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整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短期集中培训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学科短期集中培训学习体会
在我们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越来越深刻的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参加从12月7日至12月21日半个月的国培农村小学薄弱学科信息技术培训,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和著名的专家,倾听了他们的专家讲座,学习了他们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本次培训也让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深知自己责任任重而道远,通过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1.通过培训,聆听了郑燕林老师关于《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懂得了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陈旭远教授讲解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选择》,更是懂得了一个教师教学理念,决定了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认真聆听了柳海民教授《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与专业发展的新期望,让我深深懂得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刘晓明教授所讲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新的定位。“克制内心的狂野,堪称强者”“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地提升,是对幸福欲望的减少;朴,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内在的纯真。”一字字、一句句如潺潺细流汇入心底。
2、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董老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更是一下打开了我心结“做自己的事,认清方向,执着努力,不至于在过程中丢失”“人一怒就变成猪”让我平息了内心的烦闷。
3.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学员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
4.每天在探索的时候,每一点进步,每完成一个作业,甚至每下载一幅图片,一段文字,都是为今后完成作业做准备。一旦当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生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
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打算
1、把我受到的培训,回到校后与其他学科教师分享这次教育培训的成果。
2、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培训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尽快团结行动起来,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和国际互连网,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再以单一的黑板式和文本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教育改革和学习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时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就会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挥。
现在各校,包括农村中小学大都有了计算机,况且计算机已走进生活,有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巧,甚至上网聊QQ等,所以教师在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最好注重互动这个环节。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示软件操作时,有个学生总
会事先说出他下一步的操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急中生智,在需要演示时请这位学生操作,自己则在一边适时讲解。该生得到展示机会后,演示得很卖力,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反而更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发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新要求。
所以,信息时代呼唤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觉得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开始厌学。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与各学科进行整合,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知识。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因此,毋庸辩驳,信息技术整合应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而不应是技术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我们承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技术目的论”或“信息技术惟上论”,也就是说,绝不能陷入“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的,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不好的”“信息技术用的多的课比信息技术用的少的课好”等误区。用不用信息技术,用哪些信息技术,如何用信息技术完全视乎教学、学习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也绝不意味着“整合目的论”或“惟整合论”,绝不能不顾或忽视教学实效,“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地“整合”,甚至导致整合的滥用和泛化。
需要重申的是,教师应苦苦追求的是每节课或每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而不能过多考虑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先进与否。同时,如果脱离上述3个方面的实效,孤立地追求所谓的“整合的阶段”,也没有现实意义。
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实效性的关键和主要途径是教师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而帮助或引导教师结合校本实践,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整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教师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根据我的研究实践,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要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二,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尚不成熟,信息技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在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信息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第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相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第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第六,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例如,用学生在BBS上的讨论取代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等。
四、整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如何来衡量?
我们要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并以此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应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课程实效。如上所述,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如何。其次,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首先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但应注意,很多中小学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
查资料?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评价总结”这一形式,但很多课让学生“热热闹闹”走完这一形式后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或其他综合素养。因此,在评价此类课的效果时,一定要注意考查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真正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否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等,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有意义的总结和评价等,以甄别这些活动对实效符合。第三,倡导高效益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在追求实际“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原则,尽量采用高效益的应用方式和解决方案。学校和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整合”所需的各项成本,尽可能采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产出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如果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则不要忽视效益、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师生分别具备的能力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相应的提高其能力。做为学生应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有效帮助我们学习。下面是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作为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动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要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等)和office软件的使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广泛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
③教师应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利于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使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和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出自己的意见。②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
③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根据自身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主学习、协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