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1篇)暖和的阳光调皮地跳跃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学生,心生几多向往,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忙碌中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欢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幸福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美丽的缘。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最可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学生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抱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发觉教室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认真。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此,我开始真正地蹲下身与学生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弥漫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美丽的姿态。渐渐的,渐渐的,班里读书的氛围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充满劳绩,我依然幸福地栖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清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相关论语的文章:学习论语心得《论语心得》读后感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1篇)]篇一: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体会 启迪心智 规范行动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体会
2010年,遵照学院党委安排,在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学习了于丹论语,体会很深,下面就向各位领导同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如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想引领下,全面践行《纲要》中提出的各项任务,是我们工作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呢,通过学习于丹论语,我的体会是:
体会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1篇)]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
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体会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
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术之先声。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风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方国家,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后世流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
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3、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下页 余下全文
第二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暖和的阳光调皮地跳跃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学生,心生几多向往,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忙碌中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欢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幸福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美丽的缘。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最可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学生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抱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发觉教室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认真。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此,我开始真正地蹲下身与学生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弥漫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美丽的姿态。渐渐的,渐渐的,班里读书的氛围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充满劳绩,我依然幸福地栖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清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相关论语的文章:
学习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第三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通过学习于丹教授《论语》的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于丹教授的讲课,剖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诉我们既是人们身边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也是最简单的真谛,《论语》中把天比做理想主义,地比做现实主义,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势利道,不断学习,内心充满快乐,宽容,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讲到处世之道,我深有体会。记得在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也曾痛苦过,曾徬徨过,不知道该怎么办,干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时间或许能够减轻痛苦,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开了,既然痛苦不能解决问题,每天痛苦也是活,开心也是活,为什么不能每天开心点呢。人的一生难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难,怎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无力改变,那就努力去适应它。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在工作中,对待同事,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帮互助。家庭中,长辈、家属、亲戚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气。所以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看于丹《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想
红枫六小:朱汝萍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文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在“读《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十余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文”的大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 篇二: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王晓莉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王晓莉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 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论语》中国古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在中国,没有读《论语》也会知道《论语》,不知道《论语》也可能按照《论语》行事。自从汉武帝独遵儒术,《论语》便不只是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是深入道德、伦理、生活的一部大典。如果将一个民族比如为一个学生,那在中国,《论语》便是学生守
则。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二、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也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第四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对于于丹老师,多数的了解是通过电视,经常看到她参加的访谈节目和她自己主持的名家讲坛节目,她的学识和风采让我崇拜,正好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深有体会。《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第一次接触,但其中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学而常习,习而常学,便可以海阔天空般事事无碍。于丹老师《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心灵之道” 告诉我们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处世之道” 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理想之道” 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君子之道”告诉我们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人生之道”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天地人之道” 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要想让自己在“高手如林”的社会中立足,就不要做书的奴隶,也不要做“工作”的哑巴,书面的理论学习是不错,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有点“眼高手低”,要争取达到“融会贯通、裂变提升”,我想,我们再一次通读
《论语》,无非是想让自己也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想一想他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设立一个坐标系统,在繁忙的间隙里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鼓励我们每一个人。“温故而知新”。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诠释,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我认同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的观点,哲学不一定就是讳莫如深的,《论语》也不一定是高不可及的。关键还在于经典作品深刻厚重的思想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我们除了要学习和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做一个更加全面和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关联,对方法的借鉴更有启发,重在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重在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重在克服困难的意志磨砺,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提升,为此,要形成一个相互融通的知识网,形成一个各有所长的人脉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有才还应有德,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只有弘扬诚信美德,才能推动
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的这个岗位,达到敬事而信的高度,无愧于家长,无愧于学生。
总之,于丹老师用她深厚的学识、娴熟的口才和独到的体会,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体验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阅读她的著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
第五篇:学习于丹讲论语心得之心得
学习《〈论语〉心得》之心得
语文组
韩霜
自从听了《于丹讲论语》之后,我才觉得我以前对《论语》的理解和掌握是多么的零碎、肤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很惭愧,也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样一次深入、透彻的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学习《于丹讲论语》体现了领导前卫的教育理念,突出了我校“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更顺应了当前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必将成为教师和全校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记得在2006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纪念日这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纪念活动。会上许多老师不约而同的谈到了韩国、新加坡等新崛起的亚洲国家,谈到了它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儒家文化精华,我们都感到当我们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时,在彻底的推翻了封建腐朽思想的同时,也非常可悲的推翻了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民族的精华和灵魂、我们的根,在共产主义理想距离现代社会太过遥远的时候,我们现代人走进了信仰的真空,我们丢了我们民族的魂,尤其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变的迷茫和困惑,变的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方向,变的唯我独尊,变的不择手段„„当今社会可怕的不是物质的匮乏和经济的落后,而是一个国家信仰缺失之后的崩溃与涣散。而恰好,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只需要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而必不得已而去之,就先去“兵”,再必不得已而去之,就再去“食” 还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为此,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还记得一位学生代表非常真诚的说:“我现在才觉得我们真的很可怜,我真的希望老师能救救我们。”在那一刹那,我除了揪心的痛之外,更多的是作为一名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义务。但我深知我的力量是多么的单薄,我的能力是多么的有限。
就在这时,《于丹学论语》如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们的心田,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干渴的内心。
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对孔子的话语的零碎的、肤浅的、简单的翻译和解释,而是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坚实厚重的人生态度,帮我们重新树立起了人生信仰。这是我最佩服于丹之处,也是我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于丹讲的是《论语》,但她不拘泥于《论语》,她能够透过《论语》中的只言片语,和彼此不相联系的段落,将《论语》还原成一套内容充实而完整的、思想主张鲜明一致的体系------儒家思想精华。于丹也不是单纯的讲《论语》,她既对《论语》进行筛选和提炼,将《论语》为我所用,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汲取大量例证,从人与天地的顺应关系、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七个人生中的重要命题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更重要的是,《于丹讲论语》面对的是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去除浮躁,还原到我们本初的自然、朴素与简单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状态;教给我们内心的和缓与温厚,安定与明净;教给我们找到人生的坐标,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交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义”,而不是屈从势力、追随外物;„„
随着一讲一讲的聆听,我仿佛瞬间摘掉了曾遮蔽我双眼的黑布,眼前豁然开朗,仿佛缕缕清泉流入了我的心田,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课。也为我校学生能在他们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聆听到这样的话语而感到高兴,他们必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行囊踏上美好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