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文广新局的具体指导下,XX立足儒家文化重要发源地和文化建设示范区南部主战场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城乡公共文化硬件基础,持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XX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XX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
一、抓投入,强基础,全面夯实公共文化阵地
坚持将文化事业发展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镇街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出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孟子文化奖、孟子文艺奖,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启动建设了占地160亩、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XX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立首批44处“孟子学堂”示范点,每年新建提升100处文化广场,优化提升100个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圆满完成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任务
目标,市、镇、村三级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100%,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
二、抓创新,重惠民,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一是创新实施政府购买模式。
自2013年起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模式,将“百姓看戏、政府买单”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公开招标省市内外优秀演出团体开展惠民演出。结合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将惠民演出招标权下放至镇街,实现了从“送戏下乡”到“自主点播”的转变。严格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先演出后付费、演出团体退出等保障机制,确保惠民演出质量。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投入资金XXX余万元,累计招标惠民演出3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县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模式”被省政府授予2015年度文化创新奖。二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以“幸福文化快线”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抓手,将全市划分为100个文化网格,每个网格招募10名以上文化志愿者、文化小康员,配合文化部门组织实施文化活动,建立起沟通城乡、服务基层、惠及民众、迅捷便利的文化信息站和文化通道。现已吸纳文化志愿者500余人,文化小康员1000余人,“幸福文化快线”被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并先后入选XX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XX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三是开辟公益电影放映途径。自2006年启动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以来,年均放映电影过万场。2015年起全面推行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制定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千分制考核办法、标准化放映流程,根据群众需求实现“你点我映”菜单式放映,市电影公司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同时,进一步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范围扩大至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满足更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需求。三、抓传承,树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在群众家门口办起“孟子学堂”。
按照“乡村儒学讲堂”的建设服务标准,我市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在镇村重点打造44个“孟子学堂”示范点。组建孟子学堂师资库,对纳入师资库的讲师给予授课补助,实现“孟子学堂”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孟子学堂”覆盖范围,预计到今年底总数将达到100个。二是在城市名片中融入“邹鲁礼乐”。深度挖掘邹鲁文化内涵,成立邹鲁礼乐团,整理恢复开笔礼、成人礼、婚礼等系列传统礼仪,成功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摄制《邹鲁礼乐》纪录片并赴国内外开展巡演。注重邹鲁文化的传播普及,面向社会大众开展“邹鲁礼乐”接地气惠民生系列活动,在两孟景区、中小学校、镇村开展常态化演出百余场次。围绕全市政德教育工作大局,创作政德礼乐文化剧《礼乐颂》,丰富政德教育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在继承发展中加强非遗保护。连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截至目前,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0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XX市级21项。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编纂出版《XX非遗》、《孟母教子传说》系列书籍,评选命名一批优秀非遗传习所(基地),非遗项目按照要求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活动,给予展演人员每人每天100元补助,让非遗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
尽管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广大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借鉴兄弟县市区的经验做法,深入学习贯彻新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再上新水平、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