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师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律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0日,备受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依法治国再一次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依法治国主题令人期待。
近年来,人们的眼光总是被那些典型的案件所吸引,总是批评那些典型案件的违法之处。殊不知,在这个社会里,不仅仅违法案件是坑人的,还有许多看似合法的案件也是违反公序良俗并损害公民正当利益的。例如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依据《土地管理法》 行政机关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相比,所具有的执行性、补充性、技术性、灵活性、应急性、具体性、先行试验性和效率性等特点被夸大,造成了中国法律体系内外冲突的局面。
行政主管部门起草立法项目有其合理性,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所要规范的领域有着相对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于现实存在的急需立法规范的事项较为熟悉,对存在的问题较为清楚。因此,起草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立法效率较高,然而,法律的公正性是法律的生命,中国的许多法律充分表现出明显的部门利益,立法成为一些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通过立法,将本部门的利益加以固定,为将来的法规、规章维护本部门的权力与利益留下窗口,从而导致立法质量不高,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和目的。立法过程中,行政主管部门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涉及部门权力、利益的“核心”条款、“干货”条款上,而对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的总体研究把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其结果不仅解决不了立法原本想解决的问题,甚至会造成负面的规范引导,损害法律的权威,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
除了参与立法活动的行政主管部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立法中偏袒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是不争的客观现实。这里有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原因,也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起草法律草案时听取、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不全面的原因。显然,在制约机制尚未健全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立法对于法律的科学性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要增强立法的公正性就需要法律草案的起草机构更加超脱,更加中立,更加专业,没有部门利益。为此,必须尽快改变立法由行政主管部门主持起草的局面。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釆用由人大专门机构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法来起草法律草案。
立法的公开性
《立法法》 态,如法治秩序的进步、社会稳定性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增强、社会生活秩序好转、道德水平提高等。立法效益越大,单位成本的产出就越大,立法效率就越高;相反,立法效益越小,单位成本的产出就越小,立法效率也就越低。因此,可以说立法效益和立法效率成直接正相关。
现实中由于某种原因,起草过程中博弈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多数立法项目特别是涉及多部门的立法项目,各部门为维护和争取本部门的利益,不断展开博弈,使立法周期延长,协调难度加大,在影响立法公正的同时严重影响立法效率。一些急需立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法律却迟迟不出台。例如,为了防止土地财政引起的暴力征地与拆迁的问题,物权法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却依旧不改,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这显然是一种渎职行为。
立法的群众性
当前立法透明度还不够,公众参与渠道比较有限,公众参与程度比较低,作为资源分配优势方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强势利益代表方在参与立法和意见表达方面占据优势,对立法的影响更强,导致相对弱势利益方意见容易受到压制,使受到影响的各方利益在立法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一些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行政机关借法扩权,与民争利,为本部门的行政行为寻求合法外衣。在行政立法中,有的部门为本部门的管理便利,随意为本部门设权,不断增设审批权、许可权、处罚权、收费权等,增设公民的义务,却对规范本部门行政行为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刻意规避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对被管理人应享有权利和利益的保护。
这个问题上除了立法机关需要认真履行义务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协等(包括律师)社会团体在立法过程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和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应当尽可
能地利用社会团体的优势,在立法中听取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各界要求,更好地体现公众利益。全国律协和律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借助舆论监督,限制部门利益膨胀和立法权滥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关心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立法的统一性
当前中国的上位与下位法之间,同级法律之间,法律与法规之间相互冲突。最典型的是“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之间的冲突。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较大的市都有规章制定权,这种分散立法导致法条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常出现。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甚至于规章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问题规定不同,使管理对象无所适从。
首先,一切立法都必须加强立法规划的权威性。立法必须坚持从公共利益出发。规划立法项目选题时,要杜绝部门利益。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法治政府意识,注重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部门利益、权力与责任、服务与管理、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其次,要确保立法机关的权威性。要更多地运用好全国人大机关的立法资源,结合人大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立法主体作用。不仅仅是法律,还有法规的制定,人大都应及早介入,尽量减少行政立法数量,有效地杜绝条块分散立法带来的立法冲突,较好地克服行政立法带来的部门化倾向和行政权力膨胀等弊端。
依法治国当然需要执法机关认真执法,但若是法律本身有瑕疵,有法必依就成了个问题。而科学立法,不仅可能使社会有法可依,而且还可能保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与保证。
第二篇: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xxxx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xxxx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x全会月15日—17日参加了xxxx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专题讲座(第二期培训班)的培训。聆听了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的讲座和市委党校讲师的讲解后,我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认识更深了,理解更透了,信心更足了,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当下,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都要认认真真地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学习好,学习深,学习透,并积极当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的宣传员和信息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重在认识,贵在落实。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xxxx乃至全疆都处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抢抓机遇,实现大开发、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大力改善民生,我们都必须靠实干推动工作,靠实干落实要求,以实绩取信于民。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三点体会:
一是把认真学习科学理论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首要途径。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应把学习科学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想信念牢固的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不被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所迷惑,做到在思想上坚信不移,在政治上坚定不移。要着力解决学习科学理论的态度问题,带着强烈使命学,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把时间浪费在交往和应酬上,不把精力消耗在细枝末节的事务上,着力解决系统学、深入学问题,增强学习的全面性、深刻性,多读原著、多学经典,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在认识上求深化,在理解上求深入,在落实上求突破。
二是把大力弘真抓实干作风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关键环节。面对现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越来越高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弘扬实干精神。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工作中,始终牢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把实效落在为民上,解决实际问题上。坚决摒弃“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把着力点放在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的贯彻落实上,自觉做到扑下身子抓落实、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遏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觉做到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杜绝官气十足、高高在上的恶习,自觉做到服务群众、为民奉献。坚决纠正习惯于坐机关、发指示的做派,大力弘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服务群众的作风,自觉做到在一线解决问题、完善措施、推进工作。坚决克服蜻蜓点水、抓而不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大力倡导脚踏实地、一抓到底,埋头苦干、创先争优的风尚,自觉做到积极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三是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绝不能把当官作为最终目的,而应立足本职,敢于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言必行、行必果,扎扎实实干一番事业,这才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不好,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就无从谈起,也更不可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赖。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看病、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土地征收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同样也是群众极为敏感、极为困扰的问题。从群众最为关注、最为直接、最为现实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对群众期待的最好回应。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致力于在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体察群众,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这就要求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社会发展第一线去,深入到群众最底层去,特别是要深入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把为群众解决难题当成事业来干,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利益代表者。
总之,通过学习,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党性修养,为今后更好地履行职责,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若干决定的心得体会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应用化学 年级:2011级
姓名:XX 学号:20XX22110XXX00XX
2014年10月20日,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日子,这一天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十八大四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提出:目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求做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要改革不适应法治和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的建设、推进和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在 准,对违法行政实施严厉问责,把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确立明确的法治导向。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当下权力滥用事件常有发生。一些涉及巨大公共财政资金和广大公民重要权益的决策往往缺少公开、民主的决策程序。“拍脑袋决定”、“一把手决定”、“一言堂”的决策管理模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存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决策管理模式,必须做到重大决策公开透明,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公众参与,推进国家政策法规和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国家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决策程序条例,明确要求行政行为、行政决策,未经听证会、论证会、审议会等正当法律程序的不得通过和实施。
三、依法治国是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法治国家之根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全体公民将共同努力形成遵法守法的法治新风尚社会。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巨大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风尚将更好地展现!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谈谈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全会全面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四中全会。”这次会议,确确实实十分迫切,对于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党员,在此简单谈一下我个人对此次全会感想。
中央首次以四中全会研议依法治国,正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正视突出的矛盾,有胆识,有魄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我想司法体制改革与反腐制度化,将会是这个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会议两大亮点,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在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带领下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深入人心,所打老虎无不让人欢欣鼓舞,由此人们认为预热已久的运动式反腐有望由此进入治本阶段,也体现出人们对中央“打虎”的认可以及对反腐制度化改革的期待:从制度上铲除贪官污吏得以生存的条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司法体制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的论述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以及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是审理者、裁判者,自然是拥有审判权的各位法官。”我想这正是全社会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大家渴望在依法治国下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成功不再“拼爹”,干部用人制度不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让制度说话!这次会议,是一次让国内外非常关注的全会,更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加期待。作为一名党员,我坚信党在这次全会中公报中对依法治国做出重要的决策将凝聚国人坚实之力,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让人民过得富裕,活的有尊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姓名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执政能力熔铸法治国家之魂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必须现代化——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只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
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制度化解决之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细化,增强执行力和运行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党的政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后,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用宪法法律加以确认、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提升——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要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宪法确立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统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两翼”。
“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
当前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我国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这将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政府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在自查和实地督查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引入
在 马怀德等专家建议,国家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决策程序条例,明确要求行政行为、行政决策未经听证会、论证会、审议会等正当法律程序,不得通过和实施。
“法治政府建设成功与否是衡量法治国家建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法治国家建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上。”姜明安希望,随着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能加快推进。
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法治国家之根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遵法、用法的法治风尚值得期盼。
2011年,醉驾被列为犯罪行为,写入刑法;执法与司法“无缝对接”“环环相扣”,让醉驾相关人员说情无门;加大执法、处罚和宣传普法力度„„3年来,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运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驾、醉驾,证明陋习可以通过法治有效破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严格依法办事,违法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法令行则国治。“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是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实证。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信“访”不信“法”,这是很多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过去对待法律的一个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中央政法机关多措并举,一年来,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政法机关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明显提高,信访群众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总体来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运用法律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