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2019-05-12 05: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阶段及其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博大精深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规定和理解

1、从它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三)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供了强烈要求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恩的革命实践

2、马恩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

2、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所决定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

3、由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所决定

(三)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实是求是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集中反映

2、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正确方向

(2)正确把握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指南(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人才资源的思想素质支撑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在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力求坚持和发展相统一,反对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1、思想上的自觉

2、文化上的自省

3、行动上的自勉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辨证法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社会生活本质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1、世界观和哲学2、2、哲学基本问题

(二)(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2、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规定和把握(1)(2)(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世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3、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科学把握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4)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根本状态,是相对的3、3、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4、4、运动、时空都统一于物质,以物质为存在基础5、5、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着其物质性(1)(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2)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虽有意识指导,但归根结底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活动(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为三类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存在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并形成了人类的特有本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中介和基础

2、人类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一)(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1、联系及其特点(1)(2)

性2、2、以普遍联系的原理认识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体现着联系2、2、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

性(2)(2)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是在过程中实(1)新事物旧事物以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现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进程3、3、以不断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延续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联系与发展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及他们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3)矛盾双方又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Ⅱ.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原则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各有特点,不同阶段各有特点,不同矛盾及其不同方面各有特点(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之间的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5)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质、量、度的规定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量变及其相互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因素(1)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2)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自我否定,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扬弃的实质

(3)以辨证否定观来认识和分析事物,指导实践

2、事物辨证发展过程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回复性和前进上升性

3、任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辨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就在于它正确地概括和总结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能为科学认识和有效实践提供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

(三)辨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辨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等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体现和丰富了辨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目的计划性

2、能动创造性

3、实践指导性

4、调控引领性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必须客观规律,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以实践作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3)充分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3、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向和主体选择的作用(1)认识和遵循历史的必然性

(2)充分利用历史发展中的机遇和具体条件

第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得到改造从而符合主

要的物

2、认识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客体又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得到完善的反映活动

3、主体就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客体就是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使用的工具

(二)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2、、实实践践

产为

生认

了识

认提

识供的了

需可

要 能

3、实践使认识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反映论

(二)辩证唯物论和旧(机械)唯物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1、直观反映论的特点:直观性和被动性 缺陷:离开实践和不懂辩证法

2、能动反映论的特点:辩证性和能动性 优点:引入实三(践、一认)和识

运运从

动实

用的践

辩基到本证规认

法 律 识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割裂二者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善于思考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积极和消极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更有意义或更重要的飞跃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指导实践回到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与客观事物及

其规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423))经)方过为法一群要定的众具

体中所、介

环掌正

节 握 确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2、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完

(2)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使认识不可能在某一时段

3、主观客观的统一和认识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左的和右的思想都是错误的第二节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12、、一真真)理理

真的的理内标的容准

是是客客客

观观观

性 的 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认识与客观事(物二及)其真

规理

律的相绝

符对

合性

相相

一对

致 性

1、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绝对性和无限性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性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相对性

3、真理相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

2相)

渗相

相互

互转

含 化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关系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至上三性)

至真

上理性

密的切谬联

系 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对立统一(1)对立

(2)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作用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勇于坚持真理,善于发现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决定

1、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2、实践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具有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唯一性、定然性

2、不确定性:具体性、历史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依主体特点而转移,与知识水平、结构密切相关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对实践的激励、制约和导向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弘扬真、善、美,抛却假、恶、丑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和真理相互依存:真理具有价值,价值决定于真理

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和能力。★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1、社会存在及其内容2、2、社会意识及其内容3、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2)(2)社会意识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Ⅰ.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Ⅱ.社会意识内部的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性 Ⅲ.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Ⅳ.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一)(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特点,结构或构成要素

2、生产关系及其特点、构成内容

3、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辨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2、上层建筑以及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核心国家政权和和国体政体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必然联系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是指更替顺序的常规性

2、历史选择性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中更替方式的不同采用

3、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因势利导,把握机遇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1、2、1、阶级的内含和产生

2、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内含和根源)

(二)(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1、2、1、社会形态的更替

2、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渐变)过程3、3、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的历史制约性:正确评价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2、2、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利益分析3、3、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行动的主要依据三、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2、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3、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充分发挥和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3、3、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4、拒绝改良的唯革命论和以改良代替否定革命的改良主义都是错误的。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1)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2)改变了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双刃剑

1、双刃剑效应

2、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

第三节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以及英雄史观的认识、社会历史和阶级根源

(二)(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2、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三)从人类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1、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2、2、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3、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类、群体、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四)(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1、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它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2、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2)(3)(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力量)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五)(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体现着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宝二、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一)社会历史发展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1、1、历史人物就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中的核心人物2、2、历史人物的作用:主要当事人和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

(三)(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时势造英雄但庸人永远成不了英雄)

(四)(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1、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2、2、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途径)

1、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2、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1、原始积累及其两条途径(1)(1)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其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2)两条途径:圈地运动——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殖民掠夺——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2、2、以暴力为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失去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和拥有大量货币资本的资本家

二、盾

(一)(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1、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1、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的耗费的劳动量,因此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1)(1)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值

(2)(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2、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3、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2)(1)价值规律的内容或要求以及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1、价值形成的发展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紧密联系,经历了四个阶段2、2、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3、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五)(五)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1、它规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和发展过程2、2、它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体现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三、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1、它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2、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1、对生产性劳动的认识2、2、对科技、管理等活动的认识3、3、对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4、4、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人身自由和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二)(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1、劳动力价值的特点2、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3、3、货币购买劳动力而带来剩余价值则就转化为资本二、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1、经济意义上的实际占有就是所有制2、2、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占有就是所有权

(二)(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1、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形式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规律

(一)(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2、资本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前者叫做不变资本,后者叫做可变资本3、3、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学依据

(二)(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及其必然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4、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加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过剩人口的增长,使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尖锐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1)个别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2)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1、个别资本的运动

(1)产业资本的循环及其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两个前提条件: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3)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资本的周转以及影响其速度的两个因素: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2、社会资本的运动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方面的补偿(2)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产品实现的两个理论前提:Ⅰ(c+v+m)和Ⅱ(c+v+m)

(3)社会简单再生产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及其两种主要形式

2、剩余价值的分配(1)利润和利润的平均化(2)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地租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基石

2、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二)(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是资本家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教学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

(一)(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两大杠杆:竞争和信用)

2、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

(二)(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1、垄断是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它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剧烈(1)(2)(3)(1)作为竞争条件的商品经济未被改变(2)垄断企业之间仍存在竞争

(3)垄断组织和企业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竞争性的中小企业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竞争目的变化了、竞争手段变化了、竞争范围扩大了、竞争程度惨烈了

(三)(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1、金融资本的形成: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2、2、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3、3、金融寡头实现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控制的方式和手段(1)(2)(3)(1)经济上通过“参与制”

(2)政治上通过了同政府“个人联合”(3)思想文化上通过创办舆论媒体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四)1、1、垄断利润的形成和来源2、2、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二、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形成原因:生产力、经济波动和危机、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2)主要形式:国有国营、共有合营、购销支持、调节规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3)提高了人民的福利

(4)改善了社会生产生活面貌,提高了现代化水平(5)但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和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原因:国内资本过剩、利用别国优势、争夺市场、确保原料供应

2、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3、经济后果:(1)对输出国增强了资本实力、扩大

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控制了发展中国家

(2)对输入国,提供了发展资金、技术、管理方式、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工业装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提升了素质、但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4、国际垄断同盟和跨国公司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五大特征

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4、国际组织协调促进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2、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受益

3、消极后果: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恶化、治理危机加重、对国际市场依赖加大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所有权〈股东〉经营权〈职业经理〉分离,控制权在大股东—法人所有制:企业法人、机构法人)

(二)(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三)(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变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2、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3、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和比重增加,劳动方式改变

(四)(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1、1、市场和国家(政府)共同调节取长补短相辅相成2、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破坏性减弱、波动性减轻、周期性阶段性模糊、金融危机风险性加强

(五)(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 2.多元化趋势形成公民权利扩大 3. 3.法制规则更加重视更加健全

4. 4.改良主义政党地位提高影响扩大成就明显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促进

3、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压力和借鉴

4、改良主义政党作用的发挥和增强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虽然改善了各种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改进了运行缓和了矛盾但统治根基基本性质和矛盾存在一仍其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与封建社会相比,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2、它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它有着自己本身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1)只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揭示其经济根源(2)(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未找出其真正力量(3)(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出通往的现实道路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两大基石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无产阶级的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1)消灭私有制

(2)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全人类解放(4)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和平演进

3、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初步计划

2、战时共产主义

3、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贡献

1、作为新的社会制度发挥着历史作用(人口1/3,面积1/4)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肆意扩张

3、支持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推动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新型国家政权(1)人民当家作主(2)无产阶级领导(3)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4)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5)国家形式多样性

2、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1)镇压危害分子保护人民群众(2)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文明(3)民主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和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3、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原则、程序、形式

(2)区别: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原则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1.1.生产力 2.2.生产关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1---4章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观念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能反映的客观实在。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5.唯物主义形态发展三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相对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对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9.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有条件性。1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就其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8.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力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三层意思: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1、阶级: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3、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14、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5、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6、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7.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8、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一、可能会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化;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商品价值形成的四个阶段:简单得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9、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10、社会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1、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重点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会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社会的问题③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②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③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行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式。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管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二者相互渗透。

7、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

(1)垄断资本家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国内缺少更有利的投资物所,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的垄断利润的需求而言,也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就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过剩资本的更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价格等更便宜的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3)资本输出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的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8、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思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1、意识的起源、本质是怎样的 意识的起源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表现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1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事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③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13、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其次,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准确性和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3)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1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产方式是人们改造自然,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②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活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行、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对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都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成都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18、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0、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1、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2)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22、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由于高中时代主修理科,所以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矛盾规律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每一件事物都有好有坏,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以及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明白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一样,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我们有时候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只有在我们上机后,才知道怎样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我的一些理解,我发现原来哲学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书中还详述了历史发展史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又正式所处社会阶段的一种反映,历史是终将前行的,生产力就像永远向前的车轮一样,带着人们向更高的社会阶段前进。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如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把昨天抛弃,我们应该重视之前的经验,处理好每一件事,为以后而奋斗。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怎么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在成功的时候没必要趾高气昂,在失败的时候也没必要一蹶不振,我们需要的只是吸取经验。而且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实践,而现在的实践又促进了学习,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有时候也在不断发掘新知识,这些都是辨证统一的,也都是这本书的体现。

另外,我们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的感受却是主观的,我们没必要过于关注主观的思维而不注重实际,我们在做决定之前也应三思。这本书还解答了人类将走向何方的困惑,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这些知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不正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正确)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正确)

6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不正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5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实践;

5.发展;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扬弃;

9.规律;

10.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辨析题

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不正确)

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

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不正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正确)

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

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正确)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不正确)

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4、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5、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6、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7、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8、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9、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12、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4、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6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主要概念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认识的非理性因素;

3.真理;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5.价值;

6.价值观;

7.人文精神;

8.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正确)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不正确)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不正确)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不正确)

5、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6、为什么说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7、简述真理与缪误的对立统一。

8、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9、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0、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

1、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2、试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论述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5、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

3.生产关系;

4.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

6.国家;

7.社会形态;

8.阶级和阶级斗争;

9.改革;

10.科学技术;

11.人的本质;

12.人民群众;

1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辨析题

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正确)

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确)

3、国家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不正确)

4、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正确)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

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9、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1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论述题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江泽民语)这一论断的意义。

2、试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主要概念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商品;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

5.货币;

6.劳动力商品;

7.资本和剩余价值;

8.资本积累;

9.分权制衡;

10.两党制和多党制

二、辨析题

1、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不正确)

2、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正确)

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正确)

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的不同。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6、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7、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

1、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述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主要概念

1,垄断资本主义;

2,金融资本;

3,垄断利润;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经济全球化

二,简答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实质?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

5,资本的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主要概念

1,空想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3,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民主;

5,政党;

6,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作用意义?

3,无产阶级专政及民主?

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很长期性?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及完善?

三,论述题

1,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主要概念

1,共产主义社会;

2,个人理想;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遇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3,论述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孙宏斌是个目光长远的人,26岁就被柳传志指定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少见的人,他虽然说话有些结巴,但是他能够一眼把产业看到底,他思维很快,语言跟不上思维,柳传志为了出去孙宏斌满足的山西腔,每天逼着他到办公室讲故事,柳传志寄予了孙宏斌很大的期望。孙宏斌胆子很大,主张买断式代理,怂恿开发商大量投放广告。是他,建立了第一个基于房地产的互联网,1998年,房地产业开始火爆,国家希望扩大内需,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亿7000万,拍了一块大地。在庆功会上他自己都已经泪流满面。2002年底,累计开发30个项目,占到了天津的20%,但是他还没有停止,他目光放在了全中国,但是,走向全中国必须有雄厚的资金,有钱去买地皮。企业建设必须有长远的目光,从长远建设的角度发展企业。不要畏手畏脚,选准了就下手,勇敢尝试。同时,顺弛的发展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宣传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品牌深入人心。然而,孙宏斌失败了,他最终放弃了对顺驰的控制。其他因素暂不分析,我认识他快速建房,质量留下后遗症,加速了他的失败。做企业,做事,做人都不能急功近利,虽然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质量才是生存的关键,不注重质量埋下的后患一定会付出惨痛代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辩别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也定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为指导。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我也相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国家定会更加繁荣,祖国更加昌盛。

梳理:

1.基本方法论:

(1)辩证逻辑:

辩证法的实质:对立价值的运演,两种对立价值观的博弈与选择

(2)真理与价值方法论

真理的尺度:只关注社会的物质财富到底是否增长,不关注人本身是否发展了。真理尺度是物的尺度。

价值的尺度:关注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人是否得到发展,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是不是一些人动了另一些人的奶酪。价值尺度是人的尺度。

在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选择平衡点,动态的平衡。

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在角力中寻找最佳平衡点:为了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2.变革

变革:改变事物的本质,创造性的破坏,新质的出现。

革命:社会形态的质变。

改革: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改革的方向:从物本和科学逐渐转向人本和人文

改革的条件:底层的呼声、上层的领导。要先确定改革的价值理念,统一思想、价值观。

3.产权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数量减少但控制力、竞争力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问题

市场与国家力量对不同领域的控制。市场领域交给市场规则来调节,公共领域市场调节失灵,按照公共规则运行。

中国在十一大领域(钢铁、能源、汽车、航空、电信、电力、银行、保险、媒体、大型机械、军工)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对外资的恶性侵入进行限制。

4.商品与货币

商品货币理论:

(1)劳动及其本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成原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指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的劳动,是一般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耗费或支出。

(2)商品及其本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种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用于创造物质财富,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自由时间作为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是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3)货币及其本质:商品的价值要靠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商品的这一诉求,直接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5.政府专题

洛克社会契约论 VS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三权——行政,立法,司法

中国的制度体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民事制度设计基本规则:意思自治。只有意思自治侵犯国家和他人权利时才确定为无效。民事领域思考问题思路:利益最大化。

马克思政府理论

政府监管的两难选择:效率与公平之间如何权衡?

6.产业资本

当货币以G—W—G+ΔG的形式运动,从而带来增殖额ΔG时,这个货币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它已经转化成资本,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与一般货币没有区别。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带来的增殖余额ΔG,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无限运动反映出:货币、商品只不过是资本在增殖自身的运动中交替采取的不同外观。资本既不是货币也不是商品,而是在运动中通过不断变换形态来实现增殖的价值。

资本分为三部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后来转化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商品资本。三大资本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资本总公式:G—W—G+ΔG,反映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通过某种商品为媒介实现自身的增殖。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流通以外的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不能得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最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资本论》中的十个经济学原理

1.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由技术、分工和自然力决定;2.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3.平均利润率下降,一般利息率下降;4.一般利息率下降,金融资产、土地、艺术品等不包含劳动的物品的价格上升;5.包含劳动的物品和不包含劳动的物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6.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会增加;7.市场经济是似自然规律;8.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经济部门,政府应该有所作为;9.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10.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玉侠、张鑫鑫、孙曦婷、刘雨薇、刘雪、王楠案例分析(2009级) 题目: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张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模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和解决雾霾问题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站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年级专业:16级工程管理2班学号姓名:饶玉才 166789035 翁光辉 166789039 林伟 166789044 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外社会实践报告课题名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实践形式:实地参观,参阅相关书籍,观看主题影片 参与小组:12土木6班 组长孙辉 组员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