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政治总结

时间:2019-05-12 06:5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政治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政治总结》。

第一篇:2017-2018政治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政治教

研组工作总结

政治组

2018年7月14日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政治教

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政治组: 热孜万古丽·斯马依力,胡尔西达木·吾拉依木,乔丽番柯孜·依马木山

一学期来,全组教师在学校领导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回顾一学期来教研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重视学习,全面提高:

我组政治学习经常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五严”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不断补充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组内教师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学期刚开始,各个备课组均在讨论基础上制定出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市、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在期末结束之前,按照学校要求制定每个备课组的逐日复习计划,确保复习的有效性。

2、坚持集体备课

坚持每周定期集中备课制度,每周每个备课组都安排固定集体备课时间,全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江苏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和会考政治科考试说明,研究教法。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联系”,即联系时政、联系热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平时,又注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备课能紧密联系实际,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狠抓课堂教学

“七认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组教师既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少讲或不讲;凡是学生能说的由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分析、概况的,不由老师代替。但老师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精讲,讲重点、讲疑点、讲盲点、讲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案,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精心设计作业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以达到进一步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同时控制题量,切实做到减负。各年级教师都及时批改作业,并作好讲评,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重视上好新课改教材,开好教学研讨课

新教材比起传统教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改变,我组的任课教师,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将新理念新教法及时贯彻到教改实验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研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科研水平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以及信息的闭塞,尽管政治组教师在教科研方面作了积极地探索和大量的尝试,但总体而言,水平不高,实践操作多,理论挖掘少;感性体会多,理性思考少,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较少。

2、各备课组的教学水平的发展还不平衡

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结合学情组织教学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挑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全体组员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乐于奉献,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再创新的辉煌。

第二篇:政治总结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篇:政治总结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党中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9年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念(注意198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用明晰的语言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类容概括为9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的指导思想(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99年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载入宪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总结为(三个面向、三个特点)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篇:政治总结

1.请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四点特征,并对其加以阐释说明。批判性、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

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特征首先在于它公开声名自己是服务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世界的。这一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阶级性,其实质指向的就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身就内在的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实践就是现实的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性活动之总和,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矛盾多方面的否定性关系,因而它是革命性活动的源泉。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也体现在其哲学的方法论,直接的体现就是其辩证法,即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科学体系,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而且都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指导实践中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只有把握其实践性,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它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随时随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作出新的哲学概括,从而使其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和体现。

人文性: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上,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所以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即一种能够从事自由的创造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改造世界、实现其特殊的潜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的存在。“人”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中心。人文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者倡导“人的本体论”,用人或人的意识活动取代物质、社会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以抽象的个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当作其出发点,来理解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在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体现在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分离,异化的克服就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而在马克思主义后来的发展中,主体性被忽视了,过分地强调了客观规律的制约性。

2、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3.请描述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的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总体性的变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饱受各种矛盾所困扰;1929-1933 年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等,都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从表面上面临着崩溃的风险。但是,资本主义本身在各种危机和外部挑战的威胁下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主动而重大的调整。凯恩斯革命、罗斯福新政等,极大地释放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反而随着福利国家和消费社会的发展,在范围和深度上大大加剧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

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其次,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法西斯主义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灭绝感,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使这种感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法西斯的统治下和战争的环境中,人们时时处于屈辱、痛苦、不安的状态,处处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理性国家和理性社会的观念,坚信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等,都被这样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了。在痛苦和死亡面前,人们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如何超越环境、重塑形象,不仅是普通人现实的思考点,更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中,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情结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要求的某种回应。

自然科学革命。自然科学新时代的到来。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以物理学为龙头的自然科学进入了“范式革命”的新时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这个时代的出现,刷新了自然科学的景象,牛顿力学支持下的“绝对世界”瓦解了,世界由此而变得不再确定。一切科学认识只是参照系中的世界图景,在主体和客体的联系中还存在着一个中介,即人的认识条件。因此,所谓的“科学真理”不过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而已。除此之外,自然科学的范式革命还告诉人们,因为只有承认科学的主体性,才能更真实地向客观世界逼近。科学范式的重大转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理论争论。这种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主客体辩证法提供了某种旁证。

人的问题的凸显。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动。发轫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经由柏格森、威廉·詹姆士、格奥尔格·席美尔等人不断强化和提升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作为对发达资本主义异化“牢笼”的抵抗,围绕着现代生活的自我意识、自我思考、自我关系等问题,把哲学引向个体的内心深处。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所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对改变“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这个旧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解现代社会的人及文明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它从无意识领域揭开了现代社会个体心理压抑的机制,并把对社会的批判引向对整个西方文明的批判。

4、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内容和本质规定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社会主体的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作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历史规律的物质承担者。从人的主体性活动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一切认识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才是哲学的中心、出发点和终结点。人在物性方面连接起自然,又通过灵性发展成人类社会,它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纽带,把握住人就可以把握住一切。(老师答案里没有,仅供参考)

2、社会主体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3、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价社会主体的社会作用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思想。人民群众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或英雄)。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老师答案里没有,仅供参考)、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统一的: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的组织和引导;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其作用需要借助于人民群众才能实现。5.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它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主义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老师答案里没有,仅供参考)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系统科学是一组跨学科的横断科学群,具有浓厚的世界观方法论色彩,因而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一幅崭新的世界科学图景,它是对建立在经典科学基础之上的近代科学图景的一场革命,其对哲学特别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系统研究方法蓬勃兴起,广泛传播,形成了席卷世界的系统研究热潮。(老师答案里没有,仅供参考)

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科学地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体现了系统思想。系统研究热潮的兴起,使人们发现了马克思的系统思想,挖掘和研究马克思创始人的系统思想,成为近30年来唯物辩证法和系统思想研究的热点。系统研究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建立在当代科学水平上的辩证思维方式。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所以,系统研究方法亦被看做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而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所以系统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是:(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时间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的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6.请例举研究社会系统的四条重要原则,并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系统的整体原则: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系统整体对部分具有制约性。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木桶效应

第二,系统的结构性原则: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

第三,系统的层次性原则: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第四,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的造成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正面的能量而是负面的。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7、请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的知识说明,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社会和谐的内涵:第一,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矛盾体系总体稳定协调运行的状态,是指社会各重要矛盾的双方总体上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扣的状态。并且,社会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有差别、有矛盾、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

社会和谐的实质是“和生万物”、“和而不同”。相反,“同则不继”,单一的、完全同质化的社会无所谓和谐。社会和谐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并不存在某种绝对的、终极的和谐状态。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因为绝对的完善,便意味着矛盾的排除,发展的终止。正因为这样,我们说,从不太和谐到比较和谐,从比较和谐到更高水平上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规律。没有与生俱来的和谐,没有一劳永逸的和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最高的和谐社会。

其次,才能厘清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矛盾与和谐不是比肩并立的概念;矛盾与和谐不是两相对立、相互外在的概念;和谐与矛盾同一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不是以排斥矛盾为前提,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以正确解决矛盾为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中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决不是对社会差别、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人为否定和消除。和谐社会仍然是而且只能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把和谐与矛盾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和谐状态就是无矛盾的状态,这不是历史事实。

和谐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相安无事”的社会,而是能够有效协调各种矛盾关系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矛盾双方保持合理的的张力,社会才会呈现动态稳定的和谐状态。“社会张力”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很多情况下,社会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否定关系,而是互动共进的关系,彼此在博弈过程中共同成长,它们之间应当保持合理的张力。缺乏必要的张力,社会就无法前进,但如果矛盾张力过度累积,社会矛盾就会演变成破坏性的力量。只有在矛盾张力适度的情况下,社会才会呈现动态稳定的局面,才可能进入自适应、自调节的良性发展状态。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时候,为什么要以实践为研究的出发点?

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因为首先实践活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的,“人们要生存,需要吃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都是实践的产物,都不能离开实践活动。”

最后,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要以实践为出发点。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要从实践中体会。“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要紧跟社会形势的变化来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最后,认识要服务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人民服务,应用到实践中去。9.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一,首先要看到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并且,要看到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二,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就要看到,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还要看到,在实践发展理论,不仅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本身的要求。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第三,最后要做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要看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之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而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生者来说,要做到独立思考,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理论品质。

10.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是“矛盾”,社会科学研究的是“问题”,问题与矛盾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一、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理论是对问题的理性解答,“矛盾”直接存在与对象之中,以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问题”是一种“思”,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就其形式来说,并不直接存在于客观的对象之中,而是存在于主题的意识之中,以主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仅有“问题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第三、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只能从问题开始”,社会科学研究“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波普尔),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问题”的更替为中轴而牵动的相关概念范畴新陈代谢的历史,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11.世界历史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学科、实践

第一、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共同的理解,而不同的是,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等同整个人类历史,而马克思则认为世界历史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就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是整个世界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征。

第二、世界历史时代是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普遍交往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孤立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在物质生产、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又带动和促进了政治的和文化的交往,这就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互动关系。

第三、在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因为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比较,因为有其他民族的“他者”的参照,才真正出现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国家实质上是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才产生和确立的,是基于国际协约才确定了自己的边界和主权观念的。

第四、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

第五、正是通过海外殖民地和国际市场,一方面,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并缓解和转移了国内矛盾,维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先发国家的发展确实是以广大落后国家的存在为前提,以国际剥削为前提;另一方面,则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无产阶级,造成了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资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最终要为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所替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性普遍交往的条件下,在形成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时候,才是可能的。

1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主体,依附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则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而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则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特点之一: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各个民族国家都被卷入了世界性经济大循环之中。生产超出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优化位置;全球性贸易将各个国家的地区市场、国内市场联结为同一的世界市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与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展开竞争;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性合作、传播与转移,使其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方面,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之二:经济发展的多极主体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每一个民族国家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方,都有自己的因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与特质,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生存发展权利;而参与交往活动的各方又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因为能够在交往活动中协调互动,构成一个包含差异性的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多极主题相互合作,同时又在分享利益、承担责任方面相互博弈的过程。

之三: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变化。世界历史进程日益从由一个中心向外辐射的方式转变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相互依赖,由单一动力中心的扩展向多个动力的互相作用。如:全球性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加剧,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彼此合作才能有效的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于是,各种国际合作组织和地区性组织应运而生。

13、如何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行为跨越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的过程与状态。民族化是指国家经济往来中民族特性、民族利益显现突出的过程和状态。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信息的全新共享,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投资经营活动,这些都超越了国家疆界,对民族国家主权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

(1)全球化时代,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维护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是国际社会互动中最大的独立主体、是保证经济全球化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

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 约力量。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部分职能处于变革之中,但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地位和功能未变。今天的世界,那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提出挑战,民族国家的权利开始发生变化。但今天的国际社会架构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互动主体。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只有消灭了阶级,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国家、民族才会逐渐消亡。只要这些基本的历史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国家的主权地位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强大、最具权威的无可替代的主体。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和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主体间最具权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力量。目前,超级大国企图控制经济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既然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强大的独立主体,那么,国家利益也就成了一国对外关系的最高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占居主导地位。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事实也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中任何国家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追求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国家体系更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政治保障,国家主权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突出,国民对国家的忠诚也未因全球化而减弱;相反,其政治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国家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作用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是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就越是要自觉突出本民族、本国的特色。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世界和平、正义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使中国强大起来。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要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才能使中华民族战胜挑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既是新时期的宏伟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我国应对挑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

(3)全球化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和国际意识的培养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否认由于各国联系的加强和面对全球性问题,又需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地发展,只有适应全球化潮流,参与全球竞争,成为全球化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才能加快发展,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必然波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织和依存日益密切和加深,这种趋势必然导致同一性的增强。这种同一性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全球“共同利益”,这就增强了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这意味着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世界,也要被世界所影响。因此,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坚持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统一,也是我国国家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4)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为了更好履行历史使命,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反对和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忽视或淡漠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抽象人道主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盲目的肯定、有强烈排他性的情感和心理,在历史上这种民族主义曾成为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工具。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品格,既要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又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反映全球化发展的趋向,从时代主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出发,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为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

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西方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使得落后民族内部必然产生维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动力。在后殖民时代,现代化得到落后民族的认同,发达国家则转而采取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既有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也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斗争,还有同质化与多元化的矛盾。把现代化、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是不对的,将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

第五篇:政治总结

2011年

第一章 党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少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多了)

第八章 识记1.社会保障体系;(少了)

2.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少了)

3.生态文明(少了)

理解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少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了)

统筹区域发展(少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少了)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多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多了)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途径和要求(多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了)

应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少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了)“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的思路(多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原则、要求、重

要途径(多了)

----考了材料分析题

十一章 应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少了)

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少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多了)

加速推进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了)

---考了论述题

十三章 应用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少了)

中国和平崛起的机遇与挑战(少了)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必然性(多了)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多了)

十四章应用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地位(少了)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多了)

十五章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少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多了)

应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少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多了)

下载2017-2018政治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政治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总结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教师法》《五五普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教育......

    政治总结

    一、单选1-4.CABB 5.A B 6.(B/C/D/)7. (1)B/C(2)D 8. D/ B/C 9. C 10.(1)B (2)B 11. C 12. D(2)B13.D 14. A15.B B 16. A(2)A二、多选17.ABC 18. AD 19.CD20 (1)ACD(2)ABCD......

    政治备课组总结

    2013-2014学年度高一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政治备课组 转眼间随着高考、中考的结束,高一政治组本学年的工作已渐进尾声。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学年,高一政治备课组在学校年级组......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模版)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一)这是我们学期的第一次政治力理论在线学习,特别又是关于东盟博览会的讨论。此次会议又刚在我们南宁——绿城举办,因此尤其引起我班同学的关注。大家对东盟的......

    政治培训总结

    “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教师培训”总结 从2017年11月19日至11月23日,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乡村双语教师培训,来到了天水市逸夫中学培训。我听了王斌丽、颉玮、刘璠、张万民等......

    政治学习总结

    班级:经管学院10人力班主题:关注东盟博览会时间:2011年10月22日地点:学校微机室活动形式:在线学习中国——东盟博览会自XX年举办政治学习总结至今已经七年了。在这七年里,中国——......

    政治教师总结

    个人总结 2012.12 今年又重新面对新初一的学生,有些兴奋、好奇、更多了些激情。在这开学的四个多月中,在总结过去三年的得失中,为我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又增添了许多经验和......

    七年级政治总结

    初一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何汨 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一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