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总结
小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总结
东港市碧海小学 小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总结
校本教研要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自主参与。我校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引导教师发挥研究主体的作用,让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自2005年9月,我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全校43位教师人人确立课题,人人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教师们增强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小课题研究,成为深化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
一、小课题研究,教师研究的自主性增强。
多年以来,教育科研一直是阳春白雪,让人望而生畏。而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就是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导者,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发研究的“课题”。小课题研究改变了以往由上而下的大的课题研究的统领式,教师变被动状态下的研究为自主研究。
首先,在课题的确立上,教师有自主性。教师可以把自己教学中最感兴趣的、占有资料最多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我校43位教师,从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共确立了43个课题,其中包括《小学生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研究》、《小学生管乐视奏能力训练的研究》等。
教师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研究任务、研究目标、实验周期,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研究方法。每位教师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事作为研究伙伴,共同研究。
研究的过程教师是自主的,小课题研究是教师自行研究为主,在研究中,教师既是方案的设计者,也是具体实践的操作者。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成长。
小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每个人都成为研究的主体。
二、小课题研究,教师的实践意识增强。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教师增强了实践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课题实践。一是在日常学科 教学中实践。教师在备课中突出课题研究内容,教学设计溶入课题的指导,在课堂上指导实践。二是在固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第二、三节课为全校性师生实践活动时间,教师自主设计实践课,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晨会、班会、队会也是集中实践的时间,通过讲解、示范、展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研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日小队活动、环保调查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要求和指导。
通过以上方式的研究实践,教师们感受到“教学即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为每位教师设立“小课题研究档案”。它记录的是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收集的是阶段性的实验成果。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教师资料和学生资料。教师资料主要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教师的指导材料、课题论文、反思等。学生资料主要包括: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优秀作品等。
通过设立“小课题研究档案”,教师们研究中更注重实效性、连续性,增强了过程意识、成果意识。
三、小课题研究,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
小课题研究以个人实践为主,同时更需要同伴间的学习交流。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内容都是具体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共性问题,研究中教师互相交流,有利于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学习交流的平台。(1)组内交流。同年组(或同课题组)教师每周一次课题教研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话题交流和个人反思的方式,解决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实现资源共享。(2)全校性交流。在小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学校组织教师做课题实践的“优秀方案展示”、“优秀师生资料展示”、“优秀成果展评”等,这些都拓宽了教师学习的空间。大家感受到合作研究的力量。(3)与专家对话。我们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微机室全天开放,教师可以随时登录、查询。学校聘请我市教研部门的专家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顾问,定期来校做指导。教师们与专家深入交流,解除了许多困惑,获得实践方法的指导。
现在,无论是课下碰面、午餐桌旁,还是办公室里争论、会上评说,教师们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小课题内容。全校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人人感受到研究的 乐趣。
四、小课题研究,教师形成反思习惯。
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增强了反思意识,形成了反思习惯。
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如:课例观摩、专题论坛、经验交流等,在话题的交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教师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同伴交流,促进反思,每位教师在日常更注重形成反思习惯。我校规定了“课题研究月汇报制度”,每个月教师都形成小结材料,在组内交流。每学期教师做研究的总结,这是对全学期研究的全面性反思。同时,每位教师有反思集、案例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品反思14次,精典案例2篇。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学会了与同伴对照来反思;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反思;以自我表现来反思;从家长的反馈中来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学习、成长。
小课题研究,使校园中形成了“带着问题学习,用新理论育人,将日常问题转变为课题研究”的教师校本研究氛围。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有5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开发了校本课程。全校形成了人人搞科研,人人争创优秀成果的喜人景象。学校被评为丹东地区教育科研示范校。
教师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勤于实践,人人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人人感受研究中的乐趣,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加速了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进程。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第三篇:物理探究性学习总结
XXXX-XXXX
学第二学期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XXX
探究性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而且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来,新的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本学期的物理探究性学习实践教学中,更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为在今后物理综合实践教学中取长补短,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计划的完成情况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精心选择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都得以顺利开展。液体的压强、动能的影响因素、自制杆称等探究课题都得以充分的探究,通过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基本上熟悉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在进行探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两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的突破,基本上完成了之前制订的课题研究计划。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探究课教学具有创新性:
探究课教学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思想和原则的基
1本精神,即在物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其一、探究课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其二、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育,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表现无遗。
其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学习过程。所有的问题均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产生,再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研究讨论、独立思考分析后,由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究课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中,学生敢于从掌握已有知识向探索未知知识的教学进发,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2)、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主体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探究的主体。从探究课教学环节的构成来看,“准备”,“感知”、“冲突”、“探究”、“发散”五个环节,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我”的探究过程,主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以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确立了教师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科探究课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内容及方向;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时,及时适当地给予引导,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贯穿于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始终。探究课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探究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通常一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一个教师尽管只教一门物理学科,且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过程却并不相同,每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处理这些探究情境中得到发挥,促使教师不断成熟。
(3)、探究课教学具有生命力
本教学中的探究材料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深受教师的欢迎;该教学方法的知识的应用又回到生活,极受学生的喜爱。
(4)、探究课教学具有有效性
探究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独立探索、推理归纳、解决问题、创造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究课教学是有效的。
(5)、探究课教学的适用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依据皮来、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和列昂节夫的探究思想对物理学科中的教与学探究模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这一特点,探究课教学既可适用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又可适用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当然,由于各年段各具鲜明的特点,其教学的要求、途径、手段、方式等当具不同。因此必须作必要的变式,以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的符合各种类型、各年级的具体的探究课教学方法、认知结构。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每进行一次探究性探究,要及时总结经验,本期探究活动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每次探究活动要注意精心组织,要提前准备好器材
(2)、探究完后要求学生完成好探究实验报告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少数学生缺乏动手的习惯,要注意引导教育
(4)、注意将学习知识联系实际
物理探究性学习还有更多内容有待于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总结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标准更好引导我们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XXXX年X月
第四篇:4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小学生小组合作互助性、探究性学习,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初见成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首先,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怎样帮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问题之中,并且教会学生怎样会提出问题。
其次,我们注重了要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提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提,也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少而精。往往一节研讨课我们首先在组里先进行研究,特别注重问题的选择,一般每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都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讨论的方向很明确,焦点很集中,所以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讨论出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思维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几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方法,这也使每个小组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老师也受益非浅、教学相长。
再次,小组长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们负责收本小组每天的家庭作业,组织本小组的每个组员在讨论时都要发言,课堂练习也由小组长组织批改、订正。在前一阶段实验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就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合作学习。现在已告一段落,有95%的学生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我们觉得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分小组讨论时,虽然交头接耳说闲话的现象少了,但是有少数学困生不愿发言,也不知如何发言,他们过分依赖组里学习较好的其他组员。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那我们学校的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新民学校小学部
2009年9月1日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总 结(2009-2010学)
新民学校小学部
第五篇:关于乙肝探究性学习报告总结
探究性学习报告总结
了解乙肝
项目组组长:
邱紫珊
项目组成员:
邱紫珊
莫祖元
龙鑫
孙彤 指导老师:
项目类型: 小论文
项目涉及相关学科: 医学
科学 项目所属学科:
生物
选题背景: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广泛流行于我国,感染率高、目前不能治愈,少数患者还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由于对该病的认识有限,很多人都忌讳与乙肝患者握手、进餐,这给广大乙肝患者带来沉重的社交恐惧。
项目条件:
电脑
充裕的时间 研究目的:
乙肝全称乙型性肝炎,全球大多数感染人群生理心理都深受煎熬,其危害可见一斑。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深刻,对其抱有较多疑问和误解。全世界感染乙肝的人数不断攀升,这敲响了警钟,现实告诉我们,了解乙肝,预防乙肝,刻不容缓。了解乙肝,增强防御意识 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实地调查
查找资料
研究的基本思路-----确认主题--搜索相关资料--设计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报告
研究的科学先进实用性:
乙肝全称乙型性肝炎,全球大多数感染人群生理心理都深受煎熬,其危害可见一斑。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深刻,对其抱有较多疑问和误解。全世界感染乙肝的人数不断攀升,这敲响了警钟,现实告诉我们,了解乙肝,预防乙肝,刻不容缓。了解乙肝,增强防御意识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1,2周:确定主题 第3,4,5周:设计楷体报告 7周:设计调查问卷
第8,9周:查阅资料
第10,11周:综合各种资料 第12,13周:总结结题报告 各成员在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资料收集:莫祖元
龙鑫
邱紫珊 问卷设计与调查:邱紫珊
孙彤
结题报告:邱紫珊
莫祖元
龙鑫
孙彤 各成员研究心得:
1.我们深刻的了解了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上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上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是不能在课本上学到的。
2.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们始终坚信成功,没有放弃,在老师很组员门的一起努力下共同完成了这么门课程,这不仅是简单的成功,也对我们的毅力和面对困难的态度有了很大提高。
3.这次活动也大大加深了我们同学间的友谊,因为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合作,因此它也让我们对团队合作有了新的认识。
4.活动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意见常常不能统一,各做各事,办事效率低等,我们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正。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设想;若有机会条件,有意愿采访相关专家及病患。
项目研究资料: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①母婴垂直传播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③医源性传播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
乙肝的传染性并不可怕,因接触而被传染上乙肝的人很少,大约80%左右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得,另有10%左右的是经血液、医疗途径而感染。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毒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1.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符号是HBsAg)、e抗原(符号是HBeAg)和核心抗体(符号是抗-HBC)同时阳性。这是乙肝病毒经典的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2.乙肝“两对半” 检查时,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符号是HBVDNA)呈阳性,说明乙肝病毒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是,HBV DNA却为阳性,足以说明乙肝病毒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3.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乙肝病毒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4. 乙肝“两对半”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是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符号是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5.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检查异常,进一步检查HBVDNA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乙肝病毒仍具传染性。
6.如果血液乙肝病毒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征,但是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乙肝病毒e抗原或核心抗原为阳性,仍可证明乙肝有传染性。
衡量乙肝是否传染的最重要指标是HBV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指标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
研究结果:人们对乙肝的认识还不全面,多有误解
研究结果分析: 乙肝是可以控制的,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够深刻,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是人们对其抱有的疑问和误解得到消减,了解乙肝,预防乙肝,刻不容缓。研究建议:
组选题适当,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各组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对于论文的前期工作都做了精心准备。讨论热烈,每一步骤都认真对待,从选题,到开题,到调查报告都做得有模有样,相信成文时这将是一篇不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