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7: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经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经心得体会》。

第一篇:孝经心得体会

孝经心得体会

为期六天的东山寺中华传统文化封闭式学习,由悦然老师给我们授课主讲“孝经”已悄然结束,学习后深有感悟、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在以后人生当中如何更好的孝敬父母。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是种传统美德,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百善孝为先,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反之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以后生活中应该要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父母多点关心、关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第二篇:孝经心得体会

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经的心得体会 ? ?孝经的心得体会 1 ?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 ?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

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的心得体会 2 ?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的心得体会 3 ?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 18 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 AI 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 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 521 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 73 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 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 24 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的心得体会 4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的心得体会 5 ?

通过参加由东方智慧研究学院董老师主讲的“孝立人生”专题巡讲的学习,以及公司组织的“学国学,访书院,登麓山,较力量”的户外活动,我个人对“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并更深一层次的体悟“感恩”。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

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 ?

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

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

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

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孝经的心得体会 6 ?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

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

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

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孝经的心得体会 7 ?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这是当孔子把孝经,讲解给曾子时,曾子发出的感叹,同时,也是我学习孝经的最大感受。孝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太伟大了。在如何处理与家人关系、处理与同事关系、教育教学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豪。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服从工作安

排,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导学生学地礼让。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导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一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可惜。

这本孝经,应该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睦,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 都 来学,建设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变为现

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感慨万千,哎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该让儿子学了。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却觉得仍有许多迷惑纠结着自己,学习了孝经,确实让人对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几分淡定,少了几分焦躁不安; 多了几分睿智,少了几分鲁莽。

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学期,和孩子们一起再学习,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收获!并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小具有君子风范:“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为培养出有修养、思维活跃的学生而努力!

?孝经的心得体会 8 ?

学习“孝经、新 24 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 20xx 年 3 月 10 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 24 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

《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 24 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

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孝经的心得体会 9 ?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圣人告诉我们行孝悌之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一个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有丝毫损伤,就是不孝。自杀就更是极端不孝之举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阐述了践行孝道各个方面的内容及顺序。时间上说到了“事亲”“事君”“立身”几件事情的前后的顺序。从空间上有事情要有时须兼顾去做。把《孝经》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可以做如下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基础部分,又兼具四种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义。“事亲”则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时,还没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亲”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人生至始至终都要做好这件事情。《弟子规?入则孝》中详细列出了“事亲”的 29 件事——养父母身体:冬温、夏凊、尝药、侍床。养父母精神:呼应、命行、教听、责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爱孝、憎孝。养父母心愿:居常、业常、谨为、慎藏、具好、去恶、惜身、养德、丧悲、居变、食简、丧礼、祭诚。养父母智慧:谏过、复谏。而“事君”“立身”则是成人之后在“事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做的两件事情。“事君”是“事亲”的迁移,“立身”即立身于社会,则是践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还

是“事亲”“事君”,而所须品质则是“仁”“勇”“智”。这是从《孝经》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爱身”“事亲”“事君”“立身”)从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规范。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因为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先教学。所谓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会走上邪道,所以教育应该先从儿童着手。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部分人民的素质却是有些低,导致一些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由于行为不雅为外国人耻笑,有伤中国国体,大丢颜面。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

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

天地有道为善,人身是(儒家称为“仁”)。善道之要为敬,人心是(重在发心,谦在敬中)。敬道之要为爱,手足是(重在行动,忏悔在其中)。爱道之要为孝,人首是(爱人从爱父母做起,亲仁亲师在其中)。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两句皆引自《孝经》)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则必有父母,为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悌”。在各种人伦之关系网中,孝是两辈人之间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辈人之间的道,由此及彼。再将孝悌推而广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就有了一纵一横两种爱,一张网络了所有人的仁爱之网就织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孝经的心得体会 10 ?

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期,有幸作为公司代表参加了上海东方智慧研究院在扬州琼都宾馆举办的一场为期两天的“孝立人生”公益专题课,刘碧英老师以中国十三经之首的《孝经》为基础教材,带领大家领略孝的真谛。培训会结束后,大家感想颇多。感谢公司又给了我们一次洗涤自己灵魂的机会。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灵魂,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小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乎?我们要尽全力做好“父母四养”:

养父母之身:要侍养父母的身体,让父母的吃饭、穿衣、住宿、医疗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养父母之心:对于年老的双亲而言,孝不光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的支柱,身为儿 ?

女,应该时刻关注父母所忧及所虑,并尽可能的去做一

些事情解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养父母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的去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志向和心愿,节假日有空常带父母外出旅游,完成他们心中年轻时的梦想;养父母之慧:工作之余,尽力抽出时间,与父母聊聊自己的工作,说说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让父母学习明白更多的现代知识,增长父母的智慧。

十八章经典内容,一天的时间,大家跟随老师逐句拜读,既领悟了圣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孝的内涵,又感受到忠顺、爱敬在职场、人际关系中的现实教益。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学会心怀爱,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敬,自身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

在培训最后,大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交流了各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并表示将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建设文明企业,创建公司和谐文化、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经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孝经》教案 ?2.孝经读书心得

?3.教师读孝经心得体会 ?4.读孝经有感 3 篇 ?5.《孝经》全文译文 ?6.孝经全文及译文 ?7.孝经原文与翻译 ?8.孝经原文及译文 ?

第三篇:孝经心得体会 孙聪聪

读《孝经》有感 周庄学校 孙聪聪

今年的暑假,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它像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弥漫的是亲情的惠泽„„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孝,需要我们用心来行动。“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做出这样的讲话。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快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那么学习《孝经》就成为每个普通人所必须的。《孝经》中讲述的“孝”之道,在培养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能给予我们正确的方向。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孝乃德之根本,如若人人都能行孝道,那么国家必将更加繁荣富强,民族更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孝经》开篇第一句:“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先代帝王以孝治国,它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诗经》有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而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上,更表现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民众的道德觉悟上。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如是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孝经》讲述的道理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但是,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民族英雄,他们时刻想着忠于国家,报孝人民。因此,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纵观当今之志士国人,能有多少人有如此之想法?忠君报国,此乃大爱,做不到尚且可以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知行合一,及时行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 “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

当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这一路走来,父母一直陪伴着我们,抚育我们,我们慢慢长大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老了,头发花白了,我们站起来,他们的腰却弯了。小时候,总是承诺,等我长大以后,要让父母过上最好的生活,可是到了现在却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能我们会认为现在父母还不到60岁,如果父母能够活到80岁,我们还有20年能够尽孝呢,但我想说要及时行孝,纵然我们的父母能够安然的活到100岁,减去我们工作的时间,出门在外的时间,陪妻子的时间,陪孩子的时间„„仔细算一下,其实我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并不多。

从今日开始做起,不要总是“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从现在开始,做好身边的小事,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其实,父母想要的很简单,只需陪着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这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

当别人在关注你飞了多高的时候,只有他们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或许父爱和母爱是天性,但孝顺却是一种觉悟。百善孝为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操劳少一点,舒心多一点。对于将来谁都无法预料,对于过去的已然不可再重来,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孝敬父母不能等待。

读罢《孝经》,不禁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深以作为华夏儿女而骄傲;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我深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重新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四篇:教师读孝经心得体会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读孝经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第五篇: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经的心得体会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的心得体会2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的心得体会3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的心得体会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的心得体会5

通过参加由东方智慧研究学院董老师主讲的“孝立人生”专题巡讲的学习,以及公司组织的“学国学,访书院,登麓山,较力量”的户外活动,我个人对“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并更深一层次的体悟“感恩”。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

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孝经的心得体会6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孝经的心得体会7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这是当孔子把孝经,讲解给曾子时,曾子发出的感叹,同时,也是我学习孝经的最大感受。孝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太伟大了。在如何处理与家人关系、处理与同事关系、教育教学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豪。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导学生学地礼让。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导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一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可惜。

这本孝经,应该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睦,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 都 来学,建设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变为现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感慨万千,哎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该让儿子学了。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却觉得仍有许多迷惑纠结着自己,学习了孝经,确实让人对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几分淡定,少了几分焦躁不安; 多了几分睿智,少了几分鲁莽。

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学期,和孩子们一起再学习,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收获!并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小具有君子风范:“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为培养出有修养、思维活跃的学生而努力!

孝经的心得体会8

学习“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xx年3月10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孝经的心得体会9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圣人告诉我们行孝悌之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一个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有丝毫损伤,就是不孝。自杀就更是极端不孝之举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阐述了践行孝道各个方面的内容及顺序。时间上说到了“事亲”“事君”“立身”几件事情的前后的顺序。从空间上有事情要有时须兼顾去做。把《孝经》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可以做如下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基础部分,又兼具四种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义。“事亲”则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时,还没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亲”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人生至始至终都要做好这件事情。《弟子规?入则孝》中详细列出了“事亲”的29件事——养父母身体:冬温、夏凊、尝药、侍床。养父母精神:呼应、命行、教听、责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爱孝、憎孝。养父母心愿:居常、业常、谨为、慎藏、具好、去恶、惜身、养德、丧悲、居变、食简、丧礼、祭诚。养父母智慧:谏过、复谏。而“事君”“立身”则是成人之后在“事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做的两件事情。“事君”是“事亲”的迁移,“立身”即立身于社会,则是践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还是“事亲”“事君”,而所须品质则是“仁”“勇”“智”。这是从《孝经》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爱身”“事亲”“事君”“立身”)从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规范。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先教学。所谓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会走上邪道,所以教育应该先从儿童着手。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部分人民的素质却是有些低,导致一些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由于行为不雅为外国人耻笑,有伤中国国体,大丢颜面。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为善,人身是(儒家称为“仁”)。善道之要为敬,人心是(重在发心,谦在敬中)。敬道之要为爱,手足是(重在行动,忏悔在其中)。爱道之要为孝,人首是(爱人从爱父母做起,亲仁亲师在其中)。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两句皆引自《孝经》)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行孝道是根本。人则必有父母,为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悌”。在各种人伦之关系网中,孝是两辈人之间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辈人之间的道,由此及彼。再将孝悌推而广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就有了一纵一横两种爱,一张网络了所有人的仁爱之网就织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孝经的心得体会10

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期,有幸作为公司代表参加了上海东方智慧研究院在扬州琼都宾馆举办的一场为期两天的“孝立人生”公益专题课,刘碧英老师以中国十三经之首的《孝经》为基础教材,带领大家领略孝的真谛。培训会结束后,大家感想颇多。感谢公司又给了我们一次洗涤自己灵魂的机会。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灵魂,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小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乎?我们要尽全力做好“父母四养”:

养父母之身:要侍养父母的身体,让父母的吃饭、穿衣、住宿、医疗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养父母之心:对于年老的双亲而言,孝不光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的支柱,身为儿

女,应该时刻关注父母所忧及所虑,并尽可能的去做一些事情解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养父母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的去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志向和心愿,节假日有空常带父母外出旅游,完成他们心中年轻时的梦想;养父母之慧:工作之余,尽力抽出时间,与父母聊聊自己的工作,说说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让父母学习明白更多的现代知识,增长父母的智慧。十八章经典内容,一天的时间,大家跟随老师逐句拜读,既领悟了圣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孝的内涵,又感受到忠顺、爱敬在职场、人际关系中的现实教益。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学会心怀爱,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敬,自身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在培训最后,大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交流了各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并表示将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建设文明企业,创建公司和谐文化、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孝经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经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经心得体会 安晓娜

    读《孝经》心得体会 周庄学校 安晓娜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

    孝经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 ——读《孝经》有感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这是今年春晚给出的一副春联。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

    孝经读后感(定稿)

    孝经读后感 《论语》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思想认为孝是人立身的根本......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孝”是一种态度,孝字上为“老”字头,下为“子”字底,这边体现了后辈对伤上辈的一种姿态,是一种托举、一种供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用毕生经历去完成......

    《孝经》读后感[大全]

    《孝经》读后感思考题:1、 您在家中,是否做到了不大声嚷嚷?什么时候您容易「大声嚷嚷」?当自己心虚不占理,又想逞强的时候,最容易大嗓门嚷嚷。当一着急,脾气一上来,便控制不住自己......

    孝经读后感

    读《孝经》有感 据说,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这句话出自于一个美国的首富,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孝”为何也?我没有去考证《说文......

    孝经读后感(范文大全)

    孝经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孝经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