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6: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11月29日,我们民和二中化学科全体老师进行了新课标网络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的老师研究新课标间长,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次新课标培训,重点是学习如何在新课标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聆听了网络培训内容,同时还就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进行了指导。

1、课标变化

10个方面变化:(1)对化学学科的本体特征进行了提炼;(2)从化学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和评价等5个方面,概括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3)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发展水平体系;(4)构建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三层次”课程结构;(5)构建了基于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增减;(6)明确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必做实验;(7)构建了学业质量水平体系;(8)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基本途径和策略;(9)注重教、学、考一致性,提供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和策略;(10)提供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聚焦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

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本次课程修订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提升,使素养内涵更加具体明确,更有学科性,更具功能性,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阅读课标,了解课标对课本内容的要求。

备课、根据课标要求,找出重难点,研究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布置配套课后作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对已经删除的内容不要再讲,对练习册上面出现的相应题目,要告诉学生,不要做。

4、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网络,重视主干知识,加强训练。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理顺各知识点。

总之,这一次集中培训,我们认真学习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及以往的变化,进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第二篇: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1]这是在教学实践中所要求的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概述与总括,相对于初中课程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下面笔者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评价的要求作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1.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评价类型

从评价的类型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通过一次性的评价(考试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优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由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多种类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学习问题、评价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优化教学管理等。运用多种评价类型,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的突出特点。

2.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传统的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方向,以分数为成绩衡量学生优劣。尽管近年来作了一些改进尝试,但不管怎样,这些尝试仍没有脱离考试为尊的怪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评价的核心是依据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评价与目标具有很强的对应性,二者必须相适应。高中化学新的课程目标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把“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将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而且,即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评价,不再过多要求对概念术语和具体细节性的事实的记忆背诵。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测评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化学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测评的内容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杜绝偏题、怪题、难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考试和“百分制”的评价方式,将笔试作为评价的惟一手段,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学习优秀,因而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大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高中化学学习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例如,对于必修课程,应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和活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的纸笔测验试题应提倡开放性、应用性,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化学”课程模块的学习评价应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和过去《教学大纲》相比,许多老师发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引入了过去大学的内容,比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的晶格能、手性分子、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等,《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焓变和熵等内容。新教材也增加了大量的有关大学的内容,比如《有机化学基础》中涉及了红外光谱和核外电子共振图谱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许多老师的第一反映是:新教材难了。进而提出质疑:许多内容自己读大学时都很难搞清楚,放在高中教材中,中学生能明白吗?教学实践中,我们由该怎样教学呢?粗粗看来,老师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视乎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对于任何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时,总应该从以下四个层面去把握:一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为什么教”的问题;三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最后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有关内容就上述四个方面来探讨关于大学内容下放的问题。

一是“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明确,要教的内容就是课标中提出的、在教材中得以具体化的相关教学内容。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要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就能把握住。比如,上面老师发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的相关内容,都是教学中要教的内容。

二是“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旨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要明确某个内容“为什么教”,就必须站在课程体系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比如,“熵”为什么要在选修教材中出现?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熵的概念的确很有用。除了化学领域之外,在其他很多领域都用到熵这一概念,包括生命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一些领域也用到熵变的观点。让学生了解一点熵变的基本思想是有益处的,课标将熵变引入高中化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外,还应该明确:《化学反应原理》是供具有理科倾向甚至化学专题发展倾向的学生学习的,让具有这些倾向的学生学习、了解一些“熵”的内容,是有利于学生将来大学继续深造的。

三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在于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解决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明确“为什么教”的基础之上。以《有机化学基础》中涉及了红外光谱和核外电子共振图谱等内容为例,安排这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课程标准》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提出:“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以及“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因此,教该内容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测定提供了许多先进手段,从中感受到技术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巨大促进作用,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内容做个铺垫。从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来看,教学的关键显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图的原理,也不要求学生会分析每条谱线所代表的意义。教学时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核磁共振图谱来区分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即可。对于这样的要求,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显然是可以掌握的。因此,只要明确课程标准要求,合理控制教学难度,学生是可以掌握的。

四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和“观察”等方式来开展教与学。而且新教材中设置的栏目也为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只要认真领悟,就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第四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心得和学习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心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基本理念中对我有启发的两点:第一,强调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第二,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这两点在教学中容易忽略,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提醒自己教学中注重学科联系,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课标》中关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给了教师相关建议,对作为一线教师的自己,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实用价值。比如关于教师提升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建议,说到“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数学中的难点,理解学生知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什么样的途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实现教育价值”,是对教学设计最基本的指导。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

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相比2003版课程标准,增加了数学建模,同时把能力内涵进行了拓展,强调了思维品质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通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希望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更易于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学习课标,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知识梳理将按照课标顺序结构,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配上案例分析进行梳理,形成文本,打好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数学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使用建议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陈述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陈述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读者所关心的。下面就逐一作些阐述。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客观地说,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第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第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第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陈述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内容标准的陈述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旨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又具有一定的清晰度。”下面,我们就说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运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内容目标的。

高中历史“结果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了解水平,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道并正确说出高中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简述”、“描述”等行为动词。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第二是理解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使用了“概述”、“归纳”、“概括”、“理解”等行为动词。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是应用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评述”等行为动词。如: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体验性目标”用于“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高中历史“体验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感受水平,这是最低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体会”、“考察”、“感受”等。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是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认识”等行为动词。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三是内化水平,这是最高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形成”、“树立”、“增强”等。如:

○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原先使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些什么特点呢?除了前面已经讲过的课程结构方面的特点,如,设置学习模块、专题式的内容体系、分设必修和选修、中外历史合编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

如前所说,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近年来,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吸收。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部分多处提到“历史意识”,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2、在课程目标上,规定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至少有两点变化:第一,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在内容标准上,体现出宏观性和包容性

就是说,在许多具体内容的选取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有雷同之处,但是在学习目标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关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又如,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更加宏观和开放性的表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关于邓小平理论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在学习评价上,提出了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形式

譬如“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它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评价手段比较灵活和多样;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表述更加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当然,对于一些新的学业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不免有所顾虑,害怕实施以后会影响升学率,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应该相信考试测量毕竟是课程的“仆人”,课程改革必将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所以,每一位老师应该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新编辑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的就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建议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这份“标准”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等等。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应该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2、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细心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教科书在多处内容中改变了以往习惯的写法,并且对史实的分析不多。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多处地方改变了过去教材的写法,很多延伸的知识反映了学术界的新成果。比如,“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编写时,作者考虑到如果不讲《大宪章》,《权利法案》就成了无源之水,说不清怎么形成的,因此在“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就列出“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而且,教科书没有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就是坚持“代议制并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样的学术观点。有的教科书则淡化“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在叙述某一问题时注重提供其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如“人教版”)。但是,不管教科书如何千差万别,课程标准毕竟是“本”,教师应该以此为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3、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还有,就是要把握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区别,而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4、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份对历史教学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比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版本的教科书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议”内容很多,而实际上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使用这份“标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主张,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还有,以往高中虽有历史选修课,但“名不副实”学大纲(修订本)》中规定,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含试验本、修订本和正式本)规定,高中开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门选修课。虽然名义上是选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历史选修课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准备读理科的学生即使感兴趣,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基本上的是单一化的必修课,选修课的做法,但是重视不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3、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二是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上”的研究取向,历史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社会各界的 1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又如课程标准中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需要吃透它,在领会其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

1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1996年以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也没有机会学习。虽然间或也有设置

当代史学逐渐确立了“精英”,而是把目光投向普通人、2004从由此8页。

这是确定因此不同“教学活动建课时一般不够,80%的教师、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从宏观方面看,“由下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研究领域也从政治史、制度史拓展到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其次,近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明清社会衰落论”的新认识,对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李鸿章等人的再研究,对前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农业集体化的新评价,等等。有些问题虽然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吸收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来。

4、课程实施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识灌输,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研中,有8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的书面习题。史教学情况的评价一般。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对国内外高中历史课程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条件。

5、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模块和专题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设置九个历史学习模块 2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页。的学生从没有学过选修课;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2%

2多数学生对高中历汲取历史智慧,2004年版,第20048页。1062%的学生没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比如先教历史(Ⅰ)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

2、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它有两个优点:

第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历史课程体系,始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从系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选修),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排列。这种设计仍然未能避免初中、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立性,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如,课程《历史Ⅰ》有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页。、历史(Ⅲ)3个模块。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初中和高(选修)体现历史发展过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每一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2003年版,第理,和

428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再教历史(Ⅱ)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课程编排体首先,必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阐释;同时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从新课程的专题来看,基本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多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史模块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运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至于制度层面,既有民主制度的,也有专制制度的;既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原来是错综复杂和多姿多彩的,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换个视角看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使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对历史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到厌烦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5

(二)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此其一。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也就是说,三 5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个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页。

可以在某”、“古代中国”、“一国两制”、”、“资本二是历2003年版,第33-35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斯大林模式一是历史技能,6○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 ○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 ○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

○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

○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能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 ○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

○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美国的“全国历史日”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起源于1974年俄亥俄州创始的地方性历史竞赛,目前已经发展为全国性活动。每年参赛的学生约50至60万。每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流变与连续”、“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上的传播”等。历史日竞赛根据年级分为两组,6-8年级属于低年级组;9-12年级属于高年级组。参赛作品分为:(1)论文;(2)展览;(3)戏剧演出;(4)媒体展示(如,幻灯、录像片)等。其中约有1/3的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访谈的形式。作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2-5人的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完成的作品,要经过层层竞争,优胜者进入高一层次的竞赛。最后,州的优胜者将参加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日决赛。这项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甚至对学生进行历史研究专业化的训练等。组委会每年都围绕主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信息,例如,万维网上的《历史网》档案库是非常便利的搜索资料渠道。它包括世界史、谈话录、个人档案、家庭、遗产、古物、目击者记述、航空和技术、美国内战、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美国史、历史漫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家档案馆和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组委会还把十多个总统图书馆的网址提供给学生。7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有研究者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研究者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 7 陈其:《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载于友西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0页。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9

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

○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9 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2003年版,第86页。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是对祖国的热爱;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情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父母、家庭、社区、家乡的热爱和责任;二是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本国史才能培养爱国情感的片面认识。

○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历史教学的“独特视角”

美国全美历史中心设计的历史教材有几十个单元,其中《19世纪美国社会美国梦和财富福音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教材先是让学生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所写的《可怜的理查的占卜书》的一部分,了解18世纪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节俭和艰苦工作是成功的最佳方式。然后,让学生阅读安格尔的《衣衫褴褛的迪克》或《纽约的街道生活》,让学生了解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发展,运气、冒险和自助被视为通向成功的途径。最后,阅读巴纳穆、温思特、温博伦、康奈格等人的著作,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财富福音书”所做的正反两方面的解释。本单元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的变迁过程,这反映了历史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10

解学慧:《美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在教材中的实施》,《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下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

    201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语言技能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进行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培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素养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

    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及第中学 李民堂通过本次省化学骨干教师第一阶段的培训,首先要感谢教育厅、华师给了我们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历时十天的培训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

    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5篇模版]

    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为期一周的新课程标准培训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却好像又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