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秋季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
2015秋季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5分)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2.《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C)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D)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C)
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B)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8.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D)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9.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C)
A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C)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D)。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3.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14.“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B)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1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C)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2.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有三大因素: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和适当的机遇。3.人际关系很重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4.培养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几颗“心”,即自信之心、尊重之心、坦诚的心和豁达的心。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7.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8.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生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共15分)1.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应当做到哪些?(P42)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P53)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试题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D)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B)
A、客观实在 B、运动
C、可知的 D、事物的现象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D)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B)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7、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8、“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B)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9、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 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C)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10、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C)。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客观总结了教训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D)。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1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13、“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D)。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4、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体现的哲理是(C)。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个抒己见,争论激烈。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京剧太古老,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应任其自生自灭 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粹,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17、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8、“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B)。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19、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和氧原子结合成的,其分子式都是都是H2O。这一自然科学常识包括的哲学道理是(D)。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0、荀子说:“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B)。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21、秦国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B)。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顾虑发生作用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2、战国时期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A)。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3、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B)。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规律
24、“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D)。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略了联系的客观性
25、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事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是(C)。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分3,共18分)
26、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B)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7、下列观点中,违反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现象是(AB)
A、普高生以后要考大学,所以,他们必须好好学习
B、对职高生来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行了,文化课学不学对以后就业影响不大 C、职高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会影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D、职高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不小于普高生的高考压力,也应该好好学习
28、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CD)
A、矛盾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9、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BC)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书本出发
30、下列观点和做法之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有(BCD)
A、地震预示着国家兴衰,闰8月将有灾难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雨露滋润禾苗长,万物生长靠太阳,D、农、轻、重比例协调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31、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对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们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 AB)。
A、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B.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三、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计18分)(√)
32、任何人生选择都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33、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34、“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人际交往要主动热情。(×)
35、.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则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
3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37、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3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见吹又生。说明的是发展的观点(√)
39、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说明的是联系的观点(√)
40、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41、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哲理分析题(每小题7分,共14分)43、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请回答:(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44、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有的同学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2)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第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第二,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要求我们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第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念,不要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第四,积极地面对挫折与逆境,还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第三篇:09-10学年第二学期08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考查卷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08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考查卷
班级:姓名:流水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40分)
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改变环境B有心理活动C具有自觉的能动性D能反映外部事物
2、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的故事从哲学上体现了()。
A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法B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C一种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D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法
3、人们把“6”视为顺利,将“8”看作发财,这种联系是()。A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联系B主观臆造的联系C主观符合客观的联系D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4、“拔苗助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巨大的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做不到的事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含义是()。
A要用全面的观点看人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人D要用矛盾的观点看人
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一面B善与恶是可以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C善与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善与恶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7、“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的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
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它描写人物,有失误,描写刘备忠厚过分却显得虚伪,写诸葛亮多智谋过分却象妖邪。”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了()。
A必须发挥能动性B物质的客观实在C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0、“守株待兔”中农夫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事物联系的多样性B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C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把偶然当成必然
二、判断对错(10分)
1、电脑“科学算命”是以前没有的事物,所以它是新事物。()
2、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解决矛盾没有意义。()
3、物质是客观实在,所以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4、人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中学到的,所以书本是认识的来源。()
5、假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反映。()
三、辨析题
1、人生价值在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高低和知识的多少。(10分)
四、简答题
1、物质的概念(5分)
2、矛盾的概念(5分)
3、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10分)
五、论述题
许振超是青岛有限公司明港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他凭着顽强拼搏的进去精神和刻苦钻研的韧劲,熟练掌握了桥吊驾驶技术和维修技术,练就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船接卸381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许振超同志的事迹在全国宣讲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结合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你认为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向许振超学习?
第四篇:人生与哲学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哲学名言名句汇总
哲学的意蕴就在于它以简单明了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意义,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从哲学看苦乐人生
姓名:侯刚 学号:20134615 13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摘要: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问題和我 们的生活是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生总是苦乐相伴的,从哲学看苦乐人生,才能真正体悟到生 命的真谛。用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思考苦乐人生,才能实现对苦乐人生认识上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自人类产生之日起,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茫茫无限 宇宙和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 的有限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陷于得与 失、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等困顿之中,也正是 经历困难的磨练,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不断交替,人类一步步走出无知走出幼稚,一步步迈向成熟。古希腊的智者雜拉底说:“没有经过检 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警觉,对宇宙、满了无限的追问和苦苦的求索。
一、从哲学看人生。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 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 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 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我们的所在、所是、所 作和所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洞 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 态度就是“爱智慧”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广哲学不能 烘面包,但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当我们用哲学思 维来思考和对待人生,哲学引导我们用一放 心胸,寻求真理,印®价值的态度去看人生,看人 生的任何遭遇和苦乐,用新的视角来重估人生的 价值〇哲学不健“爱智慧的一种态度。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我反 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面对苦长乐短的人生,如何坦然面对苦乐相 伴的生活呢?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念,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动力;苦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主食”,一旦食之,你就得为之付出代价。然而很多人还是在痛苦随时可能出没的生活中乐此不疲地坚持对乐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呢?哲学告诉我们:苦乐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和体验,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们 的矛盾也反映了灵与肉的矛盾,反映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苦与乐共同构成了姓的本质和全部,正所谓“苦乐人生”。
二、苦的存在价值。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痛苦是生命个体自我保护和物种自保的基本条件,凡是对痛苦反应迟钝的动物最终都被自然界所淘汰。人对痛苦具有更强的反应能力,痛苦还可以增强人对外部事物的灵敏性,提高人的反应能力,防止面临危险而不自觉。假如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没有了痛感,那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麻木是最大的不幸。正是因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能发掘痛苦的积极意义,才更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人只有在发现苦中有乐,苦尽甜来,才对自己、对生活、对前途有信心。
痛苦让人摆脱死气沉沉的感觉,让人激动,让人奋发。赫胥黎说:“没有哪个聪明的人会否定 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人在痛苦中走向反省,走向成熟。如果人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对待和展望人生,他就能在人生的苦难中乐对人生的苦难。痛苦有助于形成人的忧患意识。痛苦是忧患之源,人的很多不幸莫过于对于悄悄降临的危险全然无知,一旦意识到危险的降临却又措手不及,从而错失良机。当然,有忧患意识并不是让我们将有限的痛苦无限的延伸,而是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将来,才能有备无患。
探讨苦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正视痛苦和改 变痛苦。正确的认识了苦,在你遇到困难、痛苦、不如意的时候,你才能够不苦恼、不沮丧、不泄气,因 为你已经知道,有乐必有苦是必然的,所以你会平心静气的去分析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出苦产生的根源。人不能因为苦而悲观、消沉,他应当相信在与痛苦抗争之中,以及在征服痛苦之后,生活中就会多些阳光,少些阴影。
三、如何在苦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乐。
苦乐原来只有一线之隔,快乐是一种思想吗,思想快乐,你才是一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情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快乐是一种个性,有的人生来悲观,有的人一生豁达,快乐自然就跟着来了;快乐是一种美德,它不仅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和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愉快。避苦求乐是人生之必然,而多苦少乐却亦是人生之必然。活在今天,面对现实,驾驶自己,接受别人,热爱生命,让快乐成为你生命的本质,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给快乐留一块空间。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感到快乐的心灵。一个成熟的人能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趟种享受,而不是压力。大哲学家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们说快乐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别人要让你不快乐,先要得到你的同意。
你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里吗?快去 把它拿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