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日来,我看了电影《孔子》,电影是一种艺术,所以电影《孔子》跟历史不尽相同。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权倾朝野,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其后,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电影就在优美而有意境的画卷中结束。
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本片着重于讲述“孔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
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就其颜回落水而死,尽管不符合史实的。但在电影艺术的表现下,却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颜回经常是吃不饱饭的,因此身体很虚弱,很早就死了。而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却是颜回一路跟随孔子到了卫国,到了齐国,到了蔡国,最后是因为马车在冰面上行走压力过大,导致冰面开裂,为了抢救孔子的书籍而被冻死在冰水里的,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乎就如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
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电影《孔子》有感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日来,我看了电影《孔子》,总体感觉还不错。当然,电影是一种艺术,所以电影《孔子》跟历史不尽相同。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孔子》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并且表演的都比较到位。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圣人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任泉饰演的颜回,镜头不多,但是把颜回的那种谦卑、礼让的样子表演的也还算到位,当孔子在卫国要见南子的时候,子路的一句“那个女人,您一定不能见!”,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现出来。电影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权倾朝野,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其后,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电影就在优美而有意境的画卷中结束。
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在这里,《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重于讲述“孔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就其颜回落水而死,尽管不符合史实的。但在电影艺术的表现下,却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颜回经常是吃不饱饭的,因此身体很虚弱,很早就死了,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就已经死了,孔子对于颜回的去世是很心痛的。而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却是颜回一路跟随孔子到了卫国,到了齐国,到了蔡国,最后是因为马车在冰面上行走压力过大,导致冰面开
裂,为了抢救孔子的书籍而被冻死在冰水里的,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乎就如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三篇:观《孔子》有感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第四篇: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精选多篇)
看、读中华史诗《孔子》有感
今天一个机会有幸观看了本部影片,在这之前对该影片只能称之为听说,并没对其了解。在较为宏大的场面背后,可见导演的功底。起初想可能只有像“胡玫、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才能较为全面的诠释《孔子》给予国人的意义,后来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也是在别人不可思议的眼光下看完的这部电影。下面让我带你走近圣人,走入一个平凡人,走进感动之中。电影主要讲述了:孔子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毁等
重要历史经历。我从中感受了一番圣贤孔子的悲壮之情,每一个故事里的感人情节:孔子被逐行走于泥泞之中;一碗马肉汤被大家让来让去;颜回跳入冰河中打捞书简;南子被射穿胸膛;孔子像是感应到的那一幕幕。还原了一个布衣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真实的孔子。我又读完了它的原创文学作品,之后才写下了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孙、滕阳户掌门人孔健是这样评价的:一部中日韩三国同步出版的东方圣人传,一部耗资上亿元的中华史诗电影《孔子》。这是一部电影史诗,一部影视小说,也是一本历史!是一个故事,也是无部哲学;是一部文学之作,也是一本中国文化精神的教科书。
本片一直已仁、义、礼、信、智为主题,阐述了在春秋诸侯尔虞我诈、身为鲁国的孔子有家不能回,背井离乡的画面,与他的弟子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踏上了十几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走访的国家视乎都容纳不下他们,可这并
没有动摇孔子传扬布道的决心,直至73岁的去世,也没有在仕途之路有大的作为,可是他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是孔子是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片可称之为国人思想的教科书,我们的社会、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在物质文明的逐步发展,精神文明的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的时候正是需要这样的一种“儒家思想”进行宣传与发扬的,下面对此片本人认为亮点的部分进行阐述: 亮点一:
影片对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 如果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南子真的说出此话,这是什么寓意,是挑逗,是勾引还是崇拜孔子呢? 而对于发哥所扮演的孔子好像并没有做出什么回答,回应的是淡定的表情。
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
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我觉得回答的很有水平.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 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
南子:“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亮点二:
有一组画面,是师徒经过一个冰面,由于冰面断裂竹简从马车上滑落到水里,孔子弟子不顾个人安危,来挽救竹简的场面。
爱书如命,保护书籍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而且境界比这更高一筹。与如今的“要钱不要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在这个场景中,一部分人被感染了,另一部分人被这种行为启发了,不管下意识的出于什么样的心态,都是一种心灵的收获,也可以称之为一份很
好喝的“心灵鸡汤”。
亮点三: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把自己一生的积累,著书立说,编排整齐的竹简,苍老慈祥的面容、心无挂念的去世,导演巧妙的安排下,完成了孔子的结局。孔子为后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也为今后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引申意义:
我与一个朋友说,吃苦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一个人从上下来,到去世一点儿苦都没有吃过,就太枯燥与乏味了,朋友也较为认同,但像孔子的苦,并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基础,才造就了孔子宝贵的儒家思想。我们在对比当今,我们当今是不是需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儒家思想呢?
附:
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 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万师之师,夫子也。
1002511110交通运输朱胜兰观《孔子》有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
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你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
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没落泪;在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你没落泪;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了.......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触最深 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
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
观孔子有感
观看影片是学生喜爱的环节。《孔子》自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所以一直想要看也没有花时间去找。这次因着专题学习的要求,跟学生们一起看了两遍,片子拍的有诟病的地方,但也有触动人心的场面。也许,是两千年前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我们。撷取学生的只言片语,望所有人都能更深入地去读《论语》,读孔子。
电影中的孔子,对我来说,形象丰满了许多。孔子也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但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有着呢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这也造就了他丰满的思想。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自立称王,割据混战,虽说动荡不安,却也气势恢宏。电影中的孔子,在百分钟的影片中,经历却也称得上是大起大落。鲁国执政时的文才武略,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
都”的明枪暗箭,“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还有孔子与他弟子们的师生之情。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在鲁国,因受季桓子等人的排挤,一枚破碎的玉珏,便使他背井离乡,远走他国,与他的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征途,而这次征途,注定了是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籍全数落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跳入冰河救书终因体力不支而离孔子和师兄弟们而去。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不幸卫国发生政变,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直到战死的那一刻还未忘记孔子的教诲,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帽。令人叹息,为之泪流。
在外流亡多年,孔子是否也在日夜思念着鲁国,也是一只玉珏,完整的玉珏,把孔子带回了思念的家乡。这时的孔子,也许再也无心于政治,回到鲁国后便一心教学着书,直到死去的那一刹
那。
孔子的一生,埋藏了春秋混战的一个时代,颠沛流离的一生,早已淡褪了他没落贵族的气质,他就是一个人,一个触手可及的普通人。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
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
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
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
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
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
《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
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
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观孔子有感
《孔子》将在一月二十二号全国公映。今天有幸得以提前看到这部影片,实属巧合。其实在这部影片开拍之时,宣传的如火如荼。早已在心中有所期待,但又害怕失望。这也是最近几年中国所
谓的大片使我产生的恐惧后遗症。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伴着王菲空灵的《幽兰诗》画上了句号,可是我的内心却澎湃不息。胡玫没有让我们观众失望,她将新历史主义在电视剧创作中的运用较为完美的呈现在了大银幕上,为它披上了更为华丽的外衣。这部影片确实感动了在座的我们。
《阿凡达》还没有看到,准备过几天看。美国电影喜欢将影片触角伸向外太空,而中国电影向来喜欢回顾历史。美国电影喜欢在小人物上赋予我们难以想象的重大责任,而近几年的中国影视则往往将英雄人物平民化。胡玫导演的《孔子》正是沿袭了这一套路。这部影片的卖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力派演员的强强联合: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的演技是得到观众认可的,这里的实力除了指演员的表演实力以外,还涉及到演员的观众群和票房号召力。周润发无疑是国际市场最好的招牌。而陈建斌的加入无疑会吸引一大
批喜爱他电视剧的观众。周迅一直以来灵动的演出也是我们所欣赏的。这些演员在这方面有着一定得优势,可能这也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而这无疑是成功的。
二、出人意料的虚构情节:这部电影最明显的虚构有两处,一是子见南子,二是颜回之死。这两个情节设置是在孔子开始周游之时。这部分给我们观众带来了极大地新鲜感和震慑力,但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在这个圣人身上我们能否虚构,是否应该完全依照史实。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孔子的研究者们必将提出质疑。但电影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科教书,毕竟它们在诞生之初就要面对残酷的市场考验。这是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体。电影的前半部分“拯救小奴”、”夹谷之盟”、“堕三都”三件事衔接紧密,丝丝入扣,叙事的节奏张弛有度。后半部分如果没有这些虚构的情节,单讲其流浪经历之地,未眠太过单调、拖沓。于是,在绵绵无期的流浪途中,插入了暧昧却不失调剂的“子见南子”,但导演也只是让这种暧昧不明的气息“发乎情止于礼”,并未大肆渲染、夸张出格。其次是颜回之死,漫漫白雪之地,拳拳赤子之情,丧失爱徒之痛。
三、凡人孔子,圣人孔子:孔子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地位及其崇高之人,但我们对其的印象总是模糊不确定的。脑子里残存的只是学生时代的记忆。电影版《孔子》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未曾被我们所知道的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学者,文人,但在电影中却通过“夹谷之盟”、“堕三都”等给我们观众呈现了一个满腹抱负的政治家、谋略家。孔子的形象更为丰满化。这部电影是从孔子壮年时期开始讲述,前半部分通过三件典型的事例反映了孔子壮年时期的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出世情结。这和周游列国时期落魄如丧家之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结尾曲《幽兰诗》更是直接的契合地表达出了孔子如幽兰一样高洁品质。无论是小奴隶,还是南子、颜回,都是在侧面的烘托出他的智慧、师德。同时,后半部分灰暗阴冷的色调与前半部分较为明朗、大气的草绿、土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出世思想无疑是后半部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圣人的身上我们不禁有了悲天悯人同情。
四、赵氏招牌:赵季平的音乐魅力我们在《大宅门》以及老谋子的影片已经见识过了。在这部有着人物传记性质的影片中也没有让我们失望。音乐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磅礴大气、时而轻快活泼、时而压抑忧伤。
当然,把孔子后半生的成就通过一部电影来表达,有时难免力不从心。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交战时的特技让我们想起了《英雄》、《赤壁之战》。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难免会招致观众话柄。
最后用孔子在电影中总结陈词的一句话“因为《春秋》,后人了解了我;也因为《春秋》,后人误解了我”——因
为电影《孔子》,我们了解了孔子;也因为电影《孔子》,我们误解了孔子。
第五篇: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也许是教育的原因,我们都是从语文课本的那一段段“子曰”里,从历史课本的诸子百家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孔子,他渐渐就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我们学习他的思想、了解他的生平,却忘了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
大学里选修了宋颖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鉴赏》和孔老师的《国学概论》,渐渐让我重新认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他们的形象也渐渐鲜活了起来。
看到有很多人批评《孔子》这部电影,老实说在周四的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之前,我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伟人的电影不好拍,尤其是这样一位两千多年前的伟人,当时知道这部电影也更多的是从一些娱乐节目的新闻中了解,记忆深刻的是主持人兴致勃勃的为观众们介绍“发哥”和周迅在拍摄孔子与他的“红颜知己”南子的对手戏的种种,一下就对这部电影失去了兴趣。
这次终于能够投入进去看这部电影本身,发现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剧情不符合史实,有些台词实在太有时代气息而显得有些突兀,还有些地方为了煽情而显得刻意,但是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周润发也尽力展现了一个有力量有抱负,有丰富感情的孔子。
在影片初期,孔子受鲁公赏识,他急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希望能推行“礼治”,施政者可以为政以德,影片还着重展示了“堕三都”的经过,但最终“堕三都”的结果却是半途而废,正像片中颜回说的那样,孔子他错在把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了鲁公身上。之后季氏派人送玉玦给孔子,意为诀别,表明了不想再用他,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活。
后来弟子们不离不弃的追随、对老师的敬重,以及他们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不改变心志的对理想的坚持。这时候我就更能理解《论语》不是像于丹说的那样,是一本教人怎样获得幸福的书,而是教人怎样在不幸中还能坚持做自己的学问。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周游列国时仍然不能得以实现。
影片后半部分还有子见南子、以及颜回救书冻死两个比较重要的剧情,这两个剧情我都不太喜欢,因为除了不符合史实外,搏眼球、搏眼泪的意向太过明显刻意。南子那句:“世人或许刻意理解子的痛苦,却无法理解子在痛苦中所体会到的意境”,然后就看到孔子热泪盈眶,这段也比较缺乏铺垫。而颜回救书这一段,虽然当时观看时也被感动了,但却有一种荒谬和罗曼蒂克的感觉。不过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孔子》也是一部商业电影,所以孔子需要一位红颜知己,颜回需要以这种方式死去。
影片描写了孔子的生平,但是在孔子的思想方面着墨较少,也许是编剧和导演觉得观众们对孔子、对儒家思想都太熟悉了吧,但是我总觉得既然是讲孔子,他的思想就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一些涉及,比如后半段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这时影片内的时间就过得非常快了,但是却没有表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孔子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和升华,不够深入。
不过电影仍是值得一看的,他没有穿越戏说,是真的想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孔子,至于网上一些人说的什么“主旋律”、阴谋论,大家也就看过就过了。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又提醒了我,对于孔子,我仍是很不了解的,最好的了解他的方法,莫过于认真读一读《论语》,在没有背诵、默写、考试等的硬性要求下,想必我也能换一种心情,读出不一样的东西,重新认识一遍那些生动鲜活的对话,重新认识子路、颜回、子贡等弟子们,重新认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