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城工行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白城工行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结
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三农” 金融服务工作,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行全辖支行及网点大力开展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活动,近一年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了我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信贷投入方面。我行现有二级支行**个,营业网点网点***个,一年来共发放涉农贷款 XX 万元,较上一年净增 XX 万元,增幅 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
(二)信用建设方面。截止 12 月末,全市各支行和营业网点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份,较上一年增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 XX 份,较上一年增长***;建立农村企业信用档案 XX 份,较上一年增长***;覆盖率达到 XX%。
(三)金融产品数量。现有服务“三农”类金融产品三项,分别是“雏鹰贷”、“土地贷”、“农担贷”全年三项金融产品费别放贷97440万元、3400万元和 1240万元,涉农流动资金2166万元。较上一年增长***。今年,我行将全力推广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农担贷”,积极拓展“农担贷”业务,面向广大农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三农”发展,重点抓好贯彻落实。为切实贯彻落实省行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活动的工作要求,我行成立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领导小 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司其职,全面抓好落实的工作 格局,并且结合辖内实际制定了《XX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 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将每项具体工作分解到各对口科室,由对口科室负责抓好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部署到位、措施保障到位,真正把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围绕“三农”需求,稳步推进普惠金融。一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为加强与当地农担公司沟通协调,我们经常积极主动与当地农担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对开展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为顺利开展“涉农贷款”业务夯实基础,年初以来,我们主动与农担公司联系,共享客户信息,共同到岭下、青山、镇赉、通榆等地调查了解客户10户,达成合作意向4户。
二是做好客户资源储备工作。为使“涉农贷款”顺利推进,我们从多方面着手,第一是积极和政府农委、农经总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源情况。其次是到各支行摸查业务开展和客户储备情况,并多次和经办行深入到农村,实地调查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
三是加大惠农贷款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全市各支行都积极行动起来,挖掘潜力客户,目前全市**个支行都较好执行了涉农金融产品的营销工作,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客户,目前,储备客户***户。
(三)围绕政策倾斜,扎实开展金融扶贫。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与对接工作。近两年,我行积极探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总行扶贫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下发以后,我行立即研究落实方案,要求各支行积极与龙头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做好联系对接,就“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贷款模式、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财政贴息等具体问题开展协商沟通。
二是加大对农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贷款投放力度。我行自2014年开始开展涉农小微信贷业务,主要推出三款产品,分别是雏鹰贷、惠农贷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惠农贷款又下设三款子产品(土地贷、农机贷和农担贷)。截至目前,涉农小微贷款余额104,246万元,直接带动78户农业合作社、3户大型农业企业和152位农户走向致富之路。
三是积极拓展精准扶贫小额贷款业务。10月份总行小额扶贫贷款管理办法下发后,我们积极寻求与各县市政府、涉农龙头企业等各个环节的对接,主动与市扶贫办、金融办联系,就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源情况、融资需求情况调查摸底,并将相关情况于11月上旬向省行进行了专题汇报。截至目前,我行已于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准备向通榆、大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初步融资意向是为通榆县4000户贫困户发放贷款,预计累计投放2亿元。
(四)围绕稳定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近几年以来,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过剩,对我市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根据省行工作指导意见,我行围绕稳定农民增收,大力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培育了一批创业青年,同时激发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至 2017 年 12月末,我行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 *** 户,金额 ****万元,贷款余额 **** 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 多人,创业贷款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措施得 *力,社会反响良好。
(五)围绕产品创新,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1、推广惠民业务,拓展农贷产品。我行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把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作为改进支农服务的切入点。
2、为充分发挥好小额农贷助农作用,我行坚持从信用等级的基础工作抓起,对未评级的农户按照评级授信程序做好调查建档、评级发证,真正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
(六)围绕服务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硬件设施,进一步合理配置网点,确保区域网点覆盖面达到 100%,同时对现有网点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服务环境。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软环境,全面推进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工作,进一步规范员工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
三、存在的不足
(一)信贷支农力度有限。由于农商行一直以来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及农民根深蒂固的信贷理念,在涉农贷款上,工行一直处于弱势,信贷支农力度远远落后。
(二)金融产品创新无力。虽然长期以来白城工行在广大乡镇、村组中不断推广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便农贷款,但其投放总量在贷款总量中占的比例仍然较小。农户及涉农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现象仍较普遍,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贷款方式。
(三)金融服务不尽完美。根据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后续督导工作,仍有部分支行及网点服务方式上不尽完美。主要表现在文明用语、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等方面不规范,这表明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农担贷”营销进展缓慢。一是各支行对“农担贷”相关规定要点掌握上还需进一步提高,选择的客户有些不具备贷款条件。二是有的支行行动迟缓,个别支行领导重视不够,营销不到位。三是我行与担保公司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努力腾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三农金融需求。进一步扩大有效信贷投放规模,提升增盈能力,积极清收不良贷款。既要严格控制新增不良产生,抓好每个月份到期贷款的按期回收工作,还要深挖老欠不良的清收潜力,努力为信贷 规模腾出规模。继续保持清收压力,减少损失贷款占据的信贷规模。同时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利用土地资源置换我行不良贷款。
(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经济特点,依照相关法律,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积极规范和完善涉 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按照因地 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
(三)加大普惠金融工作发展力度,进一步拓展涉农市场。一是重点在洮南支行开展“土地贷”营销工作,二是全力抓好“农担贷”的投放工作,三是继续推进“雏鹰贷”的跟进营销工作。
(四)加强非现场监测工作。重点关注“雏鹰贷”、“土地贷”,督促支行强化贷后管理,退出潜在风险客户,采取压缩授信、全额退出等手段净化存量贷款质量。
白城市工商银行 2017年12月21日
第二篇:三农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
现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结实际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2014年12月9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理念,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指三农金融服务机制是指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在内的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系列制度安排和能力建设。
本指引所指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县(市、旗)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一个或几个区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实行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
第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持续强化、提升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依法指导、监督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对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章 股权结构
第五条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和服务社区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鼓励吸收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入股。
第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和金融服务的需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城区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定向吸收一定数量的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优质涉农企业股东,支持城区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农村金融资源丰富、风险管控与服务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
第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所有持股比例在1%及以上的自然人和所有企业法人股东在持股期间须作出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的书面承诺。
第三章 公司治理
第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公司治理,大中城市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下应设立由董事长任主任委员的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自行决定是否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委员构成由农村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原则上具有三农工作经验或行业背景的委员应不低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和规划,审议三农金融发展目标和服务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与督促经营层认真贯彻落实。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邀请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客户代表参加,就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措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在每年第一次董事会上报告上一本行三农金融业务计划执行情况。
行长应在每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报告上一本行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监事会应将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和经营层围绕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监督内容。
第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在任职期间,须作出坚持三农市场定位、建立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的书面承诺。
第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明确三农金融服务信息披露政策、内容和流程。大中城市、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和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与财务报告披露相同的频率,通过当地主流媒体或公司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详细披露三农金融服务开展情况,并在公司官方网站上至少保留最近两期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规模较小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简化信息披露。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15个工作日向属地监管机构申请延迟披露。
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应当作为年报的一部分,具备条件的也可以单独发布。
第四章 发展战略
第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全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明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建立服务三农的差异化业务模式,保持和扩大比较优势,确保本行三农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
第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明确打造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现代金融企业战略目标。
第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战略目标总要求,细分三农市场,针对性制定三农业务的客户、产品、渠道、营销等策略。
第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打造高效的组织架构、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精干的人才队伍、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先进安全的信息系统,为战略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第五章 组织架构
第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目标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第十八条 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三农业务总监。
三农业务总监除应满足农村商业银行其他业务总监任职资格条件外,还应具备熟悉三农情况、具有丰富的三农金融业务从业经验等条件。
第十九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设立三农业务管理部门。鼓励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三农业务垂直管理体系,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不断优化组织架构,简化审批流程,持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第二十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分支机构应按照总行部门设置相应设立三农业务部门或岗位。
第二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前台应以服务三农为先设置部门,中后台应以三农业务为先配置资源,信息系统应以三农业务需求为先规划建设。
第六章 业务发展
第二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发展机制,制订清晰明确的三农业务经营目标。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单列三农业务信贷计划,配置足够人员、经费、网络等资源,支持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目标。
第二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优先满足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促进三农发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点围绕破解“三农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积极探索“三权”抵(质)押等有利于盘活三农资产的抵质押方式、拓展抵质押物范围、完善增信和风险缓释机制等。
第二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方式,由实体网点服务为主向线下与线上服务相结合转变,简化业务流程和审批手续,提高三农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探索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子渠道,完善线上服务功能,促进提高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度和覆盖面。
第二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下沉经营重心,加强服务网点的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建设,将人员、经费和信贷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便捷、及时、有效满足。
第二十八条 省联社应根据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IT系统升级改造,引导优化绩效考核,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保障。省联社应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建设独立的IT系统或增添特色化的业务模块。
第七章 风险管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内,根据三农金融业务和自身特点,制定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目标,合理设置风险敞口和容忍度,优化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三农金融业务流程简明、服务高效、风险可控。
第三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三农业务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三农经济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识别和计量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三农金融业务指标、流程和员工行为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
第三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准确计量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转移、分散、缓释等手段,有效管理三农金融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同特点,针对性制定差异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定期评估制度,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第八章 人才队伍
第三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针对三农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构建数量充足、质量匹配、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第三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本地实际,针对性选聘具有三农业务经验或行业背景的董事和监事,鼓励从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股东中选聘非执行董事充实到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提升董事、监事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专业性。
第三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高素质的高管人员队伍。优先选拔使用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宏观视野、能够熟练驾驭现代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人才充实到三农金融人才队伍中,加大后备高管人员队伍培养。
第三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中层和基层人员培养力度,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总行人员到基层一线轮岗交流制度,鼓励新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实践锻炼,熟悉掌握三农金融业务,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和户籍地在辖内乡镇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其熟悉基层、贴近三农的优势,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奠定基础。第九章 绩效考核
第三十七条 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应逐步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单独记账、单独列示成本、单独设置不良标准、单独核算利润、单独绩效考核。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具备条件的也可以试点三农金融业务单独核算。
第三十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三农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差别化绩效考核政策,原则上应给予三农金融业务最高的绩效权重、最优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三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向三农金融业务倾斜的员工等级制度、费用补贴和薪酬制度,提高基层三农金融业务人员的员工等级、业务和生活补贴以及薪酬分配权重。鼓励优先提拔使用从事三农金融业务的员工。
第十章 监督评价
第四十条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每年一次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三农金融服务成效应综合考虑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区域、第一产业占比、涉农信贷总量、客户覆盖面、金融服务便利度、消费者保护等因素。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和评价结果与机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标杆行评选、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挂钩。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每年三月底前向属地监管机构报告本行上一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实施不良贷款适度容忍和尽职免责政策。允许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一对一”制定差别化的涉农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原则上最高不超过上一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不良贷款水平3个百分点。允许涉农贷款出现违约后对尽职的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实施免责。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等方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正向激励。对服务三农业绩突出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募资、业务创新、机构设立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在监管评级时予以特殊安排,允许涉农贷款不良率在容忍度以内的,资产质量要素相关评级指标不作扣分处理。
第四十三条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监管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动机制。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之间应强化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有效性。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偏离支农服务方向,导致出现风险甚至损失的,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应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加强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推动出台针对性的财政、货币、监管等配套政策,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支持。
第三篇:三农金融服务
关于开展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工作布署,我支行对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情况:目前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
二、“三农”金融创新情况: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未有“三农”金融创新情况。
三、由于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无法了解政府在加强“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出台的配套措施。
四、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供给主体单一,“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凸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从近几年实际信贷供给情况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投入不足,农发行仍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为主;农村信用社作为支“三农”的主力军发挥了很大的支农作用。但由于其资金总量有限,出现了存贷比偏高贷款投放难问题,削弱了支农资金供给,据不完全调查,大约六成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2、贷款利率上浮较高,增加企业和农户融资成本。据调查,目前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贷款利率上浮30%,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40-70%,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上浮1.5倍。
(二)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2、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代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第四篇: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蓝海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在此次会议上针对“三农”的金融工作确定了六项工作任务: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二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三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四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五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六要加大政策支持。会议要求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当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产品结构、盈利模式等基本趋同,城市业务、大客户、大项目等局部市场竞争过度,“红海”特征十分明显。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工具单一,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三农”正在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当前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农村实施“蓝海战略”,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加快实现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蓝海战略的迫切性
(一)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追逐“资本趋利性”,农业银行“离乡进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农村网点大规模撤并,“抵触”和“鄙视”涉农业务,其资金、人才、费用、工资、固定资产、信贷规模等经营资源加快向城市行转移,无论是城市行还是农村行,都是不加区分地按照一个模式、一种办法、一样的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导致天生弱势的农村行,尽管机构和人员占比达50%以上,却不能和城市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此出现了农村行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越来越少的现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部分地区在重点客户与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如果农业银行不尽快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和经营领域,将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或处于血雨腥风的“红海”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因此,农业银行迫切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利用在农村的优势,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价值创新途径,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
(二)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是在支农专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唯一根植于“三农”并且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农”的历史渊源关系及机构、网络、人员和业务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农行必然成为农村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骨干作用。一方面,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行,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业银行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未来农业银行的发展动力也将来自于广阔的农村市场。
二、蓝海战略的部署
(一)强化服务“三农”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国内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中,农业银行从上级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到基层行的实际运作都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思想,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大方向,形成了大量撤并农村网点,对“三农”业务不愿涉足的状况。农业银行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是全行上下都应该重新认识的问题。农业银行发展城市业务,天生就有它的劣势,这是因为农业银行长期经营的大多是“三农”业务,城市业务资源基本被其他商业银行占有,要想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就得花数倍于竞争对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之责,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三农”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它的发展也受益于“三农”业务,且有着多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全行上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全行上下只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发展“三农”业务,就能使“三农”业务成为农业银行新形势下新的增长点。
(二)精准定位,突出重点。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成长性、有还款来源的县域中小企业;重点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以县域和中心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同时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并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扎根农村,加大投入,提高综合服务。农行要立足农村,通过支持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联动发展。在经济基础雄厚、市场体系完善、产业机构合理、竞争力强、城镇化水平高的经济强县,显然农行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客户,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全面营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打造全能型县支行。在经济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居民理财意识较强的地区,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本外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业务,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创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品牌。在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的特色资源县,要重点围绕特色资源开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势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发展业务,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企业资产业务。在具有独特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产业聚居区和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县,围绕特色产业,绩效居前的企业、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县支行可采取集中公开统一授信方式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群的信贷需求。在经济贫困、缺乏特色资源且业务量较小的地区,支行可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合作,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根据农村不同的特点,扩展押品的范围,开办有价证券、仓单、提货单、存单、应收账款等资产支持贷款品种,探索林权质押贷款、依据订单发放支农贷款,应用个人信用卡分期付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源等。
(四)改进服务“三农”的信贷审批制度。根据“三农”和农村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缩短决策链条,推行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快推行网上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五)完善“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三农”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强导致“三农”金融业务风险高,容易产生不良资产,并且“三农”客户往往难以提供财务报表等信息,“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更多地依赖对客户品行等信息的掌握和识别,从而也就更多地依赖一线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一是要强化“风险管控”的理念,加强对贷款重点环节的风险防范,要加强贷前真实性调查,信贷人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靠看材料判定风险,贷款发放前必须现场走访,实行双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客户品行,信用情况和经营状况,贷款发放后必须每月实地走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贷款到户、用途真实。加强贷款回收,贷款到期前及时向客户联系催收。二是要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降低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
第五篇: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08-13 10:00:53来源:《经济日报》2012年8月12日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前,要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范围涵盖保险、证券、担保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已经在融入农村中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相关农业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可以说,针对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增收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国已有金融机构3000多家,但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总体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企业化等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传统的存取款服务已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各种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政策措施正在频频落地。从“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到“阳光信贷工程”,一系列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重大工程相继实施,有力地健全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为农民更容易地获得贷款,更便捷地办理业务以及享受更优惠的服务费用,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变化。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农村金融机构扩面提质上下功夫。总的来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覆盖面较小,仍是当前破解农村融资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水平,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壮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入“三农”的行列,推进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在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上下功夫。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在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首先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
发展模式,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其次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同时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的农业保险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的服务需求。
三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体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联合信用贷款。这些年,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为缓解农民抵、质押物缺乏与银行贷款安全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做足信用文章,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乡镇一把手考核范围,依托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构建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又如,一些地方为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特点与涉农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探索构建银保、银证、银信多方合作的立体服务模式,探索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模式;引导保险资金进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贷款方式,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这些做法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总之,发展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需要政府、金融监管单位、银行机构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执笔: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