作思路,主动担当,奋发作为,精准发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富民,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西村乡本阶段扶贫工作介绍
四、重点扶贫政策介绍
(一)、教育扶贫政策
1、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按照年生均600元标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并按照年生均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
2、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及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
3、完善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助学政策。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及住宿费并享受国家助学金。
4、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发放2000元国家助学金。
5、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范围由河南籍考往省外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河南籍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形成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工作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可申请8000元和12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
(二)医疗扶贫扶持政策
1、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贫困群众合规费用自付费用累计1.5万元以上启动大病保险,1.5万至5万元(含5万元)部分按50%的比例给予补偿,5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部分按60%的比例给予补偿,10万元以上部分按70%的比例给予补偿。内补偿封顶线为40万元。
2、全面推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累计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后,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自付医疗费用在大病保险起付线以内(含)的部分,直接进入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分段按比例报销,超出大病保险起付线的部分,首先由大病保险报销,剩余部分由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按政策报销。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起付线为300元,起付线以上分段报销比例为:0.3万元—0.5万元(含)报销40%,0.5万元—1万元(含)报销50%,1万元—1.5万元(含)报销60%,1.5万元—5万元(含)报销80%,5万元以上报销90%,不设封顶线。
3、实施精准健康扶贫救助。持县人民医院健康扶贫卡就医的贫困患者,享受减免费用优惠政策。对于门诊患者,一律免挂号费;对于住院患者,享受医院捐助政策,捐助金额为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部分的50%。
(三)残疾人脱贫扶持政策
1、免费办理残疾人证
为使贫困残疾人得到政策保障,减轻残疾人负担,符合残疾评定条件的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免除鉴定费。
2、政策扶贫
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区内公交车。为残疾人办理爱心卡,方便残疾人出行。
积极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每人每项每月60月补助标准,对残疾人实施政策性兜底。
第五篇:扶贫工作党课讲稿
当前的扶贫工作
一、贫困标准
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大多是以人们的收入状况来确定贫困线。中国的贫困线主要以是否达到温饱为标准来确定。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1985年农民的消费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 150元人民币以下者为贫困型。以后各地实行的标准有些上升为 200元,有的发达地区多至1000元。列入贫困线内的扶贫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国有18个片,包括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这类地区生活条件差,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文化落后,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第二类,零星的贫困县和贫困户。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劳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
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
2011年11月1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2007年,按绝对贫困标准年人均收入低于785元,按低收入标准年人均收入低于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统一为年人均收入低于1067元。2009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3]
。2011年,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
二、我国贫困地区现状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考虑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中国2014年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1月提供数据,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已向贫困村派出12.5万个工作队,派驻干部43万人,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4个连片特困地区省级实施规划累计完成投资人民币4.75万亿元。
2015年上半年来,新华社派出9支调查小分队,分头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体察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一方面,通过30多年的扶贫攻坚,农村贫困面大幅缩小,贫困被赶进了“角落”里。另一方面,今后的扶贫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头”。那些最穷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贫困堡垒。
三、脱贫方式
第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第三,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
第四,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四、脱贫措施
[1]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8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
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
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四是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七是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
八是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许多贫困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表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有些还是国家经济建设重要的急需的资源,有计划地开发这些地方的经济,可以带动社区的发展;从全国整体考虑,开发这些地区可为将来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转移,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建设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础。
五、扶贫工作目标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说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6]
2015年6月18日,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向全国全世界立下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5]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