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社会救助局行风建设总结
行风建设窗口示范单位汇报材料
——吉林市社会救助事业局
2011年,吉林市社会救助事业局紧跟市局党委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五项攻坚”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抓好行风建设,深入开展“真情暖民心、满意在民政”活动,充分发挥民政窗口单位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了“民生改善与提高”各项工作指标的落实,行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荣获“吉林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开展作风整顿,切实解决在服务作风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行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今年5月,根据市局党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促进民生发展”的总体安排,局领导班子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把作风整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一把手带头剖析自身不足,通过动员会、调度会、民主生活会、学习查摆会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人人认真思考,查找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了作风整顿不留死角,切实与日常事务性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边干边查找,边找边整改,见缝插针抓整顿,确保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同时我们还将作风整顿与班子建设、队伍建设、行风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创先争优和青年文明号建设,发挥班子带头作用,引导广大青 1
年干部在整顿中谋求素质提升,找准自身发展的着力点。最主要的是,我们把本次作风建设活动,切实与全市开展的“五项攻坚”、“双促”活动和“三帮扶”活动紧紧地结合起来,切实把民生民利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查找全局在促进民生发展和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寻求社会救助事业深入发展的新途径。
为确保作风建设活动有载体、有内容,局领导班子设计并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组织一次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两篇文章;组织一次全体工作人员赴延吉考察,学习低收入家庭对比机制及低保工作经验;组织一次深入低保家庭慰问活动;组织一次到福利院慰问孤残儿童献爱心活动。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全体干部开展了一次 “我怎样为民政争光彩” 及“我能为群众带来什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了广大干部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为加强行风建设、树立亲民利民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心系困难群体,立足群众需求,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一是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要求,为了合理确定市区城乡低保标准,今年上半年,通过深入扎实的调研分析,经过与市财政局反复协调、科学测算,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城市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1650元。同时还调整上浮了城市分类施保对象和农村重点对象的保障金,城市分类施保金上浮50%,农村重点户保障金上浮10%,与2010年同期相比,城市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30元,农村季人均补助水平提高了31元。
二是建立物价联动机制,把物价上涨因素带给困难家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今年的物价涨势比较迅猛,使困难家庭难以招架。从这一实际出发,在市局的支持下,我局积极与财政局、物价局、统计局等部门进行了协调,制定出台并落实了城乡低保补助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规定在本地区物价上涨连续3个月超过4.5%时,就要对低保家庭发放补贴,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今年,我局已累计为困难家庭发放物价补贴资金401万元。
三是建立健全“救助减退”机制,鼓励城市低保家庭成员主动就业。实践表明,对于低保家庭中的一些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成员,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远比单纯地为其“输血”更有价值。为此,我局经过实践摸索提出了一种“救助减退”制度,也就是对低保对象主动就业上岗后家庭收入超过城市低保标准的,对其继续发放6个月“救助渐退”补贴,以鼓励他继续就业,切实通过自身的劳动改变家庭困境。一年来,我们共为108个家庭发放了此项救助补贴,受
到低保户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为“五七家属工”等群体办理参保,为这一部分群众解决最关心的社保待遇问题。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今年,我局会同人社、财政、社保、工商等部门联合推动了“五七家属工”的参保续保工作。本着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对办理对象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严格审查,通过城乡低保系统认真核对,共完成审批4536人,其中低保对象1152人。
五是全面深化医疗救助服务工作。我市现有20家定点医院,覆盖我市六个城区。自2011年3月起,经过协调,农村低保患者在定点医院也可享受到与城市低保对象同样的住院“一站式”服务和出院“一单清”即时结算的待遇,帮助广大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有病敢医”、“有病能医”的愿望。针对透析费用过高等难题,从今年8月起,我局调整了医疗救助政策,规定年度医保统筹累计支付已达到封顶线的低保患者,可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免费透析治疗,目前已有69名低保患者获益,受益群众无不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此外,对于慢性病患者越来越迫切的日常购药需求,我局研究并制作了慢性疾病医疗救助卡,凡符合救助条件的低保患者凭“救助卡”就可在市内20家定点药店购药,满足了这部分困难群众的看病治病需求。
目前,我市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共有城市
低保对象37353户,66198人,月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677万元,人均补助水平为253元,其中分类施保对象20030人,月发放补助金217万元,分类施保率为100%。发放节日补贴资金1199万元,物价补贴资金297万元,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74亿元;有农村低保对象28197户,36229人,季发放低保资金822万元,人均补助水平为227元,其中重点户5388户7006人,季发放保障金288万元;一般户22809户,29223人,季发放保障金534万元。发放节日补贴371万元,物价补贴104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842万元。在医疗救助方面,一年来,全市获得城乡医疗救助直接救助达到11943人次,累计支出1407万元。其中:住院救助5855人次,支出926万元;门诊救助5740人次,支出255万元;临时救助348人次,支出54万元。此外,还资助了101843名城乡低保对象参保参合,总计支出达173万元。广大困难群众对民政救助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廉政机制,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争创“规范服务之窗”
我局干部队伍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年轻的、有朝气的队伍。一年来,我们认真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廉洁自律“五项规定”,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班子成员坚决不做。积极推行“阳光政务”,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规
定,特别是在履行低保工作社会承诺方面,我们不说情、不办私事,对群体上访举报问题做到有查必纠,有纠必果。我们还注重开展作风教育,鼓励大家多深入基层,认真了解困难群众的疾苦,倾听来自基层群众的呼声。在班子成员带动下,全局上下都把深入基层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诚与低保户交朋友,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全面推进“民生改善与提高”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为争创规范服务的优秀窗口单位,我局坚持以“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工作中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开展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岗位竞赛活动,戮力同心,争创一流服务、一流业绩和一流形象,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工作成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五项攻坚”先进集体,荣获“吉林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单位”称号,晋升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并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第二篇:××局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局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我局“双评”活动从去年3月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双评”活动的各项任务。通过“双评”活动,起到了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优化环境的积极作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评出了新作风、新气象、新干劲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将我局的一年来“双评”活动的整体情况简要汇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双评”活动的总体思路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清清白白当公仆、真抓实干建小康”为指针,以创优社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树立行业新风为重点,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双评”活动开展以来,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我们从工作实际出发,在职能转化上求突破,在制度完善上做文章,在作风转变上下功夫,着力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力求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有所为,有所创新,努力创造一种公开、公正、透明的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法制环境和宽松、和谐、团结、务实的内部工作环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领导重视,积极参与
全市“双评”活动动员大会以后,我们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双评”工作,并对全局的“双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双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成立了“双评”活动领导组和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局党组明确了这项工作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直接抓、党政工团一起抓和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活动期间,局党组成员无一例外地参加了学习、自查自纠、落实整改和评优评差的全过程,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指导意见,下发及上报各类文件15份,编写简报19期,出专栏5块,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了“双评”活动的开展。
(二)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
在自查自纠阶段,首先我们建立了个人自查、部门科室自查、单位自查、全局汇总的四级自查自纠体系,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自查自纠网络,从自已找起,从身边的事查起,从日常工作找起,从科室、单位到全局,认真查找工作中和行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双评”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从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群众社团、新闻单位、厂矿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和单位聘请了34名行风监督员,并颁发了聘书、监督证,明确了相关的权利和责任,还制定了行风监督员制度。为了多渠道征求广大干部群众对我局行风建设的意见,了解和掌握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我局行风状况的看法。我们先后召开了两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
与此同时,在电台、报纸、英特网上将我局的主要职能、服务承诺、办事程序、执法依据、科室设置、审批结果、规划动态、整改问题和措施、办公及监督、投诉电话进行了公开、公示,服务群众查阅和监督,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向全社会发放征求意见卡200份,收回193份。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局党组还专们召开了“双评”专题民主生活会,结合本单位和每个成员的工作实际,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政务公开、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文明执法、工作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认真的反思和集中剖析,进行了系统的理性思考和总结,查找出了存在的8大类17个主要问题。
(三)针对问题,整改落实
班子成员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紧紧围绕查找出的问题,联系工作实际,集中就分管部门和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上级反馈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等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真正从思想深处查找产生问题的根源,进一步统一了领导干部思想,重新认识了“双评”活动的重要意义,为对症下药制定各项整改措施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整改措施有针对性,符合客观实际,又可操作,先由各科室、单位根据查找出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整改措施,并明确了相关责任,进行了落实分解。局领导、各主要科室负责人和各单位一把手集体对《整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确定了整改目标:转换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共确定整改措施50条。明确了相关措施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并将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在机关办公楼公示栏和规划网站上公示,按受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四)深化整改,评优评差
评优评差是整个“双评”活动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是整个“双评”活动的关节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双评”活动方案,我们发放整改效果调查问卷50份,收回46份,制定了《单位百分评分标准》和《个人百分评分标准》,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对科室、单位和个人的评优评差活动。全局所有职工根据评分标准对机关各科室、规划监察处、拆迁办、规划设计院和测绘处内设科室进行了集中的投票。整个考评工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既评出了各科室、单位紧迫感和荣辱感,又不借机整人打击报复,评出了新觉悟、新干劲、新作为,有力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进管理,政务公开,在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方面积极探索
规划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始终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针对“双评”中找出的“工作透明度不高,没有很好的解决政务公开的载体问题”等意见和建议,我们采取了建立规划信息网站的措施。利用网站宣传规划职能,介绍执法依据,进行办事指南,发布受理的各项建设项目审批结果的最新公告,展示规划的历史成果。通过网站的信息发布,将城市规划的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发表意见、积极参与,监督规划工作的平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双评”活动中,我局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全面彻底的对本单位的办事程序、职责权限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对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积极推行了《公开办事制度》和《首问责任制》,结合外省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和完善了《规划审批例会制度》、《用地审批程序》、《重要项目公示办法》,既抓标准又抓程序,力求办事程序、结果两公开。出台了《阳泉市城市规划网站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城市规划批后公示办法》,拟订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规划管理人员的工作都在阳光下操作,规划管理工作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针对“双评”中查找出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扎实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组成法制宣传队深入义井、大阳泉、等七个村镇送法下乡,将群众关心的《规划法》、《拆迁管理办法》、《临时建筑管理办法》、《村庄集镇管理条例》、《办事须知》等送到了群众的手中,7天时间共发放宣传单上万份,解答群众咨询6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新闻发布、4月1日规划法宣传、重点地段规划方案公示等措施,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促进了规划法律法规和实践、实施的有机结合。7月25 日至27日,我局分别在政府广场、城市广场、新建路人民银行门前举办了“现代化新阳泉——下站商业中心天桥以东旧区改造规划方案公示”,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制作了13块版面,展出了5个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展出期间,近万名市民参与了活动,近千人参加了方案表决。在整个展示中,共解答群众咨询4500余人次,收到社会各界的书面意见、建议18条。
8月上旬,我们还在政府广场、桃河公园深圳街入口、黑桥头和邮电大楼前举行了“完善桃河配套服务设施”征求意见活动,共征求意见、建议300余条,有相当一部分被及时采纳,为我们更加合理、科学地完善桃河配套服务设施带来了启发,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通过面对面的咨询、解答,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阳泉城市的发展状况,增强了阳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搞好协调,做好服务,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在“双评”活动中,我局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转换政府职能,不包办、不代办、不乱办,依法办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做好服务上下功夫。今年以来,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积极工作,想方设法创造一切条件,推动了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在白泉工业区的集中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工业用地平台的建设。在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了对经营性用地实行了公开拍卖、统一招标的工作进程,力求实现城市空间和用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城市户外广告阵地管理上,为了加强城市广告户外设施阵地的管理,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配合我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主要大街的店面广告进行了统一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化解矛盾,认真搞好协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我局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领导亲自阅批重要信件,实行信访案件首问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我局共接待群众上访及咨询300余人次,阅批群众来信40余件,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出现了信访总量减少、越级信访减少、集体上访和异常信访减少的可喜局面,切实保证了我市的城市建设有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适应我市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达到规划指导建设的要求,我局从抓工作落实、抓领导责任入手,进行了《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对原有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部分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和补充。同时编制完成了《阳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根据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市目前和今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真正成为指导城市建设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蓝图”。
(三)积极主动,勇于拼搏,行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们以“双评”活动为契机,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与作风转变同抓共管的原则,狠抓了行风建设,广大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更加严谨和扎实。在确定我市道路骨架、编制城市道路规划时,局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坚持亲临现场、步行全程进行实地踏勘调研,以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规划编制的前提,避免了仅仅在图上作业、规划与实际脱节的弊端;当听到群众反映开发区口的道路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出行不便的抱怨时,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研,连续一星期对该地段的车流量进行观察和统计,掌握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白草堰的一位居民反映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今年供不上暖,我们当即派相关人员去现场实地踏勘,积极和有关单位接触,主动协调,做了大量工作,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新华西街居委会反映小区办公场所不够,我们立即着手对同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积极进行落实;阳泉日报上刊发了某小街无路灯的报道后,我们及时安排对全市的小区配套服务设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对小区照明、公厕、绿化、硬化、污水排放、垃圾清运等配套设施的调查摸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进行了部署。截止目前,由我局组织各相关单位和群众召开的各种协调会议达40余次,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
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不等、不靠、不推,不拖,积极协调,主动参与,敢打硬仗,敢于顶着困难上。如阳光广场建设中,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多年想建而一直没有建成。2008年,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规划局作为整个工程的实施和协调管理部门,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确定了整个工程以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群众参与、社会筹资和单位赞助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和提供优惠政策的建设方式。同时组成专门的部门和技术队伍负责此项工作,精心规划设计,严格工程标准,及时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国庆节胜利竣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晨练、交往的理想场所;10月13日至27日,热电联产二期工程跨铁路顶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滑坡、塌方等险情,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严重威胁到石太铁路的安全。为保证铁路线的畅通和二期工程的按时完成,我们深入施工现场,主动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协调,研究解决滑坡、塌方等问题的办法,并针对施工方属外地企业,对一些方面不熟悉等特点,加大协调力度,克服连续阴雨等不利条件,与建设单位一道,争时间,抢进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工程难题,于27日全线贯通,保证了铁路安全和整个工程如期完工,确保了在供热期实现供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非典”防治工作中,做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在第一时间建立了规划审批绿色通道,将有关防“非典”的工程放在首位,实行了先建设再审批或边建设边审批的非常措施,没有发生一起因“非典”防治设施不健全而引起的传染。特别是在“非典”防治期间,人们都对医院避而远之,但我们的工作人员发扬大无畏的精神,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三院病人转院的第二天,技术人员就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深入抗击“非典”前线,到病区现场堪察,对污水排放进行改管设计,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双评”活动,广大规划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为了使城市规划工作更加严谨,全面树立规划局的执法新形象,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我局于6月初对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颁发了“共产党员胸卡”和“城市规划工作人员胸卡”明示牌,在办公岗位上置放了标有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工作编号及本人近照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明示台牌”。上岗挂牌明示制度推出后,规划工作人员特别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大家在岗位上礼貌待人、真诚服务,对每一位服务对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解决了过去某些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被人求的状态,失去了平常心”的问题和“冷、硬、推、拖、顶”的衙门作风,树立了规划行业新风,一个文明、高效、团结、拼搏、进取的规划新团队正在形成。在窗口服务方面,积极简化不必要的办事程序,本着一切为建设单位着想,一切为建设单位提供方便方针,由过去被动服务逐渐向主动式服务转变,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特别是结合“双评”期间查找出的“窗口不能就地提供地形图”的问题,我们积极和测绘部门进行联系,已基本实现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划窗口就地提供地形图并做到了先服务后收费,项目报建单位可先在窗口直接打印相关地形图,如果审批会通过报建项目再收取地形图费用,若项目未通过则交回地形图即可,不再另行收费,受到了建设单位的好评,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三、测评结果
2008年10月开始,市“双评”活动领导组先后对开展“双评”活动的我局及其他54个部门、单位进行了问卷测评、综合考核、听证考评、日常检查及过错追究等考核工作。经考核我局2008“双评”活动考核成绩如下:
问卷测评占总分的50%,满意度70%,折算分35分;综合考核占总分30%,得分95.5,折算分28.65;听证考评占总分10%,得分86.1,折算分8.61;日常检查及过错追究占10%,实得分10,最后合计82.26分,全市55个参评部门、单位排名第34位。
第三篇:局行风建设活动总结
******人社分局2011年群众满意度评价和行
风建设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市局《2011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群众满意度评价活动实施方案》中人社„2011‟315号文件精神,根据市局群众满意度调查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我分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建设为民、务实、高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11月上旬以来,我分局切实做好群众满意度评价和行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1月开展群众满意度评价和行风建设活动以来,我分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研讨具体工作实施办法,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我分局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学习群众满意度评价和行风建设有关文件,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入基层惠及群众,共建幸福和美中山”主题,充分认识群众满意度评价和行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行风建设工作。反思我分局今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分局在行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整改完善,效果是 1
好的。但从对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行风建设的实质成效来看,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仍有不满意,仍不够了解。大家在学习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要借此次群众满意度评价活动和行风建设的机会,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完善服务体系、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为目的,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切实把行风建设工作抓好。
二、行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劳资关系维稳工作
1、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分局劳动关系股严格执行各项排查任务,动态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对潜在劳资矛盾隐患的企业提前介入维稳工作。并定期组织各大总公司、社区书记、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在区管委会大楼召开劳资协调会,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劳资关系动向的信息,为有效应对劳资矛盾事件做好充分工作准备。我们做好对企业用工情况的定期排查工作,特别是在法定节假日及黄金周期间,我分局开展了大量的排查和监控工作,确保期间的劳资和谐稳定。如有发现存在劳资关系不稳定因素的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引起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把出现的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在劳动关系维稳工作上,我分局加强与公安、建委、法院、工会、执法、综
治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利用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全力维护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保证***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
3、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平台作用,加强调解处理力度,减轻仲裁压力,同时,通过调解阶段多次调解或开庭前调解的方式相结合,使调解和仲裁得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提高调解成功率,减轻仲裁压力的目标。
(二)培训就业工作
为解决企业春节前后用工荒问题,在区管委会的领导下,我分局及时在全区范围内召开企业用工动员大会,把企业用工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迅速地为***企业引进劳动力,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我分局采取多项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包括:(1)组织多家企业赴全国各地进行招聘。(2)安排工作人员在车站和人流密集地方进行设摊宣传,向返流人员进行企业用工需求宣传,组织企业进行现场招聘。(3)组织规模企业到省重点技校、职校开展校企劳务对接。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全力解决春节后的企业用工需求问题。
(三)社会保险工作
在今年的行风建设中,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业
务管理,保证工作质量。大堂工作人员在开展社保综合业务、工伤业务、医保农保业务、制卡业务、社保转移等业务时要有科学分工,合理安排,保证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社保业务窗口工作人员实行轮岗工作制,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社保业务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迅速让工作人员掌握全面的业务知识,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宗旨。
(四)劳动保障站工作
1、认真解决社保业务问题、培训就业宣传组织、就业推荐、企业调解和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今年,保障站在农保转城保工作上,社区大学生、失业人员、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以及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分局领导决策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
2、全力配合劳动监察同事处理辖区内突发性事件,解决企业存在的用工问题和建筑工地拖欠工人工资问题。
三、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一)劳动保障宣传工作还相对薄弱。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宣传。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日活动和加强咨询台服务等措施,力求使群众满意。
(二)虽然我分局在劳资关系维稳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但是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有所增加,这表明我们的工作中仍存在不足,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劳资关系,我们要明晰思路,善于求变,积极应对劳资关系新形势,进一步做好预防和监控工作,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
(三)办事大堂的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离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分局将进一步提升大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四、紧抓行风建设不放松
近年来,我分局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得到用人单位、劳动者、群众的赞同和肯定。今后我们要将行风建设纳入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抓好中层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之做到廉洁自律,树立公仆意识,加强干部职工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树立***人社分局新形象。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四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入31624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8163万元。近几年来,区政府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规范行为、协调行动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以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救助体系,全方位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生活救助
1、不断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入
**区自1997年实施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10余年的实施完善,低保救助制度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通过不断修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制定《**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形成低保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先后六次提标,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从1997年的150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340元/月?人,农村居民从1997年的105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210元/月?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走上了不断完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8年财政支出低保资金635万元,发放退伍军人安置费260万元。其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510万元,发放物价上涨一次性补贴124万元。
2、不断细分享受低保人群
为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对全区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72户,人数3143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农村户数为1649户,人数2694人,城镇户数为223户,人数449人。全区享受低保金对象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残疾人、特困户,所占比例详见图表
3、不断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力度
这些年我区在一直积极稳步扩**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圈和提高救助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低保调整力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2007年,全区新增低保户222户,其中城镇18户、农村194户,总计334人,取消低保252户,总计455人,调整补助标准1872户。
(二)医疗救助
城乡困难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民养老负担较重,抗御重大疾病能力弱,一些贫困农民处于“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小病疼自已、大病苦全家”的困苦中。针对这一状况,区政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
1、统筹新农合资源,提升救助效果。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工作运转良好,全区共有95304人次得到补偿,其中住院为15386人次,补偿金额2383.52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31.9%。2008参保率为89.55%。区政府投入6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实现刷卡即时即报;为了让参合农民得到较多实惠,我区对新一轮新农合政策进行调整,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30%,并扩大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健康到农家”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7年共派出医疗队43次,医务人员260人次,义诊服务近5300人次。
2、统筹救助力量,实现功能互补。
2004年制定出台《**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建立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小组,全面指导此项工作。2007年共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01人进行了救助,医疗救助金额74.54万元,人均救助额7380元,个人最高救助金额达30000元,最低金额523元。2007年11月对《**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做了较大的修订,建立即时“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并增加了对见义勇为者、其他突出贡献人员救助等。
3、统筹社会发展,全面协调推进。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外来民工经济收入低,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无法承受昂贵医疗费,为了使医疗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2006年制定出台了《**市**区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实施方法(试行)》。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06年、07两年,已救助6名外来民工,累计支出救助金23988元,最高救助金额支出9823元,最低金额543元。
4、统筹医疗力量,实现一卡互通。
惠民医院建设是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基本就医难的压力。2007年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发放了3100多张“惠民医疗卡”,实行24小时“一卡通”服务,在惠民医院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贴补,优惠限额为每年600元。**惠民医院2007年来共接诊持“惠民医疗卡”的病人5510人次,优惠医疗费用总额为35万余元。
(三)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
据统计,全区60岁以上总人数6.97万人,占总人口14.12%,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区已纳入农村五保对象有186人,城镇“三无”人员44人,弃婴19人,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为173人(其中户院挂钩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3.01%。“三无”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其中户院挂钩1人),集中供养率达100%,供养标准为本区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都已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和惠民医院医疗费补助,基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难问题。2007年根据上级有关集中供养对象门诊医疗补助政策和标准,确定每个集中供养人员在原有救助内容之外再可享受人均450元的门诊费补助。
(四)住房救助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低收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全区共办理廉租住房资格证76户共120人,其中享受租赁补贴58户,发放租赁补贴13万元。新建成廉租房24套(48户),实行实物配租2户。百姓家园经济适用房开始销售,受理购房申请1700多户,发放《准购证》1510份,销售住宅1210套。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10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其中新建30户,修缮49户,租用21户。
(五)教育救助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救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积极制定出台教育救助政策,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生的就学铺设了充满阳光的绿色通道。2007年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六)慈善救助
慈善事业是社会大众的事业,按照党政推动、社会参与、民间实施的原则,本着“关爱贫困家庭,共建和谐**”的宗旨,成立了**区“慈善爱心超市”。到2007年底,慈善爱心超市已发放物资价值约27多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总价值约9.9多万元,接收其他物资捐赠折价约1千多元,爱心超市物资采购约35万元,在街道一级成立了两家“慈善爱心超市”。慈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慈善总会共拨出各项慈善救助金120.8元,在助学帮医、扶老助残、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其它救助
在2007年除了以上的救助外,各项救助不断的补充着救助体系,扩大救助渠道,探索实践社会化救助新路子,在救助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全年临时救助148人次,发放救助金26万元;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全区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参加干部总人数为2100多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扶对象分别是特困户、特困党员和残疾人,累计支出帮扶金100多万元;全国物价指数上涨,为了使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我区分三次发放物价补贴,累计共支出67.74万元,发放液化气补贴5万余元。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困难群众再就业、法律援助等制度,试点建设避灾工程,逐年加大救助力度和范围。
二、存在问题
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现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低保制度中存在问题
1、家庭收入核定难。2007年省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定做了详细的规定,然而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零星性、报酬少等特点,只能是从自我介绍和邻居的调查中得以证实,在核查家庭收入时无法对他们的银行存款等金融性资产进行核查。
2、低保人员再就业率低。低保群体总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丧失劳动力,岁数偏高。低保人员再就业难,制约着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低收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
(二)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是目前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急需的救助项目,目前建立了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癌症等产生的高额经济负担仍难以完全解决,致使社会上一些困难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医疗。
2、医疗救助时效性不强。救助按季办理的方式,比起刚开始时一年救助一次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救助时效性较差。困难群众看病后至少要3至4个月才能拿到医疗救助补偿款。
3、不少困难群众在慢性病、常见病方面的医疗开销较大,患这些病的为了减少开支,很少住院,往往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也无法享受医疗救助给予的补助。
(3)农村“五保”供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特困户群体里有一部份孤寡老人尚未被纳入“五保”或三无对象,“应保未保”现象仍然存在。其次,敬老院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把几个五保老人养起来,有饭吃就行了,缺少长远发展目光,服务跟不上,群众对“敬老院”养老缺乏信心。
(四)“慈善”事业中存的问题
慈善爱心超市的建立,历经一年多的运行,对于我区慈善事业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捐赠意识较弱;捐赠非所需物品突出;自身无“造血”能力,成为捐赠东西、领取东西的仓库。
(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毕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步不久,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制度上已初步形成:“小组为中心、横向至部门、纵向到群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的救助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科学的共享,造成救助出现“不准确、不统一、不合理”等现象。
三、今后发展
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下一步应该继续抓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完善和衔接,让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能够发挥整体的效益;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步提高救助水平;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使社会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难群众身上。
(一)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策略完善补贴型社会救助办法。以现有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使之能够覆盖所有困难人群;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使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保障;建立分类、分层救助机制,使不同人群、不同家庭、以及不同支出需求的救助对象能够享受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社会救助。
(二)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在全区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缩小城镇农村社会救助差距;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不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巩固并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临时救助工作程序要严格规范,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避免繁琐复杂,符合“救急救难”的工作特点。
(四)筹建“统一”救助网络。按照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个基本需求为目标,以“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共富裕”为要求,构筑统一救助平台、统一救助网络、统一救助内容、统一救助标准、统一救助帐户的“五统一”新型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作补充、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五)维护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社会救助是政府解决困难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能力的强弱,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从合理设置救助机构、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足额保障救助经费以及稳步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发教材、加强培训、交流考察等方法,使社会救助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