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游览感想
新加坡游览感想
高二十班 阮天薏
其实,要写这个感想还是不禁有些怀念那段时光,已过去了这么多天,所有经历都已烙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段美好又只有欢笑的时光,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课业的重担,甚至也没有那些琐事,只有新加坡和自己。
冷静下来写这篇本不怎么想写出来的文章,本想自私的把美好的回忆独家珍藏,奈何,还要在入校时供后辈学生观看,只好不怎么情愿的把那些“窖藏”的回忆通通晒出来,已完成校庆的任务,同时也预祝一中百年校庆的成功举办!
新加坡是个很美的地方,我这样想,虽然是个不怎么大的城市,但绝对不负“花园城市”这样的美称!柔软细腻的沙滩,无限风光的景色,和数不尽看不完的各种树木,久负盛名的胡姬花,热情好客的人们,再加上发达的金融体系,对于这个没有重工业和农业污染的城市来说,无疑是吸引我的,它干净的令人难以置信!就算一双白鞋穿得再久,哪怕是一个月,鞋底都不会沾有一丝灰尘。素质极高,法律严明的新加坡人让新加坡的警察都成为了稀有景观。在新加坡天蓝水碧,风和日丽,甚至到了晚上都依旧能看到清透的天空,缀满无边无际的繁星、新加坡的大学教学水平极高,在世界都享有美誉,在这里学习真正成为了一种兴趣,一种喜好,丰富的课余活动还有比比皆是的勤工俭学的人,让我在赞叹之余不禁又一次对新加坡增加了一分好奇,这里到底有什么魔力?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在我再次去到那里时才能解开了,现在的我只知道新加坡真的非常让我动心。它的金融已经达到了顶峰,高楼大厦竟全都是银行!导游说新加坡是个缺少人才的地方,而我却想,比起新加坡,真正缺少人才的地方该是我们亲爱的祖国才对。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教给我们的只能是死知识,我们所没能形成的就是“智慧”,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现在,我们的国家离素质教育也还很远。
此次新加坡之行,让我在欣赏到了热带风光之后也明白了很多,眼界狭隘只能让国家越发落后,作为下一代中国发展的主力军,眼界自然要放得长远些,放眼世界,大部分中国出口的东西都受到了称赞,在新加坡更是把“made in china”贴在了最明显的位置!可是难道我们的国家就要一直这样下去么?如果想要更强大,想要国家进入“超级强国”而非“超级大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人是靠知识和技术来武装,有了这些中国这头雄狮才能够继续在世界潮流中崛起,进而发展成为我们的“超级强国”!
我相信,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新加坡,我会回来的!
第二篇:新加坡学习感想
新加坡学习感想汇报
郑留伟
2010年7月8日
尊敬的学校领导:
首先非常感谢院领导对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视,使我能够成为学院第二批赴新加坡学习考察的成员之一。经过在新加坡近两周的学习生活,我确实感到收获颇丰!下面是我对这次新加坡学习之行的感想。
在新加坡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五天的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的学习培训。在为期五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蔡奇修、林俊元等老师的讲解和陪同下,学习了南洋理工学院学系行政及人力开发与管理的经验、人力开发经验NYP++、学术管理系统和专业教学开发经验以及学术质量管理的经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NYP教职员培训与开发、评估体系,所有的教职员工态度积极、认真负责,工作热情饱满,这与国内许多院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多的思索有关教师的管理、培养及考核评估等问题。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工程系、信息系、工商管理系、设计系等系部的实地研习期间,我们深刻理解了NYP“教学工厂”理念,将实际企业环境真实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以学校为本位,不仅是企业实习,也不仅是企业项目。在师资队伍方面,工程系有很多有丰富企业实践经历,“双硕士”甚至“三硕士”的讲师,真正可以去企业拿项目,可以带领学生研发项目,保障“教学工厂”的顺利实施。实地研习期间,在工程系所见所闻都让人赞叹不已。以及NYP的“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无界化校园”理念、以及非常有远见、战略性和双赢的“校企合作”理念和经验都让我们受益非浅。
在南洋理工学院期间,陈翼平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教与学之有效途径”的课,分析探讨了Y世代的人的特点,和在现在这个时代,如何针对Y世代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我们深受启发。
在后面的几天时间,我们去了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理工学院进行学习。在年轻的共和理工学院,“问题启发式学习法(PBL)”和“一天一题”的学习体制吸引了很多老师浓厚的兴趣,培训讲师以“制造工艺流程”为例对现场的老师进行了学习训练,气氛非常热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相信可以借鉴许多这方面的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期间,我们系统的学习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更加深刻理解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重要意义,培训讲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
工业实习训练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行为准则和评估系统等实例,为我们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尝试打好了理念基础。
短短两周的新加坡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将以饱满的热情,吸收、消化、尝试和借鉴这些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上好每一堂课,为我们学校的长远发展尽自己的一份最大努力。
教师:郑留伟
2010年7月8日
第三篇:游览红旗渠感想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201X年XX月XX日,为响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我有幸跟随公司领导一同参观了 “红旗渠”,虽然短短一天下来,我们并没有参观红旗渠的全貌,但管窥一斑可见全豹,林县人民所展现的红旗渠精神却在我心中久久不息。
据了解,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也因此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我点亮了一盏人生路上的长明灯。
参观红旗渠让我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彰显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凸显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人工天河红旗渠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闪耀着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的光芒。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继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XXX 201X年XX月XX日
第四篇:游览故宫感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传媒学院 新闻编导2班 曾创航
游览故宫感想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游览了皇帝的家——故宫。来到故宫,我就被它的雄伟与壮丽深深地吸引了。故宫建筑屋顶铺满了五彩缤纷的琉璃瓦,上面塑造了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我们是从后门——神武门进入的,游览了御花园,那里的松柏高耸、挺拔,郁郁葱葱。有很多的珍贵花草,蝴蝶、蜜蜂在花草中翩翩起舞。亭台、楼阁坐落其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可以说是目前保存最华丽的古亭。接着,我们参观了钟表馆,我被那里陈列的各式各样的钟表惊呆了。大的好像一块巨石,小的则像一颗精巧的珍珠。每个钟表都制作的十分精美,图案设计的引人注目,匠心独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向日葵形状的钟表,它“长”在一个金黄色的小花盆里,枝干挺拔,两片叶子青翠欲滴,简直就是真的一样。金黄色的花瓣里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钟表,这是一个六角星形状的钟表,在这个六角星形状的钟表里镶嵌着许多绿白相间的宝石在闪闪发光,还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钟表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在一边参观故宫的同时一边听着导游的详解,原来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成了“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和“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的“外朝”和“内廷”的建筑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前朝”。同时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处的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传媒学院 新闻编导2班 曾创航
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的场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处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历史,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设计者蒯详(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l鲁班。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1912年清帝溥仪逊位的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的权力中心代表。故宫博物院里还收藏了许多历史文物、奇珍异宝等中华民主的文化遗产。故宫文化具有的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等特点。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兴的源泉,都使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参观了故宫,我真是大开眼界,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珍贵的文物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精湛的工艺、超人的技术、专注的精神。我为我的祖先而感到自豪!故宫的巍峨雄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有了这种历史精神,我们国家还怕不强大、不发展、不统一吗?
第五篇:新加坡交流感想
新加坡交流感想
时间总是飞快,短短的十天真是有些难以置信的消失得飞快,奇怪的是,现在坐在电脑前整理过去半个月发生的种种,满脑子留下的只剩下了这趟旅行的愉快回忆,心理学家说人的记忆是会间接性遗忘的,也许如此吧,但是真的,我的异国之旅确实给即将到来的“洪水猛兽”般的高三释放了不少压力,沉积了不少动力。
很久以前就听说了“花园城市”的美名,我想新加坡的确对得起这样的美称,街道也许并不华丽但却清洁美观大方,城市也许并不人潮涌动但却是充满人气朝气,这样简洁美观的城市,让人行走其中也多了几分舒坦的感觉。这样的简约而不简单的城市风格颠覆了我对新加坡本来的臆想。没有多么华美漂亮的雕栏玉砌,没有繁荣拖沓的霓虹装点,只几只街道上蹦跳的小鸟,白色的欧式小楼,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已经把新加坡郊区的那份恬静摆在了人们眼前。一个国家并不大,驱车要不了几个小时即可横穿整个城市,从闲适的郊区到热闹的市中心不过是个几句闲聊的功夫,转眼间,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市中心就映入眼帘,忽然,原本的那份轻松自然的乡村印象被干练快速的城市文化代替,映着阳光的玻璃幕墙告诉我们,一座飞速发展的海上城市就应该如此朝气蓬勃。这座多文化交融的国家自然不应被钢筋水泥完全覆盖,一墙之隔的印度教寺庙与佛教寺庙,代表印度风情的小印度和具有中国气息的牛车水,把更多的人文气息融入了一个靠中转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家之中。
对新加坡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其便利的交通系统,不得不承认,新加坡政府对于交通与城市规划的理念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在新加坡,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且价格可以让人接受,除了我们日常生活见多了的出租、公交,MRT捷运加LRT轻轨的交通系统大概是最令人赞赏的创意,这种环绕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井然有序,简便快捷,在几年的运行中,已经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方式,从售票到运行,基本除了进MRT站需要管理人员,基本已经完全交付了自动化,多条线路纵横整个城市,每一个来新加坡的人都可以轻松上手,我在用第二次时,还手把手的教了一个老外如何使用售票机器。新加坡地方小,马路四通八达,拐弯抹角,但是新加坡司机的素质很令人赞赏,与中国恰恰相反,新加坡车辆谦让的态度让人十分称赞,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红绿灯与交警,交通依然井然有序,至少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我还没有见过塞车或者车祸的状况。有一整套完善的交通系统及国民素质的保证,新加坡的交通不得不令人拍手称赞。
在新加坡,所有人的感受是根本不像出国,因为随处都可以听见的汉语让我们倍感亲切,街道上的汉语招牌,餐厅中的汉语菜单,甚至在大街上碰到只会讲汉语不会说英语的老伯,如果不是因为街上如此少的人流量,还以为只是到广东上海转了一圈。新加坡是移民城市,来自中国南方的早期的劳工,马来西亚以及印度人,南亚的移民构成了新加坡最早期的市民,发展至今,种族之间交融和平发展基本良好。这座城市良好的治安,以及清洁的环境,取决于其严格的法规,鞭刑以及重度的罚款这些严厉的惩戒措施是新加坡社会环境基本稳定的很重要因素,多年以来,这种严格的法规为整个国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风貌。以至于现在,以我们的角度看来,有些法律法规甚至已经失去了执行力,但城市依然秩序井然。
新加坡的不愧为一座旅游城市,圣淘沙优美的海边风景,东海岸的海鲜美食,各种标志性的鱼尾狮建筑,豪华的滨海酒店,一座座巨大的赌场,设计新颖的现代建筑,购物商场遍布全城,其中不乏欧洲各大奢侈品商店,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印度等亚洲的各色特色美食都汇集在了新加坡,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承办了F1这种世界顶级赛事。从人文景观到自然风光,从便捷的交通到舒适的住宿,从高级餐厅到小吃摊,从特大商场到百货小街,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这样完善的旅游锁链让新加坡旅游业成为了除中转贸易之外另一大经济收入面。
既然是来交流学习的,自然要对新加坡的教育多提提了,在海星中学的几日参与其课堂的学习中,我对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大概有了了解。新加坡的学校氛围很好,无论从严格的校风校纪,到学生的活动组织,不仅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事情都是有学生一手操办的,老师很少插手,这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他们秉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leader的理念。在海星中学,每一个学生不叫student而叫marist(海星中学英文名为MARIST STELA HIGH SCHOOL,学生就用学校的名字来命名),这样独特的学生叫法让学生们有了极强的学校归属感,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而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有义务去建设学校。新加坡的教育采用东西方教育结合式的方法,课堂采用20到35人左右的中小班,课堂气氛比较随意,松散。教授方式以以课本为纲式的灌输式教学搭配启发式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在学科知识上与中国学校大致相同,但是划分较为细致,根据其学生的水平及爱好有适应性,其考察硬性知识的方式同样也为考试,但考试内容相对中国考试较为简单,综合性较少,这点,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深有体会。考察学生以成绩为主,综合素质为辅。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尽管已经最大限度的实行因材施教,但还是会导致部分学生如果基础差则跟不上课堂的情况。
我想对新加坡的汉语教育多说几句,新加坡的汉语教学以阅读、古诗文、成语、基本汉语语法、日常汉语使用为主要内容,学校聘请的来自中国大陆的老师的汉语修养也十分优秀,新加坡校方在小学直到初中四年级一直开设汉语的教学,在中四之后有学生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选修华语课程,给一个新加坡孩子提供如此长时间的华语普及式的教学,让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感到很自豪,但是这种华语教学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华语老师使用的依然是比较硬性枯燥的教学方式,比如古诗文教学,不去对古诗文本身作以深刻的了解,而是让学生背诵其课后的讲解以在考试中规范作答,这种方式是很有争议的,作为一个非汉语母语国家的人,这种教学是否能让其真正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呢?在对上高级华文的学生的交流中,我得到的信息是很多学生觉得华语课有些乏味,无聊。这大概对汉语的发展是不利的。
教学新加坡政府采用奖学金政策吸引外国优秀学生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然后让其为新加坡政府服务的方式来发展建设新加坡。但是由此延伸出的问题:外国奖学金得主在新加坡学校普遍强势,我所在班级中,36人中的13位中国学生班级排名在前15名,新加坡本地学生在班级学习中很难发挥,这让我对新加坡政府的这种政策感到质疑,奖学金政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长远之计,也许新加坡的环境会吸引很多学生留下,但是新加坡本土的学生失去的社会机会是难以估量的,而且据我的了解,很多来新加坡学习的学生,他们只是想把新加坡作为一个跳板,从而达到一个到国外更好发展的机会。这套政策真的对新加坡国家发展很有帮助么?
我们离开的时候,新加坡正在举办第一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很高兴看到了中国选手在其中的出色表现,新加坡能举办这样世界性的运动会,让我们也更认识到了其国家的实力。短短的十天,我们看到了新加坡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海上风潮,就一如站在新加坡的海边,迎面吹来的风是不带一点海腥味的,这座快速发展的海上花园,将会成为这次旅行的每一个同学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