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利用业余时间,抽空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的教育专著,细细品味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这本书中苏老采用提“建议”的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同时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苏老的这一百条建议条条宝贵,今天我只能就印象最深的几条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建议中就让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句话很有道理。是的,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生活在一起,也许用相同的时间学习相同的教材,但是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往往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多少会存在学习心理障碍,若没有得到及时排解,最后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其实,我们在教中也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分层辅导和教学。譬如,对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我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期望。如在每一节课中,课前提出学习目标是针对大部分同学来讲的,在课堂操作中,往往完成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同学用几到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操作任务,而有的同学可能等到下课也还没完成操作任务。针对对行动快速的同学,我会给他们布置一点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操作题目,还让他们去帮助小组内的其它同学,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电脑竞赛活动。对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同学,则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也能按时完成他们的操作任务,并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当然,在如何分层上,我还需更多地深入实践和研究。我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善待每一位学生,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到:“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细细体味这位著名教育家、理论家意味深长的话语。不难悟出其中蕴藏的教育事业的真谛——爱的事业。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优秀教师,往往具有渊博的学识,有高超的教学专业水平,还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那个学生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呢?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所教的学科,根源何在?爱,相互间的真心的喜爱。的确,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儿童缘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事情。
三、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2、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3、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拆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杂家”。是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素养要求很高的,必须集文学家、艺术家、信息技术能手、书法家于一身,而且要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离这样的“杂家”距离还很远,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很好: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是的,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师素养、鞭策我们跟上时代步伐,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了深刻的触动,我想建议老师们都读一读,你会为在教育路上有这样一本指南而庆幸,你会为教育而感动,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长小陈贤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对于刚入职的我,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人,在学校领导及前辈们的指导下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王嘉篪,个子高高的,长的帅帅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想必是个有用之才,可是正是上课的第一天,我发现他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直拿着笔在自己的画本上画来画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性格内向,自理能力差,不能主动学习。有次和他的外婆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从小爷爷比较宠着他,在幼儿园里散漫惯了,幼儿园老师可能比较随他的意。我经过一段时间对他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画画,所以我就以“画画”为契机,沟通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如卡通人物,画的内容,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也让其他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和他讨论,孩子们都说王嘉篪的画画的很好看,从他向来淡定的小脸上我看到一丝丝的笑容,自己也主动给大家介绍起自己的画,慢慢地感觉到他想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孩子有时候很配合,也很
懂事。有时他会勾住你的脖子和你说他的悄悄话,那时我感觉很欣慰。孩子真想立刻帮助你从你的世界走出来,真正的融入到班级里,但是我知道不能心急,这样的孩子只能循序渐进。放心孩子我会牵起你的手,和你一起进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谢谢大家!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公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12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2011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2014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14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的理解就是: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失调,换个角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那个时候,“苏老”已经意识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只不过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我们今天的课改不就是在改变这一现状吗?要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自主学”。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知识,而要把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能力,需要的是学生的消化理解。把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才是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关注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的本质回归。
我常想:中国的古人是多么明智!他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多么朴实的话语,但又意味深长。这种修行何尝不是“内外兼修”。于内,要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儿,不再是光宗耀祖、不再是父母意愿的再现、不再是取悦于任何人的简单行动;于外,学习更是一种做人、生活的习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航标灯。如此看来,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书。要让读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务必要注意处理好读思、读写、读行三重关系。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读而不思是枉读,思而不读是空思!波尔克曾经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在读书与思考中,我们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和产生新的智慧火花。这个阶段的阅读宜细不宜粗、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阅读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东西,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读而不写就像学习书法,只羡慕人家的字好!徒发啧啧赞叹,而不去临摹、背贴,那么我们的字儿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说您写出来的东西于事无补,那么这种写作也是没有丝毫价值的。读书是为了让写出来的东西有理有据,让所看之人感到您的东西不是废话连篇,也不是流水之帐;感觉到有深度、有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除此之外,我们的写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能引发共鸣、引发讨论,让所读之人有所感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丰厚的案例、随笔、叙事和反思作支撑,而这些是经年累月的积累!所以,读书不能浮躁!成长需要时日!
最后就是处理好读用的关系。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为什么古代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一方面是说社会现实的局限,他们无法伸展志向;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该这样认为:文人迂腐!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在现实生活中去不知道如何变通、如何运用,那么所读之书不是废纸是什么?!
古语常说:学以致用,我要说:读以致用!要学会变通地用,无论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何种理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他们,在用中思考新的取向,思考新的突破。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独创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日新、又新、我常新!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读书,在书海里遨游,开阔视野、畅享书香;一起读书,在读书中怡情、体悟,丰富自我;一起读书,开卷有益,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最后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让我们做一个关于读书的庄严宣誓:我们愿选择书籍,我们愿选择阅读。我们愿生活在——充满书香的校园中,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行万里路——我们多读书;崇尚科学——我们博览群书;学海无涯——我们终身读书!让一起来记住我们的读书口号吧——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公文
第四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利用业余时间,抽空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的教育专著,细细品味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这本书中苏老采用提“建议”的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同时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苏老的这一百条建议条条宝贵,今天我只能就印象最深的几条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建议中就让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句话很有道理。
是的,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生活在一起,也许用相同的时间学习相同的教材,但是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往往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多少会存在学习心理障碍,若没有得到及时排解,最后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其实,我们在教中也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分层辅导和教学。譬如,对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我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期望。如在每一节课中,课前提出学习目标是针对大部分同学来讲的,在课堂操作中,往往完成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同学用几到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操作任务,而有的同学可能等到下课也还没完成操作任务。针对对行动快速的同学,我会给他们布置一点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操作题目,还让他们去帮助小组内的其它同学,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电脑竞赛活动。对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同学,则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也能按时完成他们的操作任务,并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当然,在如何分层上,我还需更多地深入实践和研究。我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善待每一位学生,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到:“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细细体味这位著名教育家、理论家意味深长的话语。不难悟出其中蕴藏的教育事业的真谛——爱的事业。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优秀教师,往往具有渊博的学识,有高超的教学专业水平,还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那个学生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呢?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所教的学科,根源何在?爱,相互间的真心的喜爱。的确,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儿童缘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事情。
三、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2、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3、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拆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杂家”。是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素养要求很高的,必须集文学家、艺术家、信息技术能手、书法家于一身,而且要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离这样的“杂家”距离还很远,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很好: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是的,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师素养、鞭策我们跟上时代步伐,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了深刻的触动,我想建议老师们都读一读,你会为在教育路上有这样一本指南而庆幸,你会为教育而感动,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
读《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颇深。在师生关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极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特别是在他把尊重学生作为解决帮助学困生进步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也各有差别,有的是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他们主要是由于思维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觉醒”。有的是属于天赋尚未开发出来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特长、爱好,只是没能在恰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教师的作用首先是鼓励他们,其次是要发现他们的强项,以促进其发展;有的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学困生。对于这类学生,需要在上课学习的时候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不要让他们因为成绩暂时落后产生自卑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只要能够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有耐心和爱心,“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虽有某方面的不足,但也有长处。在教育教学教程中,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进行表扬,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差生在学习中找回自尊是他们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尊重学生,也要使学生尊重自己。教师要倍加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经典名著。为作为后人,我们没有理由躺在苏氏为我们准备的摇篮上睡觉,我们应该在摇篮中慢慢长大,将苏氏对教育的理解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的是教育方法和技巧,是教育思想与智慧,更是苏霍姆林斯基执着的教育情怀,丰盈踏实的教育人生!回首这么多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宁心静气、摒弃功利的阅读,才会让人生慢慢沉淀,慢慢变得丰满而厚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摆脱了喧嚣与浮躁,我收获的是一份心灵的沉静。参考文献:
[1]陈余丹.《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119-121.[2]葛红梅.不忘初心:教师理想而诗意的栖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现代教育科学,2017,(03):120-124.[3]叶红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简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5):143-144.[4]李玉.研读教育经典提高教学水平——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收获与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2):20-22.[5]李小玲.品味教育经典——读《给教师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5,(02):67-71.[6]陈同游.用心为“后进生”导航——读苏氏《给教师的建议》转差理论的启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