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1][2]下一页
第二篇: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心得体会
为了进一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通过初步学习感到,《读本》在以下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近参加了社区党委组织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退休党员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离开了那热火朝天的工作岗位,但是为党工作的岗位无处不在,我虽然退休了但仍然是一名中共党员,因此,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我要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余热,为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首先,按照社区党委的要求和安排,学习好有关文件和材料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能力。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方式,进而在社区发挥符合时代要求的应有作用。这次学习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更加突出了实践性。作为党员就要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活动,配合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做一些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我们学习时应把这四句话作为切入点,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原有的不平衡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要克服这些矛盾,必须在发展中去解决,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不平衡、新矛盾,也会在社区内从多个侧面,以不同形式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推动各项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在思想上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积极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把社区建设成为新型和谐社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涉及有关发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
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读本》把科学发展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对应性阐述,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带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的重大命题。这说明: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了规范性解释。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实施“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三大基本要求,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高了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全面论述了我们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对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开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示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时期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将证明:只要我们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荐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总结 荐荐科科学
学发
发展
展观
心观
得
总体
结
会
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荐科学发展观总结(1500字)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1500字)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农技推广中心 方斌)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已经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在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也要看到,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通过学习,并联系到当前工作实际,我感到,正确认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非常重要。
第一,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不是什么别的思想体系的发展观。它直接继承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同时,科学发展观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系统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要正确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是实践中经常遇到和容易发生失误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确了。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而在工作实际中,不难发现一些同志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倾向,要坚决避免这种思想和错误的认识,坚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应该把二者正确地统一起来。
第三,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四大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在经济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做到科学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第四,要正确认识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武装全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这里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实效中。二是要掌握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自觉指导发展实践,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的展开和体现,同时又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读本》鲜明地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实践将证明:只要我们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心得体会 (1000字)
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心得体会为了进一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通过初步学习感到,《读本》在以下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参加了社区党委组织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退休党员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离开了那热火朝天的工作岗位,但是为党工作的岗位无处不在,我虽然退休了但仍然是一名中共党员,因此,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我要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余热,为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首先,按照社区党委的要求和安排,学习好有关文件和材料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能力。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方式,进而在社区发挥符合时代要求的应有作用。这次学习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更加突出了实践性。作为党员就要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活动,配合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做一些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我们学习时应把这四句话作为切入点,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原有的不平衡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要克服这些矛盾,必须在发展中去解决,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不平衡、新矛盾,也会在社区内从多个侧面,以不同形式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推动各项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在思想上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积极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把社区建设成为新型和谐社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涉及有关发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读本》把科学发展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对应性阐述,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带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的重大命题。这说明: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了规范性解释。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实施“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三大基本要求,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高了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全面论述了我们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对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开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示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时期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将证明:只要我们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4000字)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李忠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需要。它在坚持发扬此前由中宣部主持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准确地勾勒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通过对这个《读本》初步阅读学习,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优点:第一,《读本》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准确的理论定位,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增强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读本》肯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准确和科学的理论定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逻辑。《读本》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的深入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经验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第二,《读本》正确地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科学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初衷和原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重要命题的正确解读。《读本》根据在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论述,认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强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把以人为本顺理成章地解释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样,就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从而,它既肯定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关系,又强调“以人为本”与中外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有“根本区别”。尤其使人深受启发的是,《读本》还进而揭示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阐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观点,强调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社会价值目标。我认为,这样理解和阐述以人为本及其相关原理,忠实于原意,符合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三,《读本》简明扼要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勾勒出了它的理论构架并逐层展开论述其思想观点,这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读本》从总体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出揭示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可以说,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构架,其后展开的逐层论述,就是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展示其理论全貌。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理论。第四,《读本》对科学发展观的概括和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鲜明准确、通俗易懂,既具有全面性、思想性和深刻性,又具有逻辑性、简明性和可读性。它所论述的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读本》能抓住其理论创新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把它们归结为环环相扣、逐层展开、紧密联系的七个方面,仅仅用5万字左右的篇幅,就把科学发展观比较完整准确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是很要政治眼光和理论功力的。例如,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包含有多层次、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复杂关系,难讲周全。但《读本》在扼要讲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做好“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之后,只是高屋建瓴地抓住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问题,用千余字从哲学高度上,画龙点睛,就把它讲清楚了。再如,书中所论及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问题,也都是很重大很根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容易讲深讲透。但《读本》对此仅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的视角,用数百字的笔墨,举重若轻,讲得简洁明晰,恰到好处。总之,《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主要的辅助材料,对帮助全党把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必将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素质、培育大批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任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讲话言简意赅,提出的“八荣八耻”凝练精辟,体现了我们一以贯之、始终坚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且需要树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明显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划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更要在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八荣八耻”变成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作为执政党的广大党员干部,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必须起表率和引导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实践。要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在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要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把加强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用政策措施褒扬和激励先进,用制度和规定推进道德准则的落实,用监督制约机制督促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使“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实践之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的不断深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必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