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纲要实践活动方案
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探访历史遗存,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彰显爱国情怀”。
二、目的意义:
湖南是中国近代以来人才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雄居全国之冠,给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无湘不成军”的曾国藩,誓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化军事科学的郭嵩焘、曾纪泽,为中国近代改革变法留下第一滴血的谭嗣同,辛亥革命的首功之臣黄兴,护国将领蔡锷,到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刘少奇,人民军队的缔造功臣彭德怀、贺龙、粟裕、许光达、肖劲光,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弄潮儿胡耀、朱镕基,还有中国第一好人雷锋,等等,无一不是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人。
伴随他们的历史活动,湖南留下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韶山、岳麓山、橘子洲、省立一师范、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黄兴故居、朱镕基故居、杨开慧故居、胡耀邦故居、刘少奇故居、曾国藩墓、浏阳文家市„„ 该活动充分利用湖南的特色优势,让湖大的莘莘学子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感受湖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激励他们追寻先辈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安排与要求
1、参加对象:2012级全体学生
2、组织安排:学生以班为单位,5-6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个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次活动;活动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探访文章,署上小组每个成员的名单,并标明每个组员各自的分工(如资料收集人、撰稿执笔人、活动摄影人等等);文章成绩均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环节成绩,占该课程总评成绩的30%。
3、文章要求:①根据这个主题另拟题目,体裁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随笔或杂文,但不接受诗歌。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②探访文章须单独附页详细记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从探访地点的选择、探访方案的确定到实地考察、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成形定稿以及在此过程中创意的提出均须一一记录在案。即每个小组在论文的背后必须附上以下三个附录:
附录一:论文形成说明书。要求每个小组从小组成立直 至活动结束的一切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案。比如,小组一共开过几次会,每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组员发言内容,每个组员的职责分工,实地考察的情况,论文的撰写过程等都要有详细说明;
附录二:活动剪影。主要是照片,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一个阶段都至少有一张照片附录在后,有条件的也可附上一段录像或者是录音;
附录三:心得体会。要求每个组员以个人的名义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活动体会,每个人单独成篇。
4、时间安排:2012年11月中旬完成,1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上交任课教师。
第二篇:2011纲要实践活动方案
2011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探访历史遗存,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彰显爱国情怀”。
二、目的意义:
湖南是中国近代以来人才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雄居全国之冠,给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无湘不成军”的曾国藩,誓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化军事科学的郭嵩焘、曾纪泽,为中国近代改革变法留下第一滴血的谭嗣同,辛亥革命的首功之臣黄兴,护国将领蔡锷,到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刘少奇,人民军队的缔造功臣彭德怀、贺龙、粟裕、许光达、肖劲光,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弄潮儿胡耀、朱镕基,还有中国第一好人雷锋,等等,无一不是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人。
伴随他们的历史活动,湖南留下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韶山、岳麓山、橘子洲、省立一师范、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黄兴故居、朱镕基故居、杨开慧故居、胡耀邦故居、刘少奇故居、曾国藩墓、浏阳文家市„„ 该活动充分利用湖南的特色优势,让湖大的莘莘学子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感受湖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激励他们追寻先辈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安排与要求
1、参加对象:2010级全体新生
2、组织安排:学生以班为单位,5-6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个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次活动;活动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探访文章,署上小组每个成员的名单,并标明每个组员各自的分工(如资料收集人、撰稿执笔人、活动摄影人等等);文章成绩均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环节成绩,占该课程总评成绩的30%。
3、文章要求:①根据这个主题另拟题目,体裁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随笔或杂文,但不接受诗歌。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②探访文章须单独附页详细记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从探访地点的选择、探访方案的确定到实地考察、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成形定稿以及在此过程中创意的提出均须一一记录在案。即每个小组在论文的背后必须附上以下三个附录:
附录一:论文形成说明书。要求每个小组从小组成立直 至活动结束的一切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案。比如,小组一共开过几次会,每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组员发言内容,每个组员的职责分工,实地考察的情况,论文的撰写过程等都要有详细说明;
附录二:活动剪影。主要是照片,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一个阶段都至少有一张照片附录在后,有条件的也可附上一段录像或者是录音;
附录三:心得体会。要求每个组员以个人的名义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活动体会,每个人单独成篇。
4、时间安排:2011年5月中旬完成,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上交任课教师。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活动方案
湖南大学2012级本科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活动方案
“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彰显革命传统”活动
一、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湖南是中国近代以来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雄居全国之冠,给中国近现代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他们的历史活动,湖南留下了许多极富特色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因此,《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紧密结合本课程理论教学,特组织以“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彰显革命传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充分利用湖南的特色优势,让湖大的莘莘学子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湖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加深课堂理论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励其追寻先辈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之中去。这次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又是“两课”教育向课堂外延伸的极好的形式。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活动的组织安排与要求
1、参加对象:2012级全体学生。
2、组织工作:本次活动组织工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教研室承担。
3、活动要求:本次活动以“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彰显革命传
统”
为主题,同学们以班为单位,4-6人为一个小组自 由组合进行活动,每组挑选一个小组长,制定一个详细的 活动计划和个人分工,活动完后以小组为单位递交探访文 章。
活动成绩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平时成绩,并将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4、文章要求:根据这个主题另拟题目。文章体裁论文、调查报告、随笔、杂感均可,以论文、调查报告为佳,但不接受诗歌体裁。文 章由小组挑选一个执笔,共同署名。字数要求在2500 字以上。
5、递交材料要求:文章请附上详细的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分工、活动过
程的剪影、个人的心得体会
6、时间安排:本学期第10周以前自由完成,11周以班为单位收齐
后将文章上交任课教师。
历史教研室
2013年9月5日
第四篇: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等“五自”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探究活动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学习理论,明确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丛书《综合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和《新课程标准解读》。继续保持每周的学习讨论活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
2、创设情境,产生课题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播下问题的“种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制订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
3.开发资源,实践体会
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村居进行采访、调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校外
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积极反馈,实施评价
这学期我们要继续作好材料袋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在“评价”这一块,使综合实践活动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或社会评价、家长评价。这种评价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这种反思性评价“标准”自主描述,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2014年2月17日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经历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突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与其它各类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变革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克服应试教育局限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能力、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段目标 1.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初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
·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
·了解并初步体验调查访问、实验观察、文献收集与整理等基本方法,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经历简单的劳动和技术实践,学会简易的设计与制作,能够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丰富劳动体验,懂得劳动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3-6年级的基础上,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初步学会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等逻辑思维方法,完整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初步学会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调查与访问、技术设计与制作、文献收集与分析的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突出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各种逻辑思维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及其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规划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形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正确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态度。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和学校实际,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地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注重能力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
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设计、科学建模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逐步学习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概念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注重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习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注意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要突出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负责任的信息伦理。
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初步学会各种实践学习的方法。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主题探究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等。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实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各个阶段应有相对明确的活动任务和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活动实施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体验、活动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交流与反思。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深化体验,提升感悟;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是相对的。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开展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可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两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允许初中、高中学生个人独立开展活动,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平均每周3学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纳入周课时计划,在保证每周至少安排1学时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落实总学时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尽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状况。评价内容上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上要多样化,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上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过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做好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工作。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各省(市、自治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编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系列,统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方可根据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开发具有指导性的课程资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二)中小学应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开足开齐课时。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指导与服务,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四)学校所在社区应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各地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企 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各地要重视并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职称、待遇问题。要组织财政、社会保险、教育等部门,协同建立学生活动安全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