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发言材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课题研究
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发言材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课题研究
巫志南
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关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指引下,在社文司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与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
直接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单位主要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上海市嘉定区。课题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专家咨询、会议研讨,主要形成以下6项研究成果:
《数字文化资源的生产与服务》(“共享工程”国家中心)
《公共文化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运行标准研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
《上海市嘉定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上海市嘉定区)
《上海市嘉定区“百姓系列”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模式研究》(上海市嘉定区)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巫志南)
现将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汇报如下:
一、对基本概念有了清晰认识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子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好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二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接受特点,以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除了必须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衡性、便利性之外,还鲜明地体现出引导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征。引导性是指总是蕴含着和体现着主流价值观念、客观上承担者教育群众或教化人民重要职能;参与性是指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评价等自始至终地参与到供给的全过程和每个环节之中;创造性是指人民群众总是以各种方式在其中体现出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四句话来概括:知群众之所需、供群众之所求、助群众之所创、展群众之所能。
这些认识在“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上海市嘉定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对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理解
一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阶段性重点看。在公益性文化“硬件”设施得到初步改善的背景中,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快“软件”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生产供给的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上升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是从公共文化服务诸环节关系看。大量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如果没有足量的产时间:2011-11-01
编辑:信息中心
品和服务供给支撑,有可能形成“空放”、“挪用”或出租,就可能导致公共财力的无效投入,这正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已经在实践中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工作中存在问题有了准确把握。主要是对由来已久、习惯成自然的自上而下给予和派送等生产供给方式进行了反思。在公共文化服务起步时期,自上而下的给予和派送的确十分必要;但是也应当看到,单向的给予和派送,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我们给予群众的,可能不一定是群众需要的和喜爱的,我们可能无意中以自己的口味代替群众做出选择;二是大量自上而下地给予,有可能对群众的参与性、创造性形成挤出效应,有可能把扶持群众自我发展的那部分资源消耗掉了,有可能没有发挥出群众的创造才能。
四、对改进供给方式有了明确思路。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也需要“转方式、调结构”: Ø 变单向供给为多向、交互供给
Ø 变产品供给为产品与要素供给相结合 Ø 变基层被动接受为自主接受
按照这个思路,真心诚意、讲求实效地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有多种途径:
Ø “菜单式”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
Ø 要素供给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人才、技术、信息、内容等)Ø 搭建交流、展示等活动平台支持 Ø 扶持扎根基层的供给主体
Ø 引导专业机构贴近基层需求生产供给
上海市嘉定区已将这些“转型”初步付诸于实践。
五、对主要工作环节有了初步设计
一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调研。要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当地供给对象需求和行为方式特点,以便按照实际需求安排生产和提供服务。
二是公共文化资源生产供给。需求明确之后,就要组织好生产供给,关键是找到合格的生产供给主体。第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这些机构的本职工作。第二是推动一批文艺院团、文化企业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第三是政府公开采购,培育专业化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单位。第四是引导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把基层优秀产品纳入公共采购范围。上海市嘉定区在实践中初步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结构”。
三是群众满意度测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情况怎么样,应当主要有群众说了算,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是主要指标。为了客观、公正反映群众意愿,满意度测评应当由政府委托可靠的“第三方”予以实施。
四是运行效益综合测评。主要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类。经济效益涉及扶持、采购、培训、平台建设等公共投资效益评估;社会效益涉及主流价值体系认同度、公益文化事业机构发展水平、社会力量参与度、群众参与度、基层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等重要方面。
六、对文化馆功能定位有了创新设计
长期以来,社会对文化馆的认识普遍不足,看作“唱唱跳跳”的文化机构。事实上,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中,文化馆更具有“中国特色”,更贴近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突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抓手,应当转型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一是组织指导功能。组织好全社会的基层文化活动,配置和协调好基层文化资源供给,是公共文化馆的基本职责。
二是传承创新功能。承担着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职责,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创新,使之“推陈出新”、激发活力、融入现实、服务群众。
三是基层培训功能。负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负责基层文化艺术骨干的发现、扶持和培训,负责指导和帮助基层文艺团队的组建和运行,负责引导和扶持基层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动等。
四是创作指导功能。一方面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有一支富有创作活力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基层群众中各种创作人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指导、扶持和提升。
五是系统管理功能。做好本地区基层文化发展档案管理。包括对基层文化队伍、文化人才、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资源的登记管理,基层文化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提高基层文化管理和指导效能等。
六是综合平台功能。文化馆既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创作者、管理者,也是面向基层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重要平台。包括面向基层提供文化艺术成果展览展示服务、群众文艺团队交流展演服务、文化艺术指导服务、技术及相关装备支撑服务、群众文艺动态信息及问题研究服务、公共采购及项目资金扶持服务、优秀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推介和传播服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服务等。
上海市嘉定区计划在下一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文化馆的改革发展。
七、对数字网络技术应用有了具体抓手
公共文化资源非常适合通过数字网络进行采集、组织和传输。国家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这一原理的现实应用。研究中体会到: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具有巨大的拓展、提升空间,结合“专属资源库系统”建设、“采集-集成-加工-分拨-配送系统”建设、“电子阅览室系统”建设、以及“集约化管理和监控系统”建设,完全可以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的丰富、高效、可靠的基础工程和主干网络。这方面,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已经形成较为系统、较为完善的重要研究成果。
八、对制度创新设计有了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中,更迫切地感觉到制度建设在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是基层文化需求调研征询制度。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基层文化需求存在一定差异,需要经常不断地调研和征询,对此有必要形成制度性安排。
二是公益性文化机构生产供给制度。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中的基本职责。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制度。建立起公开透明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游戏规则”。
四是政府公开采购制度。以便公开公平公正地面向全社会发布采购目录,支持公平竞争,提高行政效能和投入效益。
第二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摘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肩负探路示范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最高水平的代表。随着我国首批示范区的验收和第二批示范区的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在分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其当前发展中的困惑,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看报纸、看电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及鉴赏等文化权益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也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常人们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做出衡量时,会直接考量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分布、服务及数量等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和8.5亿农民的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复杂,因此,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必要。自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后,我国日益关注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展了各项惠民工程,不断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创新服务的供给手段,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结构合理、实用高效、功能完善且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国家文化民生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好发展,我国财政部与文化部在遵循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与便利性的基础上采取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创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2011年5月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名单正式公布,各级党委政府优先考虑与重点推进相应体制、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通过撬动地方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矛盾和加强课题研究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飞速发展。到2013年9月,第一批示范区成功验收并展开了32个第二批示范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热潮。
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困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否持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示范区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也是文化民生执政效能的体现者,然而偏重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益较低,政府一般在刚性约束下不得不为之买单,若强制性约束消失,示范区政府的重视度是否还能持续。
(二)历史性遗留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从第一批与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过程来看,一些基层政府往往因绩效观不正而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投入,经费的不足拉大了区域、城乡差距,运行不力、结构欠妥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失、资源的匮乏、法规的不完善等都是示范区建设的难点。
(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升级为响应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经过制度设计成果验收、第三方调查机构测评群众满意情况、中期督导考核、实地组织验收、负责人集中汇报评审后才能创建,示范区政府在考核督导和舆论关注下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并广泛动员文化资源。考虑到各阶层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传统的无差别供给无法适应个性化、针对性响应型诉求的要求。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
国家应当重视公共文化的立法,在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中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健全示范区的相关通报、督办等制度法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设施管理等一系列法律规章。由各级政府共同编制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中的长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以超出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例投入公共财政,借助项目补贴、特许经营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端先进人才,确保收入分配、人才流动等机制与当下市场相适应,借助柔性引才等方式努力吸引高级文化专业人才,倡导以项目形式同高端人才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要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做出升华,组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构建相关志愿者档案、注册系统、数据库等,让服务对象、项目和志愿者三者间进行有效的交互,利用科学的激励体系吸引文化志愿者。此外,还应着力健全本土培养人才机制,设立示范区高校、社科联等的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给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企事业单位学习资源的互联来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
(三)加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首先,要种送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精品,借助国家或省级评奖全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学、影视、戏剧等方面的精品,让图书馆、文化馆等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来建立文化分队与流动文化车,展开流动培训、电影和演出等,丰富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增强其凝聚力。其次,要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宣传教育、书报阅读、文艺演出等功能的乡镇基层文化站,将城乡共建原则落实到城市文化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再次,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现有信息技术资源的灵活应用,全面调动科技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的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领域、部门上的跨越,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活用先进网络、数字、计算机技术,做好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可以构建网上音乐厅、图书馆等。最后,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通过政府补贴、采购、文化消费券分发等方式保证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和失业、退休人员的文化权益,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
五、讨论
综上所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是对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的全面贯彻,是统筹我国城乡间的文化发展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先进代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仍存在文化投入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社会力量支撑等问题,需从制度、人才、资源供给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确保示范区的顺利构建,确保示范区领头作用的真正发挥。(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杨乘虎.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9-146+161.[2]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5.[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64-72.[4]白雪华.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3:32-40.[5]李红岩.建设绿色图书馆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J].图书馆,2014,02:31-33.
第三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一、简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1年5月,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1个单位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创建,2013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评审,获得示范区称号。
二、示范区意义:
1、探索新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 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 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创建工作:
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化部党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通过对示范区、示范项目的统一、集中、有序的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工作内容:
(一)在文化部机关报和创建工作指定宣传平台《中国文化报》开辟专栏和专门版面,组织重要稿件,有效推动、指导各地文化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1、开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专栏和专版:及时报道文化部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创建工作动态。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信息宣传内容要求: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论观点: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相结 合,以国家课题和各地课题为重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理论阐述。
4、举办有关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扩大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影响。
5、及时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工作: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进行全面的报道。组织机构:
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联系实施,并接受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领导。工作机制:
1、每个创建单位确定1名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组织。
2、各创建单位应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
3、参加中央媒体宣传统一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协调安排。
第四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例会制度(推荐)
例会制度
为确保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开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特制定会制度,安排部署、加强交流、信息汇总。
一、例会的主要内容
汇总前一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传达贯彻上级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对下期的工作情况做进一步衔接。
二、例会的时间安排
每周一上午10:30,召集相关部门、科室人员召开碰头会:与会人员汇报天工作进展情况,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天工作安排;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安排一周的工作。
2、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午10:00,召开月汇报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月度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提出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措施,提出下一月主要工作计划;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分管领导进行工作点评;并部署下月工作任务。
3、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4:00,召开全体干部季度考评会,会议内容包括:通报各县、(市)、部门、单位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下季度重点
工作目标等。考评形成会议纪要,考评结果纳入考核范围。
二、参加例会范围
单位及部门主要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全体人员。
三、相关要求:
1.坚持例会正常化,不得随意改变或放弃每次例会。2.会议应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目的、议题、议程、参加人员、等。
3.每次会议力求高效。
4.参会人员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例会的实效。
5.每次例会要做好会议记录,并整理会议纪要,整理建档。
第五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开福区推进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沙市与青岛、苏州、成都等28个城市,共同获得首批创建资格。这为我区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对56.7万开福人来说,意义重大。
示范区创建是提升开福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开福未来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央、省、市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的开福而言,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速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必将对我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示范区创建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滨水新区,幸福北城‛是我区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描绘的发展蓝图,其主要特征是产业发
展两型化、城区品质国际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众多高效经济体和战略投资项目开始加速向滨水地区集聚,省会长沙的商业重心也加快向城北转移的背景下,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突出滨水特色文化设施的布点、亮点品牌文化活动的推介、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成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示范区创建是维护开福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的重要时期,开福的发展,也有系列难题需要攻克和破解。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政策环境多重性制约的形势下,如何又好又快推进黄兴北路等新一轮棚改征收?在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角逐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夺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民素质,保持文明创建常态?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开福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破解道德失范难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上下用务实的举措抓文化基础、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烈士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开福寺、洪山寺、东岳宫、文昌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遗产,以乾
嘉年间大学士刘权之故居、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府第、左宗棠祠和时务学堂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地处长沙老城核心地带的开福区成为除岳麓山外长沙市内文物资源最集中,文物点规模和级别分量最重、最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区域。加之湘绣产业的传承,民国公馆的聚集,古城墙的发现,在开福区既可看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领略湖湘文化的内涵真谛,还可感受近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量上来看,开福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省广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文化产业中心(省文化厅)、省体育产业中心(体彩中心)、省民政产业中心(福彩中心)等六大文化产业航母云集开福。据《2011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8%(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3.8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1.8%。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平台、建设队伍、丰富活动、提升品牌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群文活动广泛开展,群文团队不断壮大,‚湘江韵律‛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群文活动品牌;传统灯会、新春喜乐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自2005年起,自主建成了月湖公园、太阳山公园、秀峰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率先市内六区启动了农民文化屋场建设,至今共建成农民文化屋场34个;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已初步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品牌节会;连续举办3届的开福新春喜乐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设立了开福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逐步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责任,应该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创建标准,开福区在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征程上,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不相配套。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较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授人以渔‛的能力不强。
三、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思路
结合区域实际,我们拟突出‚建设好‘硬件’、整合好‘软件’‛的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立足全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配套齐全、占地10亩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为一体的区级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滨江文化广场、开福寺文化广场、月湖文化广场等设施设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实现乡镇、街道文化站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深入继续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民文化屋场25家,今年内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一
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精品屋场。
立足实际,创新供给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建立健全群文活动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以开展‚一街(镇)一品、一街(镇)多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工程,以将街道(镇)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区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重点的书香星城‚211‛工程,以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重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和以建设长沙市数字资讯开福区支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坚持创新性的创作文化精品,排练一台具有自创性、特色性,体现开福区水平的文艺演出节目。依托潮宗街、开福寺、清水塘、汉回村、滨江美食街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潮宗街历史文化、开福寺‚福‛文化、清水塘‚红‛文化、汉回村民族文化、滨江美食文化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高岭村文化集市、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捞刀河社区文化集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彭家巷社区文化集市、以湘绣产业文化为主题的沙坪社区文化集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汉回村文化集市,形成一批具有开福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立足长效,健全一批落到实处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经费1000万元。深入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确保到今年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比较活跃的业余文艺团队。建
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办农民艺术培训学校,两年内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200名。按照工作需求,各街道、镇配齐、配好宣传、文体专干1-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文化辅导员,并在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人,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