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培训论文

时间:2019-05-12 06: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识培训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识培训论文》。

第一篇:通识培训论文

姓名:

张新琴

所在班级: 2013年6月第四期通识培训一班

所在学校:

明溪县夏坊初级中学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通过这一两个月的学习,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成长不少。

一、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每个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有三个方面的性格:内在成人、内在儿童、内在父母。而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共存的,通过很好的利用孩子和自己的内在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成效的。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通过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约束孩子自己的行为,使老师的教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内在儿童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角色互换等教育,都能很好地提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家通过认识内在自我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许多教育界面临的困扰,同时帮助了很多孩子。使自己的教育有方向性,有目标性了,并能具体了解其起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和帮助。

三、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觉察力,能很好地和家人、同事、领导、朋友、及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使负面情绪得到及时地纠正,化正面积极的情绪,使自己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同时知道了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作为教师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正面的情绪去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辅导和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一个客观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完善。

总之,学完心理健康教育后,相信我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也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并能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理和一些案例运用到我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给自己以范本的标准和要求,将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工作上的成就感,使自己欣慰。在宏观上讲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份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工作。在微观上讲也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有了很大地推动。使自己所带的班级能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以促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感谢所有专题的授课老师,讲得很好,使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通识课论文

社会保障

美国: 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老年、遗属、伤残保险(0ASDI);(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补充收入保障计划。

美国社会保障计划的特点。

1.强制性的与就业相关的计划。一般而言,社会保障计划都是强制性的而且要求参加的人员必须是参加工作的人员。如果社会保障计划要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则必须使参加人数尽可能的多。

2.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融资。尽管关于保障计划的融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计划的成本都由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社会保障计划是员工福利中的重要项目。

3.福利水平和享有资格由法律进行规定。尽管享受福利的数量和资格要求是由法律来规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参加计划的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数量是相等的,资格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会由于诸如工资水平的不同,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或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只能通过法律规定的计算公式来决定,享受福利的人员无法增加或减少应得的福利。

4.享受社会保障计划的福利是以其享有者对某种福利有需求为假设前提的。由此,使社会保障计划与社会救济进行了区分。在社会救济中,申请人为获得救济福利必须证明其收入水平或资产低于规定的水平。

5.强调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障计划是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而非个人公平。这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不同之处。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福利计划是为所有的享有者,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提供最低的收入保障。超过该水平的保障只能通过个人的储蓄或雇主或商业保险来满足。这种强调社会公平性将导致所缴费用与所享受的福利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在有些计划中,存在着由高收入者、单身或小型家庭以及年轻人对低收入人群、大家庭和退休人员进行补贴的情形。

美国的养老金

1993年规定:月工资在370美元以内部分列为低段,按90%计发;371-2230元部分为中段,按32%计发;22001美元以上部分列为高段按15%计发,然后把三段的数额相加,便是应得的退休金,按这样计算,尽管工资越高退休金仍会越高,但计算退休金的比例却是越低,最低者可低到工资的24%,相反工资越低,虽说退休金相应也低,但计发退休金的比例却越高,最高者为工资收人的57%。但是从整体水平看,美国法定退休金平均占劳工工资收人的41% 美国还规定退休者如有18岁以下子女和65岁以上配偶者,按其抚养人数的多少,还可以再领取本人退休金50%内数额的保险金。并自1972年起,实行退休金与物价挂钩制度,规定每半年调整一次,即物价指数增长3%,退休金调高1%,物价指数增长不到3%时不作调整。医疗补助

美国医疗补助制度主要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65岁以下残疾人及某些有永久性肾病的人支付部分医疗费用的制度。这一保险制度主要有住院补助和辅助医疗部分。住院补助是为病人提供60天的住院费用,60-90天之间病人每天需支付100美元的共同保险费,而且医生服务费通常不包括在住院补助之内。辅助医疗指在受益人每年支付75美元的医疗费用之后,可以为其支付80%的经过许可数目的内外科医生服务费。此外,还帮助门诊病人支付身体理疗,发音病理费用,并提供额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以及其他类型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参考文献:《美国社会保险考察》

日本

文献(日)坂脇昭吉《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

基本现状

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利用了保险原理,并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作为主体。

1、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于1960年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人人都必须投保,投保者患疾病时自付所需医疗费的20%至30%。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与其收入成正比。对低收入者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减少,医疗保险分为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两类。健康保险是根据1922年的健康保险法建立的。其对象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投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4.2%,政府负担保险支出的16.4%,投保者享受补助金为最近3个月平均工资的60%,享受时间最多为18个月。国民健康保险的对象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员、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受保人每户年平均缴纳7.8万日元,政府负担医疗费用的45%。

2、社会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其它年金组成。其它年金包括共济年金、福利年金、企业年金等。加入年金是由法律规定的。年金制度除了参加者缴纳保险外,还来自国库的负担。国民年金于1959年10月施行,对象是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厚生年金在日语中是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健康之意,该制度创设于1942年,对象是少数未满15岁的民间企业就业人员。福利年金则是针对70岁以上,由于特殊原因而无法享受上述年金或享受数额很少者。

3、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日语中叫雇佣保险,始建于1947年。受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的雇员,保险金的资金来源为投保人缴纳收入的0.55%,雇主缴纳工薪总额的0.9%,政府负担救济费支出的25%和管理费。失业救济金的给付条件是被雇佣者在最近一年内缴纳了6个月以上的保险费,失业后又在“职业保障所”登记的人员,领取天数为90天至300天。

4、工伤事故保险制度

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之雇员,保险费由雇主缴纳工资总额的0.5%~12.9%。保险范围包括因公引起的疾病、受伤及工作能力的丧失、上下班交通以外引起的事故。工伤补助的标准依暂时性工伤和永久性工伤而有所不同。

(三)作用原因和特点

1、五大作用

事实证明,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调节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保障国民生活

战后,从总体上看,日本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从其政局比较稳定,失业率、犯罪率和离婚率一直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均可得到充分证明。如在1970、1980、1990和1992四个年份,其刑事犯人数依次为51.9万、33.5万、18.2万、11.9万,总体上呈减少之势。而社会保障至少对保证国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皆保险”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各阶层均获得基本生活和医疗保证;社会保险费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阶层实际收入差距,从而缩小了社会不平等,避免或减轻了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失业保险也使失业者不会因生活无着而铤而走险。

(2)缩小贫富差距

在日本,既无可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巨富,也少有美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社会保险惠及较多的,还是各类中低收入家庭,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在日本收入最低的1/5家庭中仅占1.9%。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起到了对国民收入一定的分配与再分配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3)强化宏观调控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获得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优异的经济发展业绩,与其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着重要因果关系。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规模以刺激或抑制社会有效需求,是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又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在1985、1990和1995年3个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关系费在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20.7%、18.4%和21.9%[9]。因此,增加或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即成为国家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4)减缓周期波动

在社会保险费收入方面,当经济周期处于高涨阶段,社会保险机构及各级财政和企业取得的收入也相对较多,从而相应减少了政府和企业的实际支付压力,这无疑会对社会需求从而对经济高涨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以致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而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经济出现萧条或危机时,社会失业势必增加,社会保险机构必然要支付更多的失业保险金,失业者利用这部分资金购买必要生活用品,即形成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扩大,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则相反。

(5)开发人力资源

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和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三大原因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具有以下优势:

(1)按照本国国情建立,社会保障具有日本特色

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尽管也借鉴了美欧经验,但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一是对社会保障涵义的界定起点高。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定义和范畴,是筹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从“劝告”中,我们可知日本在当初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时,不仅包括所得保障,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医疗等社会服务。事实证明,这一界定是符合战后社会保障的国际潮流的。二是保险费用负担全民化。日本基本上遵循被保险人、事业主和国家财政拨款“三者负担”的原则[10]。因为政府负担的费用,实际上是靠税收得来,所以,国民皆保险的实质是“全民共同保障全民”的生活。三是保险费的发放体现社会救助与个人能力培养相结合。

与西欧某些“高福利”国家相比,日本社会保障费的发放掌握尺度较严,这固然与控制财政支出和国民负担的考虑有关,同时也包含着倡导个人自立、自助精神和弘扬勤劳意识等意图。比如在失业保险方面,既组织失业救济,也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的能力和机会。

(2)抓住经济发展有利机遇,社会保障完善化、普及化

社会保障事业要得以长足发展,政府的积极扶植,尤其是国家财政的支撑,是首要前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总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大体经历了从战后开始至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阶段的“形成期”;从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充实期”;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到目前为止低速发展阶段的“转换期”[11]。

而1950至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经济面貌,而且也给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以60年代为例,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0.9%,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以年均16.3%和15.2%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3%[11]。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加速筹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步伐,到70年代初,这一浩大的“社会工程”已基本完成。

(3)以健全法制作为强化手段,使社会保障得以有效运营和管理

日本政府重视依法治理经济,一项经济制度的出台,均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相关法规不断完备和充实的过程。

一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制定。社会保障的四个部门,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法规和其他法律的有关条款,如社会保险,属于医疗领域的有《健康保险法》等,属于养老金领域的有《厚生养老金保险法》等,属于雇用领域的有《失业保险法》,属于保护领域的有《工伤事故补偿保险法》等,属于社会保险运营及管理领域的有《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法》等共28项[11]。又如国家扶助及社会福利,有《生活保护法》等共17项[11]。再如公共卫生及医疗有《医疗法》等共32项[1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其严肃性与稳定性。

二是实行分权式的管理体制。有五大机构:一为立法机构,为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二为行政管理机构,中央政府由劳动省与厚生省负责,只管监督,直接运营则由其下属的地方政府或共同法人组织承担。三为经办机构,中央办社会保障中心,地方为社会保障事务所。四为营运机构,为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五为监督机构。

3、三大特点

首先,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广,普遍性强。从内容上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扶助、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医疗四大领域以及诸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人福利、老人福利、儿童抚养津贴、母子福利、传染病预防、精神卫生事业及老人保健等46项制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护系统[11]。就质量而言,例如实行70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化”、儿童补贴“制度化”以及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家属医疗保险支付比率等。从对象上讲,在1961年的良好基础上,更具全民化。

其次,社会保障目的由“扶贫”转向“防贫”。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首先是围绕生活救济失业对策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展开的,具有很强的“扶贫”色彩。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贫困面日益缩小,于是从5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政府以保证全体国民生活稳定为宗旨,实施“防贫”对策,这意味着日本社会保障已完成了由政府救济向社会保险的过渡。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范围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日本统称“公费负担”,其中属于中央政府部分称作“国库负担”,属于地方政府部分称作“地方负担”[10]。日本采取的是以“国库负担”为主,“地方负担”为辅。“国库负担”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地方负担”分布较均衡,更直接地面向国民生活。

(四)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经济社会环境均较有利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扩充和完善,呈现出诸多优势特点,并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日本的社会保障又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失速

6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迅速扩充和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到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却呈现出明显的减速与停滞之势。即使在80年代下半期的景气时期,其增长速度也远未达到7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而在步入90年代以后,长期萧条与回升乏力,更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就GNP的增长率来看:1996年~1973年高达9.4%,到1974年~1980年已经降低为4.1%,1981~1990年再降低至3.6%,1991~1995年则只有0.6%[12]。

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失速,至少从两方面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收入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保障费财源日显不足。1966~1975年,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中的社会保险费支出年平均增长达26.3%,而至1975年~1995年却降为6.6%,下降近20%个百分点[13]。二是导致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以致加重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战后至1973年,日本的完全失业者极少超过100万人,而在1975年达到100万人,以后长期居高不下。尤其在90年代更是迅速增长,1995年平均为210万人,1996年则增至235万人[14]。

2、人口老龄化加快

联合国将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70年代以后,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等原因,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已成为日本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19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9%,1990年提高到12.1%。据推算,2010年将达29.1%,2020年则为25%[15]。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中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达到65岁;在65岁的人口当中,平均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去世半年前需要看护和照顾,其中又有一半的人卧床三年以上[16]。这意味着日本已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样,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将进一步膨胀。日本在2000年4月曾推出了养老护理保险制度,以解决老龄化问题[17]。通过社会保险来共同支持老年护理所需要的设施、服务等费用,国家、地区政府、企业、40岁以上的人都要负担保险费。但该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其落实普及还需一定时间。

3、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伴随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企业和家庭在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原来企业或家庭承担的许多保障事务越来越转向社会承担。

战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雇佣原则是终身雇佣制,它曾大大减缓了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另外,企业大都建立了生活、保健、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企业内保障项目和设施,从而替代和减轻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步入70年代,由于经济形势的萧条,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日本现今流行的临时雇佣方式必然加剧失业,大量的保障负担被推向社会。

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结构也处在迅速变化中,其主要趋向是核心家庭化(即至多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两代构成的家庭),独身家庭化和家庭主妇就业化[7]。传统家庭的相互扶助和赡养能力有所下降,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一些保障功能也被推向社会,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4、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由于政府办的社会保障面临越来越重的财政压力,民间办的社会保障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政府办的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功能,还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社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弱化了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但又不能代替前者,因此,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和不满有所增加。

俄罗斯

从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墓本原则和10年来的改革内容来看,社会保障体

制的雏形基本形成,社会保险各主要险种的原则性法律基础也基本建立,各种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但是,目前的改革与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就拿医疗保障改革来说,法律规定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完全实行,改革具有不完整性和局部性缺陷。尽管医疗保健拨款制度中的一些结构性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医疗保健的许多重要原则并没有实现。如1.承保人(保险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公司,而在建立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地区,其业务活动也仅局限于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2.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3.对患者来说,自由选择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权力仍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很难实现;4.无论承保人、医疗机构,还是医生暂时都没有更有效率地利用资金的动机。拨款机制仍旧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一)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改革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

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可以说,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一系列的法律框架下,按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条例进行的。但是匆忙出台的法律制度本身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主观偏好。根据这种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对于转轨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除了具有质量上的缺陷之外,数量上也不能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如有关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俄罗斯医疗保险法明确规定,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是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关,负责保险基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但法律同时又要求保留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样一来,在医疗保健体系的管理方面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然而,与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相比,医疗保健机关的官员和工作人员既无权对基金会发号施令,又无权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花费和支出。而且直接由医疗保健机关官员支配的资金额因基金会的出现而大大减少。这种现状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会加紧将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团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便尽快建立体系内的垂直组织管理结构,与医疗保健机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医疗保健管理机关的官员们,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使他们所蒙受的损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并设法延缓改革的进程。由此可见,在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都是其法律制度不健全的产物。

法律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法律制度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与原则性规定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如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地区间相互结算制度就没有及时制定出来。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公民在他生活的地区之外不能获得免费医疗服务。在几个地区之间建立起来的、并发挥地区间治疗中心作用的专门医疗机构,不得不拒绝给其他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因为它们的医疗费用仅仅来自其所处地区的预算拨款。

第二,社会保障多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突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范围内,联邦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远没有理顺,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保险基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浪费严重。社会保险基金是用于社会保障的专用基金。但俄罗斯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目前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1994年中期,积蓄在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平均只有70%用于医疗保健拨款。而剩余的30%存入银行用作商业操作。到1994年年底,银行存款和闲置资金相当于全年进款总额的15%。存款收入使基金会的资金增加了4.4%。依照医疗保健管理部门官员的意见,强制医疗保险资金的这种使用方法是不合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还把大量的资金用来配置电脑、购买小轿车和发放基金会人员的薪金。据统计,1994年用于发放基金会人员薪金的费用占基金会支出总额的3.2%。一般来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劳动报酬状况和工作条件要好于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种为了满足私人和小集团利益而将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往往伴随着极为严重的资金浪费。

第四,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中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造成对某些劳动者(主要指贫穷的居民阶层)的歧视。各种社会保障量化指标没有同缴纳相应的基金数额挂钩,这主要是指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疗养服务等的补贴数额和失业救济金的发放。结果是缴纳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权利和义务相脱离的情况严重违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这种既无效率又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反而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使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据俄罗斯报刊透露,目前 64%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不能领取儿童补贴,而这项补贴可能构成其家庭收入的20%—50%,而同时,所支付的60%的儿童补贴却发给了生活富有的家庭。这些补贴仅仅占其家庭收入的1%一3%。如果把不需要儿童补贴的家庭所获得的儿童补贴收回来,那么,所有需要补贴的家庭都能够按月足额地领取儿童补贴。其他的社会支付和补贴的发放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发放的失业救济金中,这项资金的40%以上发给了富有家庭,而社会上10%最贫困家庭的失业者所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却只占总额的1%。再如,临时丧失劳动能力的补贴也是如此。最富有的家庭约占补贴总额的75%,而最贫困的家庭所占的份额只有28%。

另外,转轨以来持续不断的经济衰退使企业拖欠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种补贴缴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社会保障资金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支出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进一步改革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改革中产生的上述问题似乎是转轨以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治经济危机只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在整体上实行大规模的“休克疗法”式激进转轨战略的条件下展开的。应该说,它是激进改革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并不是改革家们深思熟虑的产物,它一诞生就深深地烙上了“休克疗法”的印痕。改革中出现的政策相互抵触,各改革主体行动不统一等问题,是这种改革方案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这就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是方案设计者对以下情况未能给予实质性的关注。

首先,忽略外部经济环境对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支付能力、预算条件、居民收入等因素都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俄罗斯的社会保障改革方案是在假定未来不会发生大的经济危机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出来的。方案设计者们深信,摆脱中央控制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地方权力机关和企业,一定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在经历改革之初短期的困难时期之后,经济会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而对有可能出现的长期经济衰退根本没有很好地予以研究。然而,事与愿违,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状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其次,低估国家的调控作用。改革家们战略上低估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战术上必然忽视中央权力在保证法律实施方面的能力。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组织方面的改革不是只能部分地实现,就是被一再地拖延。而且由于行政管理能力、领导者的利益和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致使各地社会保障组织方面的改革五花八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俄罗斯国家作用的削弱、对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官僚们对改革持不同的态度,这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改革的效果。但是,无论是医疗保健部还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都没有足够的权力监督联邦主体对医疗保健法的执行情况。而且在准备推行强制医疗保险的过程中,医疗保健部被改组为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该部的领导变成了以前在军队医院工作的人们。改革并不是他们呕心沥血之结晶,甚至于医疗保险的思想与他们在部队医院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和观点也格格不入。在成功地实行了强制医疗保险缴费之后,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实际上便停止了规范强制医疗保险法律基础的工作,也没有继续对改革和医疗保险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各组成要素的推行就只能取决于地方权力机关的主观偏好了。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各地在改革的彻底性、速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强制医疗保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法律的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彻底实现从一种医疗拨款制度(单一的预算拨款)向另一种拨款制度(医疗保险)的转变,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各种制度成分的折中结合。据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料,1994年在俄联邦的23个联邦主体中履行承保人职能的只有保险公司,在1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只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在3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既有保险公司,又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

再次,未能重视政府官员的利益。在改革中失去部分权力,进而失去既得利益的政府官员是改革的主要阻力。然而,俄罗斯的改革者对此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被选举出来的政府官员或议员,也像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合乎理性地存在着自身的利益,他们企图利用现存制度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的具体行为可能并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包括:巩固自己的职位并力求获得晋升;更高的薪金;较小的工作负担;等等。而在一个等级制的政体中,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扩大其下属的人数来间接地实现。对此“帕金森定律”认为,无论政府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或者已根本没有工作了,政府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同一速度递增。二是官僚们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各种特权和更多的附加福利(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以及奢侈的豪华办公设备、旅游式的出差,等等)。因此,不能假定一旦他们当选,且成为政府官员,就突然神奇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仅仅谋求公共利益而不再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总之,理论上可以推断的是,政府虽然出于这样那样的动机来试图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从而或多或少地体现公共利益,但政府官员却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利益,这种特殊利益自然也会体现在其决策行为中,从而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决策中。问题是,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权利的丧失是否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其他好处的补偿,如果得不到补偿,那么,官僚们能否执行侵害其利益的政策法规,就取决于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对其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了。就拿俄罗斯医疗保健体制改革来说,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在执行权力机关领导支持改革的地区,就出现了相当多数量的保险公司,作为非在职居民医疗保险费的预算资金也能上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而在官僚们不努力或者阻碍实行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任何法律都无济于事。因此,一切都取决于地方的实力对比,取决于官僚们对实现其利益的新的机会的认识程度。山就是说,它们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不是用在有关法规的实施上,而是用在了从新情况中为自己挖掘更大的获利机会上。对部分官僚来说,实际上改革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利益(高额保险年金)的可能性。

最后,未曾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非短期性。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过渡时期的特征是:投资额下降,主要基金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速度加快。也就是说,职工的劳动保护水平大大降低,生产环境状况严重恶化,劳动强度经常毫无控制地增加回。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性和生产性疾病的发病率、生产性事故就会急剧上升,工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职业风险水平比较高的部门尤为如此。对许多企业来说,经济上的自主性往往伴随着财政上的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保险在社会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想增加社会保险金、提高保险基金会的财政支付能力,就需要建立一系列财政“缓冲器”和财政平衡机制。如建立能在主要险种之间开展再保险业务的社会银行;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这一点对职业风险比较高的部门(如煤炭工业)尤为重要,因为在新的条件下,这些高风险部门离不开其他部门的一致帮助。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依法确定不同社会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数额,定额确立社会保障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能使保险费与部门赢利率、利润和税收提成相结合的机制。而所有这些社会保险制度都需要在国家的有效协调下渐进地形成。如医疗保健市场上真正竞争的出现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将会发生的是:当这种竞争还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的时候,那么,在过渡时期医疗保障筹资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经济实践中,西方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转轨国家吸收和借鉴这些内容,有助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少走弯路,缩短过渡期。我们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确立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渐进方式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社会;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篇: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1

回顾今天的学习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导师们多次讲到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今天,老师也提到了什么是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还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创设情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2

此次培训令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幼儿教师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我由衷地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用心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不偏爱。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特别是对家园结合共同育儿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需要技巧和艺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不是一味的家长与老师相互埋怨推卸责任,家长说幼儿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老师总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说幼儿在园表现很好,家长又说孩子在家不听话,总是和家长对着干,要求老师好好教育,好像教育本身就是老师的事,一但遇到孩子顽皮时,总是听到家长的.埋怨是你们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给你们老师告你,家长从不找自己解决的办法等等。这需要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幼儿活动中来,让他们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家园共育很重要,千万不要只注重形式,一定要让更多的家长理解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要做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好模仿,而老师正好是孩子们模仿的最方便的对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的形象要做到端庄,大方得体,我们的言行要一致,说话要算话,言行举止需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好的熏陶,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我们的正能量。作为幼儿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把吸收新知识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雅、睿智。

从今以后,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名特别快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为我做着让我感到骄傲的职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3

这次通识培训,我感到受益不少,我想一定要通过这次的学习而有一个大的的转折点,并能学以致用。再不能用那老套套去给幼儿灌输生硬的识字和加减法。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度过童年。在快乐中成长,在游戏中去学习,在游戏中去启迪他们的智慧,去开发他们的智力。我们要用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不偏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要做好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好模仿,而老师正好是孩子模仿的最方便的对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的形象要做到端庄大方得体,我们的言行要一致,言行举止需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好的熏陶,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我们的正能量。

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不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非常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我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幼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也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学习以后觉得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整个幼儿教育期间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实行保教结合的政策,在通常情况下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完善幼儿的保育工作。幼儿教育与保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再有在教育和保育二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中要渗透保育,保育中也离不开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本次学习中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用访谈式类、会议类、活动类、记录类现代通讯类,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协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总之,从今以后,我想我以后一定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幼教工作者,做他们生活中的照料者,学习中的启迪者,游戏中的合作者,成长中的支持者,科学保教的实践者。让每一个幼儿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4

开学前,我们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全员通识培训。到我校来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讲的课生动形象,点面结合,课题丰富,内容贴切实用。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在这众多的课中,我尤其喜欢一线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课。通过对该老师的课的学习揣摩,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

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

1、资料的积累

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通过学习和积累、研究和探索,为我们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真正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

1、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

2、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

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第四篇:通识培训总结

通识培训总结

通识培训总结1

我校按照进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需要,从6月6日至7月12日进行了为期36天的教师网上通识培训工作。学校立足办学目标,科学筹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灵活有效、深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师德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技能、班主任工作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现将我校通识培训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质量

我校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整个培训工作准备充分、精心组织,针对我校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合理地安排了培训内容,注重了培训的实效性:先后学习了《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评好课教学与考试》,端正教师教学思想;规范教学行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能力,强师德、铸师魂。

二、采用多种培训形式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上级培训指导思想,依据我校实际,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把师德培训放在首位,强化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品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自学”与“互学”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教学型培训;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型培训;以“学”为着眼点进行学习型培训。提高教师分析鉴别能力,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创新教学;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完成每项培训步骤,积极完成作业,并认真学习写出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总结2

前锋学校立足办学目标,科学筹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灵活有效、深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师德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技能、班主任工作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现将我校通识培训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质量

每期开学初,学校均安排2-3天时间,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我校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成立了由业务校长张静为主要负责人的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整个培训工作准备充分、精心组织,针对我校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合理地安排了培训内容,注重了培训的实效性:先后学习了《新课程理念通识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解读》、《构建教育新模式》,端正教师教学思想;规范教学行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能力,强师德、铸师魂。

二、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上级培训指导思想,依据我校实际,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把师德培训放在首位,强化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品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自学”与“互学”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教学型培训;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型培训;以“学”为着眼点进行学习型培训。提高教师分析鉴别能力,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创新教学;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完成每项培训步骤,积极完成作业,并认真学习写出心得体会。

三、团队合作促和谐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通识培训过程中,语文教研组与理化生教研组表现的最为认真。学习新课程时,大家一起认真讨论、反思、学习。切实做到了个别反思,集体研讨。发挥教导处、教研组职能,鼓励教师互教共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在支持教师自学、组织教师参加多层次多渠道继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导处和各教研组善于发现教师中新的教法,并组织教师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平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通过通识培训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钻研与新课程相关的教法学法,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为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通识培训总结3

根据哈尔滨市教育局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长期坚持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时间上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在市、区教育局的支持指导下,我校区教师的远程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丰富,学习卓有成效

本学期,我们组织师范附小松北校区全体一线教师参加培训,以学科论坛、交流研讨、岗位实践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学习、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主题活与岗位实践三个维度的同时培训,强化了教师师德的修炼,丰富了理论知识、开阔了教育视野,掌握了新的教学技能,从整体上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习意识,提升教师思考能力

在远程通识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积极创造机会让老师出去学习参观,校区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3人,参加区里培训30余人次,根据学期初指定的规划,开展新课程、新技术的全员培训,切实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把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三、施行分科培训,指导更具针对性

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工作,我们结合教师的`不同岗位,分学科进行了培训活动。如:针对班主任教师的培训——“良好的教学秩序与良好学风的培养;针对英语教师的培训——“故事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针对音体美教师的培训——“艺体2+1的展现”等等,使教师学有专长,使培训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四、召开培训例会,培训学习常规化

学校开展每周一次的培训例会。例会内容丰富多彩,如:总结完成培训任务情况;布置下一阶段培训重点;优秀教师介绍经验;电教老师做网络应用技术指导;培训教师交流会,等等,不断地引导、督促教师参加远程通识培训,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五、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在培训活动中,为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学校商议建立了有效的研培机制。如:评选网上学习优秀教师、优秀作业展、培训成绩记入学期末教师考核、教师作业校领导初审方案、建立“校园网”、“qq群”、“微信群”等网络培训专用平台,及时发布、反馈信息。

可以说,一个学期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我们认识到:远程培训为我们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培训期间,教师们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老师们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拓展了教育视野,提升了教研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培训与教研、培训与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

第五篇: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一)201*年8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雨山区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一天的培训紧张而充实。

上午,市教研室的张先义主任为我们做了题为'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他的报告生动活泼,一个个案例、一张张图片、一幅幅表格,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要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是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等问题,让我们对教育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教学规律,了解了学生学习注意规律,现有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往那种单纯的'时间+汗水'式的拼体力、拼消耗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低效的。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课前要进行有效的备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课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要与学生共同思维,产生共鸣。对学生多提'胖问题'、'热点问题',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考,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科学的方法和探究的机会。此外,还要有效的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不丧失学习的动力。张主任的报告不仅给了我们理论的支撑,还给了我们行动的指导。

下午,市二中的郭惠宇校长做了题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面面观'的主题报告。郭校长先向我们介绍了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然后从'用学校文化营造成长的乐园'和'以砺砥自省寻找成长的路径'两方面陈述了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走上专业成长之路的途径。郭校长的报告,让我认识到,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 它直接制约着教师的个人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重新燃起激情之火。于漪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以心激心,以情激情的活动。激情,使教育富有感召力、震撼力,使教育增添光彩,也使教师焕发青春,精神抖擞地工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进行反思,反思是促使自我成长的一剂良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一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未来的成长之路却很漫长。虽然当前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制约着我们教师的行动,但我们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努力。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尝试着每天努力一点点,你就会得到一个不同的教育世界。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三)首先感谢天津市教育局和天津市继教中心等相关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的悉心安排,才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有这个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教育战线的各位专家,更亲近地走近教育一线的各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聆听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讲座。这次学习,无论从教育理念上,还是从教育理论上,无论从课堂教学能力,还是从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都带给我们很多的震撼,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眼前突然一亮,很多曾经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这次研修学习中豁然开朗了。可以说,这次研修学习确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次通识培训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回顾和总结。

从2013年底到2014年3月,我们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参加了天津市千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识培训的全部课程。在课程中,各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从教育前沿、教师成长、课例研究、教学艺术、课改前沿、课堂观察、有效教学、学科研究等等众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讲座。

第一场讲座便是特级教师赵景瑞带给我们的《我的>语文教学探索》,赵老师在讲座中让我们了解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品尝快乐的'五境界':职业境界、事业境界、专业境界、科学境界、艺术境界。同时,他也进一步指出,要乐在第一次,强调第一次机遇偏向有志者,并且鼓励老师们抓住发展的每一个第一次。同时赵老师还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何谓乐在课堂上,什么叫做乐在笔耕田等。这场生动的讲座,让我们首先在教师成长这条路上树立起了正确的方向。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方能更快地成长从而走向成功!

接下来的讲座还有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敏珣教授的《>师德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河西区德育研究室么青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调适》、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张广斌老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等。这些讲座不但从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等等;而且从微观的角度为我们讲明了优质课堂教学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开展课例观察和课例研修等等。这些讲座,视野之开阔,内容之丰富,确实让我们感觉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堂就是主战场,所以一切理论最终还是要走向实践,而如何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大概是每一个骨干教师思索最多的问题。因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敏勤教授的《怎么样听课和评课》、天津市教科院陈雨亭教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天津市实验中学董耘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天津市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教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讲座更是受到了广大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广泛欢迎。这些讲座从教学实际出发,专家和特级教师们援引了大量的教学实例,他们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在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们。专家们更多的是介绍在教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而一线优秀教师更是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展示了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这种坦诚的朋友式的交流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很感动,同时也备受鼓舞!

通过这次通识培训,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在教育理论、理念上有了不小的进步,而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去解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今后,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中继续发挥骨干作用,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争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发展添砖加瓦!

下载通识培训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识培训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听了优秀教师的事迹,看了老师们分享的视频,了解了一些案例,收获了许多未曾懂得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培训、做作业有些累,可是我的心里是充......

    通识培训感悟

    小学教师通识培训感悟 新江镇中心小学黄玉战 经过将近几周的学习,我对本次培训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培训”期间,我认真听了专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将新课程、新理念......

    通识培训总结

    通识培训总结 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中心校 刘洋 网络通识培训学习很快就结束了,但对于师范毕业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却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这次培训为我今后的教师生涯打下......

    通识培训工作总结

    国培计划第二阶段通识培训体育学科工作总结 肇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根据“国培计划”的具体要求,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体中小学体育教师于2016年8月16日至8月17日在进行了通识......

    幼儿教师通识培训

    幼儿教师通识培训〈空中课堂〉学习心得——双江小学幼儿园周小艳 2013年3月13日至4月,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幼儿教师通识培训〈空中课堂〉的网络学习。让我收获着专家的精彩......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巴市乌中旗乌加河学校 我很有幸的参加了《内蒙自治区农村校长影子培训班》的培训学习,有一种感觉就是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本次学习培训八......

    通识培训心得

    《通识》培训的心得体会 大足区中敖镇中心幼儿园郑伟 我很荣幸参加2013年3月教育部门组织的学前教育《通识》培训。通过学习,我体会当幼儿老师不容易,要当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周易通识课论文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感悟 对于周易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我一直都很感兴趣,对于《周易》的神秘想要一窥究竟。本学期自己能选到这门课真的十分幸运。在接下来跟随刘玉龙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