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游戏研究初探课题研究方案(共)
《小学体育自创编游戏初探》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的提出
1、新课程基本理念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城市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2、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现状,更多地把体育课视为传授有关身体运动的过程,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因而造成体育教学日益枯燥,呆板,教与学双方兴趣低落,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运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学习体育动作技术。
3、现在我校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体育锻炼、健身的习惯,主要的活动就是追足打闹。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掌握运动的技巧与方法。
二、是没有掌握和运用体育游戏的方法方式。
4、体育课教材:(1)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服务的,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
基础知识,提高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科学地指导身体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锻炼效果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2)基本运动教材。以自然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滚翻、平衡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以自然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滚翻、平衡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些动作,发展能力,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动作感觉、知觉,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协调性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每节课教材中都会运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来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体育组确立本年度的研究主题是《小学体育自创编游戏初探》。其目的就是,运用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游戏是融体力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实施过程
1、每位教师,收集和整理创新游戏的案例。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音响、光碟、影像等资料。大家集体学习、研讨,适用于我们现状的体育游戏有哪些?整理并用于实践课堂中。
2、在教学中:第一、开展各种小型游戏比赛。
二、在教学研究课活动中,注重对创新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3、在集体备课中,确立本周游戏活动内容及实施过程。如:我要上跑的课用那些游戏好,大家探讨(接力跑比赛游戏、障碍跑接力游戏、拍手跑接力游戏、粘粘糕跑游戏)后在体育课中实践、反思。
4、针对学生开展《创新体育游戏征集》课堂教学调查,及时现场了解学生的意见,调查完,教师积极整理,选些好的题材,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实践后及时总结、反思是否适用于学生现状,效果怎样?
5、体育组成员积极开设组内研讨课、展示课,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相互提高。探讨体育课游戏运用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并且,每人都针对自己的教学写教研反思,提高课题研讨的价值。
6、每个月举行一次竞赛形式的小型比赛如:接力跑、一分钟跳绳、踢毽子、拔河、跳长绳等游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7、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把好的游戏题材记录下来,用于体育课教学中。
四、预期目标
1、经过一年的学习、研讨、教学、反思、实践总结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每班、每名学生会多个队列类游戏。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每班、每名学生会多个跑、跳类游戏。第三阶段:
五、六年级,每班、每名学生会多个技巧类游戏。
2、教研组整理编辑《胜利一小体育游戏汇编》。把好的游戏题材记录成册,用于体育课教学中。
第二篇:个人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音乐歌唱课中不同伴奏方式的效能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洪波
一、研究背景
有设立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源至2010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学的省送培到市的学习活动上。一位讲课老师说在现在的教学条件见中都有现代化的音响伴奏条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乐形象更丰富,因此,作为钢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许是与会老师误听为可不采用,引起哗然!由此引发本人生出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随衬托歌唱的演奏。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调一致,其间还可以有多种装饰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单纯的节奏。伴奏的任务还必须演奏过门等纯乐器的部分以联接唱句。
伴奏对歌唱的意义:伴奏有对乐曲内涵的提示及对歌者情绪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实延展了表演的氛围。歌唱教学的伴奏方式:钢伴音响伴奏自己敲击节奏伴奏学生合着伴奏寻找韵律效能:这一词语有多种解释,最基本的解释为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那么,在歌唱教学中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载体,调动学生歌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学习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保证音乐将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的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那么,歌唱教学的效能就取决于学生对歌曲的喜爱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乐基础知识、对歌曲类型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师生所能进行的互动可能性;
上课老师只是一个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师所能发挥的能动力及能动方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学生所能进行的参与可能性;因为伴奏方式有产生的主动性及被动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实际参与性上有差别。
3.老师对伴奏方式的可驾驭性;这牵涉到伴奏方式的复杂程度及学生在音乐感知上的实际能力。
4.不同伴奏方式对学生课堂积极的调动;因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以及兴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参与的积极性上收到影响。
5.不同伴奏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烘托以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引领效果。因各种伴奏方式的优点差别而出现不同效能性。
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综合运用伴奏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投入的全面认识所学内容,在对音乐的整体形象得以把握后能够把外部听觉和自身机体动作结合运用,从而能够形成听、击节奏、唱三者统一的协调运作,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音乐感知力,这才实现歌唱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运,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运用与学生歌唱学习所产生的能动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种认识或是一定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课中的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并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完善的研究内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现由想法、认识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下册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乡》《无锡景》《丹顶鹤的故事》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定群体--------选择七年级3班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研究法--------实行班内比较,比较不同歌曲类型出现的差别效果。
观察法--------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所能实现的效果。
体验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歌唱学习中来实际的感受音乐及再创作。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题答卷调查学生对各个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与认识。
六、课题研究读书目:
《中学音乐教学法》作者:邵祖亮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小学唱歌教学法》作 者:鲁美丽主编 陈登颐译出 版 社:音乐出版社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 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美学》主编:王次炤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课题研究读书目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13年2月5日至2013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2013年2月18日至2013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2013年3月2日至2013年3月2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完成读书笔记时间: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
2013年2月5日至2013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完成读书笔记2013年2月18日至2013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完成读书笔记
2013年3月2日至2013年3月1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完成读书笔记
2013年3月11日至2013年3月20日读完《音乐美学》 完成读书笔记
八完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时间:
第一阶段:2013年2月
该阶段主要确立课题研究的主题、重点,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确定研究使用的教学内容、研究对象;进行人员分工;上报课题材料。
第二阶段:
2013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13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13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乡》
2013年4月15日,案例分析:《无锡景》
2013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顶鹤的故事》
该阶段主要反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阶段性认识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
2013年6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概念的界定
1、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2、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是指:通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地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课程观的影响,儿童往往被看作是承受教育影响的被动的客体,是灌输知识的对象与容器。游戏更多地被教师用作是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例如,教师往往像上课那样来组织幼儿的角色游戏: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制定与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使游戏内容与情节向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游戏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的标准,结果使游戏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由此可知,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造成了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轻视游戏或忽视游戏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长期以来难以扭转。如何消除这一矛盾现象,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研究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但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游戏的研究,是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早期有关的游戏研究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等幼教专家关于儿童游戏、玩具的研究,就有其独到的见解,有的迄今对游戏的研究仍有积极的影响。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
就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及游戏的发展变化。他参与拟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把游戏规定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计数、感觉、节奏和舞蹈、模拟游戏以及各种良好的传统游戏等。这些都为以后我国的游戏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一命题,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论是“主导活动”抑或是“基本活动”,都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幼教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观,“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长期以来难以扭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频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研讨会的主题。美国、俄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家的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曾专门研讨这个问题,如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Klugman & Smilansky,1990)则认为,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在实践中如此困难,是因为从研究结果到实践的链条上缺乏几个“中间环”。“把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要求一个在思考的实际过程”。
在我国,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幼教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从观念上、政策法规上强调重视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从理论上探讨游戏的功能和意义,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儿童游戏理论。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四)选题意义
本课题是在以上研究背景和热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注意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继续和发展的同时,本课题有自己创新的一面。
首先,将游戏引入到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在苏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其次,本课题试图从教学实践入手,立足于国情、园情,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将我国宝贵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教育因素相结合,融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大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玩的教育”,指出幼儿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有益于他们未来成长的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只有通过游戏的途径才能使幼儿素质教育从观念向行为有效转化。这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业化、成人化提出了挑战。
再次,对幼儿游戏的界定有新的看法。目前幼教领域有三种观点较突出:
1、认为自主的游戏就是幼儿自由尽情地玩,和组织上课比起来,老师要轻松得多。
2、“游戏和操作是幼儿的生命。”将游戏与操作看作是两个平行线。本课题则认为:幼儿的游戏应是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幼儿的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游戏中幼儿与教师是双主体的关系,此时的教师要善于融入幼儿的游戏,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善于深入童心去反思等等,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比组织上课辛苦得多。本课题认为游戏是能使幼儿精神愉快的活动,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诸如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五)研究价值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可以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
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三、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实课题研究工作,规范课题管理。
在园长的引领下,由我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研究体会、方案设计等专题内容。
2.每学期至少开展针对两名幼儿的“个案跟踪研究”。3.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4.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5.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至少一次公开展示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终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课题研究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与充实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围绕本课题研究,我将加强游戏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杂志中,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自己能采用更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小班幼儿开展课间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发展。同时,邀请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与同组学员观摩与指导,在与专家、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课题研究内涵,了解小班课间游戏的基本知识。
(三)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实践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主要遵循多样性、兴趣性、发展性等多项原则,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建一个能与幼儿、家长、同行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丰富的小班幼儿课间游戏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同时平台中也将开辟专栏将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四、课题研究对象:
大营镇幼儿园小班幼儿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体实施阶段
本课题历时一年(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研究方案; 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③组建研究团队 ④做好经费预算; ⑤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⑥召开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文献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收集、学习相关文献; ②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调查方案;
②根据《调查方案》对进行调查; ③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步进行实践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小班幼儿进行课间游戏模式转变和升级的区域推动策略
②实验设计出的“模式”和策略;
③反思; ④提炼经验。
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主要活动是: ①整理分析研究过程资料; ② 进行再调查; ③撰写研究报告、著作; ④向有关部门申请鉴定; ⑤召开结题会。
(三)总结结题阶段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够为我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和帮助。我园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保证我能方便、快捷地搜集信息、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幼儿园订阅、购买了相关的书籍与刊物,为我查阅文献资料提供了物质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个案、随笔、研究论文等课题研究资料。3.小班课间游戏集。
八、研究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林卉景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经过小组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有相应的 管理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够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和帮助,在此制定出以下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但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间游戏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二)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是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三)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这本著作对于我选择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方面有很大帮助。
五、研究方法设计:
(一)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更富成效。
(二)文献资料法:学习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及游戏理论知识,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专业知识,并分析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与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内容: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可以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
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终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课题研究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与充实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围绕本课题研究,我将加强游戏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杂志中,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自己能采用更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小班幼儿开展课间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发展。同时,邀请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与同组学员观摩与指导,在与专家、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课题研究内涵,了解小班课间游戏的基本知识。
(二)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实践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主要遵循多样性、兴趣性、发展性等多项原则,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建一个能与幼儿、家长、同行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丰富的小班幼儿课间游戏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同时平台中也将开辟专栏将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八、课题研究对象: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小班幼儿。
2016.08.23
第五篇: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学校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目前的中低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再者,当前小学识字写字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
1、学生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意识;3识字写字训练反复练反复写却没有实际效果。我们知道识字写字是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石,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拓展创新能力的必然。
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写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此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鉴于当前现状,我们很有必要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进行研究
三、相关研究综述
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张辉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回生率”居高不下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他总结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措施不完备,教学方法单调;
2、识字重点不突出;
3、教学层次不清楚,教学视野比较狭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张巍在其硕士论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概括了识字教学的几个大问题
一、忽视学生入学实际,教学预设片面;
二、把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尺度;
三、盲目扩大识字量,忽视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早期识字并不等同于早期阅读。汉字是具有历史文化的符号,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识字过程中应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还强调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要有机整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以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郭根福在其《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中也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要通盘考虑,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通过分析总结识字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识字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
我们将借助于“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着眼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着眼于一线识字写字的课堂,着眼于一线教师,力求端正一线教师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将原有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吸收精华,探索出实际教学操作性更强的切实有效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培养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从识字写字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识字写字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依据为:
1.汉字的科学性:
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表征以及汉字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构字
方法,对于学生识记、书写和运用汉字有重要作用。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字提高练字效果。
3.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1)、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2)、陶行之教育思想
陶行之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其成效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的影响。但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陶行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教师就势必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时给学生添柴加油,使学生学习的火焰保持永久的旺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写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写字方法。
5、注重培养识字写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领会识字写字方法,并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识字教学
1、随文识字。
2、集中识字。
3、创设情境识字。
4、语言环境识字等等。
(二)写字教学
1、执笔方法。
2、基本笔画。
3、书写规则。
4、独体字。
5、合体字等。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段各有其教学侧重点。因此,我们精心组织联盟内各小学,组织备体备课议课,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活动,围绕典型课例探讨识字写字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正确书写的能力,如何教给学生仔细观察、巧妙识字的方法,如何保持学生浓厚的识写兴趣,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同时关注学生课外的自主 5
识写情况。从中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月10日——2015年3月10日)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识字写字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5.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6.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11日——2015年9月10日)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著作,邀请课题专家组举办学习讲座,定期进行研讨。
2.定期开展识字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以及研讨课、公开课等活动,组织评议。
3.分阶段针对学生识字写字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分析。
4.举办案例反思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11日至2015年11月20日)
1.收集整理优秀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的作业测试记录。
2.收集整理优秀识字写字教学案例反思。
3.收编《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论文文集》
4.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5.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学习——实践——反思——实践)
2.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 3.经验总结法
4.调查研究法。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
学校所属的市、县教育局领导科研意识浓、教育科研的组织实效性强,在基层学校课题的实施和研究过程中能及时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2.师资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都是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有一线教学的经验,又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教科研能力,参加科研的积极性较高。课题负责人许春哲,小学高级教师,十六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担任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等职务,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辅导的教师在县级赛课活动中多次获得一等奖。3.信息技术保障
我校作为省批新建建的一所一贯制中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每个教室都配备有视频展台、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一体机,一流的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备有电脑和互联网。3.时间保证
主要参加人员长期扎根小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4.科研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各研究成员按阶段向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接受负责人的具体指导。制定课题研究。
此外,我们吸纳中心备课组其他成员全员参加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广度;并诚邀***县教研室的剧老师、魏老师等担任我们的
课题研究专家顾问,以确保研究方向和深度。
十、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逐步形成:
1.《小学识字写字优秀教学设计集》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案例反思集》
3.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课题教学光盘:《小学识字写字有效教学典型课例》
4.研究报告和论文:《小学生识字写字高效教学方法论文集》
5.学生成长记录集等多种形式的成果。
十一、课题成员组织分工
专家顾问组:***县教研室的剧老师、魏老师 课题组组长:***实验学校教师*** 课题组成员:***实验学校教师*** ***实验学校教师***
***县滨河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