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走进田汉》解说词部分
《走进田汉》纪录片解说词
(一)1898年3月12日,在19世纪末的江南村落,鸡鸣桑树,墟里孤烟,老屋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从那天起,人间有了田汉。
在故园长沙,田汉之名,早已汇入这里的山河草木。
这个小小的村落,被称为田汉村;这条穿过稻香的小路,叫田汉大道。在车流如织的侯家塘立交桥下,立起的那座大剧院,谓之田汉大剧院;甚至,“寿昌”二字亦成为县治星沙一条道路的命名。
田汉,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历史舞台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少年田汉,父母唤他为“和儿”。在故居尘封的气息里,弥漫着这个孩子明亮而凄然的童年。在乡人眼里,这个嬉戏于田埂与溪涧的孩子,九岁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们兄弟相依为命。岁月静好,却清贫如洗。然而这个孩子,自由天资聪颖。母亲几番辗转,终日劳作,将他送至私塾,开始接受知识的洗礼。(加人物采访,介绍童年时期的田汉,上世纪的田家段)
14岁之后,田汉就走出了这一带的山水田园。先是到达省会长沙,1916年,18岁的田汉从长沙师范毕业,改变他此生命运的第一人就是他的舅舅易梅臣,这个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插入易梅臣图片)适逢这一年,易梅臣被委任为留日学生之经理,他支持田汉于1919年东渡日本。
然而,他并没有像舅舅期待的那样学习军事,而是进入东京高等师范院校,对文学和戏剧情有独钟。在田汉赴日不久后,正当盛年的易梅臣被军阀所杀。其后,他回国定居上海,现在中华书局做编辑,尔后与妻子共同创办《南国月刊》,创作、付印、装订、发行、全都亲力亲为。
(三)田汉早期的艺术创作就是从这里开始,艺术与爱情,浪漫与唯美。正当田汉播下的戏剧种子,如“南国红豆”般发芽的时候,他一生最纯洁的爱情之花却忽而凋零。1925年,22岁的妻子易漱渝病逝于上海,那是田汉此生中最痛苦的一个春天。
妻子临终前将自己的闺蜜——毕业于湖南一师范的黄大林介绍给田汉,两年后,田汉与黄大林再婚,他的人生舞台继续在大上海拉开序幕。
此间,田汉先应陈厚望之邀赴复旦大学,再应邓中夏之邀赴上海大学,担任大学教职。最后,他应黎锦辉之邀,任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主任,后被推为校长。不久,田汉离开大学,自组南国社,继而成立南国艺术学院,将南国电影社并入,“南国社”一时风声水起。陈白尘、周信芳、高百岁、郁达夫、徐志摩、徐悲鸿、洪深、欧阳予倩、唐怀秋等一大批日后在戏剧,诗歌,绘画方面的俊秀之才,都汇聚在南国社周边。而此时的田汉,在戏剧创作上早已蜚声文坛。其创作的《获虎之夜》《南归》《落花时节》《古潭的声音》《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江村小景》等一系列发表于《南国月刊》的戏剧作品,赢得了文坛注目与喜爱。
那是激情飞扬的一段日子。1928年,田汉以南国社的名义策动一场轰动江南的“艺术鱼龙会”。南国社的戏剧巡演,自上海至杭州,由苏州到南京。当时所有参与巡演的那些演员,男生一律西装,蓝绸领带;而女生,一律旗袍,米色围巾。田汉仅有一张1928年春天的照片,正摄于他们于东南巡演的时节。八十多年过去,照片上的明艳的青春,恍惚还在散发着青草与鲜花的气息,透着浪漫与唯美的亮光。此次巡演,田汉一行特地还到了南京郊外的晓庄师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田汉及南国社这种深入民间的文化活动给予一片赞誉。
(四)1930年代的中国,自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抗日救亡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国共两党由合作而对立,中国政治风云变幻。在上海,已经拥有广泛影响的田汉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的重要艺术家。
人们很快发现,一贯崇尚艺术与爱情,追求浪漫与唯美的田汉,其戏剧创作悄然发生重大的观念改变。1930年,他在《南国月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标志着他的戏剧由“表现个人”到“表现时代”,艺术与爱情的世界亦敞向了劳苦工农大众。是年二月,上海成立自由劳动大同盟,田汉由此结识了鲁迅,并被选为大同盟之执行委员。
3月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南国社由此转向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其显著标志在于他将法国剧作家梅里美的《卡门》由“爱情主角”改编成“斗争主角”。而《乱钟》更是发出了艺术为民众的誓言。很快,南国社因宣传“阶级斗争”而被国民党查封。
田汉忽而将创作的视线转向工农大众,无产阶级,这种观念转变的背后,其实关系到他另一场爱情的相遇。
当时一个从莫斯科回来的,美丽而风情的“红色女郎”,根据中央的安排,来到田汉身边,她就是安娥。这个原名叫张元的河北女子,眉清目秀,玉立婷婷。她身上那种追求自由,独立的现代气息,顿时令田汉先生莫名的欢喜。
1930年,就在南国社被查封的那段日子,32岁的田汉和24岁的安娥在上海同居。就这样,田汉在两个深爱他的女人之间无从选择,随波逐流。此事发展到1931年,是安娥的默然退出。
第二年,田汉加入中共,翟秋白主持其入党仪式。此后,他领导左翼戏剧,并与左翼电影界的夏衍,阳翰笙密切联系。此时几年,他创作的《回春之曲》《1932年的月光曲》,电影《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民族生存》《黄金时代》《扬子江暴风雨》《风云儿女》等,成为田汉“艺术转向”之后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加人物采访,谈谈对田汉著作的认识以及影响)
1934年,田汉《扬子江暴风雨》公演。剧中,田汉借电影主人公之口,唱到:苦力们,大家齐心/挣所我们的明天/我们并不怕死/(白)不拿死来吓我们/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剧中之时,人们久久不愿离场,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看得出,田汉,这个力主戏剧要表达自我,表达心境的浪漫歌者,现在站在了那个时代的浪尖,成为一个呼号者。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即将上演,人们找到田汉,请他为此片主题曲配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插入国歌)“奴隶、长城、血肉、吼声、前进”在田汉心里,这些意象,才是民族救亡时代最大的“美”与“艺术”。
歌词写完后三四天,田汉于上海家中被捕入狱,后解压至南京。歌词即由林维中转交给夏衍。当时的年轻音乐家聂耳,与田汉多次合作。这一会,他主动请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曲成之后,为避风险,聂耳赴日。不久,聂耳不幸于日本溺海而亡。这位天才音乐家,与田汉一样,都未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一支悲壮而雄浑的中华之声。(加入几秒国歌前奏)
最后,由于徐悲鸿等人多方营救,田汉被保释出狱,软禁居于南京。
(五)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铁蹄,开始蹂躏中华。(加入抗日战争影像视频资料)
上海沦陷。离乱之中,天寒在开往江苏南通的轮船上,偶遇他六年不见的恋人——安娥。这是一次百感交集的人海偶遇,此去经年,这份“三角恋”再度在田汉心中燃烧。知道九年后,田汉与妻子离婚,从此与安娥白头偕老。
1937年底,田汉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长沙。他与廖沫沙一道,创办了《抗战时报》,这在当年的时代潮流下,起到极大的抗日宣传作用。次年,他与郭沫若赴武汉,创作出《新英雄儿女传》《江汉渔歌》等作品。四十年代,田汉到达桂林,主编《戏剧春秋》,创作《秋色赋》《风雨归舟》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田汉重回上海,创作《丽人行》《忆江南》等戏剧。此后赴西北,到达西柏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田汉,是他人生剧场里最风云激荡的岁月,是他情感世界里波澜壮阔的时刻,更是他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加一段专家的采访,说说这个时期的田汉)
田汉对于戏剧的狂热,离不开小时候在枫林港这个地方,时常上演的庙会、湘剧、皮影戏等等。在他辍学在家的日子里,田汉听槐树屋的梁奶奶讲《西厢记》,这种青春唱词深深令人沉醉。1 然而,这位对于艺术近乎偏执,心系民众的戏剧家,最终的结果却是这般凄然。
20世纪50年代,田汉作为文化部戏剧改进局艺术局长。他性格耿直,唯真不唯上,秉笔直言。他写了长长的上书,为新中国喜剧演员请命。正直,诚实,率真的性情,使他在极左政治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当年上海滩这个叫李云鹤的演员,正是此时中央文革的“江青”。她命令田汉将《红色娘子军》改成京戏,田汉痛苦的几经易稿,最终还是惹怒了这位“夫人”,这就注定了田汉的厄运。建国之后,田汉创作的《关汉卿》《谢瑶环》《文成公主》被江青等人污蔑为“社会主义大毒草”。
1966年,田汉被捕。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狱中受尽非人折磨,甚至,残年老人还被红卫兵勒令喝下自己的尿液。
(六)1968年12月10日,北京天气阴沉沉的,眼看就要下一场大雪。但是,徒然间就起了南风,几只乌鸦从故宫的一棵老树上惊起。这一天,在北京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的一个大宅院里,一位96岁的老妇人正在经受着痛苦的煎熬。她叫易克勤,是田汉的母亲。她一生含辛茹苦,倾心竭力地培养儿子,支持儿子事业而广被称道。从儿子入狱开始,她始终相信儿子会回来的。
然而,就是在这一天,田汉在经历了两年的关押后,在饱尝了灵与肉的痛苦那之后,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了,时年70岁。甚至在生命垂危时期,审讯都没有停止。母亲对他的死一无所知,整个戏剧界,文艺界,乃至整个中国和世界,对他的死也是一无所知。
田汉,这位时代的歌者,新中国国歌的作者,梨园的领袖,中国现代的关汉卿,一代中国剧坛的骄傲,暗暗的死了。因为他太知名,迫害者不得不将他化名为“李伍”。
田汉,生于乱世,死于乱时。在他离开人世之时,广播里正在响着一首人们十分熟悉的歌曲。(插入毕业歌)这首歌,像是给田汉做了一次最美,最艺术的告别和悼念。
第二篇:纪录片解说词
附件: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情况分析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纪录片频道,每天播出4小时纪录片,频道序号为CCTV—9,新的纪录片频道将在全国范围内委托定制纪录片,全国的制片人和纪录片摄制组参与创作,开启了在“制播”分离模式下纪录片创作的新时代。新的纪录片CCTV—9对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催化”。“纪录片发展的春天来了”、“纪录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业内人士对即将开播的纪录片频道的赞誉。
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正是顺应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既是和CCTV—9的对接,也是打造白银纪录片产业化发展平台的需要。白银纪录片基地以制作大型的电视专题片、系列纪录片、电视剧、数字电影等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反映白银改革发展成就、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文历史为己任,创作出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影视精品。2010年召开的“西部纪录片(白银)高峰论坛”为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甘肃的纪录片创作有白银的声音,通过纪录片,让白银走向全国。所幸的是,在纪录片制作方面,我们白银电视台并不落后(较甘肃省而言)。
2009年,白银电视台大胆实践,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创作了14集的大型人文电视系列片《黄河258》,今年拍摄4集纪录片《黄河S湾秘事》,规划中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陇原枪声》(又名《靖远起义》,5集)、反映会宁教育的纪录片《师魂》、红色题材
《大会师》、生态题材《大移民》、工业题材《铜城——共和国不会忘记》。2011年将是白银纪录片创作的有利时机。
还有部分设想中的选题正在酝酿,如反映白银城市建设为内容的专题片。如《白银蓝天梦》(白银空气治理);《我家的变迁》(白银棚户区改造);《最后的火车》(白银工业史);《黄河畅想曲》(聚焦黄河旅游文化经济带);《铜城儿女》(劳模、先进专访);《党旗飘飘》(党建工作);《红色记忆》(长征、西路军纪实);《荒漠化的省思》《宋平和郭富山》(绿色、环境、生态、人文);《绝响》(民间音乐、民间文艺);《黄河野鸭》(地理、环境);《旱塬古象揭秘》(考古)等。
中远期目标:28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会师》,反映发生在70多年前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的历史事件,史诗般的讲述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抢救性的发掘历史资料。纪录片将历时3年,于2016年3月前完成,5月推广发行,9月拟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1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师魂》,以写实的手法,艺术的表现会宁的教育精神,以大山深处的几个点、几个人展开纪录,突出故事性(矛盾冲突的设计)、突出人物命运(人物命运的细节展示),突出地域文化(黄河高原的民俗风情),实现继《脊梁》后又一部反映会宁教育的影视作品。
近期目标:8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陇原枪声》,以发生在1932年的靖远起义为线索,反映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的“谍战”故事,把我省地下党员血雨腥风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屏。
白银纪录片基地的优势:
1、制作优势:整合电视台的优势资源,把优秀的编导、摄像和制作人员集中到纪录片基地,打出拳头产品。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心是一个全国性机构,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甘肃省电视台)和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2、机制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营创收。
3、人才优势:影视是一个重装备、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白银基地”具备灵活、科学的用人机制,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优秀的影视业人才加盟。以干事业的精神吸引人、以丰厚的补助留住人、以先进的文化培养人才。争取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为培养高端影视人才的摇篮。
4、竞争优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立后,白银的地方影视制作实现了和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同台竞争”。我们已经走过的两年多的纪录片创作历程为我们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和教训;中央电视台即将推出的纪录片频道为白银纪录片基地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其实早在两年前,其他各地市州也积极行动起来了。酒泉台已经在央视《探索·发现》累计播出了十多集自拍节目,平凉给央视制作的《关山》已近尾声,天水的大型纪录片《渭河两岸》正在制作,张掖台的数字电影《卧佛寺传奇》正在拍摄,还有像《百年青海》、《茶马古道人家》等纪录片的推出,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请相信我们,把白银纪录片团队“扶上马”,她就一定能“淌出一条路来”。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
2010年12月8日
第三篇:学校纪录片解说词
追求教育品质 奠基幸福人生
——临沭县实验小学
临沭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近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在编教师160名,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约占教师总数的61%和35%。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临沂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临沂市科普示范学校、市级文明学校、市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金星大队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我校最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源自前瞻的教育理念,源自教干教师的团结拼搏,更源自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正是这种对高品质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领导的放心和社会的肯定。
一、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和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让校园吸引师生,成为教与学的乐园,是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
1、积极投入,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
高标准的教学设施是落实办学理念的必要保证。我们在投资400万元,建起厚德楼、启蒙楼、合堂教室楼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2007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塑胶跑道、建设操场护栏,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大课间”活动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场所。2008年投资约30万元,购置了包括电脑、投影机、实物展台等在内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26套,班级多媒体数超过60%。现在,学校各种功能教室齐全,仪器及各类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
2、精心设计,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让文明的气息滋养学生,让励志的标语鼓舞学生,让师生走进校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追求。宽阔的青石路面、舒适的塑胶跑道、幽静的绿色长廊让人赏心悦目,山石错落、花木峥嵘,近800平方米的植物园,是学生们亲近自然、诵读经典、美术写生、休息嬉戏的绝好去处。国学精粹、翰墨飘香、佳作欣赏、每周一得、新闻周刊、我最棒等特色专栏,让学生知中华文化之渊源、晓家国天下之大事、展自我英俊之风采。
3、德育为首,创建高质量育人环境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党支部、各科室到各年级组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通过师德报告、树立榜样、问题讨论等形式,明确教师育人职责,推行首遇责任制。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讲座、主题研讨、现场说法等方式,积极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务工作规范》等有关规章制度。在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的同时,把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阵地建设方面,建立了高标准的少先队活动室、德育室,通过图版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孝亲敬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坚持周一升旗制度,进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
在日常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号召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争做实小好少年”,提出了“三轻轻四不要”(即:脚步轻轻、动作轻轻、说话轻轻,不要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吃零食、不乱扔废弃物)的行为准则,编写了日常行为规范的歌诀。编写了《临沭县实验小学学生行为规范须知》,内容涵盖德育教育的多个方面,如:“五旗”(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三歌”(国歌、队歌、校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我是文明实小人》歌诀等。
在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实行了“菜单式即时性评价”。最近,为了把养成教育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三方五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的作用,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督促学生对照评价表《学校篇》、《家庭篇》和《社区篇》的不同要求(每篇均设计了十项具体要求),每天一评,周周总结,坚持一月,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自我,逐渐地养成良好习惯。
在开展活动方面,我们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知心姐姐”杂志社组织的讲师团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家长学校有关课程的落实。聘请法制副校长和“五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告别网吧•远离诱惑,争做文明好少年”的签字活动、“感恩父母,孝亲敬老尊师”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锻炼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品位。根据小学教师任教学科课多、课时多、工作量大、参加教研时间有限的实际,我们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以“五个一”工程(即:双周一次校长推荐材料学习、每学期一次基本功集中展示、一次名师示范、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每周至少一次推门听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五一”工程,奏响课堂教学主旋律(1)理论学习,引领课改新理念
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三维目标,不能知晓本次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很难相信他会是一个合格的课改人。为了让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们不是单纯地让教师摘抄记录,而是将推荐文章印发给教师,教师阅读随手记录反思。这样不但避免了机械抄写挫伤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弊端,还可以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从理论上有所收获,从实践上有所反思。我们定期将老师们结合理论学习的教育反思,汇编成《观点与思考》,装订成册,印发给每一位教师,达到思想共享。
(2)展示自我,夯实教学基本功 多年来,我校一直未放松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和训练,每学期都要安排一定形式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如:钢笔字、粉笔字比赛,语文教师下水文、朗诵比赛,数学教师计算技能比赛,教师说课、案例评析比赛等。例如,我校教师案例评析能力日渐增强,写作潜能被有效激发。近三年,我校教师有90余篇教学论文、随笔等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材教法》、《山东教育》等刊物上,有30余篇论文获省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3)培养名师,要求不同多层次
名校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式发展的优势,积极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形成了“推出一批、锻炼一批、发现一批”的名师培养梯队建设模式,体现了教师团队式发展的层次性。
首先,我们利用已有市以上教学能手等组成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一梯队,作为名师培养的主导力量,他们教学理论深厚,教学意识超前,教学经验丰富,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我们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勇于承担教研任务,主动总结教改经验,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
其次,我们把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二梯队。作为名师培养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年富力强,理念先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能手示范课”、到结对乡镇送教、送讲座,进行听评课指导,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锻炼和培养。
再次,我们还注意从年轻教师中,发现和选拔那些工作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有较强进取心的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三梯队。通过与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结对拜师”等形式,利用诊断课、研讨课、优质课等手段,帮助他们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零距离感受名校、名师的教学氛围,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到青岛、济南、上海等名校蹲点学习,多次邀请省、市、县的有关专家到校讲学,让全体教师有机会与真正的大家、名师进行交流。目前,我校已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级教学能手13名、县级教学能手43名。
(4)“课堂比武”,搭建教学大舞台
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抓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出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该活动集“备、说、讲、评”于一体,把整个学科组“捆绑” 在一起,变过去的教师单兵作战,为学科组合作下的团队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活动准备阶段: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围绕课题,确定目标、选择教法、设计过程、制作课件,分工合作,集大家智慧,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活动分工阶段:在正式比赛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团队的讲课、说课和评课教师各一名。
活动展示阶段:各团队依据抽签决定的教师依次进行说课→讲课→评课,从设计理念到实践操作,由剖析反思再到总结提升,全面而透彻地展示本教研团队对这节课的研讨成果。
活动中相关学科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学校组成评委团,对每个教研团队从说课、讲课、评课、团队协作精神四个方面分别打分,综合评定。所得成绩既要记入该教研组所有教师本学期的个人课堂教学成绩,还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教后说、以说促备”。在学期末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从本学期所有课时中随机抽取一课时,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将说课内容和备课簿上当初的教案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评比。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教”而“备”。
(5)推门听课,指导督促重激励
我们实行教干包年级制度,让全体教干直接加入到老师们的合作团队之中,进一步加大了教干深入课堂、参与教学、研讨教改的力度,要求全体教干每周深入课堂听评课不得少于两节,每星期结束后必须将听课记录统一交校长办公室检查登记,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点从“会议室”推进到“教室”,让全体教干随时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情况,注重指导、督促与激励,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的制度、完善的管理、灵活创新的教研、“捆绑式”的合作团队,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最近三年,我校有9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6人在市级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执教市级公开课10人,县级公开课24人。
2、“双主双序”,课题带动谋新篇
科研,是一所学校成为名校的灵魂所在。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则是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落实团队式发展的主要体现。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目前已被确定为临沂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基于“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自成长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发展规律,做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密切结合、协调互动,就能构建起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真正借助此项课题研究,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和谐发展,我们组建了强大的合作团队,并于今年3月21日进行开题,全县课题负责人观摩了我校《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课题研究的开题现场。
从2002至今,我校共计进行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活动45项,其中有35项课题顺利通过上级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有6位教师获省教科研成果奖,8位教师获县级教科研成果奖。现有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正在研究。
三、实施高标准的常规管理
坚持人本思想,追求常规管理的高标准、精细化,谋求教学管理的高效益是我们管理的重要目标。
1、进行人文化管理
我们深知,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因此,我校提出创建“尊重他人、完善自我、与时俱进、顽强拼搏”的校风,让每一个人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努力创建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管理体系。在全体老师中树立创优争先、敢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终身学习、志存高远的进取意识,激励全体教师同甘苦,共负责,全面释放组织成员的潜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2、不断创新管理
只有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使学校管理高效运行。我们根据实际,创新并实行了以下举措:
班主任选聘制。从08年开始,我们的班主任不再按惯例由本班语、数教师共同承担,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从全校的所有教师中进行选聘。通过自愿报名和学校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将一批热爱学生、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高的优秀教师选聘到班主任岗位上,并且提高班主任待遇,让班主任成为教师愿意干的岗位。
班级量化共享制。我们依据《办学规范》“一岗双责”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了“任课教师分享班级量化结果”的评价方案,把各班级的期末量化结果折算到该班级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个人量化评估之中,同时将该班级各科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计入本班量化评估之中,将班级和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使得班级和学生管理成了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而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独角戏”,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育人意识。
优秀教研组评比制。我们针对学校规模较大、教师数量较多、教导处直接管理难度较大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小学教研组考核办法》,提出了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组的地位,将一些教学、教研活动的组织权、管理权放给学科组,让学科组自行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如针对“蓓蕾读书工程”,各年级学科组分别组织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迎奥运激情演讲”、“课外阅读积累竞赛”、“优美课文朗读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各学科组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与全校统一开展活动相比较,形式更灵活,效果更扎实。每学期,我们都要依据教研组考评结果,分等级确定各组教研经费,并对优秀教研组进行表彰奖励。
3、把管理做精细、做扎实。
管理精细、落实到位决定着管理的效益。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从小事做起,将管理进行到底。
备课必须实用。要求老师们精心备好每一课,在进行阶段常规检查时由检评组长指定具体检查哪一课时,对于这一课时的备课,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指出问题和不足,给予恰当评价。同时,要求每位听课的领导必须在被听老师的课时教案后面签字。一可以促使老师加强听评课的落实,避免抄听课记录。二可以督促上课老师按备课设计上课。
落实候课制度。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首先必须保证40分钟的数量。老师上课之前1分钟必须到教室门前站立等候,一可以给学生提示马上上什么课,学生可以作好准备,二是教师可以作好心理准备。平时由包级教干、值班教干进行检查,由分管校长和教导处进行督查。
课堂督查制度。除规定教干必须完成规定的推门听课任务外,值周校长进行“走班”听课,即在班级听课时间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多分钟,尽可能多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督促教师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诊断制度。尽管课改已进行多年,但课堂教学仍很难尽如人意,如有的课堂是东施效颦,追求“形似”而丑态百出,明显地力不从心;有的课堂是邯郸学步,新的路子走不下去,老的路子又不敢走;有的课堂只是贴了一个课改的标签,多了些冠冕堂皇,少了些扎实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益,怎么能够落实《办学规范》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们定期对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采取的步骤是:教师自我诊断,本学科教师诊断,学校组织专家组诊断。
从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有效性和学生对评价内容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课堂的分项观察记录,重点分析研究其中哪些活动是有效的、高效的,哪些活动是低效的、无效的。分析后写出诊断报告,诊断后要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当堂达标监测制度。我们提出课堂教学高效益,就是要求教师要当堂训练、当堂达标。为了落实这些要求,听课时,教干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了解教学的效果。
六、实现高素质的学生发展
高品质的育人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教育管理,其落脚点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在对待学生发展上,引导教师和学生将眼光从单纯的学科考试,拓展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学生素质培养的多元化。
1、博学多读厚积文化底蕴
几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蓓蕾读书阅读笔记,包含推荐阅读的书目、每周的阅读记录卡、每周读书一得、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加强学生阅读过程的管理,我们为每位同学建立《阅读档案》,跟踪记录每一名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通过自评、家长评、老师评,调动多方面的教育合力,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有计划的组织“读书汇报会”、“图书交流会”、毕业班学生“图书捐赠会”等活动。我们还发动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宣传“亲子共读”的思想,号召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越来越高。
2、改革作业体现探究学习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开展《小学生探究式作业》研究活动,把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作业中,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生成寓于生动的情景表演与动作操作、亲身体验中,实现了学生作业的“大变脸”。
语文作业“走过四季”记录卡、书法成长记录、课外阅读记录、优美语句袋、好词我来记、奇思妙想做一做等各类型作业。数学作业“有趣的七巧板”,“心灵手巧”“小小设计师”“社会小调查”等作业。这些活泼新颖的新型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我们根据课题实验整理出了几种探究性作业类型:演说交际型、阅读研究型、动手操作型、考察探究型等,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育了探索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
07年3月份,我们地为全县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提供了现场。与会的领导、专家、老师对我校学生作业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3、集思广益开发校本教材 我们以《校韵•乡情》为主题编制的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设计了14个专题,展示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师生们的精彩表现和学校的发展前景,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家乡临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在校本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搜集素材,采访知情人员,设计教材插图,形成书面资料,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了做实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充分挖掘本地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计划以“百家讲坛”的形式,邀请我县书法、剪纸、文明礼仪、安全避险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全体师生作相关内容的讲座,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技能,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讲坛第一期邀请了我县书法界颇有影响王方昌老师,为全体师生作书法讲座,探索了一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4、搭建平台尽展学生风采
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既要有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也需要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此,我们组织专人对学校旧的宣传栏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将其定位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宣传优秀的展台,创造激情的擂台,共同成长的平台。主要张贴和介绍学生的优秀书法、习作、绘画作品,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等。同时把内容的设计和布置完全交给班级和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文体艺术活动,如:“春之声”“秋之韵”歌咏比赛,庆“六一”、庆“元旦”、庆祝教师节等文艺汇演,美术画展、书法展览,举办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七巧板、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等科普类比赛,举办运动会、小型体育项目竞赛等体育类比赛活动。这些活动有计划地穿插在学的各个阶段,与教学活动相互配合,有条不紊,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校自编自演的、歌颂家乡的情景剧《苍源河——我的家》,在县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各界好评。
据统计,最近两年获国家级奖的有9项、省级10项、市级68项。有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奥赛、电脑作品、机器人比赛奖项或小提琴、古筝、钢琴、二胡、笛子、舞蹈、绘画等考级证书,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小学生特长比赛团体第一名。电脑作品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一等奖、机器人竞赛获省二等奖,机器人足球、灭火两个项目的市级第一名和第二名、二胡演奏获“山东省首届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乒乓球大赛获得省少年组第六名。
虽然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先进单位相比,还有许多差距。我们将继续秉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为指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把学校建成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实现临沭县实验小学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
2008年10月28日
第四篇:继续教育纪录片解说词
达依乡中心小学小继教纪录片解说词
一、学校简介
达依乡中心小学距赫章县城12公里,坐落于达依乡磨石村。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一块育人宝地。本学期,我校共有学生313人,6个教学班,有教师21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占教师总数的52.38%,专科学历10人,占教师总数的47.62%,按照国家规定,教师学历全部达到规定标准。
我校“十二•五”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遵照《赫章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创造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保障机制
2011年,我校根据赫章县教育局文件《赫教发【2011】34号》文件精神、《赫章县“十二五”(2011—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专人分管和负责办公室业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制定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工作方向,定期召开继续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了团结、拼搏、务实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集体。
在制度建设上,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引入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根据分级管理、分层实施的原则,制订完善了一系列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另外,我校每年投入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逐年递增,有力地保障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坚持“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思想,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年来,我校围绕县教育局和乡教管中心的工作安排,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小学新课程标准》、《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等为教材,安排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每科的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要求他们写出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笔记。同时我校根据教师实际,有计划的选派各科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教师们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有了显著提高,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师德师风有了很大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
四、取得的成果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累累硕果。五年来,我校先后荣获:
。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
篇,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列。继续教育的成果,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
五年来,我校继续教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提高全校教师综合素质,推进达依乡中心小学教育不断向前进步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人民大学纪录片解说词
片名: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创立八十周年纪录片 主题:引发教育工作者思考,推广普适性的教育理念。片长:每集30分钟,共5集 影片规格:4K 高清(4096*2160)
拍摄方式:参考电影构图,讲究光影运用。运用升降、摇臂、轨道、灯光等特殊拍摄器材,达到画面最佳效果,使画面充满质感。影片配音:选用具有人文特质、充满亲和力、厚重深远而又激昂的男性,体现学校内涵,展示学校形象。
受众群:关注教育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掌握话语权的主流社会精英。节目定位:以回顾学校八十年发展历程为主线,用翔实的史料真实还原校区八十年发展历程。通过此片进一步凝聚学校师生力量,激发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为学校八十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整体结构:整部纪录片分为明暗两条线并行,先“起”后“接”,相辅相成相呼应。明线:全面展示学校历史沿革、发展进程、成就现状、未来的思考。暗线: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变迁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历程为大背景。该专题片包含的内容基于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历史人文、发展历程、社会影响、社会荣誉、团队建设、教改探索、模式创新、未来展望等都囊括入内。
纪录片风格:风格上直白、平实、不矫饰,同时,尽量展现矛盾和冲突,要生动、具有雄厚的思辨色彩、具有思想张力和思想高度,能够激发受众思考。从而把学校理念、探索、成就和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分集: 每集片头解说词 八十年的耕耘求索 八十年的与时俱进 八十年我们播种希望 八十年我们风雨兼程 重温光辉的风月 感受创业的激情 解读理性的睿智 唱响发展的强音 第一集:人文篇
本集是纪录片的开端,讲述中国人民大学是如何成立的?他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上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7年12月16日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以人物访谈、历史回顾等手法,再现学校当年的历史人文及辉煌成就。第二集:探索篇
中国人民大学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本部分是专题片重点展现的内容,讲述学校近年来的勇于探索、率先实践。学校如今一流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不是靠 “跂足而望”得来的,而是借助于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而来,借助于探索实践而来,借助于不断思考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研究以新思想、新理论、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育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来的。第三集:辉煌篇
本篇是上篇内容的自然延伸,呈现学校的荣誉奖章。特别是该学校很多项目在多次获得殊荣,为社会贡献了一种“体教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把学校价值放到如何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上去考量。第四集:前瞻篇
中国的教育思想家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学校每一次变化起伏都有时代背景,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也即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也是一种实践,学校一直积极致力于探索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第五集:未来愿景
前四集的回顾加升华,在思考探索篇的基础上进行镜头切换,画面内涵和音效与引子部分相呼应,强化整片的力度,把整部片子推向高潮,充分表现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永葆前进动力的风采。从而把学校的形象进一步予以提升,描绘出学校的发展蓝图和美好明天。最后再次出现中国人民大学的Logo和学校宣传语,加深观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