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精选)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
看完《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感慨颇多。苏联,在列宁领导下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戈尔巴乔夫掌权时期的1991年12月26日解体,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唯一可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超级大国逐步走向衰落、解体呢?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成立,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在位期间,由于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73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超过法、英、德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有利于完成工业化建设、建立强大经济实力,也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长期停滞。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斯大林模式让苏联由弱变强的同时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祸根。
1956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开始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知识,只作小修小补,无法在根本上突破旧模式,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前期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改革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最重要的一位也是纪录片中着重讲的一位——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刚刚上任踌躇满志。20世纪80年代仍是一个超级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仍能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但在当时,由于彻底背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为着极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官僚特权集团的最终形成与恶性发展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来生产的倒退和停滞不前,当时苏联的科技人才发明占世界文明的三分之一,但这些发明不能得到推广,在生产中应用缓慢。但戈尔巴乔夫不熟悉经济工作,他热衷于空谈,并常常忽东忽西、舍本逐末甚至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从1987年开始,国家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1986至1988年还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戈尔巴乔夫
第二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苏东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的展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正值苏联社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在政治领域,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官僚主义严重,腐化和特权问题十分突出。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十分僵化,同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群众思想十分混乱。在国际上,由于长期的军备竞赛和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处境极为孤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经济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则开始有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与新思维”,他对苏联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对苏联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其中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变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90年苏联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属性、地位作用和组织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民族分裂、社会秩序混乱接踵而来。
经过八一九事件和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表面上来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内部进行改革和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导致了苏联解体,但从深层次上来说看主要还是由于苏联领导集团在改革中推行的错误政策和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因而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上必须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宗旨上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
3、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严于律己,并注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管,防止特权的产生,对于腐败行为决不姑息。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在低潮中艰难复兴,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可逆转,社会主义将在曲折与苦难中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第三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
教师《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
(二)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苏东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的展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正值苏联社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在政治领域,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官僚主义严重,腐化和特权问题十分突出。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十分僵化,同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群众思想十分混乱。在国际上,由于长期的军备竞赛和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处境极为孤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经济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则开始有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与新思维”,他对苏联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对苏联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其中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变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90年苏联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属性、地位作用和组织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民族分裂、社会秩序混乱接踵而来。
经过八一九事件和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表面上来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内部进行改革和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导致了苏联解体,但从深层次上来说看主要还是由于苏联领导集团在改革中推行的错误政策和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因而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上必须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宗旨上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
3、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严于律己,并注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管,防止特权的产生,对于腐败行为决不姑息。
第四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定稿)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这部教育片诉说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的历史教训。
(一)苏联的解体和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直接联系。片中说道,戈尔巴乔夫在童年时就不赞同苏联的共产党,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上台执政后,极力推行多党制,迫害了许多原来的共产党员,使国家政权涣散,各个大小党派林立,最终促使了苏联走向灭亡。而在我们中国,毛泽东同志以及历代领导人,自1921年建党后,不管经历什么社会动荡,始终如一的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直到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形成及生长,是需要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和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的正确引导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二)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野心家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所以不顾国内的情况,极力推崇和效仿西方的经济模式,我觉得他们的这一举措颇有一点“东施效颦”的味道,忘了自己的根本,一味的模仿照搬别人的经验,反而丢失了自己的立根之本,最后搞得民心涣散,国内经济萧条,损害了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导致了社会动荡。片中说,那一段时期,大约每5分钟就有一条生命流逝。我被这个数字深深地震撼了。联想到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也曾一味的盲目追崇毛主席,尊崇两个“凡是”,导致我国的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优秀先进的文化得不到发展,许多优秀的党员,国家领导人遭受迫害,给了“四人帮”可乘之机。不过,在这个全国陷入黑暗之际,邓小平同志点亮了人民前进道路上的那盏灯。他所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报告,纠正了党内和人民的错误,在这之后,中国的发展渐渐进入正轨。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绝对不能盲目跟风,要实事求是,讲求实际。
(三)另外,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不力,发展方向不清,导致经济私有化,通货膨胀。就比如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颁布的禁酗酒令,演变到后来居然变成了禁酒令,这个禁令对于苏联人民来说就是一种不切实际,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的酒铺就关闭了三分之二,导致后来人们去医院哄抢医用酒精,并且给那些能弄得到酒的人创造了一条能牟取暴利的途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得全国的经济只增长了2.8%,远远低于改革前的增长率。而回过头看我们国家的改革,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沿用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世界上的威望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证明了一个正确的改革方案,并且持之以恒的实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总之,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篇一:《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后,心情凝重但又觉得它是偶然中之必然。
首先,苏共党内自身的腐败、堕落已渗透到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苏共及其各级各类官员所作所为完全为全苏人民所痛恨,实际上苏共已失去其执政根基—人民。腐败导致党衰国亡。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体地说,20 世纪80 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
其次,苏共选人用人没有真正选到用到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来执政,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班人出了政治上的问题,“党的组织是由党员构成的,党的权威是靠领导干部树立的”。苏共在选人、用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培养选拔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为代表的一批失去共产主义信仰、失去基本政治立场、失去党性的、丢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领导干部,这就为苏共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他们最终成为苏共自己的掘墓人。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选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干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第三,苏联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基础出了严重问题,上层建筑也必然倒下。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苏联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苏联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第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及时采用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管理国家,所以各项法律法规等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生活环境,所以也必然使国家陷于混乱。大多数苏共领导人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过于盲目,认为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的民主,并能够顺利地解决资本主义未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种理想主义认识的不断发展、演变,到斯大林时期导致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丰富理论遗产的简单化、僵化和教条化理解。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便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认识,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经济上的、特别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否定和排斥。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排斥,谈不上学习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造成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社会主义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第二,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往往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忽视了基本政治制度优越与现实实际状况落后之间的差距,不能始终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
第五,苏共的改革并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民主化、公开性,骤然间打破了多年封闭的国门,使人们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苏联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在新形势下又是激情和理想主义左右了苏联社会,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普遍出现对迅速改变国家现状,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一次激进的改革使苏联迅速成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这种右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绪造成了新的“幼稚病”。()不少苏共理论家寄希望于国际范围内的阶级调和与合作,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希望化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陷入浪漫的理想主义,甚至完全是幻想、空想。在当今世界,即便不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出发,仅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得出这种幼稚的结论。这种改革就是以攻击执政党、讨好西方为目的,没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使苏共完全处于被动,所以必然倒下。
第六,没有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很快国家被分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提出了在全国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切中要害,抓住了党的根本,可使我们党长期依靠群众,取信于民,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日
(本文作者:万源市教师进修学校支部书记、校长 张忠祥)
篇二:《苏联亡国亡党二十年祭》观后感
修文中学 刘兴刚
2013年3月14日,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大型记录本。感到心情无比沉重,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二战后在世界上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作为第一个拥有社会义体制的国家,拥有数千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党和国家瞬间四分五裂,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也引入了我对这件事的深入思考,同时表达自己的几点观后心得: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才是立国利民的根本
苏联共产党自建国后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 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党员干部居安思危的意识,我们要倍加珍惜,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不辜负党和人民。苏共的历史悲剧昭告人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更加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在政治上做到清醒和坚定。
二、坚持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
“苏联共产党”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三、始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周围,才能国强民富
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在改革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家庭财产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下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过去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犯过错误等等因素的影响,党内党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机。我们要高举旗帜,用科学的信仰、理论、目标来统一思想,树立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民主的认识、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苏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苏联在大民主中解体了,社会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乱,无限制的民主显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在苏共历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也留下了瑕疵,给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以攻击的口实,也给了领导者把全党引向错误的可能。
我们必须把苏联事件作为我们的惨痛教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矗立于世界之森,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借鉴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