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
验示范工作总结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市供销合作总社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2010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总结
“MsoNormal” style=““>
“MsoNormal” style=““>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继续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65个科学发展模式之一,并由试验层次转为了示范层次,市农合联、**南县农合联被列为示范点。对此,我社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力推进2010年科学发展模式
试验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MsoNormal” style=““>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
“MsoNormal” style=““>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市农合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做到了“七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供销社主任、农合联会长李元新同志任组长,市供销社调研员、党委副书记刘桂芹,市供销社副主任、农合联副会长张树勤,市供销社副调研员、农合联秘书长杜九如为副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二是动员部署到位。召开了由各县区农合联会长、秘书长参加的动员大会,市供销社主任、农合联会长李元新在会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进行
了动员部署。提出要增点扩面,重点抓好两个层次:示范层次确定**市农合联、**南县农合联为示范点,重点抓好工作规范、服务提升工作;试验层次为其他县区农合联,重点抓好组织规划、加快发展工作。三是任务分解到位。制定并印发了《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对模式试验示范工作任务按月进行了分解,明确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四是考核奖励到位。制定印发了《**市供销合作总社科学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标准、等次确定及奖励措施。按照“优秀、一般、较差”确定等次。综合考评分数在80分以上的为优秀;60分以上的为一般;60分以下的为较差。年终按照综合考评成绩排序,选出前三名,在全市进行通报表彰,每个给予2万元现金奖励。五是档案管理到位。建全完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资料档案并责
成专人进行管理。六是专家咨询到位。建立了专家指导咨询机制,聘请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社团管理部部长陈文宝、**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家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玉祥为专家组成员。定期进行咨询交流,解决疑难问题,从技术层面上指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七是县级工作落实到位。各县区农合联也都按照市供销社、市农合联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办事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全力铺开了模式试验示范工作。
“MsoNormal” style=““>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MsoNormal” style=““>为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的宣传,市农合联工作做到了“五个加强”:一是加强典型宣传。组织编印了《20家市级典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500本,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
认知。二是加强媒体宣传。6月11日,市农合联副秘书长王贵顺、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经理陈川应邀做客**省电视台《阳光访谈》节目,以“农产品怎么卖不伤农”为主题,向全省农民朋友介绍宣传了**市县农合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组织农超对接的经验和做法,节目播出后反响良好。**电视台“农村大视野”栏目也多次播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的新闻短片。三是加强图片宣传。制作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图片集,图文并茂,进行直观宣传。四是加强网络宣传。充分利用“**农合网”进行宣传,将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等在网上进行了登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五是加强社会宣传。今年以来,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深入广泛的宣传,农合联在社会各界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各级党委、政府对农合联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市农
合联的发展和运行经验,已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多家媒体的多次报道。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仲明在全市科学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调度会上对农合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团管理部部长李殿平、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宗二次来唐就举办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及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省社主任张彦惠也来唐就农合联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指导。4月26日,市农合联副秘书长王贵顺在**举办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型发言,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认同。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还把发言内容制作成了视频片,在协会官方网站“谷雨网”上进行宣传推介。6月1日,**市供销社、农合联,组织各县区供销社主任、农合联会长及重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共28人来唐
学习考察了**市、县农合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和经验。
“MsoNormal” style=““>
三、创新工作,成效初显
“MsoNormal” style=““>市、县供销社、农合联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方式,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七个新成效”: “MsoNormal” style=““>一是农合联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农合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在继续完善提高市县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上半年在全市9个乡镇建立了农合联分会,使全市农合联分会总数达到了79个,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54%;全市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个,涉及种、养、加及农机服务等各个领域。目前,全市农合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已发展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10个。
“MsoNormal” style=““>二是“农超对
接”取得新成效。市农合联创办的**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与**、**、**等县区30多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发展生产基地3万多亩。公司把专业合作社产品经分拣、加工、包装,标注“农合联”品牌标识后,配送到**市各大超市及**华润万家18个连锁超市和**家乐福5个连锁超市,今年以来已实现配送额近3000万元。2月5日,市农合联参与筹备了在锦绣香江商务酒店召开的“**市农产品产销对接联谊会议”。组织了市内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参会。会上展示了各类名、优、特产品200余种。并与市内各大超市、机关单位、企业、医院、学校等采购商进行了洽谈对接。会上,共达成产销合作意向120个,涉及金额1.65亿元,现场签约涉及金额9500万元。3月14日,市供销社、市农合联组织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在**县举办的“农业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现场咨询活动暨第四届**农业生产资
料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会上共展出了包括瓜果、蔬菜、粮油、肉制品、水产品等共计400多个品种的名优农产品,共达成长期产销合作协议50个,各种农产品交易总量近2000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大爱无疆新时期道德模范”宋志永携**县宋志永专业合作社也参加了此次对接会。据统计,今年以来,市、县农合联通过组织“农超对接”、培育发展农产品型龙头企业,帮助农民推销各类农产品35亿元,助农增收6亿多元。“MsoNormal” style=““>三是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市、县农合联把打造品牌作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涉农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市、县农合联今年以来已培育注册特色农产品品牌4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品牌总数已达89个。品牌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日益显现。**县农合联把打造品牌作为工作重点,引导专业合作社树立品
牌意识、商标意识,20个板栗专业合作社,除“**板栗”、“紫玉”地标商标可共享外,还注册了“喜峰口”、“胡子”、“华冠”、“栗之花”等20个商标,其中8个商标已成为**省著名商标。**县农合联培育的秋利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第一斗”大米畅销京、津、**、蒙等地。今年,“第一斗”有机大米在**世博会浦西中国企业馆演绎大厅展示,这是**市唯一一种进入世博会的食品类产品。
“MsoNormal” style=““>四是信息服务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合联以网站、会刊为载体,全方位为会员和广大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共发布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市场行情等各类信息近5万条。特别是通过在网站、会刊上设置的供求信息、名优产品展示、交易大厅等板块,为农民发布各类农产品信息2万多条,为广大农民搭建了快捷、高效、顺畅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产品销售,增强了信息服务的实用性。市农合联创办的《合作经
济资讯》进行了改版,使封面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受到了会员单位的欢迎。市农合联还对“**农合网”中的“产品推介”、“交易大厅”等农产品展示交易板块及时进行更新充实,为会员和农民发布各种类农产品供求信息500条,网站点击量已达84万次。**县农合联在重点蔬菜、果品产区设立的10家蔬菜视频医院分院,在帮助农民提高农技水平,减少病虫害损失,助农增产增收等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地农技人员不足,诊断不及时的问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县级农合联已有8家建立了网站、会刊,为广大农民发布了大量农产品供求信息,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MsoNormal” style=““>五是农民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市、县农合联及各涉农协会积极参与市政府“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通过专家讲座、网上科技讲堂、实地巡回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共培训会员及农民 2.9万人。
其中市农合联与省、市供销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县联合举办了合作经济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班,54人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取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6月22日,市供销社、市农合联在**县喜峰口会所举办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各县区供销社主任、农合联秘书长、20家市级典型示范社理事长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葛书院处长、**县副县长马海廉、**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华从不同角度讲解了国内外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政府在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当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知识。与会人员均感受益匪浅,对规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提高运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MsoNormal” style=““>六是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市、县农合联不断探索金融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县农合联领办
了有金、昊宏、吉利、爱家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今年**市农合联把筹建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启动试点工作,由主要领导带队到**、**等地学习考察。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工作实施细则》,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现在试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县农合联积极配合县农业银行,在专业合作社成员中推行“金穗惠农卡”,今年已办理“惠农卡”25000张,对1060户予以银行授信,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60万元,免费安装转帐电话60部。**区农合联、**县农合联成立的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运作良好,面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提供贷款担保2696万元。“MsoNormal” style=““>七是典型选树取得新成效。全市各级农合联大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
用,促进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农合联在全市专业合作社当中了选树了2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市级典型示范专业合作社,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了命名表彰,并给予了每个典型示范社3万元的现金奖励。各县区农合联也分别选树了3—5个县级典型示范社,分别给予了数额不等的现金奖励。“MsoNormal” style=““>
“MsoNormal” style=““>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
“MsoNormal” style=““>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汪金敖 涂建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我国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英国创立世界第一个成功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组织的发展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现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我国合作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6年全国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由农民入股发展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逐步走上了“官办”道路,完全失去了合作属性。我们现在引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与过去农业合作社有作根本区别,最重要的不同,是在办社原则上实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强调专业性和经济性。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雏形是农村专业户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加快发展,并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新阶段。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万多个,会员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按照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机制区分,目前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独立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农户自愿按照合作制原则组成的加工销售自有农产品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形成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加工等互助合作和服务的开放性、民间性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它既能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湖南桃江县是个竹资源大县。1997年,该县创办竹业协会,该协会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有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档次。全县竹资源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亩,增长20%;竹产业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由多品种加工向发展主导产品三次升级。2003年,该县竹产业产值达15.1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到9.08亿元,占全县GDP的35%。
(三)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显然,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永州祁阳县发展优质稻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过来由于企业和粮农没有一个适合的纽带和桥梁,该县的优质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农民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优质稻,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祁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湘妹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银利来优质稻米开发协会、神怡优质稻种植协会和湘妹优质糯米种植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把企业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拓优质稻米市场,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25.5万人,发展优质稻75万亩。由于有了充足的优质原粮,三大龙头企业都创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如天龙米业精深加工的“天龙”系列优质米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放心米”、“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殊荣,还有多个品种的大米分别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天龙米业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2004年,会员农户共增收1.56亿元,户均增收531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部分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衡阳祁东县牲猪养殖合作社为了让社员所养牲猪达到外贸出口的严格要求,仅2004年先后聘请各级专家16人来合作社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培训社员836人次,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2004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出栏牲猪122万头,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其中出口港澳活大猪1.6万头,实现利润240万元,全年全体社员养猪纯利润达2258万元,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科学养猪水平。
(五)有利于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立 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我国农村这种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的矛盾,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如湖南湘潭县青竹村养猪协会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2年5月,村支两委成立了养猪协会后,协会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大大提高了该村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1年,该村农民纯收入仅1930元,2003年达到3680元,增长90.7%。益阳市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纯收入6.1亿元,会(社)员人均纯收入379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85元。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11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有社(会)员167.19万个(户),占总农户数的12.2%,位居全国前列,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大多数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全省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全省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三是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兴办。全省共有1142个,占总数的9.8%;四是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3226个,占总数的27.7%。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全省总数的5.6%;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总数的6.8%;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总数的4.1%;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总数的4%;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总数的3.4%;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总数的1.6%;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总数的1.3%;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总数的0.9%。五是其它类型。共有767个,占总数的6.6%。按从事行业分,已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运作方式
1、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收取会费。如望城县奶牛养殖协会向会员收取每年每头奶牛100元的会费,协会负责奶牛引进、技术培训、劣质奶牛淘汰补助和无偿提供挤奶设备等。二是部门扶持。石门县柑桔协会挂靠县农业局柑桔办,办公场地和运转费用由柑桔办提供。临澧县供销社给其入股组建的县清水鸭养殖协会支持30万元作开办费。三是政府扶持。资兴市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给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1000元作为开办费。四是由会员大户募捐。桃江县竹业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由几个企业老板捐献,会长莫运湘每年要拿出6000—7000元资助协会搞活动。
2、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技术服务。以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如临武县同益乡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圣文率先与本村26户农民成立了临武县第一家“农民科学技术学会”,通过举办培训的形式推广技术,目前全乡有400多人加入了协会,发展水果专业大户260户,1200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二是开展综合服务。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开展实体经营。协会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有核心会员260多户,2001年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柑桔加工生产线三条,固定资产45万余元,安臵500余个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
3、利益机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种。紧密型利益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向社员返还盈利所得。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创办了两个经济实体,4年来,该社共返回社员红利650万元,股平3421元。松散型利益机制,大都是各类专业协会依靠向会员收取会费、大户的捐献、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向会员提供无偿信息、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主要作法
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湖南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2004年,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湘办发[2004]11号),由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试点示范。长沙、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岳阳、湘西等市州,以市(州)委或政府名义下发专门文件,出台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湘西自治州免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手续费,并奖励1000元开办费,从创收开始三年内免税,在2003年安排资金279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切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常德、郴州、益阳三市2004年分别安排400万元、182万元和13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他市县也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2、业务指导。各地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指导,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如益阳市为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机制,市县两级都配备了工作专干,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加强指导和专业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建立和完善了三大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在建立章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交易量还利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三是风险消减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从每年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其它市州县农经部门也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帮助、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3、办点示范。2004年,共安排国家、省级单位71个进行试点,其中财政部11个、农业部4个、省级56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办了一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摸索了经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主要是“五力驱动”:
(一)发展动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生产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体制与人的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已很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并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单家独户的农民也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从而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比较过硬的措施,加快了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有关部门把引导指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市州县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创办工作试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据统计,2004年,省、市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经费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大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加工、管理和销售网络优势,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03个,并且这类专业合作组织参会(社)人员多、辐射带动力强。如省茶叶公司这几年一手抓国际市场拓展,一手抓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支持茶叶专业协会的发展,目前建立基地52个,总面积42万亩,发展会员8.5万个,2004年实现产值3.52亿元,利税2236.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860元。沅江市珍珠养殖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甘松柏领办的沅江市珍珠产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860户,养殖水面42000亩,珍珠蚌养殖规模达到3100多万只。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发展。
4、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职能也在随之转变,乡村干部已从过去主要抓税费收缴转为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基层干部的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逐步转变到了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来。临武县双溪乡背溪村主任陈桂成牵头办起来的香芋协会,会员发展到2300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香芋3.5万亩,带动农民1.8万人,芋农人均增收800元。不少地方还有部分干部主动分流领办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如新田县大五星枇杷协会会长蒋建平2002年从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主动停薪留职,联合其它大户办起了枇杷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8人,带动种植枇杷2万多亩,发展前景看好。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5、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强了凝聚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机制,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高涨。岳阳县张谷英镇芭蕉扇业协会与江苏舜天集团建立长年合作关系,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创汇600多万美元,二次返利940多万元,会员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协会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入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会员从成立时的几十户,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198户。
(二)制约因素
上述“五力驱动”促进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足发展,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从当前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高,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调查研究不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由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放松了指导和引导。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不敢放胆发展。
2、法人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国家还未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尚未明确,给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要么无部门登记,要么多部门登记的局面。据统计,全省经过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占52.9%,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占7.05%,农经部门登记的占13%,其他部门登记的占32.85%。
3、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太规范或活动不经常的占了40%左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加上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4、扶持不够得力。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决定,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合作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能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能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强行将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收回,改由集体经营、出租,或者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破坏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2、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这是合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就是要完全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归大堆”,坚决防止人为“拉郎配”。“民办、民管、民受益”,就是在创办上,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农民意愿,自主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在管理上,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科学的分配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达到规范运作还须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通过“边发展,边规范”,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意愿,既可以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办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重点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同时,专业协会的组建必须建立在大量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缺乏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扶持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专业合作组织。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开展一般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外,应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条件的要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项认证,一个合作组织内部应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组织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沟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3、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力争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合作组织内部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尽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四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各级财政、民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宣传合作典型、弘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对主管农业的领导、乡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
(三)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利用“绿箱”政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新要求。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入。
2、加强项目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立项、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3、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给予税费优惠,该减免的要减免,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跟踪服务。
(四)扩大典型示范
近年来,通过办点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增加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水平。要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深入项目单位,认真解剖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平调。
(五)规范注册登记
在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要按省人民政府第196号令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经济实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非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要简化手续,依法予以登记,核发证照。经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资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汪金敖,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涂建明,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
第三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老莱镇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应该说是雏型,合作社的更深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平衡。村与村的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合作社的村有8个,一个没有的村有2个。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好的仅占30%。有组织不紧密,有制度不规范,有活动不正常,作用一般的占30%。基本上名存实亡的占30%;合作社的不规范性最为突出,有其形无其意,并不是打的形意权,只重内容,不重实质。流于形式,没有过程,严格来说只是空壳子、虚架子、俗套子,比如没有基本的入退社手续,没有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独立的财务,没有发展显而意见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稳定基地及规模,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上;政府具体的优惠政策模糊,扶持资金面小额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群众认识不高,对于什么是合作社,它们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等等不明白、不关心、不热衷。有的还以为是政府行为,村级任务呢。即使参加了合作组织也是我行我素,不统一于合作组织的安排。更有些合作组织在镇里、村级帮助建起来后,就以为达到目的了,没有实际的运行,又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一些村级干部也还都停留在合作社的表层建立上,没有去帮助沟通合作社的运转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是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也知道组建,知道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合作组织纠竟如何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安排,使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过程中的活力,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
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草根”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或缺。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困难很多,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是指导、培训机制不健全。加强指导、培训是世界各国推进合作事业的共同做法。近年来, 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市站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而面上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如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加速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国家已经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合理地位,形成了发展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其次,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要求获得信息、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产销合作深受农民欢迎;再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充分尊重农民,营造宽松环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当前,专业合作组织应主要承载两大功能,一是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二是成为政府扶持“三农”的新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只要坚持入、退社自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为社员服务,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管是由谁创办或领办,不管叫什么名称,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都应该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判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标准在于农户受益,合作组织发展并有生命力。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
2.开展指导、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就是要求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我镇已经专门研究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经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组织,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了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计划,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村级目标考核一个专项,作为主抓干部目标考核的一个专项。同时寻找工作的抓手,创新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市农经部门建立辅导员制度,派出辅导员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实力。我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一方面注意培植产业化高,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建立通南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和沟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就是积极总结经验,向外推介自己,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4.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近年来我镇发展专业合作行之有效的手段。我镇现有典型专业合作组织4家,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它们,现在合作组织达到了24家。今后我们更要从辅导、扶持等等角度去抓好典型,推介典型,带动发展。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在合作组织发展中通过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延伸努力促成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整合,农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合作,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的一个主导团体。□(编辑/刘佳)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对高原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浅见文/李雪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以下简称专合)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助力的这一新生组织已逐步发挥出其强劲的生命力,示范带动群众增收、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凸显,得到了中央、各地的认可和鼓励,逐年在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专合组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不均衡、运行机制不规范、经济实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作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地区条块狭窄、现代农牧业规模滞后、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雏形阶段,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的现状,专合组织如何加快规范发展、引导产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地区(域)经济强劲增长,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作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现代农牧业从传统的耕作中解放出来,定位于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解决的是生产资料和生存所需。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各类市场需求也随之波动。作为现代农牧业的有效促进组成之一,专合组织在指导现代农牧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引导市场流通等
环节发挥出其独具魅力的积极作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专合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地域实际,积极扶持
各地产业发展不拘一格,自有特色,而专合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叫“协会”,有的叫“合作社”、也有的叫“合作组织”……不一而足。但不论叫什么名称,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专合组织进行了详细规范和扶持,优惠政策持续跟进。笔者认为结合现实需要,就藏区如何规范、扶持和引导专合组织浅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科学引导
专合组织的建立是根据“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方针成立,不是政府下个行政命令或分派指标之类就可以成立的,应该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政府的角色应该就是在指导上下功夫,即在机构成立、内部规范管理等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促使专合组织依法规范运转,而不是行政干预。
(二)政策扶持发展
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一是适当考虑地方财政配套扶持基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深化完善融资平台,帮助州内专合组织及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在注册、年检、税收等监管环节中考虑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资讯网络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五是健全农牧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建设;六是加大外宣力度,树立特色品牌,打响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三)强化监管职责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行使行政扶持、监督管理职责,主动为专合组织服务,谋划在前。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农村专合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也需要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专合组织,阻碍其健康发展。
三、立足特色优势,深挖潜力
专合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合作、独(合)资等方式做大做强附加值附着产业,在深加工、销售等下游环节突出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流通模式,弥补当前藏区农产物销售市场严重溃乏的现状。
1、增强农牧产品科技含量
在自我破解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寻求科技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共赢机制,逐步创建自我核心技术,打响藏区特色产品的独特招牌,提升市场需求和竞争力。
2、着力提升深加工附加值
在推进协会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着眼于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主动关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动态,加快“高科技、生态化”精品打造,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深加工特色农牧产品。
3、加快基地化建设
集中一定优势土地和人员、资金,做大产业基地,破解地理位置、人员素质、资金不足、科技含量等难题,发展多向型生态农牧业,推动地域经济从单一粗放的卖“原始成品”到推销“科技含量、附加值、民族文化”等方向转变,深挖民族瑰宝,把传统民间技艺和民族特色融合进现代产品,实现藏区农牧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
第五篇: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对湖南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更好地了解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8月—9月,12月,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考察。行政机构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员组成。
一、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 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比上年增加1209个,涵盖农村种、养、加、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发展到167万个,带动农户394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15.2%和35.9%。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1.专业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办起来的,他们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熟悉市场行情。他们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同类产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依托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为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到组织和带头的双重作用。
3.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142个,占总数的9.8%,主要是由某一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寻找销售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回收或销售产品。
4.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3226个,占总数的27.7%,主要是依据各技术服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其职能转换,推动部门体制改革。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20.2%;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24.4%;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15%;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14.5%;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12.4 %;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5.7%;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4.7%;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3.1%;其他类型767个,占总数的6.6%。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凡是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安仁县坪上乡具有20
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以前由于组织程度低,生产规模一直在2000多公斤左右徘徊。2002年组建了食用菌协会以后,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2003年生产规模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达到8 000多吨[2]。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湖南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麻阳县柑橘协会较好地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注册了“麻阳牌”柑橘商标,柑橘销售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冰糖橙每公斤高0.4元,脐橙每公斤高1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
3.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仅2004年就聘请各级专家16人进行科学养猪讲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会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也主要通过内部进行协调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采取“富裕户帮贫困户,社内户带社外户”的办法,帮扶了8000多户农民脱贫。
三、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对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07年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仅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和35.9%。而且,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据农业部南亚办专项“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现状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村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423个,占总数的20.8%,乡范围的有6709个,占总数的57.6%,跨县的有1281个,占11%,跨地区的有967个,占8.3%,跨省的就更少,只有163个,占总数的1.4%。
2.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缺乏资金、资产,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据随机对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组织的成员为135人、固定资产只有
3.8万元。
合作经济组织要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对外必须具备开拓市场、创立品牌的能力。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3]。
3.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
理论上来说,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然而,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组织数才4461个,占总数的38.3%,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技部门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
4.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虽然2007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这之前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成立时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或是注册为工商企业,或是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进行注册登记。就本次调研来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44.5%进行了登记,还有55.5%未登记,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1013个,占8.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399个,占20.6 %,在农业部门登记的有1421个,占12.2%,在其他部门登记的有349 个,占3%。
四、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的同时,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主动创造机会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国际合作社160 多年的发展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湖南有12.6%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加工、购销和提供其他服务的经济实体,把经济实体的部分利润分配给组织成员,让成员在获得农产品最初收益的同时,分享到加工、购销和其他环节的部分利润是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推广作用。要下大力气培植几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如汝城县花豆协会、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其尽快上档升级,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使农民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管理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尽快为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培养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6]。建议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制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项基金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并且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年8—12月调研所得[r]。
[2]过建春,王芳,等。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2008。
[3]王玉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32。
[4]陈科杜,李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缓解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难题[j]。农村经济,2006,(3):8-11。
[5]郭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4,(1):6-9。
[6]庄美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