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笃实力行——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有感
坚守信念,笃实力行
——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有感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捧一本书籍微微浸润,书页在指尖翻转,书香在鼻尖萦绕,书魂让心灵一次次的涤荡。有幸在暑假这段闲暇时光中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它像一首恬淡的抒情曲,在柔和的节奏中流露出对教育的忧思,又似一首悠扬的奏鸣曲,在舒缓的节奏中诉说着对教育的深情,更是一首激扬的奋进曲,在热烈的节奏中饱含着对教育的热爱。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叙述着一个个真实、平凡却又生动、感人的故事,引我回味,让我深思。书中有很多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专注于热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课上,一个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眼里噙着泪。为了让这个女孩有一次成功的实验,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老师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太专注,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发觉……我非常感动于事后雷夫老师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用教师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我们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雷夫老师也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丽莎是雷夫老师班中学习基础很差的一名学生,有一天交作业时丽莎没有找到她的作业。雷夫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声地,带着微笑对她说“我相信你已经把作业做好了。”并借此机会让诉丽莎认识到不应乱放东西,让丽莎找两名好朋友帮她整理资料夹。他的这种做法“让原本会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再接下来的一整年里,丽莎再也不曾忘记带作业。”这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信任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人与人只有彼此信任了,才可能相处融洽。教师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给学生看,雷夫老师就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恐惧从课堂中赶走,做到了公正而又通情达理。
这不得不让我深思,为什么雷夫会这样的坚守,为什么雷夫会不辞辛劳而无怨无悔?是单纯的爱吗?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吗?思索良久,我觉得是信念,是对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的不断追求才让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在教育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土地上而无怨无悔!信念是什么?从古到今,多少伟人向我们诉说了它的意义:“信念是牺牲,是永恒的坚持!”尝遍百草的李时珍在田野里执着的回答。“信念是勇气,是与困难搏斗的坚强毅力!”简爱在荒芜人烟的沼泽地上说。“信念是永不放弃,是执着的追求!”爱迪生在实验室里用行动做了回答。信念是人生一路坚守的灯塔,将我们引入风雨的旅途,却能步入成功的彼岸。信念也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而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
既然如此,选择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就该笃实力行。出了为了坚守而选择出走外,我们该如何笃实力行自己的教育信念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呢?我认为可通过过竭尽师责,恪守本职;倾注师爱,温暖童心;锤炼师能,丰实底蕴这三个方面入手。
竭尽师责,恪守本职。教师的责任即为教育大计,本职即为教学。因此应该把自己的教育信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把自己的教育信念传递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把握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了教育信念传递的桥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教育家指出:要上一堂课就必须“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语言清晰,组织得好”。教师在课堂教学桑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要使教学内容为孩子所接受,并能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艺术的运用教学语言,并认真分析课中的优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处了着眼于自己的课堂,还可放眼他人课堂通过听课的方式提升自己。方旭老师在《“听课”乱象小议》中提出:听课就要把握好听课、看课、思课的三个环节,应讲究技巧,学会“去粗存精”,摘要而录。见贤思齐,以人为鉴,朱松德老师在《欣赏他人提升自己》中也指出:他人之石,可以攻玉;写尽八缸水,博取百家长;欣赏他人,及时交流,分享智慧,在听课的同时感受课堂教育这门“遗憾的艺术”,并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及时改进。
倾注师爱,温暖童心。师爱无痕,似飘飘拂过却从不炫耀的美丽天使,虽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却牵动了我们的万缕情丝,随风飘扬。师爱如风,无形却永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你可曾用心去吹拂过这无声的清风?只要孩子体会到师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但我们的爱要如拂面的春风,让孩子感觉到无边的温馨;如贵如油的春雨,让孩子尽情吮吸成长;亦如是初升的太阳,让孩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书中“教育有悔”及“给尖酸刻薄的老师提个醒”这两个篇章作为反面教材,时时敲击着我,时时警醒着我。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是孩子纯洁心灵的准绳,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以爱的名义实行粗暴式的打骂或者讽刺式的教育,更不能以爱的名义过分的溺爱包容。孩子纯净、透明的心涤荡着我们,也引领着我们,让我们用春风沐雨式的师爱问候着孩子,温暖着孩子,让那些纯净的心灵绽放出绚烂之花。
锤炼师能,丰实底蕴。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师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需要锤炼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时代,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我以为师能的锤炼除了上好日常的教学活动外,还需通过阅读来丰富内涵。阅读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像、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它可以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可以让教师更富有教育的智慧,可以让教师更具人格魅力;让人生更加丰满充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教育就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为信念去投身辛苦的、繁琐的教育工作,是幸福的,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坚守信念,笃实力行!
第二篇:读《奇迹学校》有感
读《奇迹学校》有感
(一):奇迹的背后
本书是黛博拉肯尼写的一部回忆录。黛博拉博士在书中分享了她发展十年的教育新见:改变工作环境、创造极具影响力的教学文化。她还与读者分享了如何吸引有才能的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迈向学习殿堂的巅峰;如何创造出不仅家长满意,连老师也会爱上的神奇校园。因为她的教育志业被欧普拉誉为美国教育先驱。她善用企管大师彼得杜拉克的卓越观点,创造出了师生双赢的框架,带领不被看好的哈莱姆区小孩,突破万难、登上了学习的顶峰。她一路走来传递给社会正能量,《时尚先生》封她为全美杰出人士,她创办的学校,震撼了全美教育界,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称该校为“全国杰出典范”,美国总统亲赴她的学校后,呼吁全美学校都应以之为楷模。阅读本书,你会被黛博拉.肯尼的精神深深折服,你将会像哈莱姆学校的师生一样努力发掘自身潜力,乐于学习,乐于奉献,用自己的生命服务社会。
首先,黛博拉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创造奇迹。捧读《奇迹学校》,掩卷深思,黛博拉之所以成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感动。她从自己曾经的笔记——“当一个人坚定信念要做一件事时,天意也会为之所动。为了帮助这个人实现他的目标,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从他下定决心开始,会发生各种事件。他会出乎意料地遭遇一些事,遇到一些人,并且得到物质上的帮助,一切对他都是有利的,尽管没有人想过这些事情会发生。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就动手去做吧!勇敢的心会让你得到才能、力量和魔力。”她有着执着的信念!
她懂得痛苦的时候帮助别人是治病的良药!在她的丈夫去世的时候她这样写道:“那一瞬间,地球停止了转动,我们的房子也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乔尔去世好几个月尽管每个人都不断地安慰她“时间会治愈一切痛苦”,但她始终走不出自身的痛苦。弗兰克《活出意义来》书中的这段话开解了她:“我们需要停止追问人生的意义,而把自己想象成被人生追问的人。要让绝望的人明白,我们想从人生中获得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我们的期待。”于是,她用耐克广告词激励自己:想做就做,只管向前,不要回头。勇敢的心会让你得到才能、力量和魔力。黛博拉一直在探寻的人生的意义,答案原来就是用我的生命去服务于他人。在办学校之初,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当感到绝望与崩溃时,她知道那样会更糟,再大的困难,她都没有放弃的念头。所以很快进行自我调节。并用行动重新争取着。利用身边可用资源,抓住了每个机会努力着。永远不放弃,所以奇迹出现在了最后一刻。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干什么?所以她的梦想有了着地的土壤,所以就顺其自然的开花结果了。她怀着悲悯的教育情怀去做事,把平凡的事做出了奇迹!
柔软的心创造奇迹
教育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向学生传达信息,而不是把思想强加给学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应该只是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体系内有自己的创新。黛博拉?肯尼认为:我们不应该只顾着开发理想的学校模式,简单地让老师们把这种模式当成产品去复制,而应该专门为老师设计学校,设计出可以让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的学校。她却用一颗坚毅而炽热的心和无数平凡的举动,成为一名伟大的校长。她受星巴克的启发,购买了一些小黑板放在学校门口,每天在上面写上欢迎的话,每日一词和每周一句;她用经典老书装饰布告栏为师生营造一种温暖、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把学校刺耳的铃声变成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和其他作曲家的古典音乐;开学第一天,为每位老师的桌面上放上花束,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开学的时候,为每名学生祈祷,为每一个孩子写下不同的祈祷话语;开学第一天,订购了一些牛角面包慰劳老师……在她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她与学校员工共同创造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学文化,把学校创造成家长满意,教师、学生热爱的神奇校园。品格教育更是出色,校园内欺凌事件为零。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与品质,它需要教师的谨慎安排和精心设计。在素质教育的陪伴下,我们的新教育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要是我们的校长,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善待师生,用柔软的心对待教育,奇迹也会发生在我们身旁。每朵绽放的花瓣,都要经历刻骨铭心的等待!深深折服黛博拉的人格魅力,她用自己的智慧感染师生,把校园营造成温馨可爱的幸福的家园,师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沐浴身心,灵魂自身都会得到润染和净化。“有才干的人可以推动成果、进行创新并克服障碍;一群有才干的人联合起来则可以实现理想,甚至实现最有挑战性的目标。”这就是哈莱姆乡村学校的成功之道。黛博拉的虚心好学,坚持不懈是她克服困难的基础。她善于发现优秀教师,组成优秀团队,并发挥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只要管理好员工和文化,一切便水到渠成。要建立一种团队文化,首先应该了解每个人都对什么比较有热情,然后给每个人表现的机会。就这样,在黛博拉爱的办学理念下,她和她的教师团队创造了学校的奇迹!她深知:教师是人类的中心,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可以塑造人生,也可以改变世界。所以她时时处处尊重教师,把教师当成学校的主人,激发教师自身力量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发挥教师的潜能。在人人是主人的校园里,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我尤其感动黛博拉以下的话语:“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赶在特许获批之前,修改了学校章程的各个方面。我在每个问题和回答的内容上加上”大概、也许、草稿、初步“ 之类的词。如果说我要保护以后将在我学校执教的老师,那我做到了。那些官员可以浪费我的时间,但我绝不让他们浪费我的老师的时间!”黛博拉把教师放在了很高的地位。有这样的校长做撑天柱,你说教师的心思不在课堂,还会在哪里?
《奇迹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如果你想要这个世界有所改变,那么请先让自己改变。
“学生是我们的天使,我们要悉心养育这些天使。从对学生的、语气、语言,到整个教育方法,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个学生。学校应该采用防患于未然的策略来教会学生守纪律,而不是惩罚制度许多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来创造这些制度和惯例,之后每年又花大量时间来改进它们。”这样做老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容易参与进来。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也让我大为赞赏。如今的孩子,规则意识很差。一味的追求自由,而没有规则的遵守,自由便无从谈起。最为可爱的是,这样的严格,是因为老师爱学生。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信息,在开学第一天,就传递给了全校的学生。黛博拉,每天走进学生中间,遇到学生违反规则时,不是一味的惩罚,也不是一味的宽容,而是和他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规则的意义和约束性。在事实面前引导教育孩子,直面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除了讲究素质以外,还黛博拉采取了教学质量问责制。她秉承着教育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向学生传达信息,而不是把思想强加给学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应该只是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体系内有自己的创新。只有素质和教学质量双双丰收的学校,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黛博拉的人格魅力下,她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就了哈莱姆乡村学校的奇迹。《福布斯杂志》盛赞她“为美国全民义务教育设立黄金准则”.最后深深陶醉黛博拉的一句话:我一直在探寻的人生的意义,答案原来就是用我的生命去服务于他人。捧读《奇迹学校》,感悟当下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用黛博拉的育人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用我们的生命去服务我们的职业,践行我们的使命。
初读《奇迹学校》有感
(二)王民菊
《奇迹学校》这本书,还没完全看完,不是因为不想看,而是因为太喜欢了。对于自己很喜欢的书,只是粗略浏览是不够的,我想精读它,看得慢一点,细一点,边看边品味。
初读这本书,它的大体内容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也令我深有感触。
其一、《奇迹学校》里,充盈着幸福和快乐。
教师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奇迹学校》里的教师们,他们没有成为许多学校里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具有自主、自由的权利。“那些总是被告诉该怎么做的劳动者的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由于没有自主权,他们还会变得被动、冷漠。-----我们应当停止对老师工作的限制,把他们提升到正确的位置---作为脑力劳动者看待。”学生不是机器,教育是复杂的,正因为教师有了自主权,才对这项复杂的工作充满了主动性和创造力。
学生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在《奇迹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学习,这种状态就好像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完全沉浸在比赛中、一位认真的音乐家彻底陶醉在音乐中。在这里,学生们渴望读到深刻的书、完成复杂的数学等式,他们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在这里,没有看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毅力和坚持,我们看到的是爱好,是追求。如此沉浸和陶醉,学习怎能不是幸福和快乐的?
其二、《奇迹学校》之所以成为奇迹,源于爱与支持。
对教师的爱与支持。“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就动手去做吧!勇敢的心会让你得到才能、力量和魔力”“不论是在非正式场合还是正式的意见反馈会上,我们总是会问老师们,学校怎样可以让你们开心?大部分老师很感谢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只要他们提出意见,我们就尽力去做到。老师们都明白我们真的很在乎他们。”
对学生的爱与支持。“八年后,当你们都进入大学,你们会回想起这一天,它是你们人生中重要旅程开始的一天。我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是因为爱你们、支持你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从对学生的希冀、语气、语言,到整个教育方法,我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个学生。”
爱是能够传递的,也是会互相感染的,每一位教师能感受到校长及领导者对自己的爱,每一位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爱和支持,在一个这样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又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不快乐呢?又怎会不喜欢学校和学习呢?
其三、《奇迹学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是什么?是不但能够传递给学生许多知识、求知欲,还有关怀他人的愿望。一个能够主动求知、喜欢阅读、关怀他人的人,一定能够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正如梅尔老师那样——“梅尔老师依然影响着我的人生,这充分证明一位老师可以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老师可以塑造人生,也可以改变世界。”
以情感呼唤情感,以心灵塑造心灵,这就是《奇迹学校》。
作者 简介
王民菊,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叙事者成员。自2011年起开始撰写教育博客,2012年文章开始见于报纸刊物,至今共发表论文、随笔20多篇。多次获兰山区优秀教师,兰山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兰山区优秀教学成绩奖。
读《奇迹学校》有感
(三):是奇迹,也是必然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年轻的黛博拉肯尼在挚爱的丈夫得癌症去世后,毅然决定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追求更大更广的梦想 ―― 投身教育。她创办的学校震撼了全美教育界,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称该校为 “ 全国杰出典范 ” ,美国总统亲赴她的学校后,呼吁全美学校都应以之为楷模。
她学校的入学新生,程度都比一般学生落后很多。但在短短几年内,他们进步神速,名列纽约州榜首。品格教育更是出色,校园内欺凌事件为零。
黛博拉肯尼本人也因为她的教育志业被欧普拉誉为美国教育先驱。她善用企管大师彼得杜拉克的卓越观点,创造出了师生双赢的框架,带领不被看好的哈莱姆区小孩,突破万难、登上了学习的顶峰。
这也可以说是发展的必然:
因为黛博拉肯尼坚持为孩子们创办学校。在她的学校,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学习,这种状态就好像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完全沉浸于比赛中、一位认真的音乐家彻底陶醉在音乐中。在这里,学生们渴望读到深刻的书、完成复杂的数学等式,他们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因为黛博拉肯尼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她相信,老师们是优秀的脑力劳动者,而脑力劳动者只需要管理者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自主权,就会产生生产力,可是现在却被当成体力劳动者一样对待。我们应当停止对老师工作的限制,把他们提升到正确的位置 ―― 作为脑力劳动者来对待。
现在的教育者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我们国家往往是这样,越是强调什么,越是缺失什么。现在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表明现在教育者的眼中已经眼中缺失学生了;现在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表明现在教师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了。实际上,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学生和教师都已经沦为工具,变成少数人谋取政治资本或者是达成某些愿望的工具。教育的功利化色彩非常严重。
黛博拉肯尼的成功在于关注了人本人,让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理念和行动怎么能不产生奇迹呢?正如她所说的: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就动手去做吧!勇敢的心会让你得到才能、力量和魔力。
第三篇: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有感[范文]
教育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后感 育英学校小学部李鹏作者: 雷夫*艾斯奎斯卞娜娜译
首先,拿到这本书,我看了一下包装很精美,那么多不同肤色的小天使们围坐在个大胡子老师身旁。雷夫*艾斯奎斯—全美最佳老师的爱心与智慧,有总统、女王的感动推荐,还有中国各大权威的认可,有无数光环辟护让我的头向后90度的仰视。我一直认为中西方的教育好像存在差异,但这本书同时得到了所有能得到的,这本书可见一斑。可是他是体育老师么?他运动能力怎么样?学生是否喜欢的是他的体育教学?他对于我的教学是否有帮助?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去寻找读这书用途、意义便是我读书时所抱有的心态。
翻看着目录,还真有关于体育的,首先这个令人仰视的大胡子在体育教学上也是确立教学目标。他也是遵循“目标”是所有教学的关键成分,保证学生的运动量;让学生清楚体育基本原则和练习的重要性;随时随地展示优异的运动成果;明白团队合作的价值;使学生从体育活动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时间生活领域中去。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原来他也是现实存在的人,不完全是神。在刚刚工作的时候,课上就是把讲台转移在室外继续折磨着学生。我师父杨一群老师提示我课上的运动量是基础,没有运动负荷的保障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空谈。学生不去实践怎么可能掌握?就像刘翔不经历无数次的重复那短短的110米,像学生经历无数次的测验大考小考这些都是平时实践的检验。让孩子在体育课,足球课上去动起来,小胖子们还会多么?有了基础的保障,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学一些技巧有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刘主任给予我课的一些针对性建议。寻找焦点:“乐趣”、“热情”、“引人入胜”像读书一样,像做所有事情一样。因为人不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但是怎么让学生喜欢去做呢?现在的教育大都以成绩论高低,然而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与赞扬,所以往往喜欢学习的都是成绩好的孩子。而体育课也都是身体条件较优秀孩子的天下,出现了其他方面优秀而体育比较怠慢的情况。我觉得他们是失去了他们原有的那些鼓励与他们喜欢的一些光环。怎么让更多的人参与呢?飞人刘翔只有一个,每届比赛冠军只有一个,足球决赛要有22人在场上争夺一个冠军,可是获得冠军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至少是队员和教练组近三十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甚至是上亿人的支持!胜利不是靠一支队伍的前锋进球多就能保证球队获胜,进球多,失球少是每只球队追求攻守平衡的基础。攻守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前锋线的把握机会创造得分;中场队员的抢断并组织有效的进攻;后卫线破坏对方进攻扭转句式的保障;守门员给与全队信心的基础。每个环节娴熟默契的配使对手无懈可击,胜利变唾手可得。我想说,正是每个人有着各自的场上不同位置任务和目标的支持,使自己胜任自己擅长并能出色完
成的自己的角色。让孩子发现运动的有点之一—跟自己以往的表现相比。并记录孩子的进步,及时提出表扬,这样有助于孩子设定目标和目的,而这两样东西对他们的每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帮助找到他们自己的角色,找到更适合满足他们自己的目标,使他们都能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找到体育带来的激情,让他们爱不释手的爱上体育。这也需要大人们的引导,我们不见得比他们聪明,可是我们知道的暂时比他们多,因为我们年龄比他们大。因为中国有句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他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我们每天与天使生活,我们在走出校门后,又步入学校的殿堂,这是个伟大的令人羡慕的命运。首先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用爱去交流,没有责怪的去做每一件事。《56号教室的奇迹》首先介绍它的不寻常正是因为他缺乏了某样东西——孩子不会感到害怕。谁有能够父母之爱呢?只有家的感觉才会让孩子们感到温馨、快乐、幸福。我们要孩子们感到我们是朋友,我们会勤勉,给与他们需要的关怀,而不是令孩子恐惧的命令式的说教。孩子们需要的是鼓励,信任!本书第九章艺术爱好者,第十五章不过是摇滚乐而(但是我喜欢)给我的感触颇深,如果是我我能做得那么出色,那么自然么?这真是因为爱,一种真挚的爱。让孩子切身体会到了,让孩子无时无刻沉浸在快乐幸福的海洋里。以至于圣诞节会有100多个学生主动来帮忙,我想他们不是谁下达的命令,而是他们喜欢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喜欢体会、分享、传递这份爱!记得我实习的时候师父告诉我一句话,做老师你要有思想准备,因为你会因为这份工作失去你很多东西,最后可能你会抱怨当初的选择,那时候你将一无所有。我说您不是很快乐么?“看你上课神采奕奕的呀?”我反问道。“呵呵,因为在大街上不论是你第一届带的学生已经30多岁,还是现在的你刚刚接手10几岁的孩子,叫你一声老师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全世界的人都会为我行注目礼一样!”这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激励。
每个天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是艺术天才,有的是体育天才,有的是音乐,有的写作,有的是经济巨匠,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不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音乐陈燕老师聊天时跟我说过他们音乐训练的孩子要参加其他活动。我当时想她是怎么劝孩子不要去的呢?可是陈老师却说:“恩,去吧孩子,你是那么出色!练完了有时间复习下咱们学的,几分钟就可以,因为你很出色的!”她说爱他就让他做他喜欢的事!相信这份爱会传递下去,相信彼此都享受这份爱。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爱需要专注、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爱!他们的孩子是幸福的,幸运的。他们有的我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拥有呢?
第四篇: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有感
**
初次看到这本书作者的简介,我对雷夫.艾斯奎斯这位全美唯一获得总统颁发“国家艺术奖章”以及受四任总统召见的老师,内心油然升起强烈的崇拜感,但这间大洋彼岸的教室和雷夫老师口中可爱的小天才们却让我难免产生些许距离感。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背景,甚至整本书都是以一场棒球赛为主线穿插教学观念,对我来说作用会多大呢?我满心疑问。
读过后不难发现,不得不承认我们与美国在学习科目上、学习侧重点上是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存在差异。但我的疑问也在很一定程度上也迎刃而解,文化是自己的也是世界的,教学方式各有不同但对孩子的成长上却也是相通的。就像第六局——教学生不要自私这一章节,面对“自私”这种可以全人类都拥有的可以理解又常常令人失望的弊病,雷夫老师的理解很深刻又贴合实际。
首先,在雷夫老师笔下自私的形式很多,一般意义上是提出的要求超出合理范围,这样的学生往往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识不到自己并不是全宇宙的中心,除自己外周遭还有其他有同样需要的人。这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过,多发生在二至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能够懂得谦让和宽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家境的优渥,越来越多孩子会因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阻碍了其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从而还处于唯我独尊的自私阶段,这不得不成为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和指导的地方。就像雷夫老师所说:利己主义的孩子通常会长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利他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特性,愈早去教导愈好。
另外,自私的形式还有不少,但这种行为通常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比如虚荣心,人们往往想尽办法出风头霸占荣誉而忽略去实实在在地完成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利己的目的帮助别人这种自私式仁慈也不罕见,当然还有更明显的如自私导致的卑鄙行为等。
在当今社会,利己主义的风气似乎愈演愈烈,公交让座问题、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轻生者跳河救不救的问题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来如此黑白分明的正误问题现在变得不再清晰难以判断。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子本来纯净的内心会变成什么样呢?家长还像以前一样用真善美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想必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墨子说过:“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那么重要,我们老师又要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呢?
雷夫老师建议老师和家长花时间让孩子明白他们不是宇宙的中心,对我敲响了一个警钟,因为有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往往会傲气娇气,比较自我,不爱帮助别人。对他们高标准严格要求是必要的,让他们明白世界上能者太多,时刻保持谦虚的姿态,把自己的成功尽量分享给别人带动别的同学成绩提高才是一个优秀的不断进步的学生。
雷夫老师为帮助学生克服自私倾向使班里没有角色的绝大部分学生看小部分学生排练戏剧,锻炼专注力和服务他人心胸宽阔的良好品格,让孩子花时间去看其他人在达到完美之前的对、错与努力,分享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如果孩子们欣然接受了别人的进步,也能自觉帮助别人克服困难,那么他们内心是宽广的,一定不是自私的。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也是受欢迎的,相对顺畅的。对比我的课堂,这样的集体活动时我就缺少类似的训练,比如听与说的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也是奉献自己时间、收获别人见解的好品质。时常锻炼学生全身心投入倾听别人的语言表达,在别人身上强化自我已知的同时锻炼的更是一种专注力和无私的品质。
最后,雷夫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每晚花几分钟时间,孩子必须停下来思考在世界上多有的人。我们教育自己的学生时,总把学生当孩子看,认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总结,什么是反思,什么是梳理。孩子们缺少像书中“赞美”游戏类似的训练,日复一日的往前赶路,缺少古训中“吾日三思吾身”的反省提高,才显得成长缓慢。“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除此之外,每天都能在真诚赞美别人中度过,这不但培养学生宽广的心胸不自私自利,还能收获友谊与快乐,真正做到超越自己,发现心灵的平静。
学校是片净土,孩子们都是最洁白的花骨朵,我们要做到的是使他们含苞待放的那一刻,不求浓香艳丽,却依然纯净如莲,拥有沉稳的内心,以卓淤泥而不染之姿踏入社会并点染世界。
第五篇: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童年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事情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亚拉巴马州。海伦出生时只有9个月,因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听力丧失。
小海伦7岁的时,父母替她请来一位叫沙莉文的老师。她发现海伦身上蕴藏着对生活的强烈的追求,她决定把海伦培养成有用的人。沙莉文先教她拼单词。她高兴极了,每天在桌上,床上,地板上,墙上有手数孔。因长期磨擦手出了不少血,不久海伦又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每天桌上和地上都留下了一大堆她写的纸片。
然后沙莉文小姐又教她说话和用手指耳朵听话。最后她成了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我觉得海伦'凯勒是个残疾人,却以坚强的毅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最后成一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