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禁止酒驾行为的立法调查4
关于禁止酒驾行为的立法调查
学校:智荣北校 班级:初二四班 研究者:任伟琦 指导教师:郝森 研究时间:2012年7月
关于禁止酒驾行为的立法调查
俗话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想必此话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可是,随着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汽车保有量的提高,以及人们社会交往的广泛,这酒后驾车就成了当今社会的“流行病”。近些年,酒驾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及恶劣的社会影响。随着禁止酒驾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情况终于有所好转。现在就让我们深入调查一下禁止酒驾的立法背景及法律实施后的治理效果。
酒驾危害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伴随的,开车人士多了,出门吃饭喝酒的次数多了,那么,酒驾事故也随之增多。因酒后驾驶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屡屡上演。据统计,在“酒驾入罪”法律颁布以前,酒后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每年以17.4%的速度增长,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以13.5%的速度增长。以2009年为例,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而总交通事故数量中,有1/4是出于酒驾,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6万起交通事故是出于酒驾,每年因酒驾肇事死亡的人数将近1.5万,仅仅只要五年,死亡人数相当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这无疑是触目惊心的。
酒后驾驶,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2009年,先后发生了河南三门峡市的1.21宝马司机醉驾致6死7伤恶性事故、江苏南京张明宝6.30特大醉酒驾车肇事致5死4伤事故、四川成都孙伟铭12.14特大醉酒交通肇事4死1伤事故,在这些一起起血淋淋的惨剧背后,是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支离破碎,在痛心之余,无数的公众在呐喊:“酒驾”何时能刹住车?
专家认为,由于中国酒文化的盛行,简单的经济处罚或者拘留已经不足以震慑酒后驾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几乎每次的严查,均能查到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的司机。”某佛山交警这样说道。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立法将酒驾定性为犯罪行为,才能有效打击酒后开车。
立法步伐
早在1955年,我国就有相关的法律来禁止酒驾,新中国首部交通法规《城市交通规则》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车辆驾驶人员酒醉以后不准驾驶车辆”。但 当时没有任何酒精测试设备,也没有查酒驾的具体标准,那时判断一个驾驶员有没有饮酒,只能靠民警的嗅觉,用鼻子闻闻有没有酒味。处罚也轻描淡写,大多是扣证或罚50元。可见,当时的酒驾情况并不严重,没有引起重视。
“真正将酒驾当回事,还是在1980年以后。”这是某省交警总队法制室主任彭德涛所说的话。改革开放以后,汽车生产厂家增多,老百姓也有钱买车了,这就导致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也连年上升,逼出了酒精检测设备,但苦于国家对于饮酒还是醉酒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酒精检测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随后的时间里,酒驾事故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立法部门的重视,随后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
在1988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中,首次明确了对饮酒和醉驾行为进行罚款和暂扣驾驶证的处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并处吊扣三个月以下驾驶证;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可以并处吊扣六个月以下驾驶证。
2003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开始实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因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以下的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两部法规,对酒后驾车、醉酒驾车做出了在当时前所未有的严格的限定和严厉处罚。可就在这项规定刚出炉的几天里,便发生了一起惨剧。2004年5月13日晚,著名笑星、影帝牛振华因醉酒驾驶而死亡,经检测发现,其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高达205毫克,相当于喝了8两50度的白酒。如此惊人的数据以及这起惨剧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目前国家法律的规定,似乎仍不足以触痛驾驶者的神经。
醉驾入罪
进入21世纪,私家车的数量逐年增加,伴随的因酒驾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直线提高。酒应该和驾驶绝缘,一旦在酒精的作用下握住了方向盘,那么,酿成 的大祸是用无数的金钱和忏悔都换不回来的。至2010年,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但是却达到全世界15%的交通死亡事故,这就表明我们在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
随着酒后汽车事故高发、恶性事故频发的社会现状,通过立法治理酒驾已经迫在眉睫。在2010年3月,人大代表、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提出,她将联名更多的人大代表一起呼吁完善酒后驾车立法规定。无独有偶,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志全代表将向大会提交建议:严惩酒驾行为,建议实行一年醉驾两次便终身禁驾制度。
2010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其中“将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定为犯罪”,这个草案引起了广泛热议。随后有记者通过佛山车主QQ群、路边随机访谈等方式在佛山调查多位车主,有超过七成车主支持“酒驾入刑”,并认为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交通肇事的几率。
2011年5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鲜出炉,而关于酒后驾驶的行为也首次进行了规定,这就意味着,醉酒驾车违法行为有望从过去的主要由行政管理手段处罚转为由刑法规定为犯罪进行处罚。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酒后驾车是指驾驶人员血液中每100毫升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小于80毫克;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毫克则被定性为醉酒驾车。醉酒开车的,不管是否交通肇事,都要被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申领;醉驾构成犯罪,最高可处以6个月拘役。这就是“醉驾入刑”的规定,这与以往不同,只有发生事故时才会追究刑事责任。
治理效果
新的法律实施后是否会引起司机朋友的重视呢?
2011年5月9日22时50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驾车与前车追尾,造成四人轻伤,但是,却涉嫌酒驾被警方带走,经过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结果为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毫克,已经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
因此,被判处6个月的拘留,对此,高晓松深表歉意。这也是酒驾入刑以来,第一位入狱的明星。当然,这次“出名”可不怎么光彩,可也起到了宣传新法律的“明星效应”了。
自2011年5月1日后醉酒驾驶入刑以来,酒驾的情况大有好转,从5月1日至2012年4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35.4万起,同比下降41.7%。其中,醉酒驾驶5.4万起,同比下降44.1%。在一些大城市,法律的震慑和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北京、上海等地查处的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分别在50%、70%以上。酒驾、醉驾“双降”,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据统计,2011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2.3%;2012年截至4月20日,上述指标的同比降幅为28%。
调查心得与感悟
通过调查,我发现,我国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数量庞大,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劣影响,民众对此反应强烈,甚至都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因素之一。许多人在喝酒后开车,大都抱着侥幸的心理:警察不会查„„、我还很清醒„„,但他们殊不知,酒后开车是驶向死亡与坟墓的选择,这真是“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酒驾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与自己的安全。随着颁布和实施了相关的法律,尤其是“醉驾入刑”的规定,对酒驾行为有了明显的遏制,酒后驾驶、醉驾事故都呈现明显的下降的趋势。
立法虽有效,但不能根除,立法的目的是预防,不是惩罚,因为肇事者也是酒驾的受害者。让酒后驾驶成为历史,这更需要我们全社会行动起来,多渠道杜绝酒驾。例如,北京市开展了“小学生劝诫家长禁止酒后驾车”温馨提示活动;贵阳市公安局与辖区内的60余名餐饮业老板碰头,倡议餐饮单位开展酒后驾驶劝诫活动;营口市交警大队 通过社区培养义务宣传员,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远离酒驾。这些行动和措施,切实提高了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有序。
让我们在酒桌上,多提醒父母,开车了就不要喝酒,不要因为面子而多了一份危险;在同学聚会上,多提醒朋友不要劝酒,主动放下酒杯;多
支持和配合交警同志的管理,争取不要有“漏网之鱼”„„
谨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驾车莫饮酒,饮酒莫驾车!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335582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484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364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2512.htm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3779583/446525806
http://
第二篇:禁止酒驾演讲稿709
“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
《“禁止酒后驾车”宣传海报设计》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好:
我今天教学设计的题目是《“禁止酒后驾车”宣传海报设计》,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程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形创意与联想》第三章创意设计项目实战第一节海报设计部分。在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章学生将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制作一个完整的海报设计案例,综合运用学过的有关创意的知识与方法,实现平面设计的突破。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合理的创意方案,并灵活运用于创意设计项目实战中。
我教学的对象是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能够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及Coreldraw等平面设计工具设计作品。初步了解创意的概念和创意的原理。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思维活跃,但是创新意识薄弱,创意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课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三重目标: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技能目标:1).能够区分并鉴赏好的创意作品。
2).学会使用相应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制作。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创意设计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的自信心。
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实践能力,我确定系统掌握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创意设计的制作步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我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教学环境,极大的激发学生创意设计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头脑风暴、网络搜索、评分软件、手绘板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应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我使用案例情境、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通过本课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会收集素材、分析素材。
2.引入营销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当中经常使用的头脑风暴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理念。
3.通过课前设计的软件,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打分,达到预期项目检测和评价效果。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以上六个方面,教学思路设计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主要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承接政府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创意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1)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设置工作情境,用PPT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某市政府部门向社会征集 “禁止酒驾”海报的设计方案,要求采用政府招投标的方式。因此我制作了模拟公司场景,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广告创意公司进行投标设计,并且指定每个小组的企划师和设计师,让学生对教学任务有了充分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意设计的兴趣。
其次我课前用喷绘机制作了政府原有的酒驾海报,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这款海报的技术要点。(2)创意引领(a)头脑风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创意,我使用头脑风暴法,给出关于海报设计的四个关键词“车”、“酒”、“危险”、“生命”,让学生能够高度充分自由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意能力。发动学生创意大脑,进行相关联想和创意。(b)文案设计和平面素材收集
在文案设计和平面素材收集的过程中,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确定了创意和设计的方向。指定专业的设计素材网站。让学生课前注册了几个网站,例如:昵图
网,中国素材,站酷网等,在这些网站上进行资源搜索,并通过设计交流平台增加学生与专业设计师的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制作海报与创意设计形成理念的效率。(c)确定表现形式
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一套WACOM公司的影拓绘图板,让学生们运用手绘板在短时间内将创意设计表达出来,使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使用绘图板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版式布局与草图设计。(3)创意实践
在创意设计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确定更合理的海报色调,课前我设计出配色与布局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教学软件,进一步学习研究,更好的确定海报色彩及主色调,然后学生利用平面设计工具按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出二至三套方案,学生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设计水平,平同时也给客户更大的选择空间。(4)作品展评
在作品展示过程中,让每个设计小组用ppt制作一个项目说明,由这个小组的企划师对自己公司投标项目进行展示,并且由每个虚拟公司抽出一名设计员和我——共五人组成评审小组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审,按照课前所分发的评分标准,利用评分软件给各小组进行打分,再运用项目评价系统,评定最佳创意小组,确认其为中标公司。教学中实现自评、互评,让学生们在充分肯定中体会学习的收获和快乐。体验到了实际工作中的氛围。(5)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清楚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2.教学反思
在此次项目制作中,我采用了头脑风暴法,网络搜索法,手绘板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为学生创意表达插上腾飞翅膀。并通过虚拟的公司架构,招投标方案,评分软件让同学们有了真正的实际工作体验,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为同学们今后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公司酒驾行为处理办
公司酒驾行为处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对饮酒、醉酒驾车加大了惩处力度,并对醉酒驾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预防员工酒驾行为,保证安全驾车,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员工、他人和公司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公司特结合《公司奖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员工饮酒驾驶机动车的,除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外,公司内部予以记过处分一次,并予降(撤)职处理,个人承担因饮酒驾车造成的一切财产损失。
第二条 如所驾驶车辆为公司车辆,公司收回车辆,饮酒驾车人员在公司劳动合同期内,永不得借用或驾驶公司任何机动车辆。
第三条 饮酒驾车行为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予以扣除其个人100%或全部绩效工资。
第四条 公司员工因饮酒驾驶机动车辆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司处罚的,再次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的,除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外,公司内部予以酒驾行为二次记过处分,同时公司有权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公司员工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罚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司内部予以开除处理并解除劳动合同,永不续用。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标语
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标语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标语吧,标语是在宣传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意思从而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口号。那些被广泛运用的标语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标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贵妃醉酒,羞花;司机醉酒,修车
2.酒肉穿肠过,开车易闯祸
3.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
4.生命无法重来,驾前酒杯甩开。
5.与酒精说再见,和幸福手相牵。
6.金樽清酒斗十千,安全驾驶直万钱。
7.好山好水驾车游,酒瓶酒杯莫相留。
8.酒后不驾是口号,贵在行动最需要。
9.醉酒驾车雾里看花,幸福家庭水中捞月。
10.心系家中老小,远离酒后驾车。
11.牢记事故“杯”(悲)剧,不做千古“醉”(罪)人。
12.推杯换盏添加喜庆,酒后驾车徒增伤悲。
13.席间贪杯,路上添“悲”!
14.车技千般好,杯酒失安全!
15.饮酒一分醉,驾车千分险
16.醉在酒中,祸在路中,悔在心中。
17.酒后禁驾,获取生命保障;遵纪守法,造就文明新昌。
18.酒后禁驾记心头,幸福路上安全走。
19.司机一杯酒,亲人几多愁。
20.酒后禁驾,从“心”开“驶”。
21.有一份习惯是酒后禁驾,有一份收获是平安归来。
22.远离酒精考验,争做平安“驶”者
23.酒后禁驾人人参与,平安新昌共同营造。
24.全民拒酒驾,平安你我他。
25.酒后驾驶,你将很快成为历史
26.一人醉驾,千人痛骂
27.醉驾乾坤大,狱中日月长
28.酒醉驾车,身败名裂
29.车速百里非好汉,酒气冲天不英雄
30.家庭事业皆成功,酒驾意外全成空
31.喜酒三杯不算多,开车滴酒也酿祸
32.酒后驾车,如履薄冰,一旦失足,万劫不复
33.开车若碰杯,美酒也变敌敌畏
34.人这一生可短暂了,一喝酒一开车,这辈子就过去了
35.喝酒埋单要钱,酒后开车要命!
36.酒驾,酒驾,铁甲都变豆腐渣
37.远离酒驾,平安回家。
38.平安出行始于心,拒绝酒驾践于行。
39.滴酒不沾,人车平安。
40.车行千万里,拒酒零距离。
41.桌上的一杯酒,轮下的离别愁。
42.绷不紧酒后禁驾弦,弹不出平安和谐调。
43.驾车滴酒不沾,一生平安相伴。
44.驾前贪杯,驾后伤悲。
45.儿行千里母担忧,酒后禁驾记心头。
46.跟酒杯分手,和平安交友。
47.酒桌上一杯再一杯,车轮下一悲接一悲。
48.拒绝酒后驾驶,共享美好人生。
49.司机好一口,危险时刻有。
50.宴席桌上把酒推,平安驾驶比酒贵。
51.平安新昌是我家,酒后禁驾靠大家!
52.我爱我家,酒后不驾。
53.万水千山总是情,酒后禁驾伴我行。
54.一杯人情酒,坦途变穷途
55.酒是迷魂汤,醉驾必遭殃
56.上有老下有小,酒后不要开车跑
57.酒后开车晃悠悠,老婆孩子心忧忧
58.酒后驾驶活受罪,就算不死也残废
59.酒驾,醉驾,为生命砍价
60.人醉车醉,家人心碎
61.拒酒不是狗熊,醉驾绝非英雄
62.今晚上酒家,爱车留在家
63.请别让您的爱车陪您一起醉!
64.喝了一点,开了一下,毁了一生!
65.拒绝酒驾从心开始,文明交通从行开始。
66.酒后禁驾人人爱,有你参与更精彩。
67.驾车不是儿戏,酒后别当司机!
68.生命无价,酒后禁驾。
69.无数次的痛,千百次的爱,汇成这句温馨的告白: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
70.拒绝酒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71.开车滴酒不沾,出行一路平安。
72.生命多美好,酒后别上道!
73.千金万银,难比生命之贵;千悔万恨,难补酒驾之祸。
74.“醉”出事故,“让”出平安。
75.开车拒酒,幸福永久。
76.美酒可以重倒,生命不能重来。
77.平安新昌诗配画,和谐交通锦添花;文明“驶”者行天下,酒后禁驾你我他。
78.为了不让亲人牵挂,你我共同拒绝酒驾。
79.滴酒不沾,出行平安。
80.树喜雨后栽,车怕酒后开。
第五篇: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酒驾行为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由此所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认为必须在原有法律法规对酒驾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酒驾行为的违法性质,而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违法性质。为此本文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同时为此希望从我国立法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量刑
近年来,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所造成的后果也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八中,将酒后驾车行为纳入了刑法,即追究刑事责任,但也仅仅将醉酒驾车行为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由于,具体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十分大的,因而醉酒与否,在实际中是很难操作的。因此,我认为既然作为立法的目的是要禁止酒驾行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危害的隐患,也既然醉酒的标准又是很难界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凡是酒驾行为统统纳入到刑事责任追究的范围中,而且是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性,而将醉酒的程度或酒驾所造成的结果作为量刑的法定情节来处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酒驾行为,才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毕竟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不是用宝贵两个字所以概括的,更不是用金钱赔偿所替代的,也不是在事故后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用什么同情和安慰等所能慰抚他们的痛苦的。因此,本文拟就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作一思考和分析。
一、从酒驾行为的现实普遍性和危害性看其刑事违法性质的必要性 早在2004年5月1日生效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法律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如该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但因为一是对酒后驾车仅仅是行政性的处罚,因而强制性较弱,以至于对酒后驾车行为的遏制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仅仅对醉酒驾车行为作了一定的刑事责任规 定,效果同样不明显。事实上,在全国引发极大反响的几件重大事件,都是在该法出台后发生的。如四川成都2008年12月14日发生的孙伟铭无证醉驾致4死1伤的惨案和我们江苏南京江宁2009年6月30日发生的张明宝醉酒驾车致5死四伤的惨不忍睹的特大案件,都让人感到原来的法律规定不仅是形同虚设,而且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力[1]。随后虽然在高压态势下,《刑法》修正八对酒后驾车作了更严厉的规定,但也仅仅是将醉酒入刑,而且也得依靠强度很大、很频繁的现场查处,效果才能稍微好些,一旦现场查处力度稍稍放松,酒驾行为或现象就立即反弹。因此,目前酒驾行为仍然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一方面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警力和时间去进行现场查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每天都全城进行现场查处,所以能够被查处到的毕竟只是部分甚至是很小的部分,特别是现在一些人还有一些应对现场查处酒驾行为的方法。从而也增加了现场查处的难度。因为人们都会有一种侥幸心理呼原谅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明知自己多喝了会醉,但开始总认为自己不会多喝,有自控力,而结果往往是喝醉,因为人在酒精的作用下,会有激动的情绪甚至是冲动的原始力量,所以只有将酒驾行为一律上升为刑事违法行为,那么可以更有力的遏制因为饮酒而可能带来的惨案。现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对酒驾行为有了比原来严厉的责任规定,但不能起到像刑事责任的效果。
二、从犯罪的本质特征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所谓犯罪在,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犯罪有三个基本牲: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在这三个基本特征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虽然所有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但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严重,其他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则不仅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且经常体现对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生命的侵害方面,而与财产相比,人的生命健康是更重要的,2 特别是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唯一的一次。而酒驾行为的危害,恰恰是可能会给他人(当然有时也会给自己)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的,而且一旦这种危害发生后,是无法弥补的,不像其他一般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可以实施弥补性的措施。如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违约(违约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还有有的民事违法行为也可以用“消除危险”或“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等进行补救,即使在行政违法行为中,也存在着违法行为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并且这些违法行为因为基本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权或不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而酒驾行为的后果往往或者造成人的健康的重大伤害,或者是对人的生命的非法剥夺[2]。因此,从酒驾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来看,我认为它不同于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将此危害性上升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以,我认为,酒驾行为具有刑事违法的性质。
三、从犯罪的构成要件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任何犯罪都有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失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他过于自信或者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3 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直接客体,刑事辩护律师是指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等等。酒驾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是没有疑问的,许多人持有争议的是酒驾行为是不是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要求。从喝酒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前面所具体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表现来看,酒驾行为是完全符合的。虽然谈不上直接故意,但间接故意也并不是完全勉强,而过失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不能解释的。所以对于酒驾行为及其后果,当事人或者是间接故意的心理行为或者是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行为。
四、酒驾行为的定罪问题
根据我国的刑法,都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犯罪问题,规定什么是犯罪;二是刑罚问题,即对不同的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事责任或犯罪分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因此,任何刑事违法行为,也都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该刑事违法行为是什么样的犯罪,即犯罪的罪名是什么;另一个则是对该犯罪行为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对于酒驾行为,我认为可以直接确定为酒驾罪,并归属危险犯。从一般性的刑法的理论,犯罪行为可以有多种,如行为犯、结果犯、危险犯、继续犯、连续犯等。对于酒驾行为中最为严重的醉酒,在《刑法》修正八出台前,许多人对究竟应该将它作为结果犯还是行为犯或是危险犯,存在一定的争议,最终《刑法》修正八将它定性为危险犯。根据一般的刑法理论,所谓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抢劫罪,只要犯罪分子作出了抢劫的行为,不管他有没有得手或得手多少钱财,一律认定为是犯罪;所谓结果犯,就是指不仅实施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盗窃罪、贪污受贿类罪等等;所谓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发生,但实际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某人在铁 4 轨上放置钢条意使火车脱轨,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危险的状态,后来被巡道员发现及时制止,危害的结果没有发生,但其行为已经构成即遂而不能说是未遂。而对于酒驾行为,在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时,我认为应该是行为犯,即只要是酒后驾车,就认定为是犯罪,就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能参照醉酒行为作为危险犯,因为危险犯是要行为人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事实上,酒驾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这种行为的存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种行为在没有强制力控制的前提下,行为人很有可能会一般的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因此,为了更好地消除酒驾行为的安全隐患,为了更好防止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应该将酒驾认定为行为犯[3]。正因为将酒驾行为认定为是行为犯,所以也就不存在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应该是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的间接故意犯罪。
五、酒驾行为的量刑问题
当确定一个行为是犯罪后,就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量刑问题,因为如果虽然将某一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但在量刑问题上出现不当,则非但起不到惩罚犯罪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犯罪的助推力,使犯罪分子因为量刑的无威严性而重新犯罪,而对于社会上潜在的犯罪分子因为不惧怕刑法而成为现实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对受害人本身及其家属也会带来很不好的结果。因此,对犯罪分子的正确量刑,也是相当重要的。所谓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根据刑法的理论,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量刑时,也必须考虑量刑情节,所谓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或者司法机关酌情确定的定罪事实以外的,体现犯罪严重程度和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刑以及处刑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所谓法定的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各种事实要素。法定的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都有明文规定,刑法总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刑法分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特定犯罪适用的量刑情节。我国目前刑法所规定的量刑中的法定情节包括: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5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等。所谓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在刑罚裁量时应当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酌定情节虽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但是根据立法精神和有关刑事政策,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对于刑罚的裁量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弄清所规定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结果;犯罪客体;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等。
对于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虽然是作为行为犯来追究刑事责任,但在量刑时还是和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其他行为犯罪一样,在具体量刑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其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而使得酒驾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刑法中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或刑法精神[4]。所谓罪刑相适应原则,就是罪刑相适应,在刑法中体现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他是指犯罪人所犯的罪行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当相当,罪轻规定轻刑、轻判,罪重规定重刑、重判,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所规定的内容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规定具体而明确地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精髓。罪刑相适应和从轻从重的原则并不矛盾,这是刑法原则适用的一种依法行使的灵活运用,正确运用从轻处罚和从重处罚的原则,不仅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补充,还是区别对待、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达到刑法处罚的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对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的刑法思想。
六、对酒驾行为要坚决杜绝重赔偿而轻刑责的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刑法司法实践是出现了探索性的用多赔偿钱而减轻量刑的现象,从而在相关的刑法司法解释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规定。无论是这种探索还是这种规定,看上去对受害人及其家族会有一种经济上的慰抚作用,对犯罪分子的经济有一定的惩治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下,这种做法绝对是弊大于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人身伤害性刑事犯罪现象日益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 6 因。我国的酒驾行为虽然早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有规定,后来的刑法修正八也有更严厉的规定,但效果所以并不理想,并没有起到立法应有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危害人可以用金钱来抵销刑事责任,从而导致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对他人生命健康的不重视甚至是漠视[5]。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酒驾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而真正有效遏制酒驾行为给他人生命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在追究酒驾行为的刑事责任时,一定要杜绝赔钱减刑现象的出现。当然,为实现这一目的,我国无论是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对其他所有刑事犯罪行为,在追究刑事责任时,都应该杜绝或消除赔钱减刑的现象。因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经济赔偿之间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可以依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追究犯罪人依法应该承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重或加大犯罪分子的赔偿数额,以更好地慰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成员的心理。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酒驾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角度看,特别是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生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角度看,我认为应该也必须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行为。当然,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既涉及到目前的相关法律修改和完善问题,也涉及到罪名的认定和量刑的情节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是刑法学家和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去探索,共同去思考。
注释:
[1]赵兴,《生命的守护还是疏离——评醉驾入刑的情节》,《法制天地》,2010年第12 期,第18页。
[2]房娟,《酒驾必须入刑》,《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第32页。
[3]纪红萍,《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把握》,《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5日,第6版。
[4]杨巧红,《危险驾驶罪中醉驾量刑均衡研究》,《法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36页。
[5]芮燕,《醉酒驾车之刑事法规制进路分析》,《民主与法》,2012年第2期,第17页。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28日第6版。
[2] 何冰洋,《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构成初探》,《法制天地》,2010年第4期。
[3] 潘星丞,《浅析“酒驾”入刑的合理性》,《中国律师》,2011年第12期。
[4] 张普定,《对危险驾驶罪理解与适用之初探》,《人民法院报》,2011年10月25日,第4版。
[5] 刘远,《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