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答辩类论题)解读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内容摘要
机械加工得到的零件表面完整性特征可分为三类:(1)表面形貌特征:表面缺陷、表面纹理和表面粗糙度等;(2)表面机械性能:残余应力和显微硬度等;(3)金相组织变化:加工变质层、白层、夹杂物等。本文围绕切削加工后零件表面完整性三类特征指标,系统论述了各自的研究发展历程,重点对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显微硬度、白层及变质层进行了归纳,概括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技术手段及研究成果。
关键词: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I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目 录
内容摘要...........................................................................................................................I 前 言..........................................................................................................................1 1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的发展............................................................................2
1.1 表面完整性的提出及发展...............................................................................2 1.2 表面完整性研究意义.......................................................................................2 2 表面粗糙度研究........................................................................................................4 3 残余应力研究............................................................................................................6
3.1 残余应力的生成机理研究...............................................................................6 3.2 残余应力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7 4 加工硬化研究............................................................................................................8
4.1加工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8 4.2 材料特性对工件加工硬化的影响...................................................................9 4.3 显微硬度沿工件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研究...................................................9 5 切削加工白层研究..................................................................................................10
5.1 白层的形成机制.............................................................................................10 5.2 白层的影响因素研究.....................................................................................11
5.2.1 切削参数对白层的影响......................................................................11 5.2.2 工件材料特性对白层的影响..............................................................11 变质层研究................................................................................................................13
6.1 变质层的组织特点.........................................................................................13 6.2 切削参数对变质层的影响.............................................................................14 参考文献........................................................................................................................15
II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前 言
机械加工得到的零件表面完整性特征可分为三类:(1)表面形貌特征:表面缺陷,表面纹理和表面粗糙度等;(2)表面机械性能:残余应力和显微硬度等;(3)金相组织变化:加工变质层,白层、夹杂物等。
零件的表面完整性影响着零件的后续加工以及最终使用性能,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对关键零件的耐磨性能和耐疲劳性能要求很高。表面完整性中的残余应力如果是残余压应力可以减小零件表面裂纹的扩展,提高耐疲劳性能,而拉伸残余应力则会加速表面裂纹的扩展,加速了零件的疲劳破坏,且在有应力集中或者有腐蚀性介质存在的工况下,残余拉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更为突出[1];加工硬化会降低零件表面的塑形和韧性,对零件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不利,但是均匀的加工硬化有利于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白层有耐蚀和硬度高的特点,但是其内部常常含有裂纹,脆性大且与基体结合不牢固,容易发生早期剥落脱离[2];变质层的产生会引起加工表面产生残余应力和微观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于其组织均匀性较差且伴有裂纹,容易降低零件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能。
残余应力、加工硬化、白层和加工变质层,这些表面完整性指标是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以及相变综合作用的结果。表面完整性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零件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的发展
1.1 表面完整性的提出及发展
表面完整性是在美国金属切削研究协会在1964年召开的一次技术座谈会上由Field和Kahles首次提出的。所谓表面完整性是指表面粗糙度、表层残余应力、表层显微组织、表层致密度和表面类裂纹等状态的完好程度,是表征、评价和控制加工制造过程中被加工零件表面层内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及其对最终成品使用性能影响的一个综合性指标[3]。金属材料的耐疲劳强度、耐应力腐蚀和耐高温氧化等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表面完整性。
表面完整性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表面几何特征,又称表面纹理指标,主要用于表征被加工零件表面的各类几何特征,包括表面粗糙度、波度、纹理方向、表面瑕疵等都属于表面几何特征的范畴[4]。其中,表面粗糙度是最为主要的表面几何特征,常用来表示表面纹理。
二是表面物理力学特性,主要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来衡量。机械工件表面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影响,其力学特性、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均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就是用来评价工件表面的此类特性的。一般情况下,工件的表面物理力学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表面层硬度:主要指工件的切削加工后表层冷作硬化所引起的弹塑性变形;(2)表面层组织:主要指工件切削加工表面的金相组织变化,如再结晶、相变等;(3)表面层残余应力:主要用来衡量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大小、分布状态、表面宏观与微观裂纹等。
相对于工件表面质量而言,表面完整性更注重工件微观表面质量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表面形貌、表层冶金层质量、表面化学组分与性质等。对表面完整性的评价可以采用最少数据组、标准数据组和扩展数据组等三个级别标准[5],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表面粗糙度、表层显微形貌、表层加工硬化、残余应力以及金相组织变化等。
1.2 表面完整性研究意义
表面完整性是衡量切削加工工件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表面完整性能够对工件表面几何特性以及表面物理力学特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可以通过切削参数、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工件的耐疲劳强度、耐应力腐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蚀和耐高温氧化等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下面将分别从表面形貌特征、表面机械性能中的残余应力与显微硬度、金相组织变化的白层等三个方面论述表面完整性的研究意义。
表面形貌特征主要包括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等,通过降低表面粗糙度,能够增加零件之间接触面积,进而减少表面接触压强,降低零件表面磨损;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表面粗糙度过小,接触面见润滑油不易存储,会导致接触面之间产生分子黏粘,增加磨损[6];通过表面完整性的研究能够改善工件的表面形貌特征,降低工件表面磨损,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系数。工件的表面机械性能主要包括残余应力、显微硬度等指标,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加工表面冷作硬化后,工件表面层显微硬度增加,能够提高工件表面的耐磨性;而残余应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工件的表面质量,表面层残余拉应力作用使得表面微裂纹不断扩大,会加速耐疲劳强度,降低工件的抗腐蚀性,但表面残余压应力则能够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延缓疲劳破坏的产生,可提高耐疲劳强度。金相组织变化的白层是指伴随着硬态切削过程所形成的存在于已加工表面或亚表面下的、经金相试剂浸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无特征形貌并呈白色或白亮色的硬层,白层能够抵抗一般的腐蚀,通常具有比原始材料更高的硬度,因此,通过研究表面完整性中的白层对于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表面粗糙度研究
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是在研究表面完整性时最常用的指标。表面粗糙度衡量的是工件表面的纹理和质地。表面粗糙度的大小是指实际表面和理想表面在垂直方向的偏差,若偏差大,则工件表面越粗糙,工件间的摩擦系数越大,会影响到工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抗腐蚀性;若偏差小,则工件表面越光滑,工件有优异的使用性能[7]。表面粗糙度作为工件表面完整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其形成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刀刃和工件相对运动轨迹所形成的残留面积等几何因素;二是加工过程中在工件表面产生的塑性变形、积屑瘤、鳞刺和振动等物理因素;三是与加工工艺相关的工艺因素。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装配、耐磨性、抗腐蚀性和疲劳寿命等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耐磨性,表面粗糙度高的工件间有效接触面积较小,压强增大,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加快工件磨损[8];二是影响疲劳强度,表面粗糙度较大的工件对应力集中更为敏感,工件表面的裂纹越多,抗疲劳强度就越低;三是影响耐腐蚀性,表面粗糙的工件更容易渗入腐蚀性气体或液体,耐腐蚀性较差;四是影响密封性,对于密封性要求较高的零部件需要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以保证零件表面之间的严密贴合,避免气体或液体的渗漏;五是影响接触刚度,工件表面的波谷与缝隙越多,其接触面积就越小,在外力作用下,结合面解除变形的能力就越差,从而影响到机器的刚度;六是影响测量精度,零件表面及测量工具表面的粗糙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测量精度;七是影响配合稳定性,对于需要间隙配合的工件,表面粗糙度越高,磨损状况就越差,从而使接触间歇不断增大,而对于过盈配合而言,表面粗糙度则会直接影响到工件间的连接强度。
目前对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理论建模法,二是设计实验法,三是人工智能法。
(1)表面粗糙度的理论建模法主要是对工件的加工方式以及加工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并研究刀具形状、加工参数和振动等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从而对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早期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主要以加工方式作为变量,而将刀具及工件视为刚性集合体,通过分析在不同加工方式下,刀具几何形状和进给量对表面残留面积的影响,来预测工件表面粗糙度。近年来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随着对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形成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道具跳动、进给方式、主轴回转偏心、轴向窜动、加工振动都被引入预测模型中,预测的结果也更加精确。
(2)粗糙度预测的第二种方法是设计实验法,即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来对切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Taguchi分析法以及回归分析法是应用最为方法的实验方法;其中,Taguchi分析法基于矩阵理论的一种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利用正交表安排实验方案,并以误差因素模拟造成预测结果波动的各种干扰,通过对各种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对表面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9];回归分析法是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建立一个多项式模型,然后通过实验数据求解公式,获得预测模型的回归系数,建立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3)人工智能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方法,主要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算法、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等算法来实现表面粗糙度预测;其中,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学习训练,不断改变网络的连接权值以及拓扑结构,使网络的输出不断接近期望的输出,以建立精确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实现对表面粗糙度的预测[10];模糊神经网络是通过模糊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具体的预测方式可以通过采集切向振动信号,并以主轴转速进给量和切向振动为影响因素,基于模糊网络对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残余应力研究
残余应力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施加或外力施加了卸载后,其内部存在的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伴随着材料内部的高温、高应变和高应变率,在已加工表面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同时,经热处理后的被加工材料具有初始残余应力,加之铣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切削热和相变,加工表面与刀具间的摩擦和挤压都会引起零件内部残余应力的重新分布。
3.1 残余应力的生成机理研究
已加工表面和里层金属产生的最终残余应力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以及大小是这几种机制竞争的结果,主导作用决定着最终的残余应力状态。残余应力的产生定性地分析有三种形成机理。
(1)机械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这也是这是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残余应力,多由于机械加工中的不均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工件表面在施加外载时,若工件的一部分区域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则在卸载后,该部分就会产生残余应力[11];同时,由于残余应力必须在整个工件内达到自相平衡,致使工件中不发生塑性变形的那些相关区域也产生了残余应力。
二、热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工件在热加工过程中常出现这种残余应力,这种残余应力是由于工件在热加工中的不均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当工件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由于高温下材料的屈服强度较低,在热的作用下,易于产生塑性变形、并且由于工件的几何形状复杂等等因素,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工件各部分的热传导状态不同,工件的温度场不均匀,致使工件内各部分的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等各不相同,从而工件内部所产生的塑性变形也是不均匀的。而这种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会破坏原有的内部力学结构,从而导致残余应力的出现。
三、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工件在切削过程中经过热处理会出现因热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而在冷却时,工件各部分的瞬时冷却程度不均匀,冷却速度也不同,因而各部分的瞬时相变程度不均匀,即有的部位相变已经完全结束,而有的部位相变尚未开始,从而引起工件各部分的体积变化不均匀,导致残余应力的出现。另外,金属材料在进行材化学热处理、电镀、喷涂等等加工时,同样会因相变而引起体积变化[12];如钢材进行氮化时,在钢件表面由于形成氮化铁的相变而引起密度变化,从而在钢件表面形成明显的压缩残余应力。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3.2 残余应力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残余应力对工件的静态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抗应力腐蚀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均有着显着的影响。残余应力分拉伸残余应力和压缩残余应力,其中压缩残余应力有助于提高加工表面的机械力学性能,如表面有微裂纹时,表层压缩残余应力能够促进裂纹的闭合,提高零件的耐疲劳性能,并且压缩残余压应力越大越有利;而表层拉伸残余应力则抑制裂纹的闭合,不利于零件的耐疲劳和耐腐蚀性能。因此通过控制切削条件以得到有利的残余应力分布就变得十分有意义。针对残余应力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
唐志涛[13]在2008年对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航空铝合金预拉伸板7050一T7451内部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并基于裂纹柔度法测量铝合金厚板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测试试样的裂纹柔度函数,在分析应力计算不确定度来源的基础上,研究裂纹柔度法中插值函数及其阶数的选择对应力计算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计算得到45mm厚铝合金预拉伸板7050一7451内部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基于Doene一Hauk法测量铣削加工航空铝合金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状态,研究了铣削加工引入的残余应力引起的加工变形规律。
郭培燕[14]则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机械制造、热一弹塑性力学和有限元法等多学科的深入交叉,采用理论建模、软件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方法,从金属切削原理入手,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并提出了残余应力的预测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切削过程的仿真模拟,研究了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切削用量、刀具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进行高速铣削实验和残余应力测试实验,研究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并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用性;运用正交回归分析方法,预测了残余应力与影响因素关系的数学模型。
覃孟扬[15]在2012年研究了基于预应力切削的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通过热力耦合理论分析、切削实验和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分布以及控制残余应力的相关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讨论了残余应力公差概念,作为技术参数来指导工件的加工和检测,并讨论了该概念的可行性。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加工硬化研究
工件已加工表面层和表层以下金属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塑形变形,使得表层和次表层的金属硬度提高的现象叫做加工硬化。加工硬化是塑性变形的强化作用、切削热的软化作用以及金属相变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塑形变形和切削热的热-力耦合作用对加工硬化的影响较为显着。表面加工硬化是评价机械加工表面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工硬化的评价指标有显微硬度、加工硬化深度和加工硬化率,其中加工硬化率一般采用加工后的表面显微硬度与原始显微硬度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
4.1加工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切削条件(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刀具磨损以及冷却润滑条件等因素)、刀具参数等因素对加工硬化的影响。
切削条件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对加工硬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切削速度增加时,塑性变形减小,塑性变形区也缩小,因此,硬化层深度减小。另一方面,切削速度增加时,切削温度升高,弱化过程加快;但切削速度增加,又会使导热时间缩短,因而弱化来不及进行[16]。当切削温度超过Ac3时,表面层组织将产生相变,形成淬火组织,因此,硬化层深度及硬化程度又将增加;硬化层深度先是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然后又随切削速度的增加二增大。当进给量较大时,通过增大进给量,能够提高切削力,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加剧,冷硬程度增加;而当进给量较小时,由于刀具的刃口圆角在加工表面单位长度的挤压次数增多,硬化现象也会相应的增加。另外,采取有效的冷却润滑措施,可使加工硬化层深度减少。
刀具参数也是影响加工硬化的重要因素,袁子洲[17]指出,刀具的前角越大,切削层金属的塑性变形越小,故硬化层深度HV越小。当前角从-60°增大到0°时,表面金属的显微硬度HV从730减至450,硬化层深度从200µm减到50µm。刀刃钝圆半径rβ越大,已加工表面再形成过程中受挤压的程度越大,故已加工硬化层也越大。随着刀具后刀面磨损量VB的增加,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摩擦随之增大,从而加工硬化层深度增大,刀具厚道面磨损宽度VB由220增大到340。单磨损宽度VB继续增大,摩擦热急剧增大,弱化趋势明显增加,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逐渐下降,直至稳定在某一水平。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4.2 材料特性对工件加工硬化的影响
工件的加工硬化一方面会给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并使工件表层变得脆而硬,从而加速刀具磨损、增大切削力等;另一方面,工件的加工硬化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以热处理方法提高强度的纯金属和某些合金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件材料的塑性会影响强化指数,进而影响其加工硬化特性,影响因素如材料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塑形越低;工件材料的熔点与切削热软化作用有关,熔点越高,则越不易发生软化;在一定温度下得到的金相组织的特性则直接影响了加工后材料的硬度特性。工件材料的塑性越大,强化指数越大,则硬化越严重。对于一般碳素结构钢,碳含量越少,塑性越大,硬化层越严重[18]。高锰钢Mn12的强化指数很大,切削后已加工表面的硬度增高2倍以上,有色合金金属的熔点低,容易弱化,加工硬化比结构钢轻得多,铜件比钢件小30%,铝件比钢件小75%左右。
4.3 显微硬度沿工件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研究
加工硬化在工件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与以上各种因素有关。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以及加工不同的工件材料得到的显微硬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不同。薛文斌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测定了LY12铝合金微等离子体氧化陶瓷膜沿深度方向的相分布及显微硬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铝合金微等离子体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2O3、γ-Al2O3相组成,从表层到里层,α-Al2O3相含量逐渐增加;膜的显微硬度沿深度方向变化同α-Al2O3含量变化一致,致密层中显微硬度大于HV1500,极值点达到HV2300[19]。盛文斌[20]等在2007年研究了金属型离心铸造TiAl 基合金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利用离心铸造的方法,浇注了目标成分为Ti-48Al-2Cr-2Nb(at.%)的合金,并对其进行热等静压(HIP)处理(1 270 ℃/173 M Pa /4 h),研究了样品截面内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以及热等静压工艺对其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金属型离心铸造TiAl 基合金内部往往存在难以消除的微观缩松,铸态样品横截面内的显微硬度分布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HIP工艺明显减小了样品横截面的显微硬度平均值,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表现为中心区域附近较高,而边缘区域较低。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切削加工白层研究
“白层”这一概念是1912年由Stead首次提出的,它是伴随着硬态切削过程所形成的存在于已加工表面或亚表面下的、经金相试剂浸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无特征形貌并呈白色或白亮色的硬层,因此被称为白层。此外,有色金属的白层有时呈“暗色”,故也称为“暗层”。白层会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因此又被称为白色浸蚀层、绝热剪切带、再结晶层和摩擦学转变结构等不同名称。在白层的下方常常伴有颜色较暗,硬度较低的过渡层金属区域,因其在光学显微镜下常呈现黑色而成为黑层。对于金属材料,白层具有耐腐蚀和硬度较高的特点。Herbert等人通过钻削镍基高温合金RR1000在已加工表面得到了白层,发现白层中的晶粒与基体材料比更细小、取向更杂乱,白层的硬度也比基体高出45%。
5.1 白层的形成机制
关于白层的研究,很大一部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白层的形成机制上,普遍认为白层的形成机制有三种:第一,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引起的相变;第二,表面对于环境的反应,磨损的表面,含氧和氮;第三,塑形流动引起的均匀结构或晶粒细化的结构。此外,他还认为应变率、压力和冷却速率对白层的形成也有影响。目前关于白层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相变机制、塑性变形机制和相变-塑性变形综合机制。
相变机制:白层形成和切削加工过程中摩擦磨损所产生的热效应有关。硬态切削过程中工件表面的切削温度超过了奥氏体相变温度。由于刀具与工件的接触作用时间较短,因此白层只能是由剪切应变能作用下,使该层被加热至奥氏体相变温度以上并迅速淬火而形成,奥氏体转变快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奥氏体重结晶,马氏体在严重形变奥氏体中形成,所得马氏体不同于常规马氏体,经 X 衍射分沂测定,白层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残余奥氏体。
塑性变形机制:切削加工中的挤压、摩擦使加工表面产生剧烈的塑性变形,进而加工表层发生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和纤维化,甚至破碎,增加了晶界面积,从而阻止了金属的变形、滑移,降低金属的塑性,这些都会使得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提高[21]。
相变-塑性变形综合机制:部分研究者认为白层是在相变和塑性变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硬化来自相变、塑性变形过程产生的晶粒细化,而白层的形成则相当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于绝热剪切带。在高应变作用下,由于在一定距离内表面下的局部变形速率高,摩擦热产生的速度大于向周围基体散发的速度,结果使临近表面的局部区域温度较高,变形抗力随之下降,材料塑性变形失稳而产生绝热剪切带。
5.2 白层的影响因素研究
白层的形成受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和工件材料特性(晶粒尺寸、含碳量、塑性、相变温度)的影响。5.2.1 切削参数对白层的影响
切削参数对于白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都会影响白层的厚度。对于切削速度而言,随着切削速度增大会使刀具与工件的作用时间缩短,使塑性变形扩展深度减;另外,切削速度的增大,进一步增加了表面摩擦的热效应,进而使相变加剧,形成较厚的白层。刀具后刀面的磨损对加工表面白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刀具后刀面磨损量越大,产生的切削热越多,更易出现较厚的白层。戴苗[22]在对百层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白层的厚度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在较高的切削速度时,白层的厚度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切削深度对白层厚度的影响较小,与切削速度相比,较小的进给量白层厚度的影响较小;当后刀面磨损量大于0.075mm时,磨损量对白层的影较大。张凌飞[23]用PCBN刀具切削GCrl5,分析研究白层产生的条件,用SEM测量了白层厚度并观察其显微组织形貌;试验发现,只有用磨损达到一定程度的刀具加工的试件表面会出现白层,且白层的厚度随刀具的磨损程度而增加。5.2.2 工件材料特性对白层的影响
工件材料的相变温度会影响白层的形成,当相变温度较高时,不容易形成白层;相变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形成白层。此外,材料的晶粒尺寸、塑性和含碳量等也会影响白层的形成。工件材料的塑性越大,形变作用机制影响就越严重。在相同切削条件下材料的硬度增加,其切削增加,表面的塑性变形增加;塑性变形的增加刀具对工件表面的接触应力增大,可降低其相变温度,同时工件表面的温度高,从而导致白层厚度增加。切削白层厚度随着工件的硬度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由马氏体组织的强化机理引起,马氏体的的强化机理主要包括固溶强化和相变强化[24];固溶强化是指当马氏体中的固溶碳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形成饱和固溶体,对硬度起决定作用是碳原子,间隙碳原子使晶格产生严重的畸变,导致系统的能量急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剧增高而提高了强度和硬度;马氏体相变的切变特征造成晶体内大量的微观缺陷,极高密度的位错和层错、大量的精细挛晶、大量界面使马氏体强化和硬化,导致马氏体组织的高硬度和高强度。另外,白层微观硬度随着含碳量增加而增加,白层组织中隐晶马氏体具有高密度位错,高密度位错和高碳发生交互作用以及马氏体的超细晶粒引起强化导致白层的高硬度;工件材料含碳量高,切削后生成的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的机会就更多,而微观结构中马氏体组织越多其硬度值越大;马氏体组织中高含碳量导致碳的固溶强化加强,从而决定了马氏体组织的高硬度,因此,含碳量高的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硬度高于含碳量低的二次淬火马氏体。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变质层研究
对材料进行加工或表面处理时,加工表面受到作用力或热效应的影响,使得加工表面下某深度层的材料在热力耦合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该层通常被成为加工变质层。
6.1 变质层的组织特点
安徽理工大学的马伏波等人将加工表面变质层分为三类,分别是由外部元素的作用引起的变质层、由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变质层和应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变质层。
由外部元素的作用引起的变质层的形成原因包括污染、吸附物、化合物质、异物嵌入等。在由外部的元素和物质引起的变质中,由于切削表面的显微裂纹、宏观裂纹、积屑瘤碎片等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污染腐蚀和电、磁方面引起的特殊变化层等,损伤了已加工表面层。特别是在磨削加工中,磨粒的影响最为严重,这些磨粒使得加工表面温度升高,产生烧伤现象,而使得零件表面层性能发生变化。
由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变质层的形成原因包括非晶体的基体、微细结晶层、位错密度的上升、双晶的生成、合金中的一种成分覆盖于表面层上、纤维组织、研磨相变、由加工引起的结晶的应变、由摩擦热引起的再结晶等。由晶粒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变质的组织特点较为复杂,表面金属组织的变化包括:晶格的扭曲、拉长,晶粒的破碎、纤维化和相变等。金属在塑性变形中,晶格发生变化,失去平衡位置,离零件表面距离越近,晶格发生扭曲变形越严重。所以,零件表面层的硬化程度最严重,硬度最大[25]。在切削加工时,加工温度对硬化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如磨削淬火钢引起退火,使表面硬度降低产生软化;但在充分冷却时,则会再次淬火,出现硬化。
应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变质层主要受残留应力层的影响,加工表面层的应力状态发生紊乱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热及应力效应而在表面层的结晶中发生相变,使加工前后的体积发生变化;在表面层中生成超过屈服应力的强大的热应力; 由于刀具的作用力,在表面层的材料中残留有塑性应变等。此类残余应力都会产生残留应力层而导致加工变质层的出现。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6.2 切削参数对变质层的影响
加工参数直接影响到切削力和切削热,对加工变质层有很大影响。王大镇[26]在2008年研究了超精密加工铝基复合材料的切削变质层,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对航天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超精密车削加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已加工切削变质层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采用显微硬度计检测显微硬度,并从理论上分析切削变质层形成过程中碳化硅增强相断裂而细化的理论根据。超精密车削工况下,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车削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w/LD2,尽管切削力很小,切削热很低,但仍会产生很薄的切削变质层。其微观结构分为3层,即缺陷聚集层,细化硬化层和硬度衰减层。切削变质层中硬度值最高处在细化硬化层,约距已加工表面10-20Lm。在切削变质层形成过程中,碳化硅增强相发生了向切削速度方向的转动,且转动时伴随着断裂和细化,从而强化了切削变质层。
岳彩旭[27]在2014年研究精密硬态切削过程中已加工表面变质层的生成,精密硬态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发生剧烈的热力耦合作用,使得一定条件下已加工表面出现变质层。为揭示变质层的生成机制,研究了PCBN刀具硬态切削淬硬模具钢 Cr12MoV的工艺过程。通过实验手段揭示了表面变质层生成机理,得到了不同刀具磨损情况下变质层中白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发现变质层厚度随切削速度和工件硬度的增大而增大。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Ulutan D, Ozel T.Machining induced surface integrity in titanium and nickel alloys: 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2011.51(3): p.250-280.[2]陈日耀.金属切削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01.[3]陈涛.淬硬钢GCr15精密切削过程的建模与加工表面完整性预测[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4]戴素江,邢彤,文东辉,等.精密硬态切削表面组织形态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0):1007-1014.[5]裴旭明.加工工艺对机械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1): 21-25.[6]Jacobson M.结构件表面完整性与成本及可靠性的关系[M].国外航空技术(工艺类),1987: 38-42.[7]张雷.高速铣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12):21-24.[8]吴建昌.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综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s):76-78.[9]王素玉,艾兴,赵军,等.高速铣削表面粗糙度建模与预报[J].工艺与检测,2006(8):65-68.
[10]陈杰来,孙俊兰.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J].加工与制造,2011,33(12):10-12.[11]吴波,覃孟扬,叶邦彦,等.车削加工表面残佘应力离散度的实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7):73-79.[12]王庆明,孙渊.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的进展与动向[J].机电工程,2011,28(1):11-15.[13]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4.[14]郭培燕.高速切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分析和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07,5.[15]覃孟扬.基于预应力切削的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5.[16]宋仁伯,项建英,侯东坡,等.316L不锈钢热加工硬化行为及机制[J].金属学报,2010,46(l):5.[17]欧阳德来,鲁世强,崔霞,等.应用加工硬化率研究TA15钛合金β区变形的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J].航空材料学报,2010,30(2):17-23.[18]袁子洲,匡毅,陈学定,等.ZGMn18Cr2Mo超高锰钢加工硬化机理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2005,29(5):9-11,15.[19]闫立明.镁合金加工硬化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4.[20]盛文斌,陈宗民,谷万里.金属型离心铸造TiAl 基合金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研究[J].锻造技术,2007,28(9):1201-1204.[21]黄向明,周志雄,杨军,等.塑性变形在浮硬钢磨削白层形成中的作用机理[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5-40.[22]戴苗,周志雄,黄向明.磨削白层厚度与磨削力的实验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9(5):78-81.[23]张凌飞,张弘強.高硬金属加工过程中表面白层的研究[J].工具技术,2004,38(2):13-16.[24]杨晓京,陈子辰,樊瑜瑾,等.磨粒磨损中微观切削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161-164.[25]于芸,朱光辉.Cr4Mo4V钢制轴承套圈磨削变质层深度的测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1,47(5):270-273.[26]王大镇,邱家栋,刘华明.超精密加工铝基复合材料的切削变质层[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393-397.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0
第二篇:铝合金高效加工切削参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采集刀具与机床模态信号、进行模态分析、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技术,来获得铝合金高效切削参数。通过切削参数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加工效率,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制造成本。
关键词:高效加工;切削参数;动力学仿真
1引言
在实际生产中铝合金高效加工效率和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合理的切削参数是提高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率最为直接的方法,数控加工过程仿真优化技术是获取优化切削参数的最佳途径,通过数控加工过程仿真优化技术确定高效加工切削参数,经过实际加工过程验证,建立切削参数数据库,对提高加工效率,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有重要实际意义。
2应用研究内容
本研究项目以数控机床动态特性信号采集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系统、优化系统为平台,数控加工切削参数包括轴向切削切深ap、径向切削宽度ae、机床主轴转数S、进给速度F等,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机床选择C800U高速加工中心,刀具选择φ8合金铣刀,铣刀齿数3,刀具圆角R0.2,有效悬长30mm;加工材料为铝合金2A12T4,径向切削宽度分别为2mm、4mm、6mm和8mm,铣削方式为顺铣,采用水冷。
2.1动力学仿真
通过采集刀具与机床模态信号、进行模态分析、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技术,以确定机床-刀具系统在特定加工环境下的颤振稳定域。仿真结果的颤振稳定域图如图1所示。根据曲线可以确定非稳定切削区域与稳定切削区域,其中曲线下方为稳定切削区域,上方为非稳定切削区域,曲线周围为稳定与颤振临界状态。由此由图1可看出,随着切宽变化时,切削稳定的区域会变化,当切宽增大或减少,相应的切削稳定的区域会增大或减少;当切宽一定时,当主轴转速取波峰上的最大值时,稳定的切深最大,这样可以提高加工效率。
2.2切削参数验证
以颤振稳定域为基础进行实验验证。根据如图1所示,以刀具切削宽度8mm为例,根据颤振稳定域图选择切削参数进行验证,这样可以使优化所得到的参数符合实际生产需要。试切点选择如图2所示。根据选取的试切参数和试切点进行试切,试切情况见表1。由试切情况得出如下结论:A点在非稳定切削区域,发生严重颤振;C点、D点在颤振临界状态,切削过程不稳定,容易发生颤振;B点在稳定切削区域,切削稳定,切削效果好。稳定域曲线是理想情况下的切削参数,特别的针对切削深度,在实际应用时,切削深度需根据理论深度作相应的调整;考虑到工件动态特性的影响,应对工件中弱刚性部分采集刀具与机床模态信号,进行机床—刀具系统的动力仿真,选择切削参数时,要注意控制切削力,以防止零件变形。现场加工切削参数与根据颤振稳定域图所得切削参数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由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材料去除率提高了(29120-20000)/20000=45.6%。
3实际应用
在实际高效加工中,以加工外壳零件(见图3)为例,采用本研究项目研究方法,在实际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加工该零件刀具的切削参数,采用这些切削参数加工,高效加工的单件加工时间从6.5小时缩短为4.1个小时,提高效率37%,零件加工质量稳定。
4结论
根据颤振稳定域的分析和实际加工验证,通过调整切削深度、主轴转速可以避免颤振的产生,获得在不同条件下稳定切削状态下的最佳切削参数。通过高效加工切削参数研究与应用,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基于“X-CUT”数控切削参数优化系统的数控机床增效使能技术原理[M].北京:国防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研究应用中心,2010.
第三篇:对数控回转工作台三轴切削加工中心的评价研究
对数控回转工作台三轴切削加工中心的评价研究
Dong-Hyeon Kim
Choon-Man Lee
摘要:一个加工中心的特点,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加工质量,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为高质量的产品建立切削加工性能的评价方法。在本文中,对一个数控转台加工中心的三轴切削加工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个加工中心利用一个新的数控转台轴组件。提出了一个对切削加工性能和加工中心评价的新的测试样本。通过实验对加工中心和机器的加工试样进行了特点分析。这项研究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类似机床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三轴加工中心;切削加工性能;表面粗糙度;标本
1.介绍
理解机床的特征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精度十分重要。在确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中了解机床的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机床的特征可以一步一步地在每一个步骤中以评估方法和对切削加工性能的评价来确定。
机床的加工精度取决于各部分的几何尺寸和装配精度。事实上,机器的加工精度的减少,像工件表面粗糙度或刀具的表面粗糙度,是由各种外部条件,包括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变形和机械振动。此外,加工错误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因此,建立一个标准试样的外形模板来评估机床的特征和一个可行的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探讨研究了数控转台三轴切削加工中心的加工性能。在这个研究中,一个旋转的轴是应用于三轴MCT而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X轴。有必要通过观察一次切削加工的加工实验是不是由转轴而不是线性轴完成的来进行验证。三轴数控加工中心转盘如图1所示。
图1方案设计的三轴数控加工中心转盘
与现有的三轴加工中心不同,这个三轴数控加工中心有一个高速度和高精度的回转工作台而不是X轴。在加工工件时,该回转工作台在Y和Z轴方向运动。而且,工件所安装的回转工作台使工件一起旋转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Y,Z,C轴的移动通过一个程序来同步控制。实现高速和高精度的数控转台使圆弧加工或槽加工。对于这些类型的加工,现有的三轴机需要一个额外的第四轴,而方案中设计的三轴数控加工中心不需要第四轴。此外,不同于现有三轴加工中心,方案提出的机器不需要X轴方向的线性进给,从而大大减少了机器的总长度。因此,由额外的X轴所造成的精度降低可以避免,还有周期时间和总体投资可以通过减少进给时间和减少生产线来减少。
大体上评估测试标本的切削加工性能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给出,在这项研究中,在先前的研究中提出的测试样本被提高完善成一个适用于带有转轴的三轴数控加工中心的测试样本。对加工中心进行了实验,对机器的特征也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测试样品可以用于类似机床应用程序的发展。
2.评价项目的选择
考虑到机床的设计是为了生产一个精确的产品,评估影响加工准确性的因素是很重要的。评估一般机床精确性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方法。直接评价的方法基于切削方法。在评价中,在限制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以便稳定加工时工件的圆度、方度和形状误差都进行了测量。这种方法存在几个问题,评估机体和一些领域的应用尤其困难。另一方面,在直接评价方法中,通过测量机床零部件的运动和准确性来评估的加工精度。当直接分析机床的特点时这种方法比较高级。然而,这种方法的问题包括不能有效地建立测量和分析的技术,而且,加工精度和机床的性能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确定。
选择评价项的标准如下。第一,检查发热所引起的热变形是有必要的。此外,关于机器的通用测试项目工具,平面度、轴的径向跳动、在回转时产生的轴向跳动,在静态精度测试中还应该检查直线运动精度。在这里,一个向上/向下转移模型被选中为了轴的径向跳动和直线运动的基本倾向角可以被调查。关于加工精度测试方法,通过检查顶部区域的形状和加工的圆柱形状来调查圆柱度和平整度方面的差异。
2.1热变形检查
热变形,指由机床发热造成的形状和维度的变化,对一个产品的精确性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调查热变形产生的影响,切割完成后在创建的第一个加工工件和最后的加工工件B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验证步骤,如图2所示。然后,找到是否发生热变形便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确定是否可以抵消热变形。
2.2根据进给率和向上/向下切割的表面粗糙度特点
对球头铣刀加工,很难选择与形状,尺寸和精确度有关的合适的加工条件,而这些因素在切削方向的基础上影响切削力和刀具的变形。因此,本文包括六个部分根据进给速率和向上/向下的方向来分析主轴的径向跳动的倾斜角度和检查加工误差和表面粗糙度问题。
区域2和3在图3中研究向上倾斜30°和45°处的表面粗糙度。区域5和6调查向下倾斜65°处的表面粗糙度。区域4分析刀具在向上方向移动时的上面的投影部分。区域7控制轴线的微倾斜的角度为1°。当刀具沿着一个斜面的30°和45°方向时,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异就可以比较出来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部分5和6讨论与结果相同的倾斜角度。所有部分使用主轴旋转速度3000 rpm,6000rpm,9000 rpm和进给速率3000毫米/分钟和5000毫米/分钟。
图2热变形测量模型
图3显示倾角测量模型
2.3根据刀具轨迹向上/向下方向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
对于斜面的加工,向上切割时切割的部分分布在刀具的外底面,向下切割时分布在刀具的内底面。在这一点上,区域被设置为图4所示来与单向加工和锯齿形加工方法进行比较。
2.4圆柱表面加工的粗糙度特点
图5所示的模型设计研究根据进给速率和转速缸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像线性倾斜的部分,总共六个部分主轴的转速设置为3000 rpm,6000 rpm,9000 rpm,进给速度设置为3000毫米/分钟和5000毫米/分钟。
考虑上面所述的评价方法,如图6所示,加工试样的切削加工性能提高了。商业软件Solidworks用于加工试样的建模。
图4根据刀具路径测量模型的表面粗糙度
图5油缸部分的测量模型
图6目视检查样品
3.结果与讨论
工具路径创建和仿真验证流程使用商业软件CATIA进行。标本是创建与Al6061大小为200毫米×140毫米×52毫米。
表1大体上包含的信息不特指在实际加工时单独加工的加工条件。图7显示了一个加工试样。
表面粗糙度是使用Optacom表面测量系统测量的,表面形状是使用奥林巴斯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LEXT-OLS3100)测量的。这种测量设备如图8所示。
图8测量设备 3.1检查热变形的一步
最后的切削从图3所示的A开始,B结束。因此,一个步骤被利用起来以抵消热变形,热变形的补偿过程表明热变形是很轻微的。图9显示了测量结果。
3.2根据向下切割的表面粗糙度特性
图10显示了30°斜面部分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表面粗糙度一般随着转速的增加而改善,但会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加而变差。在3000毫米/分钟和5000毫米/分钟产生的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
图11显示了45°斜面部分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表现出与30°斜面处相似的趋势。表面粗糙度会改善的转速增加,但会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加而变差。
图12显示了最高地区部分刀具走过去后下行方向后沿着一个斜面向上的方向。较低的旋转速度使表面粗糙度变得粗糙,而较高的旋转速度使工件表面更光滑。考虑到它受进给速度的影响较小,进给速率被发现用于正确控制。
图13显示了65°斜面部分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也就是30°向上倾斜的表面的背面区域。这表明在较低的进给速率和较高的转速条件下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会得到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现得到的工件表面粗糙度比向上方向更好。
图9热变形测量
图10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30°方向上)
图11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45°方向上)
图12表面粗糙度在不同进给速度下的特征
图14显示了65°斜面部分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也就是45°向上倾斜的表面的背面区域。该处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接受,但会发现比30°斜面的背面区域更粗糙。最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切削时由于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刀具的跳动影响表面粗糙度。正如之前的结论所述,较低的进给速率和较高的转速条件下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会得到改善。图15显示了倾斜1°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也就是30°向上倾斜的表面的背面区域。总的来说,结果显示测得的表面粗糙度很好。
图16显示了倾斜1°处表面粗糙度的特征,也就是45°向上倾斜的表面的背面区域。虽然表面粗糙度一般都很好,但会发现比30°向上倾斜的表面的背面区域更差一些。根据上面的结果分析,在向上切削的时候倾斜的角度比30°要大。
这会导致刀具跳动得更多。由于切削时间的积累,45°倾斜面的背面区域,是切割的后期阶段,尽管有相同的倾斜角度1°也会对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图13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65°向下,30°斜面的背面)
3.3刀具在向上/向下切割路径时表面粗糙度的特性
图17显示了在向上和向下切削的加工路径时表面粗糙度的特性。对于单向的方法,向上切削和向下切削时的表面粗糙度水平分别为0.833μm和0.833μm。对于锯齿形的方向,向上切削和向下切削时的表面粗糙度水平分别为1.087μm和1.245μm,表明向上切削时得到的工件表面粗糙度比向下切割时的要好。同时,在刀具路径方面,单方向的刀具路径比锯齿形路径要好一些,可能是因为在upward-downward切削时观察到的刀具跳动。这个结果和使用锯齿形路径的方法加工时表面精度降低的普遍趋势是相同的,即导致切削出一个倾斜的表面,向上切削时切削过少,向下切削时切削过多。
图14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65°向下,45°斜面的背面)
3.4加工外圆表面时粗糙度的特征
图18显示了加工外圆表面时表面粗糙度的特点。表面的所有区域没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更高的转速会使表面粗糙度改善得更多,而且能用肉眼观察得到,在进给速率上也没有区别。因此,会发现在加工一个圆柱形状表面时表面粗糙度受转速很大的影响,而几乎不受到进给速率的影响。这最可能是因为在进行外圆加工时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进给速率。
系
图15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1°倾斜面,30°斜面的背面)
图16表面粗糙度特征与进给速度的关系(1°倾斜面,45°斜面的背面)
图17不同刀具路径下的表面粗糙度特征
图18加工圆柱面时在显微镜下显示的表面粗糙度特征
4.结论
本文评估了数控回转工作台三轴切削加工中心的加工性能。结论在开发适合本研究评价方法的测试标本的基础上,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热变形检查,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表明热变形是合理的偏移量。
2.关于在倾斜表面上观察表面粗糙度特征,在向上和向下加工时低倾斜角区域会观察到更好的结果。另外,当1°倾斜面加工完后,会发现表面粗糙度一般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总的来说,表面粗糙度在较低的进给速率和较高的转速时最好。对于顶部区域,进给速率没有带来影响即证实了进给速率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3.关于刀具路径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单方向刀具路径的表面粗糙度比锯齿形路径要好一些。这是由于在向下切削时刀具发生向上的偏转。此外,由于向上加工时过切和向下加工时的切削不足,导致在锯齿形刀具路径加工时的结果会产生加工精度的问题。
4.因为在加工外圆时确保一个适当的进给速率是不可能的,会发现表面粗糙度在受到转速显著影响时受到进给速率的影响很小。
一种用于评估切削加工性能的改进的测试标本适用于三轴MCT机床,附带有一个转轴。用一个加工中心和机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测试样本可以应用于相似类型的机床发展研究。
这项工作是由韩国政府拨款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支持的(NRF)(MSIP)(No.2013035186)。
参考文献
1.Schulz, H.and Hock, S., “High-speed milling of dies and mouldscutting
conditions and technology,” 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41, No.2, pp.637-643, 1992.4.Doo, S., Hong, J.W., and Seo, N.S., “A study on the cutting force and machining error on the inclined plane in ball-end milling,”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Precision Engineering, Vol.18, No.7, pp.112-119, 2001.5.Chun, S.H.and Ko, T., “Study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of machining error in internal lathe boring,” Int.J.Precis.Eng.Manuf., Vol.12, No.2, pp.177-182, 2011.6.Relvas, C., Ramos, A., Completo, A., and Simoes, J., “Accuracy control of complex surfaces in reverse engineering,” Int.J.Precis.Eng.Manuf., Vol.12, No.6, pp.1035-1042, 2011.7.Lee, C.M., Ryu, S.P., Hwang, Y.S., Chung, W.J., Jung, J.Y., and Ko, T.J., “A study on the evaluative method of workability for high speed machining,” Proc.of the KSME Autumn conference, pp.1858-1863, 2003.8.Jung, J.Y., Hwang, Y.S., Lee, C.M., Chung, W.J., and Ko, T.J., “A study on the speciman for high speed machining,”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Engineers, Vol.12, No.4, pp.77-84, 2003.9.Jung, J.Y., Hwang, Y.S., Lee, C.M., and Moon, D.H.,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macrography specimen,”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Korea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Vol.27, No.2, pp.52-60, 2004.10.Back, I.H., “Machine Tool-Driving Mechanism and Design Principles,” CHEONG MOON GAK PUBLISHERS, revised Ed., pp.300-312, 2001.11.Kim, S.I., Choi, D.B., Kang, J.P.and Kim, N.K., “Design technology of the latest machine tools,” Bando Pub., pp.237-240, 1995.12.Choi, B.K, Jeon, C.S., Yoo, W.S., Pyeon, Y.S., and Jeong, Y.C., “CAD/CAM System and CNC machining,” SciTech Media, 3rd Ed., pp.343-345, 2001
第四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探讨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探讨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顾梅蓉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师范一班
摘要: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始终承受着非一般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于一门母语课程应该承担的历史文化任务是否能够达成。相应的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更是不一般的艰巨。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改变,有前进也有不足。语文教学如何在改革中前进,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不断展现母语的文字魅力等问题历来学者研究不断,而众多学者认为,母语的传承等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由此,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文,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
引言: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后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更本的改进。中学语文教师欲使学生的阅读不断提高,由点到面的不断扩展,或者促使学生主动有效阅读的关键是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我就“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综述。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缺失的“真”与“实”
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在四川上课评课时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少些花架子,讲究实际,实用。
王志民在《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中指出:“目前的语文课堂仍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以频繁切换的文字或图画来显示备课的完整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的教师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激情演讲,取代学生朗读语感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教师以先入为主的定向分析来限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表达和真情实感的体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接下来,他从重点指出不足的重要的方面,首先指出:“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受到高考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情况相当普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谈到:“时下教师漠视诵读,认为诵读是少慢差费,低层次的笨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或强化字词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或以讲带读,疏于读背的强化训练和指导,或肢解课文,把课文内容提炼成各种类型的习题,致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读深度不够,理解肤浅,头脑里并没有积淀清晰的东西。学生虽然被灌输了一些经典知识,但真实的体悟并不深。又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不够,腹中羞涩,词汇贫乏,最终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
最后指出:“现在的大多数语文教学,不管是老派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新派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式的教师拨学生答,或是改革式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特征还都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学的教学框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未有实质性的根本改变。”
任家斌在《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一文中指出,在一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参赛者的表现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参赛的教师中真正读懂原文的为数不多,有的教师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到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的课堂更是死气沉沉,听课者也感到索然无味。”“似乎没了教参,离开了我们熟悉的课文,许多年轻教师感觉好像不再会上课了。”
有些课堂,根本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导致失去暴露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的机
会。
二.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文本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结合实际和经验见解深刻地说到:“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书中又进一步指出:“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
任何课程只要学生自身积极地去投入了,那么学生的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的主动权还是在学生的手中,所以如何让学生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文本解读。
《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一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心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应该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内涵,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考,口语交际,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等基本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文本的解读的,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和积累运用是错误的,应当强调固本,夯实基础,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知其意而得其用”,最终促成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指出,调高语文素养还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来“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里就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曾国潘在《家训》中对诵读的好处作了形象透辟的阐述,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佛佛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朗朗可诵”。
可见,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感,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提到:“背诵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发掘句子的言外之意,体会选材的匠心,积累规范的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领悟文章的真谛,吸取人文的养料。可见“真真正正让学生多读多背。”的意义之大。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所以《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一文一针见血地谈到:“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而不是让他们消极接受。”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讨,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所以就此而言,本真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中学语文教师当身先士卒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我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才情,提高交际能力,丰富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带动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的交流呢?众多教育教和实践者都提到,教师首先当摆脱教参的束缚,身先士卒地用心体味文本,然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使用教参无可厚非,但不可陷入以教参为从,为权威的误区,不可用教参来代替自己的思考,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等。《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一文中作者指出文本解读应答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这要比教参教案的研读更重要。所以文本研读比教参教案研读更重要。文章指出:“语文教师需要经历一个由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的研读过程。”见解独到,对教师的文本解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文章谈到的三点解读文本的方面,我简单做一下概括和介绍。
(1.)平视文本,平视文本,就是教师以读者的身份亲自去品味文字,认真读懂文本。“读懂文本的重要标志是要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这三大问题。”而品味文字,用余应潮老师的话,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
平视文本,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体验文章的内涵,力求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不可忙着看教参导致自身的思维束缚,否则教师自己都没有读出文章的味道,又何谈对学生的要求呢?
(2.)仰视文本
仰视文本,强调教师对文本的态度应当以学生的角度去品读,这是师生交流,并是学生循序渐进提高的关键。论文指出,“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在读文本过程中的体验,困惑与兴趣点等,也就需要对教材所选名篇名作有学生式的仰视目光。”总的而言,就是需要教师研读文本时心中有学生,这就需要做到“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做好铺垫,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跳一跳或者再跳一跳摘到果实。切不可以教师为中心,简单处理。”
(3.)俯视文本
教师应当是个指挥者,应有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所以需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俯视眼光。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充分领会文本的语文价值所在,教出语文味,切不可将语文课教出政治课,历史课或表演课。”文章又提出:“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必须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和语文学科需要的东西教授给学生。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等多种方法,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求知,求智,求美,求趣的活动。”
综上三点,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平视”是前提,“仰视”是关键,“俯视”是提升。
总结: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母语的重责,因此更要自身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而解读文本的扎实功底更是上好课文的基础和关键,有了扎实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无论什么课程我们都能上出精彩,上出个性。
参考文献:《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王志民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任家斌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
第五篇: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向芳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重庆 402460
摘 要: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进行畜产品加工的小规模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与民营企业的贡献密不可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畜产品加下是联系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需要的纽带,发展好畜产品加T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目前,以肉类、蛋类、奶类、皮革和毛绒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我围从事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大多存在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金缺乏,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等问题。本文主要以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为对象,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2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现状
2.1管理现状
从企业内部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家族”和“亲缘化”的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所有权、经营权的重叠及决策体系的集杖化,使企业权力制约机制失衡,决策失误的风险大。大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企业信用差。此外,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或真实地提供财务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声誉。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小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其管理水平低,尤其是管理思想落后,管理层次不清,管理系统较为封闭,多数依靠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名牌意识淡薄,市
场开发不足,结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差。
总体而言,小规模畜产品加T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系统不开放、管理集权化和专制化的问题,导致企业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经营效益差、企业规模无法扩大。
2.2技术现状
我国畜产品加工企业中除少数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技术装备达到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外,其他企业加工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一30年。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滞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和规模小,资金不足使企业不可能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以上不足所造成的后果是:一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目前,我国加工的肉制品只有600多个品种,而德国有1500多种;乳类制品只有近300个品种,而法国仅干酪一项就有800多种。二是产品质量较差。如肉类制品中,肉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大豆蛋白、水分含量高,风味差,货架期短;主要乳制品如乳粉、麦乳精粉搀假严重。三是产品的适用范围不宽。低脂肪、低钠、低胆固醇、低糖类产品生产较少,无法满足特殊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四是产品加工转化度低。目前我国畜产品的加T转化率禽畜肉仅有3%一4%,奶在10%左右,而禽蛋转化率不到1%。发达国家肉转化为肉制品的比例一般为30一40%,甚至高达70%,乳转化为乳制品的比例高达80%以上,蛋转化为蛋制品的比例已达40%以上。
2.3资金现状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筹措难度大,借贷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金融环境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小规模
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从企业自身看,一方面。小规模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弱,积累少,自酬资金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机构,还贷能力和企业信誉差,使金融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对其贷款信心不足,致使企业融资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从外部融资环境看,对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主要依靠的还是内源性融资、银行的间接融资及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外部融资来获得所需资金。小规模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关于“风险与收益”的一种博弈。小规模民营企业尤其是畜产品加丁等技术型企业信贷风险高。小规模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是“小、急、频、短”,而银行是营利性企业,其审批手续较烦琐,贷款的审批力度较大,取消达不到银行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的贷款资格,使企业本来就面lI缶的贷款难的问题更显突出。
2.4人才现状
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经营者分析,小规模民营企业采用家庭式的经营管理,经营水平低;思想观念不适应时代需要,显得同执和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慢,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技术能力差。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人才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优秀人才多的是,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地重视人才。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
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融入企业。因此,这些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较低的员工素质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3.1管理对策
实行现代化管理。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和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斟扰。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制度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形式,是民营企、Ip获得强有力的莺要的制度性资源。民营企业应从董事会开始着手,把董事会的科学决策机制、高效管理机制、有效监督机制建立起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卜.也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独立董事参与决策、管理,聘任职业经理人从事运营、管理,努力克服家族式、个人独断式企业所带来的投资决策不科学、调查论证不充分,经济发展方向判断失误所造成的灾难性错误,使氽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完成资本,管理、人力的积累。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造和重组,条件成熟的可以通过企业集团的形式,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
3.2技术对策
3.2.1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反映r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我国畜产品加上业委实现由初加|.向深加T、由粗加T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I:畜产晶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首先,企业要
增强技术创新的意识,以创新求发展;其次,采取合作创新,即和大专院校、科研部f J进行密切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加速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最后,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从模仿型创新转向原始性、独创性的创新,走上独莎自主的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
3.2.2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适
销对路的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企业发展;加强联合经营,通过改制、资产重组、“走出去”等方式,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加强优势产业的集聚,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3政府应加大对小规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实施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允许企业以创新成果进行抵押向银行贷款,并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环境。
3.2.4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的伞过程监控,在产地环境、场址选择、生产投入品、防疫措施、生产管理、加.I:过程控制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尤公害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3.3资金对策
3.3.1弥补小规模畜产品加丁民营企业企业自身缺陷。民营企、啦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信用形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善运作机制。企、Ip应重视财务管理水平的完善,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透明度,向银行和相关部f J提供真实、准确I财务数据,降低管理和财务风险。树立诚信守法的新形象,赢得金融机构的长期信任。
3.3.2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首先,改变“借贷”状况,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小规模民营企业的特点,借鉴围外先进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和思路。在小规模民营企业贷款技术上,可以选择关系型借贷。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父系。南长期关系所产牛的各种软信息在很大程度卜可以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小规模民营企业因无法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El,并有助于改善其不利的信贷条件。
其次,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制的完善。实行适度的授权和授信制度,对下级行赋予合理的贷款权下限,缩短代理链,实行审贷分离,做到符合小规模民营企“小、急、频、短”的特点;银行可以为小规模民营企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提供理财咨询,以便小规模民营企有能力提供准确财务信息,便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
3.4人才对策
3.4.1提高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制定企业家人才培养计划,多召开理论与实践交流会。不但要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解决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而且要制定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选送一批经营管理人员到围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获得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确实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用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4.2采取相应激励措施,让企业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以合资、人股等方式吸引人才,使其有机会由打T者变成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从而更好的引进人才,发展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解决人才配置不合理,用人机制不活,企业引不进人、留不住人以及高技能工人缺乏等问题。
4总结
小规模畜产品加丁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缺乏完善的内部企业治理机制和完善的财务制度。所以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摆脱家族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健全财务管理,加强民营企业投融资管理。
在技术上,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存在着“老、少、低”现象。因此需要不断改良产品,提高其信誉度。根据市场变化,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产占占结构调整。埘产品进行改良和革新。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白酬资金能力不强,而金融机构对其贷款信心不足,致使企业融资困难。所以要从弥补企业自身缺陷;
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积极拓展和创新小规模畜产品加T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等人手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人才方面,经营者固执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慢,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技术能力差,以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所以要提高畜产品加T民营企、Ik家的整体素质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让企业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分子。
参考文献:
[1]马倩.浅议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田.经济观察,FAZHAN·JINGJIGUANCHA.2008,1.
[2]王旭波.浅论民营企业的发展Ⅱ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3]薛俊侠.浅析我国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卟农业经济,2004,3.
[4]符永山,曹育明.对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的探讨[J].中国牧业通讯,2007,20.
[5]徐娜儿.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对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