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所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根据中央要求,中宣部组织编写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读本共分十二个专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专题,题目是《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总书记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改革开放对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意义,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人心士气。
那么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又孕含着哪些涵义呢?
1、背景:
大家知道,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从此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那么经过30多年的凯歌突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生活整体改善和总体小康,国家综合竞争力巨大跃升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既有理由自信更有资格自信。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在当年为了更快、更便捷、更易于见效地开启和推动改革开放,我们绕开了一些硬骨头和敏感区。所有这些遗留问题和因此而伴生的成本与代价在30多年后开始一一显现。所以今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艰巨,难题成堆,阻力重重,加之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各利益群体从其利益出发来对待全面深化改革,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社会小富即安,不思进取,那么不仅不可能实现新的发展,而且30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保不住。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清醒的,也是坚定的。那就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此外别无它法。所以说正是在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这样的背景下,在十八大召开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论述,意在表明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再进发也一定要再进发。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改革开放再进发的动员令,会议所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改革开放再进发的路线图。
2、内涵:
(1)、从规律性和历史经验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经验的历史总结。
我们说,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以结论性的语言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永远不会结束,党的基本 路线永远不能动摇,改革开放政策永远不会变。强调任何时候都必须永远坚持改革开放。它蕴含着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蕴含着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完结”的郑重表态。这一回答,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改革开放35年,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正因为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从而避免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那么越是有险滩、有风险,就越要坚持“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的思路,也就是说,改革开放是惟一的,此外别无他法。为此,总书记告诫全党:改革开放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面对未来,不可丝毫迟疑和退缩。(2)、从方法论说:改革开放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论。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里的两个“关键一招”,都是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总之,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再次向全国人民举起了一面鲜艳的永远飘扬的旗帜,所以我们每一人,都要有一种使命感,面对困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破除利益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顽瘴固疾开刀,以更强的改革开放力度、更大的社会活力,谋求更广的发展空间。
以上是关于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述的解读。其中他说到一句话就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那么是哪些问题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二个大问题:
二、“六大挑战”:倒逼全面深化改革
1、转型与发展的挑战。
无论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是“自行车理论”(速度慢了,自行车必倒)的角度上讲,抓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以外延型、粗放型、高投入、高能耗为基本特征的速度效益型发展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发展模式的历史功绩是无可否认的,但现在面临着“二律背反”的挑战: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1)从资源来看,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有量分别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现在,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左右;别说产油大国已经被西方国家掌控、油源趋紧,即便是有油可以进口,一旦有风吹草动,西方国家卡住“马六甲海峡”的战略要道,我们就会受制于人、非常被动。(2)从环境生态来看,根据IEA的报告:2011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2.9%、20.7%、33.5%,均居世界第一位。《新华每日电讯》刊文称:“雾霾席卷,中国进入生态‘还债’高发期。2013年,雾霾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呈现频率高、复合型的特点。京津冀、长三角一些城市,灰霾达100多天,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空气质量触目惊心”。去年,有全国两会代表坦言:“肺是黑的,命都保不住,GDP有什么用?”由此可见,不转型发展就只有死路一条。另一方面,转型发展步履维艰,十分艰难。艰难在五个方面:(1)难在降低速度(压迫发展空间)。减排必然会严重压迫发展空间,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既保持较高GDP增长速度,又保持较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先例。同时,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必须关闭。(2)难在技术买单。由于我们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购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品,有的设备需要更新淘汰(武重、武锅),需付出高昂的成本。(3)难在能源安全压力。现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仍占65%左右(这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减少煤炭使用需要更多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将会带来严峻的能源安全挑战。(4)难在体制障碍。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驱使“地方诸侯”为了保“帽子”和“钱袋子”,什么能增加产值、什么能赚钱就发展什么。(5)难在素质技术限制。企业提档升级、技术有机构成提高,既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导致减员下岗。而且由于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没有穷尽,我们追踪世界、缩小差距的任务既是紧迫、艰巨的,又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中央1995年即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至今进展不快、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
2、效率与公平的挑战。
邓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与邓肯谈话时指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马克思曾经有过形象的比喻:“房子不管多小,只要左邻右舍差不多,他们都不会有多大的意见。可是一旦旁边耸立起大厦,他就会感到自己很可怜,就会不满意了”。(《马恩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349页)。可以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群 众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导致公众心理失衡、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原因所在。
然而,小平同志又预见:“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其一,难在利益决定人心。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调整既得利益比触及灵魂、“斗私批修”更难,犹如“虎口拔牙”。其二,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两重性。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市场经济必然讲求效率优先,只有坚持效率优先才能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把“蛋糕”做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两者往往是相互博弈排斥,很容易顾此失彼。其三,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拉开收入分配档次,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资本的源泉涌流;而收入差距过大又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心理失衡,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其四,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理和科技信息革命的时代特点,收入分配差距必然呈扩大趋势。马克思认为,劳动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复杂劳动可折合成倍加的简单劳动”。随着知识产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科技信息革命深入推进,收入差距将呈必然扩大的趋势。其五,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止,要么是巴西、印度之类的国家“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安;要么是北欧、西欧一些国家“拿钱养懒汉”,福利主义制度可持续性发生严重困难,社会窒息生机。因此,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摆在我们党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3、推进城镇化与“非农化”的挑战。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现在城镇化率虽达51%(户籍城镇化率为32%),但“三种现状”客观存在:①全国2.6亿农民工呈“倒金字塔”分布涌向城市,其中60%涌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20%分布在中等城市,只有20%分布在县城和小城镇。②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从业人员多为“386199250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智力文化差的),此种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相悖”,谁来种田成为大问题。③不少网民反映:“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乡差距呈极端化和不断扩大的趋势。
解决上述问题的症结集中在:面对十三亿人口发展中大国的特定国情,如何推进城镇化?其一,城镇化需要占用土地,而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命根子”。如何遏制“圈地运动”现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其二,城镇化本质上是“非农化”过程,在农业比较效益低、拿不到社会平均利润的情况下,如何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农业持续增产?其三,城镇化过程中必有拆迁、农民工工资价格问题,如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其四,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让老百姓呼吸洁净清新的空气?其五,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做到不留“后遗症”?其六,城镇化过程就是减少农民的过程,如何规避“拉美陷阱”,让进城农民有稳定的就业、收入来源,避免两极分化,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有这些都是重大课题。总书记尖锐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距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个警钟,应该长鸣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4、推进现代化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挑战。
美国著名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揭示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化滋生着**(指不稳定因素)。”就 是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社会**。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命题不仅是对当代发展中国家“外压追赶型”现代化的规律性揭示,而且也是对“内生先导型”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规律的历史经验总结,因而也成为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之所以说现代化滋生着不稳定,这是因为在这场历史性变革过程中,充满了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进步与反动的矛盾和斗争,充满着社会成员之间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利益重大调整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巴西、印度就是前车之鉴。
在我国现阶段,推进现代化面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挑战,又是由我国所处的特殊阶段和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其一,我们正处在转型期。转型如同快速行驶中的列车突然“由南向东”转轨一样,巨大的惯性与阻力叠加,产生一些震动、震荡是不可避免的。其二,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期。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浅层的、好改的都改了,现在要改的都是深层次触及利益的问题;尤其是不少阶层由过去的改革“动力”变成了改革的“对象”,难免出现阻力和不稳定因素。其三,民主化浪潮。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国家水到渠成地推进“有序的民主”、“可控式民主”,民主就是个好东西;反之,如果推行“激进民主化”、“自由化民主”、像“文革”那样的大民主,就会产生“井喷效应”、陷入危机。前苏联既是兴于民主(列宁时期),也是毁于民主(戈尔巴乔夫时期);20世纪后期,世界上约有30个国家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丢失政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其四,当今时代,思想多元的“内核效应”、现代传媒的“扩散效应”、网上斗争的“抵冲效应”使维稳异常艰难。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一部“电台”。一件小事被坏人利用、炒作,都可酿成重大事件。
三、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也就是说,针对当前改革的问题、难点,我们党中央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的,怎么样一步一步规划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战略思路,那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革命一样,我们知道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战略思路。如毛泽东的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所以革命要想成功,战略很重要,战略要对头,同样改革今天要成功,战略也很重要。所以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从而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思路。具体体现在六个坚持上。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
1、第一个坚持: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是由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是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规定了所走路径。那么什么叫国家治理体系?什么叫国家治理能力?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 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简单说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一套制度体系。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舍此无它。
而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这是第一个坚持。
2、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3、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战略重点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它是重点?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所以经济改革仍然是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怎么改革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当前存在一些争议,就是有些人认为像权钱交易、环境污染,都是因为市场经济引起的。实际上不是由于市场本身,而是由于市场经济不规范、不完善引起的。所以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三点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5、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知道了改革的总目标,重点和方向,那么我们实现总目标为了什么?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之所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那么把“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当中,这说明在总书记心中,人民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彰显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6、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群众意识非常强。他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就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要一切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中国梦为纽带把全国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一个耀眼的亮点,就是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 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那么过去我们经常讲管理,现在强调“治理”。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折射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因为管理强调的是人治,强调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就是由国家政府管理人民。它的主体是一元的,就是国家政府。而治理强调的是法治,它的主体是多元的,即有国家政府,又有人民群众,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与治理的主体之一;这就从过去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的联合治理。这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全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求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所以说现在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国家各方面制度。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充满活力、政治安定团结的“中国奇迹”,之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浪的重大考验,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有全国一盘棋的互助协作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能否定和丢弃我们制度的优势,恰恰相反,是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各方面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说到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将伴随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全过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将大大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坚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新中国!
四、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就能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六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把这六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中国社会的改革才会实现总书记所要求的“蹄疾而步稳”。
比如,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但是解放思想不等于一味否定历史。这些年来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为了纠正弥补一些改革乱作为,其成本之巨大、困难之严重甚至远远超过推进改革本身。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才是科学正确的解放思想,也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
又比如,改革肯定是从某一点率先突破,但如果整体推进跟不上,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同样,不考虑局部的利益,没有局部改革的成功就不会有全局的改革成功;但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部署局部改革,局部改革也难成气候,甚至还会横生枝节。
再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再不能走一步算一步,但是“顶层设计”不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所谓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发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通过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通过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顶天立地,中国的改革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应该说不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当我们把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改革就会顺风顺水、高歌猛进;当这些关系没有处理好或重视不够的时候,改革就会步履艰难甚至得不偿失。当然,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些关系背后是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利益瓜葛。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不仅要有大智慧,善于统筹兼顾,更要有大觉悟,勇于自我革命。
五、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军令状已经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完成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迈进。
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要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最后小结。
第二篇: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08: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3/03 作者:荆 棘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35年的扬帆远行,已经驶入了激流涌动、暗礁密布的深水区。环顾发展环境,展望改革方向,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怎么办?总书记的回答掷地有声:“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不惧艰难险阻,勇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巨大政治勇气与历史担当。
深化改革难,难在哪里?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国的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非易事,但整体上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最薄弱的农村开始,逐渐向城市和工业企业推进,并由单项突破向综合改革推进。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可以降低改革阻力,有利于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涉及政府职能等领域难度较大的改革任务留在了后面,改革越向深层次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固化,它们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盘根错节,使得改革日益呈现全局性、综合性特征。越是前行,改革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任何单项改革都可能牵涉其他领域,已经很难划清纯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或是社会体制的改革边界。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改革时,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政策与措施的相互配套,努力做到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由于渐进式改革的累积效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特别是缺乏有效外部约束时,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拥有的资源越多,政府官员被利益俘获的风险就越大,更容易扭曲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功能,抑制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碰到的硬骨头,硬就硬在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对党和政府政治勇气与智慧的严峻考验。
说到底,改革的进程就是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过程,必然要触及现有制度结构下的既得利益。改革初期,我国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们的利益诉求基本一致,改革收益明显并具有普惠性质,改革举措容易凝聚人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竞争趋向激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一项改革方案的推出与实施很难符合各个群体的全部利益诉求,很可能是有人受益,有人少受益、有些人不受益甚至受损。应当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到位和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弱势群体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匮乏,获得的经济发展机会减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较少,在经济社会发生转型和变革过程中利益容易受到损害;而另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较多利益,占据了有利的社会地位。换句话说,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必然创造出新的红利,另一方面也会对现存利益结构进行再调整,必然要更加注重政策措施的均衡性。
从总体上说,我国现存利益结构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关联的。在这个利益构成中,其主体部分是合法形成的合理利益,如那些完全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致富的人;有些是合法形成的不合理既得利益,如那些利用不规则的市场机会暴富起来的人,或者通过对某些资源的垄断而获得过高收益的人;还有一些是不合法形成的不当利益,如那些通过特权、腐败等手段获取非法所得的人。这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利益难以维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公共政策没有及时调整,使社会收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固化现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是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利益分配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能否打破利益固化形成的藩篱,能否坚定推进那些使人民群众受益更大、更持久、得到实惠更多的改革举措,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能否涉过深水区的关键。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改革不能绕路走,也没有成规可循。改革越是深化,风险与阻力就越大,但这不是停顿下来的理由。因为,停滞不前,不仅会使以往的改革成果消失殆尽,更会使拖延改革带来的问题丛生累积,断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深化改革,不进则退,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坚定信念,更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与行动。
改革开放是在不断创造性实践中逐步转变人们的观念、打消人们的疑虑、激发人们投身改革事业中推进的。深化改革仍然要把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调动地方、基层的积极性,要把改革的目的、方向告诉大家,引导人们参与进来。要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人们最关心的改革发展成果是否得以公正公平分配、腐败现象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的改革已进入传统体制的深层领域,改革措施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改革收益逐步下降并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再也不能期求“一改就灵”、“一抓见效”,再也不能企望通过一场改革就能够很快解决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事实上,存量改革与综合性改革,需要假以时日,很难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对改革的预期作出相应调整,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要善于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对于深化改革的渴望、或者焦虑、甚或是质疑的各种复杂情绪中,感悟人们对改革的关注,进而透过这种种关注读懂大部分人对深化改革的期待,对实现中国梦的企盼。这,就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最大公约数”,是将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力量所在。
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也是基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而作出的判断与应对。改革开放,使我们以大国的担当,按照通行规则参与国际事务,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中国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使我们与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环球同此凉热。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可以分享,危机也会波及。仍在不断发酵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屡屡受累。整体趋紧的世界经济环境,缩短了我们解决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的“窗口期”。特别是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进步,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已经打破,这不仅引发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探讨,也带来了中国威胁、中国崩溃的攻讦,“遏制中国”、“围堵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甚至在我国周边带来安全挑战。这些,都使我们从容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空间与余地大大缩小,都更增添了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困难与挑战。对此,没有退路,更不能逃避,“爱拼才会赢”,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惟此才能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信心,就必能攻坚克难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幻想顺水顺风到达彼岸。今天的改革开放,同以往相比,我们面对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阻力,面临着许多新的、不曾遇到过的风险。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共生。今日的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我们已经具备了战胜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基础和有力支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中国经济社会抗风险的能力空前提高;在30多年改革发展历练中,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把握时机推动改革的政治智慧,熟练掌握了将改革目标与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方法;党在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可遵循的制度框架,做好了指导实践的理论准备。只要我们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做到让最大多数人充分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与成果,有效促进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就一定能够化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困难与风险,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的深度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更决定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度。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共产党是居安思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越是在风险面前越具有大无畏的政治胆气,越是在困难面前越具有攻坚克难的精神,越是在危急时刻越具有沉着冷静的政治智慧。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敢、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必将以大无畏的精神高扬思想解放旗帜,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利益固化的樊篱,聚合起协调改革的正能量,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王兆斌 郭斐然网站编辑:
相关文章
深化改革不停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深化改革须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制约
深化改革需要胆识 李义平: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全民素质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伟大觉醒·伟大奋斗·伟大接力
改革开放:党的伟大觉醒与伟大创造
第三篇: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本站推荐)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三、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04日 11 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总书记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一路上突出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此后,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在天津、湖北等地考察,在出访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等诸多场合,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总书记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这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这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涨。总起来看,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改革必然触及利益,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出招、敢于得罪人、敢于突破既得利益,真正让改革落地。
2.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二〇二〇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必须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必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目的和条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就有了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要以此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全会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提出各个领域改革的目标和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二〇一四年二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对总目标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激烈斗争。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就不断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三十多年来,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各式各样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政治**,我们不仅都挺过来了,而且每场风雨过后都发展得更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把他们那套价值观念推崇为“普世价值”,不仅在国内不遗余力对民众进行灌输,还在世界范围进行推销。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4.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等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就能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5.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军令状已经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完成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迈进。
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加强学习,吃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全面领会、全面把握,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特别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要在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开展工作,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要坚持先易后难,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要把握和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站在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决不能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决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又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要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这个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议论很多,“药方”也很多。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对此,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三、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总书记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一路上突出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此后,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在天津、湖北等地考察,在出访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等诸多场合,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总书记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这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这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涨。总起来看,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改革必然触及利益,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出招、敢于得罪人、敢于突破既得利益,真正让改革落地。
2.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二〇二〇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必须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
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必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目的和条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就有了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要以此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全会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提出各个领域改革的目标和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二〇一四年二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对总目标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激烈斗争。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就不断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三十多年来,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各式各样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政治**,我们不仅都挺过来了,而且每场风雨过后都发展得更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
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把他们那套价值观念推崇为“普世价值”,不仅在国内不遗余力对民众进行灌输,还在世界范围进行推销。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4.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等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就能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5.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军令状已经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完成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迈进。
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加强学习,吃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全面领会、全面把握,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特别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要在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开展工作,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要坚持先易后难,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要把握和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站在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决不能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决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又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要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这个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议论很多,“药方”也很多。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对此,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第五篇: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要敢于啃硬骨头(xiexiebang推荐)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要敢于啃硬骨头
2015年07月29日 08:22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习近平: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啃硬骨头
学习路上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总书记2012年12月31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他谈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此后,他又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等很多重要场合,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一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网友的重点学习材料。为方便网友学习,学习路上特整理推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论述摘编。今天推出第三期,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说明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答问
现在,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改革的进军号已经吹响了。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答问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3 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