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5篇

时间:2019-05-12 06:5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

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

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

---卢龙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为此,卢龙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强力推进。经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2亿多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千年古县结下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一、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标准谋划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卢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殷商时期为孤竹国都,迄今已有3600年历史。明清时期为永平府治所,最为鼎盛,被誉为“京东第一府”。历史上曾留下夷齐让国、老马识途、李广射虎、徐达修筑长城等经典故事。近年来,又先后被评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千年古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华诗词之乡”“河北民间秧歌文化艺术之乡”“河北民间诗词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殊荣。卢龙县委、县政府依托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真正当作一件大 1 事来抓,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卢龙”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卢龙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五个结合、五个增强”(即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文化推动力;把文化建设与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相结合,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增强文化生命力;把文化建设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增强文化和谐力;把文化建设与弘扬卢龙精神、打造仁义之乡相结合,增强文化引领力)的发展思路,为谋划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此,结合县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又先后制定了《卢龙县关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卢龙县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卢龙县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后续规划》、《卢龙县公共文化示范区生态涵养规划》、《卢龙县公共文化示范区2016-2018年建设规划》,从软硬件等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详细建设规划和工作安排。

二、围绕总体目标,拓展筹资渠道,重点做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本保障。作为省级财政困难县,卢龙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文明生态村创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乡镇综合文化 2 站建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等项工作巧妙结合,并将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列入每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多元化投资。在县城区先后谋划建成了县城数字影院、县体育场馆、县文化艺术中心、县规划展馆、孤竹文化公园、教场河带状公园、青龙河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12个乡镇分别建立健全了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和规定,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音响、乐器等设施和器材;在村级先后建成548个村民活动室和新农村书屋、200多个高标准休闲文化广场,分期分批购臵音响、锣、鼓、镲、秧歌服等文体活动器材和服装道具,满足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同时,县城实现了数字电视全覆盖,54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建立了24支电影放映队伍,确保每村每月至少都能看到一场露天电影。工作中,因为建设标准高,木井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和河北省百佳综合文化站,木井镇邸柏各庄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被评为国家基层服务点。

三、培树文化人才,创作文艺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人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抓住这一关键因素,卢龙在全县广泛培育和建立群众性基层文化队伍,通过提供辅导培训、搭建演出展示平台、争取服装设备等先后培育和扶持发展诗社、3 书画社、舞蹈队、秧歌队等一批有规模的优秀文艺团队234个、民间文化能人175人,建立群众文艺辅导基地26个,葫芦烙画、高跷秧等传习基地16个,组建了50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同时,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奖扶力度,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了“卢龙县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卢龙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仅民间诗人就先后在《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等发行了数以千计的诗词作品;原创的《傩风》《美美生活好滋味》《桃林放歌》《快乐的烟袋》《难忘北山》等歌舞节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大奖;县作协副主席魏笑宇先后创作了以现代军事体裁为主的《刀锋所向》《红色猎人》等多篇小说,其编剧的《特警力量》在湖南卫视、贵州卫视热播,并在2015年4-5月播出期间取得同时段全国卫视收视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国孤竹文化》《京东第一府》《东方源》《走进孤竹》等10余套卢龙历史文化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印制出版了孤竹文化画册《夷齐颂》、长篇小说《佛耳山歌》、长篇童话故事《一只角的麋鹿》等书籍。

四、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特色和品牌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卢龙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 4 品牌。先后组建了70人的孤竹文化艺术团并注册成立了“龙之舞”文化艺术演出有限公司和40人的卢龙县首家专业合唱团。艺术团成功复排大型历史歌舞剧《孤竹浩歌》,并入选北戴河暑期演出剧目,成功在碧螺塔酒吧公园推出,获得了中外游客一致好评;合唱团录制的《黄河大合唱》成功登陆央视网播出。艺术团还先后参加了“两岸三地”电影节开幕式、“唱响唐山”巨星演唱会、“爱在乡村”、“过年七天乐”等国内有影响的大型演出活动。同时,挂牌成立了“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中国孤竹文化研讨会”、“中国〃孤竹国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孤竹诗词”书法展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此,卢龙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开展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爱在乡村”系列公益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过年七天乐》等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以“贴近百姓 文化惠民”为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根植沃土 欢乐送基层”“文化惠民 梦圆乡野”、“文化惠民 欢乐城乡”“群众大舞台 才艺秀起来”“五个一批”“广场舞电视大赛”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把文化大戏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更送到 5 了百姓的心坎上。为此,在文化惠民服务中,县文化馆、县广播电视台、县电影放映公司等单位先后获得全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此外,卢龙还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弘扬“卢龙精神”、打造“仁义之乡”相结合,通过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市民”和“文明市民标兵”评选、“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主题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凡人善举〃感动卢龙”典型人物颁奖典礼和《抗洪救灾专题晚会》,社会影响深远。进一步弘扬了卢龙精神和“热情大气、文明诚信、乐于助人”的特质美德,着力营造了勤政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商务环境、文明好客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4月14日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期督导汇报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 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中期工作情况汇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居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完善相关政策,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建设“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集文艺演出、文化交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创建基本概况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项目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建设“休闲文化城市”为城市发展理念,依托三门峡国际文博城而打造的一个集文艺演出、文化交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迄今为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已举办各类演出活动120余场,组织体育赛事240余场,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科普展 等文化展览活动20余次,吸引了来自黄河金三角区域观众300余万人,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借鉴“西湖印象”等水上实景演出模式,借助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文化公园现有水面和音乐喷泉、公园光雕柱灯等既有设施,在水面搭建一个水上浮动舞台,长方形的舞台犹如一艘巨型游艇漂浮在水面,四周开阔,夜间休闲的群众站在东西两侧的桥上及岸边就可观赏节目,非常方便。演出一开始南岸的大型LED屏幕,以及分布于北岸、桥墩、水面的灯光遥相呼应,舞台演出效果美轮美奂,再加上演出富有三门峡文化历史内涵的大型文艺节目,从而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景观基地。

自今年2月份“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项目入选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以来,为把创建工作做好,做扎实。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把让市民享有更多的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经常过问“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创办进度。为争取“印象〃天鹅城”早日正式获得“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称号,同时也为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大餐,进一步提升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各主办单位及早谋划,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版。从今年6月份开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原大舞台〃印象天鹅城”系列演出为 全市人民献上一道高雅、亲民的文化盛宴。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三门峡文化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1、实惠了群众。“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建设三年来,累计有300万人走进文博城,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有些市民说,三门峡现在真好,在自己家门口都能欣赏到国内外顶尖的文化艺术大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许多群众反映,以前想去纳个凉、锻炼个身体却没地方去,现在好了,不仅可以纳凉,还能免费看演出、看比赛,感觉和大城市生活没什么两样。

2、整合了资源。过去因为三门峡城市小,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广大市民中的文艺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想玩却找不到地方,找不到舞台。基地建成后,使这些群体有了阵地,有了靠山,各个阶层的文艺体育爱好者纷纷投入基地活动中,基地组织者顺势利导,把各类社会闲散的文化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乐乐团、合唱团、女子十二乐坊、“春之韵”舞蹈队等8个演出团体,作为文化演出的基本班底;组建了文博艺术学校、戏迷协会、书画院、文博摄影工作室等文化培训组织,对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培训指导,形成了引导全市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3、扩大了影响。基地的建成,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宣传了三门峡,现在,凡是到三门峡人,都要到文博城去看看;凡是看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的人,无不树大母指的。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在观看了演出活动后,都称,想不到三门峡也有交响乐团,想不到你们演出的水平这么高,想不到这里的文化活动搞的这么火。人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凤凰网、《河南日报》、大河网、河南省政府网、河南电台新闻广播网、《三门峡日报》等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先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印象〃天鹅城”演艺文化基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三门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项目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基地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全部以实惠群众为落脚点,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娱乐、自我锻炼为目的,所有参加演出人员全部为群众演员,没有请过任何名星和大腕,没有请过任何商业演出团队,纯粹的群众演给群众看,因为不带任何商业色彩,所以能够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深受群众的喜爱。

2、纯粹的公益性。无论是消夏音乐季,还是消夏足球联赛,无论是广场舞大赛,还是文化才艺比赛,全部都是免费让群众观看。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没有工资,演出器乐都是自己准备。演出舞台的搭建和设施的配备以及必要的演 出组织费用,采取政府投一点、市直单位拿一点、企业赞助点、广告收入一点的方式予以解决,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3、鲜明的地域性。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集文化演艺、体育健身、会议会展、文化交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所,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设的“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也有极强的地域符号,能同时集中开展这么多活动,是其它地区不能具备的。

4、独具的创新性。首先是思路的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在群众,潜力在群众,受众也在群众,各地都在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发展路子,作为一个规模不大、经济不强的三门峡,能够以极大的气魄,让群众尽享发展成果,愉悦精神生活,离不开思路的创新。其次是形式的创新,其它地方的“印象”系列无不是借助名景、名人的影响而塑造的,而三门峡以敢想敢闯敢干的思想,打造微型“印象”版,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就这是在文化发展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5、显著的示范性。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初衷就不仅仅局限于三门峡,而是立足于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打造区域性文化体育中心。三年来,不仅让三门峡的广大市民过足了瘾,而且还吸引了周边陕县、灵宝、洛阳的洛宁、宜阳及山西运城、平陆、临汾和渭南地区的群 众来三门峡观看演出、参与比赛,他们或组织节目、或组建球队相继参加了三门峡大型文艺晚会和足球联赛,为促进三省四市的合作交流起到了示范作用。三门峡辖区内的各县市更是纷纷效仿,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灵宝市组织了“梦想金城”广场文化演出,卢氏县组织了“舞动莘川”演出活动,陕县组织了“美丽陕县”活动,在崤函大地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四)今年项目开展情况

今年主推“印象〃天鹅城”大型公益综合演出。以“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为主题,从今年6月11日开始以本市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群众文艺团体和教育系统各学校的文化爱好者为演出资源,组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每周在水上舞台定时演出,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展现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消夏音乐季真正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靓丽名片,我市今年对水上舞台的声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聘请国家级著名导演编排,组织群众排演“印象〃天鹅城”大型综艺演出,内容包括《仰韶之光》、《禹开三门》、《虢风古韵》、《函谷关赋》、《崤函古道》、《天鹅之城》六个反映我市历史人文、现代发展的大型舞蹈。消夏音乐季已连续举办三年,本季消夏音乐季与“中原大舞台”相结合,演出场次由往季的每周2场增加到3场,自6月11日到10月上旬,每 周三、周五、周六晚8点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文化公园演出,目前已演出50余场次。演出的节目有交响乐、民乐演奏,歌舞、曲艺、戏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部为公益免费演出。

为活跃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文化需求,整合社会资源于7月份在水上舞台组织第三届集体舞大赛,每周一场,共举办4场。利用文博城运动公园场地优势,举办了5人制足球争霸赛、第12届足球联赛、第二届篮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一系列赛事,创建佳木斯群众锻炼团体组织,打造群众体育健身基地。文博城西广场千人锻炼群体,已成为峡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按照公共文化免费惠民政策,建成党史方志馆、科技馆、规划馆、妇女儿童馆、老干部馆、群艺馆等6个场馆,每周五个工作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天鹅之城”群众广场舞大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足球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剧院上演的戏剧、魔术等节目,带给市民高雅的艺术享受;科技馆举办的多个书画摄影展,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实现并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和“印象〃天鹅城” 文化演艺基地建设不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周边配套水上娱乐设施缺乏,建设资金不足。

2、“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在文化品牌包装、项目推广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品牌推广差距,需进一步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3、“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在演出节目的编排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精品节目,提升演艺水平和演出质量,真正将其打造成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精品工程。

三、下一步打算和工作目标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将在继续完善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制度、管理、服务、节目质量和人才等软件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如:提升周边市容环境,增加水上娱乐设施,购置游船增加景观设施,扩大LED屏至260平米,建设全息水幕电影,呈现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将“印象〃天鹅城”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知名的文化品牌。三在节目方面,进一步挖掘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等具有三门峡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聘请国家级编导,编排更多的与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密切相连的大型歌舞等具有代表性,更能彰显三门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艺节目,保障“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越办越好,进一步叫响“印象〃天鹅城”的品牌,提升演艺水平和演出质量,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今后我们将借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主城区转型发展,打造文化休闲城市”这一强势东风,把“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成三门峡文化的新名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演艺活动,提高档次,提升品位,争取申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功。把“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成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靓丽名片。

第三篇: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汇报材料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

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情况汇报

2014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三门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1、基地简况

2、活动情况

3、社会效益

项目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

2、纯粹的公益性

3、独特的地域性

4、独具的创新性

5、显著的示范性

意义及价值 发展愿景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

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情况汇报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是按照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依托三门峡国际文博城而打造的一个集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文化综合体,2012年2月项目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初具规模,2014年基本成型。三年来,累计组织各类文艺演出

场次、体育赛事

场次、书画摄影展览

场次,观众达200万人次,组建各类群众性演艺体育团体12个,辐射到三门峡周边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10余个县市,得到了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及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第一章

三门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地域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30万,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也是华夏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三门峡历届市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所辖的六个县(市、区)中,有四个国家级先进文化县(市)(灵宝市、义马市、陕县、渑池县)、一个省级先进文化区、3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9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全市 现有文化馆7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4个,国家一级图书馆4个。在全市75家基层文化馆(站)中,仅近两年时间,就先后有20家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服务单位。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了文化大院,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体系。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

一、基地简况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以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为主阵地,充分利用文博城的场地和设施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是市委、市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融文化、体育、会议、会展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益工程,总占地面积300亩,2012年3月投入使用,拥有可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和同时接纳500人锻炼的运动公园,建有可容纳1100名观众的大剧院一个、容纳800名观众的多功能演艺厅一个、容纳500名观众的中型剧场一个,设有3万平方米的展览厅和群众艺术馆、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城市规划馆、党史方志馆等6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场馆,室外配套有32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和文化广场,搭建有800平方米的水上舞台和大型音乐喷泉,配备有国内一流的灯光、音箱,设备先进,技术一流,可完全满足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大型体育比赛、大型会议会展需要,是迄今为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为充分利用好文博城的平台,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明办、市直工委、市文联、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事管局等单位配合,深入挖掘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2012年,在文博城建成投入使用后,先后在新落成的大剧院和多功能厅组织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少儿钢琴大赛、捷克黑光剧、儿童剧白雪公主等10余场高水平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在体育场先后举办了黄河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随着文化演出活动的成功举办,广大市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梦想也被唤醒,对更多、更精彩、更高雅的文化生活向往愈加迫切。在此形势下,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决定依托文博城,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内容,打造更为广泛、更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服务体系。在文艺演出方面,2013年6月,将演出阵地由室内扩大到室外,在文博城文化广场搭建起露天舞台,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事管局共同主办的消夏音乐季拉开了帷幕,每周组织两场公益性演出,一直持续到10月份,同时筹备组织了第一届群众广场舞大赛,共有13支群众代表队参加比赛。在体育比赛方面,由市体育局、市足协、市事管局联合主办了“文博城“杯消夏足球联赛,来自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的16支足球队参与,从7月份踢到10月份,共计50多场比赛。在文化交流 方面,利用黄河旅游节和特博会的平台,在科技中心文化展览专区先后组织了14场书画摄影展。在文化惠民方面,成功举办了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中博会、年货会、文化庙会等展会活动。伴随着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加之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政策的出台,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更大的手笔建设“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2014年,借鉴张艺谋打造的“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在文博城文化公园水平上搭建起800平方米的水上舞台,配置了一流的灯光、音箱,利用全市各单位、各社会演出团体、各民间演出协会,精心组织了“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演出活动,每周演出2场以上。与之相响应的消夏足球联赛、广场舞大赛、大剧院演出、书画摄影展等活动轮番上阵,使文博城成了一个名符其实、在黄河金三角区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基地。

二、活动开展情况

2012年至2014年各类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室内演出

在3万人体育场先后举办大型文艺晚会6场次,观众累计达25万人次;

在大剧院、多功能厅先后组织综艺晚会23场次、儿童剧20场次、话剧10场次、歌舞剧3场次、戏剧8场次、文化比赛11场次,观众累计达10万人;

(二)室外演出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累计演出72场次;广场群众集体舞大赛30场次;广场文化演出42场次,观众累计达144万人。

(三)体育活动

“文博城”杯消夏足球联赛、篮球联赛,黄河金三角足球邀请赛、乒羽邀请赛均已举办两届,累计240场;先后承办了国家开发银行足球对抗赛、全省建行系统乒乓球比赛等省级赛事5场次;举办全市大型体育运动会3场次,观众累计达10万人。

(四)文化展览

先后举办书画展11次、摄影展8次、科普展3次、成果展2次,观众累计达3万余人。

(五)展会活动

举办了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届中国国际(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一、二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第十六届中博会、中部六省旅游博览会等大型展会8场次。举办生活用品交易会、年货会、房交会、车展共计30余场次,观众累计达近百万人。组织了2014春节文化庙会,观众达20万人。

三、社会效益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三门峡文化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一)实惠了群众。“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建设三 年来,累计有200万人走进文博城,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有些市民说,三门峡现在真好,在自己家门口都能欣赏到国内外顶尖的文化艺术大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许多群众反映,以前想去纳个凉、锻炼个身体却没地方去,现在好了,不仅可以纳凉,还能免费看演出、看比赛,感觉和大城市生活没什么两样。

(二)整合了资源。过去因为三门峡城市小,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广大市民中的文艺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想玩却找不到地方,找不到舞台。基地建成后,使这些群体有了阵地,有了靠山,各个阶层的文艺体育爱好者纷纷投入基地活动中,基地组织者顺势利导,把各类社会闲散的文化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乐乐团、合唱团、女子十二乐坊、“春之韵”舞蹈队等8个演出团体,作为文化演出的基本班底;组建了文博艺术学校、戏迷协会、书画院、文博摄影工作室等文化培训组织,对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培训指导,形成了引导全市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三)扩大了影响。基地的建成,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宣传了三门峡,现在,凡是到三门峡人,都要到文博城去看看;凡是看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的人,无不树大母指的。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在观看了演出活动后,都称,想不到三门峡也有交响乐团,想不到你们演出的水平这么高,想不到这里的文化活动搞的这么火。人民日 报、人民网、央广网、凤凰网、《河南日报》、大河网、河南省政府网、河南电台新闻广播网、《三门峡日报》等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先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印象·天鹅城”演艺文化基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三门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章

项目特点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广泛的群众性。基地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全部以实惠群众为落脚点,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娱乐、自我锻炼为目的,所有参加演出人员全部为群众演员,没有请过任何名星和大腕,没有请过任何商业演出团队,纯粹的群众演给群众看,因为不带任何商业色彩,所以能够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深受群众的喜爱。

二、纯粹的公益性。无论是消夏音乐季,还是消夏足球联赛,无论是广场舞大赛,还是文化才艺比赛,全部都是免费让群众观看。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没有工资,演出器乐都是自己准备。演出舞台的搭建和设施的配备以及必要的演出组织费用,采取政府投一点、市直单位拿一点、企业赞助点、广告收入一点的方式予以解决,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鲜明的地域性。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集文化演艺、体育健身、会议会展、文化交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所,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设的“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也有极强的地域符号,能同时集中开展这么多活动,是其它地区 不能具备的。

四、独具的创新性。首先是思路的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在群众,潜力在群众,受众也在群众,各地都在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发展路子,作为一个规模不大、经济不强的三门峡,能够以极大的气魄,让群众尽享发展成果,愉悦精神生活,离不开思路的创新。其次是形式的创新,其它地方的“印象”系列无不是借助名景、名人的影响而塑造的,而三门峡以敢想敢闯敢干的思想,打造微型“印象”版,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就这是在文化发展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五、显著的示范性。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初衷就不仅仅局限于三门峡,而是立足于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打造区域性文化体育中心。三年来,不仅让三门峡的广大市民过足了瘾,而且还吸引了周边陕县、灵宝、洛阳的洛宁、宜阳及山西运城、平陆、临汾和渭南地区的群众来三门峡观看演出、参与比赛,他们或组织节目、或组建球队相继参加了三门峡大型文艺晚会和足球联赛,为促进三省四市的合作交流起到了示范作用。三门峡辖区内的各县市更是纷纷效仿,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灵宝市组织了“梦想金城”广场文化演出,卢氏县组织了“舞动莘川”演出活动,陕县组织了“美丽陕县”活动,在崤函大地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第四章

意义及价值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系列活动的开展,对促进三 门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塑造城市灵魂和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如果一个城市不重视文化建设,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城市,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城市。近年来,随着我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和“明理诚信、善做善成”三门峡精神的渗透,三门峡城市的精、气、神都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开启,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灵魂和内涵,让每个走进三门峡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活力、领略到这个城市的文化、享受到这个城市的繁华。

(二)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非凡的推动作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让人们去感受、去记忆,三门峡也享有“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美誉,如今,又多了个文化符号。只要到三门峡的客人,都要到文博城走走看看,只要到文博城的客人,都被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吸引。还有许多从媒体上看过报道的外地城市,专程到三门峡来考察学习,一些投资客商更是被这些文化符号所吸引,到三门峡来投资兴业。

(三)对探索群众文化活动新路子具有引领作用

以前组织活动都是政府出资,投入资金多,投入人力多,而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许多地方都有意减弱了文化事业的投入。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市以创新的精神,通过市场化手段和 途径,做活了文化发展这篇文章。在系列活动中,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政府基本没有掏过钱,初步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活动发展模式,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基础上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

第五章

发展愿景

虽然“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初见成效,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提升的内容还很多,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提质、规范、完善、提升”的思路,全力打造“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升级版。

(一)在政府层面。将“印象·天鹅城”文化学艺基地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整体战略部署,在资金外扶持,在政策上倾斜,将基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品牌,一个新的城市景点,作为一个文化产业,进行培植。

(二)在内容层面。进一步挖掘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等具有三门峡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编排 “仰韶之光”、“虢风古韵”、“天鹅之恋”、“美丽黄河”等与三门峡地域文化密切相连的大型歌舞等具有代表性,充分彰显三门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艺节目,极力展现三门峡的悠久历史文化。

(三)在组织层面。坚持以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为龙头,以大剧院为阵地,在演出内容上更加注重节目质量和品位,不断增加节目的种类,尽可能地挖掘当地的民间文化,通过包装,搬上舞台,力争编排一批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艺节目。

(四)在群众层面。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自我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挖掘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文博城这个平台,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扩张活动内容,让更多群众向往舞台、走近舞台、走上舞台,达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组织、自我提升的目的,打造成三门峡的一张名片,黄河金三角的一个标杆,全省的一个表率。

第四篇: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

慈利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项目)工作方案

(2011年2月17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文化部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具体安排,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培育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二、基本做法

1.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

2.针对我县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设工作,认真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3.与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三、创建原则

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符合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3.统筹城乡、突出特色。从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实际,根据我县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探索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4.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5.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创建活动。

四、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我县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五、创建时间

国家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我县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工作。力争在2012年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4年成功创建3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6年前成功创建一个国家级示范区(项目)。

六、工作机制

成立慈利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各二层单位和各科室负责人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县文广新局办公室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0744-3223161。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我县创建的具体项目,组织专人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按要求向

上一级机构申报。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创建活动事关我县的文化发展大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将被命名为国家或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中央或财政将对示范区(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为此,全系统要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完善服务体系,使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提升一个档次。

2.结合实际,积极创建。各二层单位、各股室要从大局出发认识创建活动的意义,立即行动起来,将推进文化服务行动与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创建活动纳入单位的整体规划,全面动员,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积极引导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化被动为主动。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将活动的内容、形式、服务效果通过媒体及时发布,对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要进行重点宣传和表彰。

第五篇:(最新)重庆市南川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项目创建规划

(2011-2012)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要求,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市文广局《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的通知》(渝文广发„2011‟168号)文件要求,重庆市南川区自2011年起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以“文化中心户标准化建设”为内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创建,使文化中心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培育基地,成为促进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形成的重要因素,成为农村社会软性管理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重庆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南川模式”。

一、创建基础和目的

(一)创建优势。

1.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创建基础。2009年3月,南川区被重庆市确定为两个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实验区县之一,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文化活动室为骨架、以社文化中心户为细胞、以广电和互联网为脉络”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

2.遍布城乡文化中心户群体,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南川区在全国率先创设文化中心户,受到群众的欢迎,也被国家文化部重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们变群众自发为政府引导,下发了《南川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中心户” 建设的意见》。区里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区财政安排一点、包乡区直单位帮扶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协调解决建设“中心户”所需资金、图书和器材问题。使“中心户”逐步达到“八有”(有标牌,有书橱,有报刊资料,有音像设备,有体育器材,有户主负责人,有联系帮扶人,有活动管理制度)。截止至2010年底,全区文化中心户达到610户,成为丰富农村文化中生活的主力军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延伸。

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强组织基础。南川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系统高度负责,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作格局。对于示范项目创建,从申报伊始就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思想、组织、措施、人员、财力做到“五到位”,奠定了创建工作基础。

(二)存在问题

经过认真分析,南川示范项目创建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因素。过去文化中心户建设均是群众自主发展,2 国家和市级无明确的政策支持;二是布局不均。整体没有规划,发展不够均衡,存在“盲区”;三是没有定位。至今各级没有出台文化中心户职责定位,没有出台建设标准,难以分类管理;四是缺少投入。各级财政对于中心户建设没有财力投入,致使活动开展困难,发展后续乏力。

(三)创建目的

计划通过两年的创建,争取使文化中心户建设能够引起国家对其足够的重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职责定位和建设标准;探索出文化中心户扶植发展,规范建设、管理和使用的长效机制;推动国家和市级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中心户建管的政策措施。

二、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突破口,以实现村社文化中心户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经常化活动为目标,以满足基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出经验、做亮点”为工作原则,以示范项目推动示范区创建,以示范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南川特色的文化中心户建设经验和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

(二)创建方法

1.确立创建方式。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着力解决制约文 3 化中心户建设、管理和活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其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化中心户建管方式,以及促进新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2.明确职责定位。通过创建确立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建设标准,明确职责要求,确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和社会建设中的定位,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政策向文化中心户投入,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建设机制。

3.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标准,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制度设计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系列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管理和活动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形成科学有序的长效机制。

4.形成特色品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围绕我区民俗文化、人文历史和地方特色文化内容展开。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逐渐形成独有经验和南川特色。

三、创建路径和周期

(一)创建周期

自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期两年。

(二)创建路径

1.创建准备阶段(2011年6月-7月底)(1)调查摸底。一是对现有文化中心户情况进行摸底,重点了解活动开展、群众认可、创建困难等相关情况;二是 4 对全区现有布局情况进行调整。按照每个村居至少建立3个文化中心户科学设计,确保无盲区;三是对群众期盼的文化内容进行调查。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想。(2)建立机构。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明确各个职能组分工,选调有力人员和聘请专家充实到创建办公室,确保创建工作有人办事。(3)制定方案。起草全区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谈论会,反复征求意见,修改方案,确保方案可操作性强,群众认可。

2、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8月-12月底)(1)全面铺开。到2011年12月底,全区183个村、居委会,基本建成660-700个文化中心户,全部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每一个文化中心户建有一个图书屋、一个文化娱乐室、一个乒乓球或篮球球场、一个阅报橱窗),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基本建成。(2)示范提升。在“八有”、“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的基础上完成“八个一”的基本配臵,即:一套“唱读讲传”影像资料、一套红色经典影视剧光碟、一套实用书报刊、一套模范典型人物宣传画、一套文体活动器材(一幅乒乓球台或半幅篮球架、一幅羽毛球拍等)、一套坝坝舞音响、一个阅报栏、一套上墙规章制度。

3.建管并重阶段(2012年1月-10月)(1)完善配套设施。打捆使用各职能部门公共文化资源,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积极支持文化中心户项目创建工作。5 同时,区内进行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文化中心户内部设施配套。(2)探索分类管理。逐步实施文化中心户分类管理,努力发挥每个中心户特长,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3)实施规范开放。进一步理顺文化中心户的管理关系,分清职能职责,明确服务要求;要求中心户开放时间要统一,活动要策划、预告、记录,定期开展群众评议。

4.总结提炼阶段(2012年10-12月)进行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迎接验收材料,进行自查和申请验收,完成示范项目创建任务。

在创建工作实施过程中,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建设管理与制度设计研究同步进行。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推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最终形成可供借鉴的文化中心户规范化建设、扶植发展、服务引导等规范性文件。

四、创建重点任务

(一)标准化建设。根据示范项目创建标准,到2011年底,我区在原来610个中心户的基础上,新增50-90个文化中心户,达到660-700个,村均建成3个以上;建成100个示范中心户。所以中心户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100个示范中心户在“八有”的基础上完成“八个一”的基本配臵。

(二)活动内容。围绕满足农村群众看书报、看电视、看电影、看演出、听广播、搞活动等“四看一听一搞”基本 6 文化需求,进一步创新文化中心户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开展活动中主动融入法律、科技、市场等知识,让农民在参与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适应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使农民深切体会到文化的社会价值,调动起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引导他们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以通俗语言、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时事政策;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收集、整理、继承和发扬民间民俗文化,使文体活动由节日化向常态化转变;三是传递市场信息,为村民致富牵线搭桥;四是进行普法宣传,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五是进行打假防假宣传,运用实例实物,教会农民识别假农药、假化肥、假货币及其他伪劣商品,扩大农民维权阵地。

(三)开放内容。

初步确立文化中心户开放具体指标,以便引导中心户开展规范化建设,引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心户的考核、评价,确保中心户能够发挥到最佳效果。

1.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面积

(1)设施场地:图书阅览室、文体娱乐室、篮球或者乒乓球场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开放自建小广场。

(2)建筑面积:图书阅览室开放的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文体娱乐室不少于15平方米,球场根据中心户各自院坝面积大小决定。

2.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及数量(1)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科技致富、健康与生活)。年举办4期以上,不少于200人次。

(2)集中性群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主题政治宣传演出、群众文艺爱好者展示)。年举办2次以上,参与活动500人次。

(3)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坝坝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经常性活动天数在200天以上。

(4)图书阅览室全年借阅不少于1500人次。3.免费开放时间 农闲开放时间不低于6小时,其余时间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农忙与农闲季节做出合理安排,白天晚上有机结合,但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

(四)分类管理。根据各个文化中心户特点,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戏曲票友中心户”要求能够形成以戏曲票友经常性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而带动周边群众听戏、学戏、唱戏;“非遗传承中心户”以国家、市、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或者传承人开展的传承活动为主要内容,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逐步发扬壮大地方特色文化;“书画爱好中心户”以农村书画爱好者参与活动、带动活动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或者书画爱好者传承书画艺术,形成特色;“体育中心户”要求中心户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带动周 8 边群众较好的开展经常性群体活动等。各类“中心户”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确定,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以便检查考核。

(五)队伍建设。文化中心户活动开展如何,关键在户主。为此在创建期间,要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定期邀请农业、司法、文化等方面专家对各类中心户主进行培训;落实集中活动制度。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中心户户主每季度集中活动一次,通过组织中心户读书看报、科技成果交流、致富能人授课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开展活动的能力。区级文化部门要发挥好帮扶、引导和业务指导作用,提出长中短期指导性思路,促使中心户建设和活动开展向良性化发展。

(六)监督考核。为确保文化中心户作用发挥,进一步完善以下措施:一是动态管理制。对既有“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较好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要及时撤换。二是月回访制度。坚持每月一次对“中心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中心户”开展情况,解决中心户活动中各种问题。三是活动备案登记制度。各中心户在开展活动时要将活动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取得的效果等登记备案,做到事事有登记、件件有回音。四是目标考核评价制度。把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纳入区级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对乡镇(街道)宣传文化考核一票否决内容,每季度一评比,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五是群众评价机制。把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中心户开放时间、设施配套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群众参与度等六大类作为考核内容,以群众满意、基本满意、基本不满意、不满意为考核基 9 准,折合算分,满意度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区里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谭家玲为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林,区人大副主任阳仕坤、区政府副区长简支全、区政协副主席邱正宇为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保局、区编办、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团区委、区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做到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创建过程中,每个区级领导要联系一个乡镇分包一个行政村帮带三个中心户;每个区管领导干部确定联系行政村至少指导帮带一个中心户,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强化投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财政常年投入机制。今年起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每户解决2000元的物资配臵(其中市区各配套1000元,1500元用于统一采购配送设备、500元用于补助中心户日常开支)。二是建立城乡文化互助机制。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城乡文化互助“113”工程的通知》(南川委办发„2009‟131号),通过援资、助智,切实帮助项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畅通社会资金注入渠道,鼓励区内民营企 10 业和个人捐助文化中心户建设,形成社会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三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区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举行一次文化中心户文艺节目调演,组建一批贴近群众的文艺表演队,命名一批腰鼓队、小剧社、小乐队,进而带动全区群众文艺创作;大力实施“示范文化中心户”、“星级文化中心户”创建奖励,以奖代补,实现农村文化阵地延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齐抓共管。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要把创建工作当做工作重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牵头督促检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各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开辟专栏宣传,大力营造有利于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人文南川”,建设区域文化中心,争创“重庆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落实“135”战略部署,打造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作出新的贡献!

主题词: 公共文化 示范项目 创建 通知 送: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发: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9月8日

下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体系事迹材料:千年古县美名扬 文化硕果满飘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