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养生论文(模版)
体育养生论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体育养生》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所谓“民以食为天”。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学了,并且时刻提醒他们。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包括了少儿养生,青年养生和老年养生。当然了,还有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食物养生。因为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做一些体育锻炼,甚至一些简单的运动。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学了,并且时刻提醒他们。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现在的这个时代,食物养生还是能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而且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的。
为此,我也查阅了许多资料: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说,不但要吃,还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才会让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人吃五谷杂粮,也就是说“食常杂”即每日能够食用谷类及薯类、豆类及其制品、、纯热能食物,达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杂的核心是坚持膳食的营养平衡和合理搭配,并持之以恒。粮谷类及薯类含有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豆类含有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五果为助——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肠蠕动,有预防肠癌的作用。
水果中含果胶多,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降低固醇的作用,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
水果中含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直接被身体吸收,有利于中老年人大脑能量的补充。
水果中的名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能刺激中老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此之外,我还列举出几个典型的水果:
龙眼:龙眼味甜,主要功效可开胃益脾,养血安神,补虚长智,在《神农本草经》望还说可怕五脏邪气,厌食、除虫毒等等。芒果还具有药用价值:患慢性咽喉炎、音哑,用芒果煎水,代茶饮用,可去炎消哑,使嗓音甜润;取芒果2~3个,煎汤口服,可治疗疝气
菠萝的果肉中菠萝:含有一种独特的酶,能分解蛋白质。吃了大量肉类菜肴后,嚼上几片鲜菠萝,对消化吸收帮助很好。
桃子:性温,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热润肺,有 “肺之果 ” 之称,适宜肺病患者食用。桃子果实营养丰富,尤其铁的含量较丰富,是缺铁贫血患者的理想食疗佳果。此外,桃子含钾多,含钠少,适宜水肿患者食。炎夏食桃,可养阴生津,润肠燥。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想真正做到养生,还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各方面进行训练。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自从上过这门课,我正在努力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试着影响身边的人。现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中饭前喝口汤。饭后尽量保证半个小时的午睡。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临睡前一杯牛奶。然后经过了一个安逸的睡眠之后,早晨醒来时要先躺半分钟再起床。经常买些水果吃。经常打打球,踢踢足球。效果很明显,精神好多了。
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式,我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同时也希望身边的同学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度过大学四年以至以后漫长的人生。
环工0901王俊杰 200912002
第二篇:体育养生课论文[模版]
浅议体育养生与我们的健康生活
摘 要
本文在对体育养生与我们的健康生活的描述分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体育养生现状中,简单介绍了我国体育养生的现状,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养生的概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对养生的理解意识扔有待加强。
在第二部分的合理健康养生人物简略中,着重介绍了五位人物:第一夫人宋美龄,百岁元老陈立夫,相声演员姜昆,心血管专家洪韶光以及耳熟能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通过对这五位大家养生的简要介绍,让读者对健康的养生方式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在第三部分的健康生活养生秘诀中,结合上述五位人物的养生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从心态、饮食、运动这三个方面,对有志于养生的朋友们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第四部分的内容小结中,对本论文写作的初衷与整体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整述。
关键词:养生现状 健康养生 养生秘诀
一、体育养生现状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一种方法,散见于民间,以群众体育的形式存在[1]。作为一种课程内容,主要见于中医药大学体育课程的选修部分。
作为一种观念,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但在西方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有被渐趋取代的倾向。
在现有的学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是以太极拳为代表,非常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
而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有关项目仅作为选修课的内容之一存在,不能突出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大部分高校对这些课的设置都存在随意性,从而显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很低,引不起人们的重视。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教材和书籍很多,但都是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社会锻炼人群而编,并未有针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专业的专门教材。
在社会观念中存在认识的片面性,仅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当作中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和养生文化对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养生意识的作用及对其养成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虽然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实践方法部分得到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但并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认证。
二、合理健康养生人物简略
一、第一夫人——宋美龄[2] 宋美龄(1897~2003年),被称为世界上最长寿最美丽的“第一夫人”。
其长寿养颜之道:一是信奉基督,心态平和,善待他人(如张学良);二是注意饮食,清淡有节,每天都要称体重,保持在50公斤左右;三是常喝矿泉水、高级蒸馏水和清茶;四是坚持每天由按摩师作全身保健按摩;五是坚持每天睡前用温水灌直肠肛门,使大便通畅。
二、百岁元老——陈立夫
陈立夫,国民党元老之一,享年100岁。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头部宜凉,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减少俗务,寻求安宁。”
三、相声演员——姜昆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一二三四五”健身养生法:
一个中心:以身体健康为中心。
两个一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三个忘记: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的疾病,忘记自己的恩恩怨怨。
四个老:老窝、老伴、老友、老底(积蓄)。
五个字:笑、俏、唠、跳、掉(这条最重要,即要掉价)。
四、心血管专家——洪昭光
洪昭光(1939一)当代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其健康讲座和书刊深受世人喜爱。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列为名人。其健康养生法颇多,仅举四则如下:
(1)“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4)健康面前四种人:
聪明人,投资健康、维护健康、健康增值、快乐100岁;
明白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90岁;
普通人,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健康贬值、带病活70岁;
糊涂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缩水、痛苦中早逝。
五、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191l~),闻名世界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兼作家。当代健在的“国宝”级大师。
评语:智者澄怀养气神,仁者爱人享高寿。
“三不”主义养生经,即:“不锻炼(专指为了活着锻炼和锻炼为了活着的锻炼主义),不挑食,不嘀咕。”
“每天饭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两个西红柿。”
“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三、健康生活养生秘诀
从上面四位养生名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的养生生活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健康的心态
无论是第一夫人宋美龄的信奉基督、心态平和、善待他人,还是百岁元老陈立夫的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无求乃安、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都是在强调心态的重要性。体育养生重在养心[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竞争、人才竞争,高科技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严峻的挑战。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及各种环境中所能保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而能自如地调整自身的心理平衡,以达到与外界的平衡。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学会较强的独立生活技能。
拥有良好的心态包括人的内心世界自控状态,善于适应环境,遇事不怒,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和自信,对工作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注重社交,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患病和遇险能镇定自若,防止和克服心理冲突,消除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克服不良个性,适应人际关系,注意心理健康,预防心理老化等。
二、均衡合理的饮食
孔子对饮食的氛围与心情有这样论述:“子食于有丧者之则,未尝饱也。”说明饮食的心情和氛围也不能忽视。从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可见饮食养生对健康的影响。[4] 在前面的五位养生方面做得很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注重自己的饮食方面的健康与合理。陈老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季老每天饭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两个西红柿,这是他们对养生的关于饮食的追求,对此,我们不会照搬,但可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有意向有饮食着手养生的人参考。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色,食物的摄人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这是历代养生家的共识,可见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孔子的《论语》中提到科学丰富的饮食养生论,包含食的规矩、动作,食物的选择,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食的心情氛围等。“食不语”已成了人人遵从的进食之训。而“九不食”更堪称食品营养与卫生法典。用当今的饮食原则来解释孔子的“九不食”就是: 食品卫生标准:粮食陈旧变味,鱼不新鲜,肉腐烂,不能吃;食物的颜色不正常,不能吃。烹饪加工标准:不按正确方法烹饪加工的食品,不能吃;时令标准:不到成熟季节的粮、果、菜,不能吃。食品搭配标准:不偏食,吃肉食的分量不能超过主食;6
调味标准:凡伤人胃肠的辛咸酸甘苦宜慎食,调味用的酱、醋放得不适当,不能吃。
三、适时适量的锻炼
这里所说的锻炼,并不是在体育场或健身房里见到的那样大汗淋漓的锻炼,而是舒心舒意的锻炼,既有身体上的锻炼,又有脑力、意志的锻炼。偶尔的按摩,闲时的善思,亦或是对凡尘俗事的遗忘,都将让我们拥有更健康、舒适的生活。
这是引自袁顺兴的养生十八法的运动养生十八法,供大家参考:(1)发常梳。两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从头部前面向后方轻轻地梳发,反-复做36次。能防治高血压、头晕头痛,提高智力。
(2)目常运。两眼睁开,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远近各活动18次,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视力。
(3)面常浴。两眼轻闭,先将两手掌前后搓动24次,随后将两手掌面从鼻旁两侧向上按摩到前额,又向两侧分开按摩到太阳穴,再向下按摩到下颌,反复浴面18次,最后两眼睁开。能防治面部疮疖,消皱美容。
(4)鼻常揉。用两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轻轻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
(5)齿常叩。先叩上下门牙48次,后叩两侧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轻轻作响为度。能防治牙痛,提高智力。
(6)舌常搅。口唇轻闭,先将舌头放在牙齿外面,嘴唇里面,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各做9次。能防治牙周炎,提高语
言能力,增加唾液。
(7)津常咽。当口腔中唾液较多时,要分三次,用意念诱导慢慢地吞咽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8)耳常弹。口腔微闭,将两手掌心捂住两侧外耳道,十个手指放在后脑部,用食指指面压在中指指背上,轻轻地滑弹后脑部24次,可听到咚咚响声。可防治耳病,提高听力
(9)头常抬。头部由前向后慢慢抬起,反复做24次。能防治颈椎病、头晕头痛。
(10)胸常撸。两手掌面在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撸胸24次。能防治咳嗽、喘症、心脏病、忧郁症。
(11)腹常摩。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中央,先在肚脐周围按顺时针方向小范围摩腹12次,再大范围摩腹12次。随后按逆时针方向大范围摩腹12次,再小范围摩腹12次。能防治肝、胆、胃、肠、胰、盆腔诸病。注意:便秘宜顺时针摩腹,腹泻宜逆时针摩腹。
(12)腰常转。将两手掌心轻轻地放在两侧腰部的肾俞穴上,指尖朝下,慢慢;地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三次,随后以脊柱为轴,再向左侧和右侧各转腰三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肾脏病。
(13)丹常养。两目轻闲,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下方小腹部,意念轻轻地集中在小腹部约5分钟。能提高人体的精力、体力、智力、免疫力、活力。
(14)肛常提。吸气时慢慢地收腹提肛,呼气时慢慢地鼓腹松肛,反复做20次。能防治痔疮、尿频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禁。
(15)肩常摇。两手臂由下,向后、向上、向前,再向下摇动做20次。能防肩周炎、上肢酸痛麻木。
(16)膝常蹲。两膝稍屈、伸直,上下蹲膝反复做20次。能防治膝关节炎,增强下肢肌力。
(17)腿常跷。一侧下肢着地,另一侧下肢伸直上跷,固定在一定高度,约5 分钟,两腿交替。能防治下肢肌肉萎缩,增强下肢活动力量。
(18)跟常颠。两脚跟慢慢踮起后用力下颠,反复做7~10次。能防治多种慢性病,提高体力、智力。
这是根据前面五位大家养生方法,结合有关资料总结的养生秘诀,希望可以对有志于养生的朋友们提供些许借鉴。
四、内容小结
学了一年的体育养生,使我对养生的认识改变了很多。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养生就是对于那些老年人老说的,像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还不不到考虑养生的时候。其实,我发现我错了。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个机器吧,现在的我们正是刚刚出厂,投入运营的初期,即使有一小点的瑕疵,也不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但这些小瑕疵,如果不加以保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毁灭性的的打击。我们的身体也需要我们时常对它进行保养、打理,而这就凸显了养生的重要性。于是,我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写一篇养生与健康相关的论文,对像我一样对养生存在片面理解的人以建议。
在着手这篇论文写作之前,我思考了很久,我要用怎样的写作布局,才能让我的读者们很好的理解我的想法以及很好的接受我的建议。我想到先查阅目前的养生现状,使人们对广泛的养生误读有一初步了解。然后,再列述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通过对他们养生的描述,使人们对养生有些微的感触。紧接着就是提出相应的养生建议。在这些养生建议的提出时,因自己平常也并不注重养生,因此,不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意见。就在先关文献中,查阅了一些养生专家们对养生的建议。对这些建议进行初步的分类汇总后,找到普遍提出的部分,进行描述。
因首次写养生与健康方面的论文,在整体的把握上还是不够全面与具体。但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对此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五、参考文献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伍西安,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2年10月.113P [2] 人生百岁不是梦, 陈寿根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06.186P-188P [3] 大学体育理论教程,薛春林,王旭东,刘巍副主编.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8.138P.[4] 新概念大学体育,薛斌,王昆来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08.13P-14P 10
第三篇:体育养生计划
桦甸市居民体育养生计划
几千年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中国武术能滋生繁衍、常青不衰,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作用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与理解它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由此探求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居民的结合点。计划如下:
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基础,涉及科技、哲学、宗教等诸多学科的文化系统。它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
2、各单位应在居民中大力推广体育养生活动,尤其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如武术、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等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润、培养和规范,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色彩,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
3、通过体育养生文化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特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养生配合行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良
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经过筛选,细加工,配以优美音乐,提高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趣味性、娱乐性、模仿性,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
4、在适当的场所开展健身术讲座,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知识,使居民进一步掌握基本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5、由中医院组建一支专业的推广队伍,重点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中一项,作为本医院的招牌体育养生队伍。有利于居民和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加强体育养生的推广工作。
虽然居民天天接触传统的体育养生活动,但没有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特色。所以我们中医药管理科要求中医院医务人员,时时以居民的健康快乐生活为己任,大力宣扬。
桦甸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科
第四篇:学体育养生学有感
学体育养生学有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育养生是在传统养生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进行自我调理,使体内真气充犻,阴阳平衡的一种方法。
气功养生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季节养生
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昼夜。四季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它的伤害而导致疾病缠身,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随时间而动去增强体质,适应自然,也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顺应着这种自然的变化规律,并相应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种现象也告诉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规律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保护自己,使机体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进而利用自然进行保健,适应寒暑,调节阴阳,使凉不至冻、暖不至燥、寒热平和、风邪不入,晨起而升阳益气醒神、夜卧而收敛镇静安神,养成依四季阴阳消长规律作息的习惯。
春季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一个季节。此时自然界阳气升发,阴气转衰,气候变化无常,乍暖还寒时节,人体最易生病。《黄帝内经》中讲,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吸收天地之阳气以益身。
夏季是万物华实、蒸蒸日上的季节,气候由温热到热再到暑热。夏季养生应以制“火”为保健中心,使身体适应高温天气,注意保持内热外泄的通畅,如果出汗受阻,体内积蓄大量热量,就容易中暑。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参加适合自己的早锻炼项目,使体内阳气向外宣发通畅,以助长机能。气温高的时候,不要有大运动量。
秋季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成熟,肃杀之气渐起。人体养生应适应自然变化,体内阳气也要以收敛收藏为主导。养益肝气,应调整饮食,增酸减辛辣,少食葱、姜、蒜、辣椒等食物。还应调摄情志,保持乐观通达情绪,以利肝之疏泄调达之功能。
冬季天地闭藏,万物生机潜伏,自然界阴盛阳衰。不扰阳气,是冬季养生的关键。即不耗散精气、元气,不干扰自身潜伏的阳气。
现代的医学气象学研究的就是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人体的衰老影响很大,我们所倡导的适应四季不同气候的养生之道是科学的。武术养生
武术,并不单纯指人们在争斗中简单的击打或自卫动作,挥拳舞棒,有武而无术。中华武术是经过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它是以中国传统哲理和论理为思想基础,以传统兵学和医学为科学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内容极为丰富的运动。它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其实武术的灵魂本质还是“气”。“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武术讲究的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势的获得才是武术的最高追求,这一点与酒所给人的 胆气、豪气是一致的。
任何一个拳派都是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和格斗方法三种形式。历史上武术曾经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练性的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所谓“习文备武,君子之业也“。作为体育运动,武术自然具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共性:即以身体运动为特征,以增强体质为价值。
按摩养生
按摩养生法是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运用手和肢体的技巧,按摩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也称为保健按摩。由于按摩养生法简便易行,平稳可靠,所以受到大众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益寿延年的方法,积累、整理、流传下来,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正确的按摩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按摩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平衡机体失衡的阴阳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健康的目的。中医认为,按摩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成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减低血液黏滞性,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
由此可见,按摩的养生疗效是显著的。按摩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使气血周流,按摩后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肌肉放松,关节灵活。除感到被按摩部位具有温暖舒适的感觉外,也给全身带来一种轻松、愉快、舒适与灵活感,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久久行之,对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应;对于患者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病部位的功能,从而
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健康的含义不仅指生理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精神情志活动的失调,不仅伤精耗气,损害健康,更可能使人体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导致各种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养生先养心,心理健康的保持,依赖坦荡豁达、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内涵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指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善于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的人。做君子固然不易,但只要慢慢做起来,自然会有益身心,有益社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养生是我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光大,今后要继续保持好修身养性的心态,继续学以致用,传承老师的教导,并感染身边的人,正确锻炼,正确调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第五篇: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14]《庄子·在宥》。[16]《素问,举痛论》。[17]《灵枢·九针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
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