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6:4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篇:《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

1.新事物:(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2.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者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4.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现实。

二者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现实是真实存在的状态,而理想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因此,现实与理想是对立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凭空制定,脱离现实的理想都是不切实际的,最终难以实现;现实为理想的实现提供基础,理想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而是靠很多个现实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理想实现以后也是一种现实,并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想,继续发展。(理想高于现实,又源于现实。付出行动和努力,可以使理想转化为现实。)

5.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规律和条件的制约。)6.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7.联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和否认联系。

8.本质: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9.现象: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二者关系: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互对立。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易于变化的。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把握现象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向导。

10.运动: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精神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11.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的制定必须从个人实践出发、与时代要求相符合。

12.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从社会的索取。衡量人生的价值主要看第一个方面

13.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程度上的变化。是一种 逐渐的不 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篇:14春《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

14春《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服美通专业部)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________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又_____的关系叫矛盾。

3.一般来说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二是____。4.________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5.________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6.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结合。

8.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从哲学上讲是指_____________。

9.________的观点和_______-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_________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_______和________是矛盾的基本属性。11.________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

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12.规律的基本含义是指_______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要联系。

1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有_______有________和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14.实践决定认识,______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5.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就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二.评析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1.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得事物()2.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3.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4.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不能统一的。()5.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6.唯心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7.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8.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就行了。()

9.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10.人生的行动只是受自身的体力,智力的制约,再不受其他任何条

件的制约。()三.单项选择:(每题2分)

1.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主要启示我们()A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有人在青年时代,尤其是学生时代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但他走向社会看到种种丑恶、不合理的现象时,便认为一切理想都是假的、空的,这些人()

(1)没有把理想和现实区分开来

(2)没有认识到真是因为社会现实中有假、丑、恶的一面,才需要我们去追求真、善、美(3)没有超越现实

(4)讲求实效、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抛弃幻想A.(1)(2)(3)B.(2)(3)(4)C.(2)(4)D.(1)(3)3.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这是因为()A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 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起反作用

4.2006年,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天津市原检查长李金宝,国家原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等十余高管因贪污腐败纷纷落马,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这说明()A金钱是罪恶之源。B金钱多了就会导致腐败。C金钱对人生没有意义。

D应该正确的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5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这是应为()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6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等不到第二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从哲学上看,农夫的错误主要在于()(1)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2)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3)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4)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A(1)(2)B(3)(4)C(2)(3)D(1)(4)7主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 B前进性和曲折性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

8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被列为三十之计第二计,此妙计妙就妙在孙膑善于“牵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善于()A抓住主要矛盾。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C把握矛盾。D分清主流和支流。

9“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这首歌在倾倒众多歌迷的同时,也给许多以此为信的人类带来了很大正面影响,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感性认识对人们没有任何作用。B感性认识是片面的认识。

C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练于上升到理想认识。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寓言意识是()A学习知识比时间更重要

B时间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科学理论来源与实践,错误理论是主观的生 D知识即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有一次给两个病人看病,他们

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疼,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的病人同时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二另一个病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汉,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1)为什么同样是感冒,用同样的药方治病,其结果却不一样呢?

(2)在我们的学习中,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的记着老师的一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吗?(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以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说:“每天平均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请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

3.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生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砌墙吗?”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还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的说:“我们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二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人砌墙的故事”事例,请你谈谈确立人生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3.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7√8√9×10×11√12√13√14√15√16×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静止: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无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无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②所处的状态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哲学依据)

(2)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认识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基本问答:

1、实践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唯一性。所谓真理的唯一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脱离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篇: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天津民族中专(2009-----2010)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二年级《哲学与人生》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40%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但有着共同属性,即:__________。世界是__________的。物质是标志着__________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__________或__________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抽象。

2.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首先就要 __________,这就需要分析个人面临的__________实际以及__________的实际。其次,还要__________,这就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

3.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__________,同时人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运用规律,并依据事物固有的__________,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__________。

4.自强精神强调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有__________的勇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自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_________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_______的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要遵循具体交往原则,即: 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6.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__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世界。发展的实质是_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___的灭亡。判断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__________,有没有强大的_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

7.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8.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__________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是__________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__________认识。

9.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第一,现象是事物的 _______和________,本质是事物的_________和 ________。第二,现象是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_______的_______的东西。第三,现象是_______的_______的,本质是_______的。

10.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是_______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_______,科学思维方法则以辩证思维方法为_______。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等。二.选择题20% 1.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A、客观性B、物质性C、规律性D、可知性 2.2006年2月,山东省首批百名首席技师产生。许振超榜上有名,他们因技术水平高,贡献大,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材料说明()。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高个人素质。贡献与索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岗位越平凡,越能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 A、B、C、D、 3.世界唯一不变的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时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接力赛的布阵理念告诉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做到()。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研究并改进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世界出发 A、B、C、D、 5.“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什么联系()。A、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间的横向联系 B、一事物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 6.当前,在许多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时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7.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年十分不幸,贫穷,饥饿,别人的侮辱时时伴随着他。他没有萎靡不振,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安徒生的事例启示人们()

没有人希望在人生道路上直线前进,一帆风顺。

既要对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人生发展的基本过程。

挫折和逆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A、B、C、D、

8.“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可见()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B、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

C、同类事物没有性质上的差别D、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可能存在9.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

A、必须认识现象B、抛开事物的现象

C、透过现象看本质D、注重认识假象

10.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敢于蔑视权威,就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B、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坑

C、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D、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三.简答题40%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举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2.什么是自觉能动性?举例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3.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反映刘什么哲学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怎样看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5.什么是内因?什么事外因?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6.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预防青少年犯罪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你怎样才能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7.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歇动力。为什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青年一代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有人认为:“在知识解决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你是怎样评价这种观点的?

天津民族中专(2009-----2010)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答题纸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4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0%

1.()2.()3.()4.()5.()

6.()7.()8.()9.()10.()三.简答题40%(每小题5分)1.23.456.7.8

下载《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与哲学范文合集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从哲学看苦乐人生 姓名:侯刚 学号:20134615 13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摘要: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

    哲学与人生

    浅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个学期通过哲学与人生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对“哲学”这个以前看似很遥远并且从未涉足的领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于各个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有了一定程......

    哲学与人生

    1.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 万......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十节课的时间,对于学习哲学来说真是太少太少了,也许我们才刚刚入门,也许我们还没有入门。不过经过十节课的耳濡目染,我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也许老师看了......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青春里的爱情 痴情的人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他有什么理由不被我打动呢?但坚持不懈的温柔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坚持不懈或者温柔的人,仅此而已。 牵我双......

    哲学与人生(范文模版)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从苏格拉底到孔子,从存在主义到道家的智慧,从神话悲剧到文化视野,从审美到宗教等方面以哲学的角度省思人生。本书不仅是学习了许多......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