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我的幸福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于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胡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作为一名党校的学员,我时刻保持对党的高度关注和美好的期盼。十八大是党的又一次盛会,也是每一位党员,预备党员和诸多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吸收党的新血液,深入透彻的了解组织,靠拢组织的一次好机会。
我时刻密切的关注十八大的消息与动态,当认真听完胡总书记作完十八大报告后,我心潮澎湃,因为我听到了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严谨而美好的展望,对过去一丝不苟的回顾与总结,对未来充实而具有创造性的设想。我作了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的摘要:
胡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文就分成以下几个方向: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4.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6.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7.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8.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推进祖国统一
10.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留在最后,因为胡总书记对于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构想与新的理念让我兴奋不已。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第二篇:2016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我的幸福感
2016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我的幸福感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我的幸福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于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作为一名党校的学员,我时刻保持对党的高度关注和美好的期盼。十八大是党的又一次盛会,也是每一位党员,预备党员和诸多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吸收党的新血液,深入透彻的了解组织,靠拢组织的一次好机会。我时刻密切的关注十八大的消息与动态,当认真听完胡锦涛总书记作完十八大报告后,我心潮澎湃,因为我听到了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严谨而美好的展望,对过去一丝不苟的回顾与总结,对未来充实而具有创造性的设想。我作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的摘要:
胡锦涛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文就分成以下几个方向: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4.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6.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7.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8.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 10.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留在最后,因为胡锦涛总书记对于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构想与新的理念让我兴奋不已。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一个词,更是党员,预备党员,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和想要入党的人深入脑髓,不断强化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从理论上获得新的高度,才能指导实践,行成实践的创新,我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觉悟意识,把自己培养一个合格的,能为党和人民有积极贡献的人,不断为了党的事业和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一心向着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的投入到最前线的革命事业中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胡总书记在报告中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民众“幸福感”的关注。在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中,“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多谋民生之命,多解民生之忧”等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聆听总书记的报告,心中油然而生出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自豪。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哈,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最近几年,面对众多自然灾害的考验和世所罕见的矛盾问题,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
幸福感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史无前例的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之后,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首位。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八大,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确立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放假,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幸福感”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的正式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八大报告绘制了一幅崭新的未来蓝图,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的重视和关注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也会越来越幸福。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做好党的后备军,永远跟党走,担负起提高公民素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不懈努力,向世人展示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风姿与力量。十八大注定是继往开来的时刻,我们期待着,党在十八大之后会带领人民走的更加稳健,在2020年到来时,人民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我们相信着,这必然会是另一个华章的开篇。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
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早在农业文明时期就已开始显露出来,但那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渐进的,相对而言较轻;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愈是接近现代,这种破坏愈是惨烈,导致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的恶化。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开始觉醒,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全球环境危机现实,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对相关问题作出深度的剖析和讨论,在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点,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二是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四是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华文明在强调人际和谐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双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目前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局面,它更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本原性认知的一个回归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观彻底转型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经摆到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从“五大建设”内部关系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平行的关系,它们共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内在地贯穿在前四大建设之中。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原则和制度等都必须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它在总格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十分重视“和”,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当认真汲取这种和谐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传统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工业文明日益凸显的弊端和难以摆脱的困境,促使人类深刻反思和不断觉醒,积极探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也不是放弃工业化,而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过快。长此以往,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这些年,尽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水、大气、土壤的污染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源日趋复杂。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多,而保护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文明转型”的主旨要义,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与环境双赢、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和可靠保障。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开创“实干、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新时代
——学习十八大报告后感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尤其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等热点内容与风景园林行业关系密切,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下面就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感想,着重探讨以下三点感想:
一、实干兴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历史实践证明,要实现民族复兴,迫切要求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把心思花在谋改革上,把劲头放在搞建设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干工作重内容、重行动、重质量,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中流砥柱。再好的想法如果仅仅停留于纸面,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
不过,摒弃空谈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能谈,崇尚实干也不是说什么都可以干,关键是要理清什么是空谈,什么是实干。是空谈还是“实”谈,与谈话内容是否有的放矢,是否导向实干紧密相连。应尽量少讲连自己都不信的假话空话和套话,以及纯为迎合某些人情绪的违心话,而要多讲一些真话实话和人话。同样的,崇尚实干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更不意味着盲目冒进或顾此失彼,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却毁坏了环境,也不能为了改善治安而妨害民主,要用统筹兼顾的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合理判断、因地制宜。
勤奋是成功之本,实干是成事之基。社会主义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向外求求出来的,而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管是和平崛起的曲折,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还是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都迫切要求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迫切要求党员干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迫切要求每一个工作者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二、创新突破
1.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应当多了解新理念、多应用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愈来愈频繁密切,国内外专业理念日新月异、百家争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和体悟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向、新的理论体系,专业知识必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失去了先进理论的指引和支持,实践必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而迅速落后。同样,如果不能及时向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学习,也不利于在作品中充分体现设计思想的精髓和人文情怀,引领区域的行业水平提升。
2.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主要指改进已经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关注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关注国家发展、推进行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深刻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精心部署。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又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但客观地讲,由于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可定量评价与考核的标准,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催促着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是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明确了具体的路径。同时,站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从法律、法规及顶层的制度设计上着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或者说是发展不当带来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等问题,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就是说,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这其中,建立刚性的评价机制和硬约束,即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又是将中央的部署和措施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
其次,既要注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特别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近年来,因环境污染损害群众财产和健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成为影响社
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这其中不仅牵涉到人和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关系到人和环境,即人为破坏了环境,进而影响到人居环境与安全的问题。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要有效整合管理资源,完善行政手段。要全面梳理现有管理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责权,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完善行政管理手段,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第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盘活市场资源,创新经济手段。要有的放矢地改造甚至废弃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创新一些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充分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环境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依据河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提出的发展方向,以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继续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居住绿地、休闲绿地、单位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着力构建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镇生态绿化体系,打造总体绿量大、生物多样性、综合生态效益高的城市绿肺。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董
惠
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共十七大以来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特别是对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如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奋斗目标。胡总书记的报告思想及其深刻、意义深远。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职责。在政治上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固有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终身坚持社会主义、终身跟党走的信念坚决不动摇、终身为社会主义奋斗。
党的十八大,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学习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新一届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为此,就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就要重点关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融资、财税等手段帮助它们
尽快摆脱困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就要充分挖掘科技潜力,积极培育增长亮点,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体制、模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公平与效率等重要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放任唯利是图、恶性竞争;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关键作用,又要避免脱离实际、大包大揽;既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又始终把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摆在首位,使科技进步和扩大就业相得益彰;既大力促进生产、不断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注重收入的合理分配,使社会生产能力提高和民众生活改善相互促进,由此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丰富实践特色,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不断研究日益变化的现实和实践,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更加
注重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丰富民族特色,就是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继承优良传统,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多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丰富时代特色,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四个特色”统一于“中国特色”,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深远寓意,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一定要以胡总书记的讲话为工作指引,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勤恳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不断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新三和不懈奋斗。坚持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