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韶山建设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圣地
把韶山建设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圣地
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共产党90年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精神支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韶山,作为主席家乡、伟人故里,我认为,把她建设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圣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韶山的独特优势
韶山之所以可以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圣地,主要是因为她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韶山的光荣历史,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韶山不仅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且哺育了大批为共产主义英勇奋斗的革命烈士,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一家就为中国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中国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5位成员,先后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据统计,在韶山这块仅210.38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就有1598人为革命捐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韶山人民铸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可以说,韶山这块红色土地,处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勇于牺牲的革命豪情;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这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是进行党史、革命史、创业史教育的生动课堂。
(二)韶山的迷人魅力,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韶山是全国人民心驰神往的圣地,是极富魅力的旅游胜地。韶山,已经等同为毛主席的精神化身和文化符号。走进韶山,不仅可以领略主席家乡的田园风光,而且可以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轶事,还可以全景回顾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更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主席的家国情怀。
(三)韶山的发展变化,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了生动示范。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韶山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是韶山立市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5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是人民分享改革成果最多的5年。韶山天翻地覆的变化,韶山未来的美好前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和窗口,为我们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圣地提供了生动示范。建设韶山红色圣地的根本任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要把韶山建设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圣地,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着重在建设好“四个韶山”上下功夫。
(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富裕韶山”。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商贸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共促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逐步达到产业发达、实力雄厚、城乡一体、居民富庶的目标。
(二)加快“两型”进程,建设“生态韶山”。把“红色圣地”建设与“绿色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努力打造具有韶山特色的“生态城市、天然氧吧、宜居家园”。
(三)突出“窗口”地位,建设“文明韶山”。就是要强化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注重城市特质的打造及城市精神的塑造,建设诚信优雅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使韶山成为一座文化设施健全、文明礼仪普及、社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文明新城,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四)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幸福韶山”。幸福韶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追求的是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建设幸福韶山,就是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分好“蛋糕”,创造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升其教育功能
韶山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独特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强化韶山在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方面的展示、宣传、教育功能,真正把韶山打造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首选目的地。要注重“三抓”:通过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教育载体,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通过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第二篇: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
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 答本报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6日
宋秀岩: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记者:妇联组织如何为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宋秀岩: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所有工作的落实都要靠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我们要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联组织建设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妇联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永葆生机和活力。
一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央对充分发挥工青妇等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要求,在妇联系统深入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的活动,切实以妇联系统的创先争优影响妇女、感染妇女和带动妇女,在广大妇女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
二要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随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新的劳动组合方式的出现,妇女的从业流向发生变化,职业分布日益广泛。我们要创新妇联基层组织设置方式,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从单位向妇女群众聚居地延伸,从纵向向横向延伸,努力把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兴趣爱好的妇女群众吸引到妇联组织中来,把她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要进一步提升干部素质。妇联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工作对象囊括各族各界、各行各业妇女,辐射面广,充满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知识储备、政策水平和理论功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在妇女中的人格魅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系和服务妇女的方式方法,努力成为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精业务、善协调的多面手。
四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评价妇联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我们到底为党和政府分了什么忧,在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推动解决妇女切身利益问题方面做了多少实事。我们要坚持重心下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扎扎实实地立足基层,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和机制要围绕活跃基层,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和条件服务基层,使妇联工作更好地落实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受益在基层。(记者 陈国裕)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工作着力点?
宋秀岩: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团结依靠妇女、服务大局与服务妇女、为党和政府分忧与为妇女群众解难、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与维护妇女特殊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一方面,我们要抓好为党的事业服务这个大局。切实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在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党政大局、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各种干扰的风浪面前,始终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党的主张引领妇女思想,把握不同妇女群体的思想状况,贴近不同层面妇女的工作和生活,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在联系和服务妇女中宣传党的主张,在同妇女交流与交往中凝聚思想共识,引导广大妇女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事业凝聚妇女力量,结合妇女发展实际,组织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巾帼文明岗”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争先创优活动,引导妇女进一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充分彰显“半边天”力量。坚持按照党的要求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独特作用,突出主题、丰富内涵、创新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同时把家庭这篇大文章做好做足,充分发挥妇女在传承文明、弘扬新风、融洽关系、增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另一方面,我们要抓好为妇女群众服务这个根本。深入了解妇女需求,真实掌握妇女群众的意愿和她们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既为党委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惠及妇女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妇联组织自身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供依据。及时反映妇女呼声,用好妇女权益保障法赋予妇联的建议权,畅通代表妇女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领导干部等参政议政的有利条件,依法、理性、科学地向党和政府反映妇女诉求,使妇联组织成为党和政府了解妇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着力从法律、政策和规划的层面推动解决妇女发展和维权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维权岗、12338维权热线等基层维权平台建设,切实做到维权在源头、维权在基层、维权在身边,大力推动解决妇女在参政议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人身财产、婚姻家庭等领域中最关切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在妇女中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四自”典型,把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提升身心健康素质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激励妇女学习成才、全面发展。
记者:落实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要求,当前妇联组织将集中精力抓好哪些方面的重点工作?
宋秀岩: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实。这项惠及广大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出台已近一年,相关工作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推开,妇女受益面逐步扩大。下一步我们要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在创新担保工作机制、方便妇女贷款上下功夫,在开发创业项目、提高贷款使用效率上下功夫,在加大创业培训、提高妇女创业能力上下功夫,使更多的妇女通过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实现增收致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进一步扎实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试点项目。目前2009的检查目标和任务已超额完成。下一步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规划、培训、动员、普查、救治、跟踪随访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探索建立救助患病贫困妇女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努力使应检妇女全部都能参加检查,帮助患病妇女解决治不起病的后顾之忧,着力扩大项目的覆盖率和有效性。
三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妇女进村“两委”工作。今年有12个省区市进行村级换届。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并加大宣传推动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进村“两委”的专题培训,大力推广“定位产生”、“专职专选”等好做法好经验,以促进提高村委会成员中的女性比例和妇女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比例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水平。
四是进一步做好“两纲”实施的衔接工作。今年是实施2001—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收关之年,也是编制新一轮“两纲”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履行妇儿工委办公室和妇联组织的双重职责,在推动“两纲”如期达标的同时,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编制好新一轮“两纲”,推动把妇女儿童发展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争取政策、争取资源、争取各方面保障,为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是进一步推动解决妇女权益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执法检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次执法检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妇女参政程度偏低、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城镇职工推进缓慢、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很好地执行女性高级知识分子和处级以上女干部退休政策、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受侵害等重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推动,从基层抓起,积极协调推动有关部门,一项一项地研究对策措施,一个一个地推动解决。
记者:妇联组织如何为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宋秀岩: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所有工作的落实都要靠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我们要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联组织建设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妇联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永葆生机和活力。
一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央对充分发挥工青妇等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要求,在妇联系统深入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的活动,切实以妇联系统的创先争优影响妇女、感染妇女和带动妇女,在广大妇女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
二要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随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新的劳动组合方式的出现,妇女的从业流向发生变化,职业分布日益广泛。我们要创新妇联基层组织设置方式,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从单位向妇女群众聚居地延伸,从纵向向横向延伸,努力把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兴趣爱好的妇女群众吸引到妇联组织中来,把她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要进一步提升干部素质。妇联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工作对象囊括各族各界、各行各业妇女,辐射面广,充满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知识储备、政策水平和理论功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在妇女中的人格魅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系和服务妇女的方式方法,努力成为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精业务、善协调的多面手。
四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评价妇联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我们到底为党和政府分了什么忧,在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推动解决妇女切身利益问题方面做了多少实事。我们要坚持重心下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扎扎实实地立足基层,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和机制要围绕活跃基层,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和条件服务基层,使妇联工作更好地落实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受益在基层。(记者 陈国裕)
第三篇: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之家
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之家
——纪念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二十周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
在全国工会基层组织中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已经二十年了。我们开展纪念建家活动,对于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推进“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开创工会
基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工会工作,广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就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求开展起来的。中央书记处1983年3月14日研究工会十大有关问题时指出:“工会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是在党的领导下,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为工人阶级办事的组织”。“今后工会工作一定要从自己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特点出发,切切实实地为职工办事,办些具体的好事,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要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勇敢地扶植正气、压制邪气,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起积极作用;一定要面向工厂、面向工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真正成为‘职工之家’、‘工人之友’”。
1984年,为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全国总工会作出了《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经过四年的“整顿建家”活动,加强了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到1988年,全国有37.8万个基层工会按照六条标准被验收成为合格职工之家,并涌现出一批先进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
为巩固和发展“整顿建家”成果,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国总工会于1990年作出了《继续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这一时期的建家活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会基层工作要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作用,形成了以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职能为构架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普遍开展了建设职工小家活动,使工会工作更加深入扎实。
1997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工会基层工作的要求,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路,把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意见》,确立了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工会基层工作的任务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全面履行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能,明确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这一时期,还在外商投资学校、私营学校和乡镇学校工会组织中开展了以“双爱双评”为主要内容的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工会基层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全国总工会于2003年7月13日下发了《关于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提出了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基本要求,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二十年来工会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历程,从整顿建家———深入建家———提高水平建家———创新发展建家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中,基层工会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职工群众对工会的认可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工会与职工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逐步明确了基层工会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制度,以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形式的协调劳动关系制度,以送温暖为基本内容的帮扶困难职工制度,以群众化和扩大基层民主为基本特征的基层工会组织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劳动制度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是加强工会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改革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重要手段,是调动和保护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工会活力、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的综合载体和有效的探索。
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和中国工会十四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各级工会要“全心全意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把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充分地把工会组织的活力激发出来”。曾庆红同志在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词中指出:“工会组织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开创工作新局面,要推动工会工作的群众化,坚持重心下移,切实转变作风,贴近职工群众,积极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之家”。王兆国同志在全总十四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重点工作,并要求加强职工之家建设,进一步夯实工会组织基础。“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工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基层工会开展建家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是推进工会工作特别是工会基层建设的重要载体,只有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基层,才能为建家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建家活动的深入发展。
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要积极引导职工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开展建家活动,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以人为本,从企事业单位实际出发,引导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要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广大职工深刻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不移地支持党和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自觉站在改革的前列。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提高学校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坚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职工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要努力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工会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落实的重要体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到实处。在深化国有学校改革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国有学校还是非公有制学校的职工都是国家的主人,广大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都享有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努力保障职工群众这些权利的落实。
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基本职责,是由工会的性质决定的。建会是建家的基础和前提,要最广泛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感受到工会组织“家”的温暖。今年全国要实现发展会员660万人的目标,各级工会必须统一思想,明确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建会工作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扩大工会的影响,吸引广大职工积极加入工会组织,提高工会的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要通过“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建设职工之家提出新的要求,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促进建家工作的发展。当前,全国基层工会数已达到170多万个,会员人数达到1.3亿多,工会基层组织和会员人数的迅速发展,工会原有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新情况新形势不相适应、职工群众的期望与工会现实的维护能力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更加突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努力增强基层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工会工作水平,必须按照在发展中维护、在改革中维护、在参与中维护、在帮扶中维护的要求,千方百计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不仅要维护职工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精神文化权利,更要注意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要积极协助政府和学校行政解决好职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竭尽全力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为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职工真正感受到职工之家的温暖,感受到“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实际效果。
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要不断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努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要求,必须体现在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上,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到基层。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组织制度,按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的规定按时换届选举,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倾听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工会基层组织直接联系、组织和宣传群众的优势,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和会员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要切实依靠会员群众开展建家活动,根据工作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职工之家活动以新的内容。要不断完善建家考核办法,突出职工群众的满意度,依靠会员建家、评家、管家,职工群众不认可的,不能评为职工之家。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为工会组织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工会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把工会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现代文化的力量促进学校工会的发展
引言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未越受到理论研究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纵观当今中外的成功学校,无一不是在本学校营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并运用学校文化独特的穿透力,整合学校内外矛盾,达到学校管理的目的。而作为工会,无论是从其职能来看,还是从其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和学校文化的功能密切相关,学校工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工会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学校的群体意识放在管理过程的首位,以文化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调动和依靠职工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从而协助行政达到学校管理的目的。而长期以来工会文化领域中存在“福利型文化”、“娱乐型文化”等现象,面对新形势,在探索工会工作新路子、新方法上步子迈得不大。因此如何走入工会工作深处,反思工会工作的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工会工作环境,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学校工会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结合我校改革发展和工作实践,从“缘、情、志、趣”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学校工会文化的几点思考。
1、从广大教职工的根本意志上寻求‘缘懦之合”,创建‘职工之家’ “缘”指缘分。教职工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缘”。虽然教职工在学校的岗位和分工有不同,但根本意志是相同的,这就是上下通气,拧在一起,共同创造学校的辉煌,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工会作为教职工自己的群众组织,与教职工之间有一种的联缘缘联系。因此,工会工作就应致力于从广大教职工的根本意志上寻求“缘”的融通,通过创建“教职工之家”,使广大教职工的这些意志有表达的机会,有体现的舞台。充分发挥工会文化的“缘懦之合凝聚”功能,把学校职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维护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充分发挥教职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职工明确作为主人自己肩上的责任,把个人的个体意识和学校的群体意识达到一致。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形式和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教职工的行为心理,使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校共同价值观的董陶、感染、引导和约束,自觉把学校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营造一种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而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理念和文化氛围。
2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上寻求‘情懦之治”,切实履行维护职能。情,即情感。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基础,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工会的职责。教职工有事业进取、生活保障、家庭美满等方面的利益要求,维护这些切身利益,离不开学校相关资源的调整和配置。在资源不足和需求广泛的矛盾面前,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一段时期内,资源总是有限的,但配置的作用则是能动的,于是工会作用的核心便体现为沟通和理解,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创造解决矛盾的条件,致力于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上寻求‘情感’的交融,切实履行维护职能。如:成立调解委员会,通过宣传《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观念,调解争议和纠纷,保证学校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利用工会组织的群众性、广泛性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和磋商,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沟通和解决。如教职工代表的座谈会。学校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其战略目标首先必须是对教职工利益的吸引,其次才是对学校教职工行为的吸引。因此,只有通过与教职工“惰’的融洽,使教职工首先先过对学校利益的认同,进而才实现对学校目标的认同。
3从广大教职工的事业追求上寻求‘志懦之通”,积极创造促进机会“志”即志向追求。广大教职工在学校工作的志向,就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岗位上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断进取。学校给他们提供岗位,在一定的时间和任务范围锻炼他们的能力,为实现他们的志向创造了主要的、必要的机会。工会从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大局,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致力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增强责任,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从广大教职工的事业追求上寻求“志”的融通,工会应为教职工的进取积极创造促进机会。如组织教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由此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交流和普及,在教职工中开展各种劳动竟赛活动,弘扬教职工尽职尽责的优良作风,展示他们育人兴校的风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随着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未来人才的竟争己被普遍认同,学校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知识水平将成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目标,也是决定性因素。工会必须根据这一导向,从实际需要出发协助学校行政培养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通过竟赛等文化形式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从广大教职工的业余爱好上寻求“趣懦之汇“,开展丰富主动的文体活动。趣,即兴趣爱好。学校广大教职工对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强烈的要求。在工作之余,具有广泛的文泛爱好,许多教职工还多才多艺,具有较高的文体技艺。把这些资源集合起来,并发挥其应用的效应,一是有利于教职工自我价值的展示、实现和身心健康;二是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素质形象和为学校争得荣誊。从广大教职工的业余受好上寻求“趣”的融汇,工会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大家从中陶冶倩操,为教职工增强竟技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如组织艺术节,成立各种协会,积极参加市区体育竟赛、文艺汇演及其他各种比赛。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在影响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同时,去影响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工会文化的辐射功能,不断地向社会发散和辐射学校各方面的信息,使人们了解和评价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教学质量赠强学校的竟争力。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是工会工作永恒的主题。但是,只有不断地赋予工会工作以时代意义,工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形势的发展对工会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工会组织具有群众性、自主性,其工作己日亦成为校园里人心的凝结剂、矛盾的缓冲器、利益的调节器、工作的推进器。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作用工会文化更具有亲和力、融合力的特点,通过工会文化建设,架起一条民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桥梁,探索一条工会工作的成功新路。
第四篇: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科技中心城市建设
乐文
从“十五”到“十一五”:一个高新区和一座城市
对照中共中央关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最新指示和温家宝总理关于高新区发展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厦门在“十五”期间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火炬高新区的发展提到了应有的战略高度,使其实现了重点跨越,在厦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计划,将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火炬高新区的发展超前部署上未雨绸缪,下更大的决心,启动超常规的雷厉风行的开发区建设,使全市人民更进一步看到了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崛起的希望。
高新技术:厦门科技发展第一战略
“十五”计划
实施“十五”计划之前,厦门市工业基础条件比国内许多省市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厦门市委、市政府由此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才是扶持厦门经济的根基和未来,才能使厦门经济特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城市要争取和保持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必须把夺取未来15年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思路:一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厦门“十五”期间的重头戏,厦门要突出重点,切实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科技,服务创业,为科技创业营造出全国一流的“综合配套的创业环境”。二是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要立足现实,要大力建设研发型高科技园区。在做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大局观念,要有战略眼光,要集中成片发展高科技园区,不是一、二平方公里,而是五、六平方公里。厦门岛内应尽量规划高新技术研究孵化基地,产业化、生产厂应放在岛外。三是厦门高科技产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认真研究厦门适合发展哪些高科技产业。产业的发展要与土地规划相衔接、相匹配。
这些指导思想在厦门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明确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科技发展重点任务”的第一位,指出:“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还明确把火炬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放在“加强科技发展环境建设”的第一位,指出:加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着重办好“一区多园”,使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00亿元;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完成厂房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生长环境,建立健全孵化体系,引进60~10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
在“十五”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欣喜的发现,火炬高新区和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成就已远远超出预期的目标。火炬高新区2004年即已实现工业总产值476亿元,而到“十五”期末将突破580万元,也即超过“十五”计划目标的30%;而留学人员创业园2004年建成孵化面积12万平方米,2005年 1
在孵留学人员企业数已超过200家,超出“十五”计划目标的一倍。火炬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潜能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期。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份额
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9.2%;2004年,高新技术企业真正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厦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与总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厦门打造“科技之城”由量变积累产生质变的一个“沸点”;2004年,高新技术总产值占厦门全市工业总产值5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首次突破6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约50%。
“十一五”的更高目标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占全市工业产值75%以上,这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为厦门科技发展提出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厦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GDP在突破千亿的基础再增长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有继续走以科技引导工业、以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
科技发展战略是厦门的第一战略,科技之城建设是厦门城市建设的第一目标。张昌平市长在2005年5月于厦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这样再一次强调了厦门发展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思想。
火炬高新区:厦门经济建设和科技生产的生力军
高新区“扩容”的背后
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并由国家发改委予以公告。最初只有1平方公里的厦门火炬高新区,论面积在全国50多个同类开发区中“个子”最小。但是,其综合排名2005年却站在了全国第7位,且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不断靠前。此次,在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大背景下,厦门火炬高新区因孵化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仍被国务院批准“扩容”,成为全国仅有的几家园区面积不降反升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2003年厦门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产值为每平方公里4857万元,工业园区的平均产出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1亿元,在全国属中上水平。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的路子,以仅占全市3%的工业能耗、1/470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了全市27.5%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全国已开发面积最小,但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其典型企业的每平方米工业产值达到4万元(相当于400亿元/平方公里),税收达880元/平方米(相当于8.8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惟一达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工业产值的开发区。
作为厦门经济建设和科技生产的生力军,火炬高新区经济增幅明显地拉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为建设“效益厦门、生态厦门”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为厦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设科技中心城市的信心所在新任市委书记何立峰充分肯定了高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火炬高新区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的四分之一强,这充分说明高新区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小区域大产出,重视质量和数量的扩张,发展前景很好。火炬高新区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啃得动的精干队伍,储备了一批人才,为厦门建设科技中心城市增强了很大信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厦门火炬高新区15年来的发展,“企业成群,产业成链”是对其最好的诠释。火
炬高新区已成为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国家级高新区,尤其是“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高新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五大重点支柱产业。
目前,火炬高新区已成功开发了火炬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和北大生物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信息光电园三个新园区的开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已有包括戴尔、ABB、联想、松下、富士电气、联邦快递等世界五百强在内的500多家企业在此落户。
在“十五”期间完成投资2.6亿的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已被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之一。五年中,创业园的孵化工作年年迈上新台阶。2000年,创业园企业销售收入不到一亿元。2003年,创业园企业销售收入已接近三亿元。2004年,突破五亿元。2005年,创业园正努力向总产值十亿元的目标迈进。五年增长十倍,这就是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它的25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厦门速度。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初步建构起富于厦门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产业格局,由最初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发展成为如今由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台湾学者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四个孵化器组成的科技研发专业孵化园区。国家人事部决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园获得科技部2005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资格,成为全国少数几家连续三年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小额资助资格的孵化器之一;创业园被团省委授予“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些成就的取得使厦门创业园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厦门软件园也形成了发展软件产业的良好环境,成为软件企业发展和积聚的基地,同时也成为了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的窗口。随着恒信网元公司、掌通公司、赢通公司、巨龙公司、联创微电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的入驻,厦门软件园已在通讯软件、城市信息化软件、IC研发设计等专业领域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航母:厦门“十一五”重点跨越的第一步
1、要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要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各区、各部门和所有企业都应该学习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验,走火炬的道路,走高新技术的发展之路。张昌平市长代表厦门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对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来这样的充分肯定。
“十一五”期间厦门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思想可以概括为:
(1)进一步强化“大开发、大投入、大发展、大带动”思路,促成厦门核心竞争力、发展源动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狂飚突进。
(2)以载体建设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新兴科技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规划,突出重点,进一步密切科技与城市开发、企业、产业、效益的结合。
2、两大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面对“十一五”期间城市经营和科技发展的历史重任,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厦门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做出了重新调整厦门城市定位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出的火炬(翔安)产业区及厦门软件园二期两大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并明确:
(1)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要做出历史性贡献,火炬高新区在厦门
岛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要当主力、打头阵、担重任。市直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力配合火炬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2)翔安的开发建设以火炬高新区为主。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是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火炬高新区乃至厦门市新一轮发展中重中之重的重点工程。火炬高新区要借此大好时机,做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全力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做到岛内、岛外联手,一鼓作气打造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航母,使之成为市本级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建设,将把翔安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改造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翔安的城市发展定位由此确立。
(3)厦门软件园二期与火炬(翔安)产业区同期推出,由市有关部门组织建设。园区位于吕岭路以北、环湖里大道以东、五石路以西、虎仔山以南,规划总用地1平方公里,将建设约150万平方米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火炬高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壮大软件产业,并带动思明的软件业,共同把软件产业做好,为厦门软件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火炬(翔安)产业区要在近200天的时间内,建成140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及配套生活区,刷新全省开发区建设的新纪录。这是厦门建设史上前所未有、难度很大的工程,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的大开发。建设特区新速度、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历史记录将在火炬(翔安)产业区创造。
火炬(翔安)产业区首期规划面积为4.75平方公里,位于翔安区的中心部位。随着翔安大道的贯通和海底隧道的建成,一个公共设施共享、生活区集中、工业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齐全、交通高效便捷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将与厦门本岛连成一体。2006年底之前,整个产业区4.75平方公里的工程建设及相关配套将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一栋1.2万平方米的准三星级酒店、5万平方米的外口公寓、20万平方米的灰领公寓。产业区建成后就业人口将在3万人左右。
软件园二期预计于2007年6月底前整个竣工,届时将新增3万至4万个就业机会,在2004年10亿年产值的基础上迅速将厦门软件产业总产值提高到80亿元。厦门的整个城市格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将因此发生革命性的变迁,获得“东方软件之城”的美誉,科技中心城市将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包括火炬(翔安)产业区和软件园二期在内,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奋斗目标是在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3、第二次创业:平衡品牌循环
火炬(翔安)产业区及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开工建设宣告厦门在“十一五”来到的前夕提前进入了“科技大开发”的第二次创业时代。
从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从厦门本岛到翔安,飞速发展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带动厦门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为了更好地发挥引擎作用,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结出了六个关键词:
(1)平衡
政府买单,适度超前投资,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建设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利大于弊,但必须立足于建设资金的动态平衡、整体平衡和长期平衡,以及围绕开发区的就地平衡等其它多种平衡。
(2)品牌
有着特殊发展历史渊源的地方“精英”在资本积累和城市发展中可以发挥神奇的“增长机器”的作用。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哈维·莫洛奇曾经指出的,产地给了产品一种保证,这有点像时装设计师的标记所具有的慢慢积聚起来的符号价值,因此,它是以产地为特征的垄断租金的来源之一。
无论在全国还是厦门,作为高新技术产品集中产地的和地方“精英”的“火炬”都已形成一种强大的品牌效应,并正发挥着能量更大的动态集聚作用。
对于翔安这样工业开发历史较短的新兴行政区域来讲,对企业的聚集是不利的,因为新的企业没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所效仿。这时,火炬品牌将发挥神奇的作用。由于存在着动态集聚效应,火炬高新区特殊的高新技术“基因”及其过去所营造的产业环境将通过“知识积累”和“历史记忆”极大地影响和提高翔安的生产率。
(3)循环
无论火炬(翔安)产业区还是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建设都应正确应用循环经济原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企业小循环的层面上,翔安区政府和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能力,在重点行业大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企业,推广、培育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循环经济五大支撑技术体系,促成多产品联产。
在园区开发和管理这一中循环层面上,应努力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促成产业共生。某一个行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或废弃物,可能正好是另一个行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料,这就大大促进经济资源的交换。
城市层面上的大循环,我们称之为价值链循环。不同领域的两个想法融合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新的想法出现。例如翔安区政府快速城市化、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与厦门火炬高新区拓展发展空间的两种想法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将体现物理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增。大多数经济专家讲授的是边际收益递减,即投入越多得到的产出增加越少,而技术则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建设同样适应这一规律。
“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在充满激情的“十一五”期间,厦门火炬高新区继续推行企业孵化为基础、以产业孵化为导向的价值链管理模式,“开放式创新、跨越式发展”,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再立新功,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报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并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把自身也打造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
让我们一起迎接厦门科技中心城市的壮丽辉煌时代的来临。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
第五篇:韶山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红色韶山之旅心得体会
韶山,一个神圣而光荣的字眼,令无数党员群众魂牵梦绕、真切向往,于我而言更不例外。不同寻常的5月,我院组织干警踏上了红色之旅,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湖南韶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积淀深厚的韶山精神。这是我第一次去韶山,一直以来,那里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一块神秘而又令人心驰神往的土地。在那里,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
一代伟人的铜像,高高耸立在韶山广场,栩栩生辉,它时时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开启了20世纪新中国历史的伟大篇章,戒马倥偬 ,运筹帷幄,毛泽东以其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了世纪为人的崇高地位,他的崇高精神、伟大品格、科学思想、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个民族人民不断奋勇向上。
“韶山精神”,是韶山,是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字字珠玑的豪迈诗句,是对战争年代以韶山党支部为核心凝成的韶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精神又被赋予“坚定信念,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时代内涵,孕育了一茬接一茬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战争年代,韶山人牺牲了1598位
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仅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6位亲人——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杨开慧,还有毛楚雄、毛岸英,这些闪光的名字,与韶山精神一起永垂不朽。韶山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壮怀激烈、视死如归,书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战斗史、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我们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步行走到毛泽东铜像前,鞠躬敬礼,我心里默默地重温入党誓词。这里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向主席铜像敬献花圈、鞠躬,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祝福、纪念、缅怀……
毛泽东故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战略学家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临池塘,依托青山,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里里外外收拾得非常干净。各间居室内均有木牌说明原为谁人所住,杂屋也都表明其用途,一应农具家什俱全。普通而陈旧的家具,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朴实。在毛泽东同志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他自小热爱劳动、关心别人、懂得关心天下,是他成为中国革命伟大领袖的品质基础。走上革命道路后,他毅然回到家乡,亲手创建了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风雨如晦、哀鸿遍野的乡村,点燃了革命的圣火。这革命的火种,历经了80年风雨沧桑,依然经久不息,见证着往昔峥嵘岁月,也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程。
这次红色之旅,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韶山清幽、俊美的自然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墓园、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没有这里的英烈就没有我们和平的生活,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化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次韶山之行,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岷山职工,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该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党员的义务,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此,我决心做到:(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工作上要有紧迫感,要学以致用,保持旺盛的斗志,应对方方面面的挑战。(2)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本职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最高的热情,最高的效率,为岷山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天鹏 2011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