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心得
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后,心情凝重但又觉得它是偶然中之必然。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苏共倒台苏联亡国原因种种:
首先,苏共党内自身的腐败、堕落已渗透到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苏共及其各级各类官员所作所为完全为全苏人民所痛恨,实际上苏共已失去其执政根基—人民。腐败导致党衰国亡。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体地说,20 世纪80 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这启示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累,不为色所诱,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其次,苏共选人用人没有真正选到用到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来执政,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班人出了政治上的问题,“党的组织是由党员构成的,党的权威是靠领导干部树立的”。苏共在选人、用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培养选拔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为代表的一批失去共产主义信仰、失去基本政治立场、失去党性的、丢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领导干部,这就为苏共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他们最终成为苏共自己的掘墓人。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选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干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坚持党要管党。中国共产党队伍庞大,人员参差不齐,各种机会主义者可能隐身于党的队伍中,要把好队伍入口关,做好党员的考察,发现动摇分子应该及时清理出队伍,反之,就要大胆提拔在危机灾难面前经受得住考验的党员干部。党要运用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第三,苏联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基础出了严重问题,上层建筑也必然倒下。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苏联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苏联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实现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又保持了国家对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即注重了效率优先,又兼顾了公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围绕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第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及时采用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管理国家,所以各项法律法规等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生活环境,所以也必然使国家陷于混乱。大多数苏共领导人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过于盲目,认为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的民主,并能够顺利地解决资本主义未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种理想主义认识的不断发展、演变,到斯大林时期导致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丰富理论遗产的简单化、僵化和教条化理解。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便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认识,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经济上的、特别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否定和排斥。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排斥,谈不上学习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造成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社会主义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第二,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往往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忽视了基本政治制度优越与现实实际状况落后之间的差距,不能始终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
第五,苏共的改革并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民主化、公开性,骤然间打破了多年封闭的国门,使人们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苏联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在新形势下又是激情和理想主义左右了苏联社会,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普遍出现对迅速改变国家现状,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一次激进的改革使苏联迅速成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这种右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绪造成了新的“幼稚病”。不少苏共理论家寄希望于国际范围内的阶级调和与合作,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希望化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陷入浪漫的理想主义,甚至完全是幻想、空想。在当今世界,即便不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出发,仅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得出这种幼稚的结论。这种改革就是以攻击执政党、讨好西方为目的,没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使苏共完全处于被动,所以必然倒下。
第六,没有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很快国家被分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这一上的种种历史教训无不在给我们进行着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它提醒着我们每个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要时刻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履行职责、开拓创新、永不叛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提出了在全国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切中要害,抓住了党的根本,可使我们党长期依靠群众,取信于民,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相信,2015年9月3日,习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言:“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同样,苏联的历史教训也会在新一代中国共产党员的以史为鉴中不再重演,最后让我们在《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的历史的沉痛中和如今励精图治地清醒中,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第二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黑寨小学段 丽
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苏东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的展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正值苏联社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在政治领域,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官僚主义严重,腐化和特权问题十分突出。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十分僵化,同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群众思想十分混乱。在国际上,由于长期的军备竞赛和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处境极为孤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经济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则开始有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与新思维”,他对苏联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对苏联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其中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变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90年苏联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属性、地位作用和组织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民族分裂、社会秩序混乱接踵而来。
经过八一九事件和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表面上来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内部进行改革和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导致了苏联解体,但从深层次上来说看主要还是由于苏联领导集团在改革中推行的错误政策和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因而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上必须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宗旨上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
3、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严于律己,并注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管,防止特权的产生,对于腐败行为决不姑息。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黑寨小学段 丽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并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重点剖析存在的“四风”问题及根源,做到查摆问题准、原因分析透、危害后果明、整改措施实。,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功底不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汇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一是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深入基层和村组调查研究不够,对全市的工作指导和督促还不够深入,致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3、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一是虽然也经常下基层调研,但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如,我市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二是在工作上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主要靠听汇报和抽查,不够全面系统,联系群众不广泛,与干部职工谈心交流少,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对干部思想状况和基层干部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不多。这些都是宗旨观念淡薄,群众意识差的表现。
4、勤政廉政不深,廉洁自律的力度不够。树立勤政优政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党风廉政问题和各种不正之风时有发生。
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还不够深入,时有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二是理论与实践隔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不具备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上的成熟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只有在理论上分清是非,才能做到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2、改造主观世界不够自觉主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自于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这些年来,口头上也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实际上存在着重前者轻后者,以事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对自己要求放松了,考虑个人的荣辱进退多了,考虑群众利益和全局利益少了。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群众工作经验缺乏,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三、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员应该把维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要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同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要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在当前社会还存在腐败现象情况下,要有战胜自我的胆识和魄力,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做到自重、白警、白省、自励,做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带头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4、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围绕我市的长远发展和中心工作,带头贯彻和落实上级党政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总之,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落实整改、建章立制”三个环节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反对“四风”问题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上上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并以实际行动履约践诺,今后我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第三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这部影片,这部影片剖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程。
2011年是苏联解体的二十周年。20年前克里姆宫上方的苏联国旗下降的情节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依然清晰可见。
2011年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周年,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对于我国共产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一夜之间崩溃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给各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警醒着国家领导人应该居安思危,要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
当年斯大林创立的制度,让苏联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在斯大林死后,苏联换了一个又一个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无一不否定斯大林,否定了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赫鲁晓夫上台后,他的举措使得党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找到了炮击苏联的根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走的更远了。有句话说:“赫鲁晓夫只是把苏联改病了,而戈尔巴乔夫是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最终导致苏联走向灭亡。
好,现在我们在回到这部影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的序章有个醒目的标题,世界大悲剧。从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变成了现实,成立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但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列林和斯大林领导的时代终会过去,于是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的一群人当政,他们直接否定斯大林,但是赫鲁晓夫也只是单纯的否定斯大林,平没有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使得党的理论停滞不前。随后的戈尔巴乔夫更是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他生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共产主义,面对苏联解体的状态他更是说了“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怎么不会酿成世界的大悲剧。
20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苏联的兴衰,给了我们一些教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都是立国之本,是不能舍弃的。共产党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必须在党的思想上加强团结。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抢杠子要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的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马琦皓 13409237 信工系 电信二班
第四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冯精志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第二十八章
文学:“我们害怕解冻可能”
1926年《新世界》杂志上刊登了皮利亚尼克的小说《不灭的月亮的故事》。小说以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死在手术台上为背景,当局认为是影射斯大林,《新世界》杂志停止发行,皮利亚尼克多次检讨,30年代被处决。
马雅可夫斯基一直对革命包含热情,他的讽刺剧《臭虫》和《澡堂》得罪了当局。他遭到一系列打击,加上爱情遇挫,1930年4月拔枪自尽。
高尔基,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创作达到新高峰。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还是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特立独行,文学创作与苏维埃没什么关系,很难让他歌功颂德。西方关注高尔基对苏联现状的评论,作为相对 客观的一把尺子。
1921年,高尔基出国。关于出走原因,苏联当局解释为养病。1928年,高尔基回国,带着种种疑惑,眯缝着不大的眼睛,审视着祖国现状,看了一圈又跑到意大利了。1931年,高尔基回国。苏联当局称,打动了高尔基的是俄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这种说法实在文不对题。
苏联作家协会不仅掌握作者的创作命运还有生杀予夺之权。《文学报》一篇文章可以让作家永远沉默,作协总书记一个条子便 可把作家送进劳改营。苏联作协不是一个创作群体,而是执行斯大林等人指令的衙门。
30年代后期,党对文学的控制更加严厉。肖洛霍夫写作《静静的顿河》的同时,创作了《被开垦的处女地》。他写信 给斯大林,反映干部在粮食收购中对集体农庄进行折磨与凌辱,斯大林指责他“庇护怠工分子‘》《被开垦的处女地》在出版时被删去了反映集体化存在问题的章节。1937年竟有人污蔑肖洛霍夫要在顿河流域搞反革命叛乱,经他新自去莫斯科进行辩明,才得解脱。他在回忆录中说:”恐惧和压抑是弥漫着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共有心理。
左琴科,十月革命后为了挣稿费糊口,写过几篇关于列宁的故事。有一篇把列宁描写为温厚、仁慈的人。作为对比,加入党内一个粗鲁的官员。左琴科说:“我犯了一个职业作家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在《列宁与哨兵》中先写了一个‘留山羊胡子的人’。但从他举止上能看出捷尔任斯基来。可我并不想指具体的人,便 随手把山羊胡子改成小胡子。我写的留小胡子的人如何不知分寸,蛮横粗暴,列宁像训斥小孩那样训斥他。斯大林认为我写的是他,或别人提醒了他,因此不肯宽恕我。”„„从20年代后期起,他就受到猛烈抨击。他受到意识形态总管日丹诺夫的辱骂之后,被作家协会开除,无处发表作品,断绝了生活来源。他还想活下去,最后竟走上写“肯定的讽刺”小说的绝路。
肖斯塔科维奇说:“这是鸡的心理。鸡在琢食时,只看到眼前的谷粒,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就这样,它吃了一粒又一粒,直到农夫扭断它的脖子。斯大林比谁都懂得这种鸡的心理,他知道怎样对付小鸡,它们都在他手上得食。”
列宁时代杀掉了诗人古米廖夫,在斯大林时代,悲剧并没有终结。
从30年代到50年代对文学采取的一系列严厉监控和政治高压政策,使20年代复兴后出现的波涛汹涌的文学大潮,分成了几条支流:侨民文学队伍,国内的潜流文学队伍和公开活动的文学队伍。
二十大后,文学的“解冻”仍然受赫鲁晓夫个人意志左右。在发生了国内的第比利斯事件和国外匈牙利事件以后,赫鲁晓夫退缩了。1957年春夏天,几次召开文学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会议,他发表讲话,要求知识分子正确对待斯大林的成绩与错误,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反对异己思想的影响渗入文学艺术。
帕斯 捷尔纳克1-0年埋头写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苏共主席 团指示《真理报》发表文章,批判小说的内容,揭露“国际反动派煽动冷战的手段”
第32章
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最后的知识分子
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二十大召开,平反系列冤假错案,思想知识界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解冻”时期,西方称为:去斯大林化”时期。实际上,国家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太大变化,奉行是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赫鲁晓夫主政时略见宽松,但也时不时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犹如癫痫发作般地间歇性进行;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更为保守、僵化,以至于倒退了。
去斯大林化(1956),去毛泽东化(1978)——22年 回归左,勃列日涅夫(1970),?——
(见33章:在苏斯洛夫的倡仪下,“菲斯大林化”退居幕后,“悄悄地重新斯大林主义化”。后来成为“苏共智囊人物”的格奥尔基.阿尔巴托夫说:这次反复“不是用一个正式的法令、一项专门的决定去推行的,它是渐渐地、一步步地把社会生活笼罩起来的,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巩固起来的。那些想要回到斯大林主义的人,则是有意识地加以推动”。后来成为戈尔巴乔夫“精神教父”的雅科夫列夫说: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设制几乎无须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 直立起来,或者像自行车一样如果你不再用脚蹬,它就向一侧倒下去。”
„„赫鲁晓夫给苏联社会注入的活水已蒸发殆尽,烦琐理论研究成风,僵化的教条主义盛行,有创造性的思想被排除出社会科学领域,克格勃活跃起来,鼓励告密,检查私人信件,偷听电话,人与人之间重新相互戒备。“苏共中央的高级负责人,甚至中央书记,在自己的办公室谈到尖锐话话题时,也常常看看电话机,作出一种明显的手势——把手指发按在嘴上,并转到另一个话题。”
70年代中期,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已无声无息,新经济体制被旧经济体制吞噬了。只是这会儿毕竟不同于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也不能像斯大林那样行事。于是,新经济体制被施行勃列日涅夫式的“安乐死”。(1960年代开始新经济体制立竿见影。1966年实行新经济体制的704家企业,劳动生产率、产品 销售额比全行业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利润率高出一倍。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八五计划”(1966-1970)好于以往的五年计划。)
有必要提及,当年尖锐批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在苏联解体后并没有雀跃,而是发生了根本转变。
梅德维捷夫说:“判断历史的主要的标准只有一个:他接管国家时的状态和离开时的状态。我一向反对斯大林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但他1924年接管国家时,国家处于可怕的状态之中,而在他离开时,国家成了超级大国,国际威望大增。”
流落德国的小说家季诺维也夫大为感慨:“我写了30本分析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书,30本反对 共产主义的书。要是我早知道所有这一切会有如此的结果,我永远不会去写这些书。”
被西方人赞为反共斗士的马克西莫夫居住在巴黎,面对如今的祖国现状,这样说道:假如知道自己过去写的书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就不会写那些书;假如知道苏联这只大船会沉没,他就不会去摇撼这船。
很奇怪吧?这就是持不同政见者。当初他们极力反对 的极权制度一旦坍塌后,他们对它产生了深切向往;他们曾经深切憎恶的斯大林主义一旦成了垃圾,他们却在垃圾堆旁唏嘘。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昨日的愤怒只是怒苏共不争;他们昨日的谴责只是希图俄罗斯 富强。这种知识分子以前有过,以后不会再有了。按照19世纪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来套,他们是俄罗斯最后的知识分子。
33章 “新经济体制”无果而终,分利集团脱颖而出
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表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出现利益集团,而当时领导干部不能超过三届,加之干部队伍流动性较大,制约了利益集团的持续性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由于取消了干部轮换制,实际上形成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导干部没有了后顾之忧。勃列日涅夫曾经公开说:“靠工资谁也活不了”,似乎默认了谋私不可避免,导致以权谋私成风。勃列日涅夫带头大搞裙带之风,使得利益集团在数量,规模和谋私程度 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分利化是指社会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各自拥有的可供交换的资源的不同(包括知识、能力、劳动技能、权力、地位、影响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以及市场对其资源的需求程度的不同,从而在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多少与获取利益的机会、条件方面出现收入上的越来越大的差异,其结果就形成不同的社会分层,并在社会上出现各种不同的分利集团。
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掌握着一些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领导权;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 ;马列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理想在他们头脑中淡出;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的特权为满足,而且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据估计,在80年代初,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达到数十亿卢布。
由于利益集团抵制或扼杀每一个改革举措,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积累,小疾拖成大病。
苏联出现了不思变化的上层,希望沿着既有道路 走下去。„„根据奥尔森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作为分利联盟,形成了制度变革的阻力。在任何国家衰败、制度衰微的例子中都可以见到分利集团所构成的“反变革”势力,它们的贪婪、炫耀、奢侈甚至残暴,构成了制度瓦解的基本原因。
第五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薄海龙
怀揣虔诚的心入会场,伴随着震撼感观看,带着痛惜和反思离开,这是我观看这部影片的深切感受,这也是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观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真实的感受。
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那场巨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及普通民众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历史教训。该片共分“苏联最后的日子 —— 世纪大悲剧引起的反思”、“把自己推向灭亡的政党 —— 多党制引发的恶果”、“被„休克‟的国家 —— 经济私有化带来的衰败”、“阿尔巴特街的迷墙 —— 指导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乱”等4集。观看完此片,我久久沉浸在震惊和痛惜中,产生了诸多感伤和反思,一个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军事上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一个拥有近2000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全世界共产党人深刻反思。
观看本片对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居安思危的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这些不同的说法试图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解读苏联灭亡的真实内幕。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只想从腐败这个角度去粗略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苏共执政后期的苏联,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充斥腐败,社会风气急转直下,道德败坏,整个社会暗流涌动。通过垄断政权而产生的占人口极少数的特权阶层却垄断着整个苏联的财富和权力,造成了整个社会财富向特权阶层集中,社会逐渐分化,而普通百姓的生活日渐贫困或者没有改善,加剧了对享有特权的苏共和官员极度仇恨。腐败现象腐蚀党的肌体,切割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亡党亡国。查看当时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表面上的苏共腐败就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前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在得势的几十年间,纷纷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成为贪婪的掠夺者和腐化的寄生虫。据1962年5月19日的苏联《红星报》报道,列宁格勒一个军用工厂的领导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工厂所有关键性职位上,把国营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3年内,仅出售自来水笔一项就贪污了120万卢布。另据1962年5月18日的《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哈尔科夫的一个家具厂的厂长,在工厂中附设了一个地下针织车间,进行投机生产。这个厂长有几个老婆,几辆汽车,几所房子,并且是赛马场上的大赌棍。这些企业负责人总是同国家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系统和其它单位的工作人员勾结在一起,在警察和司法机关中也有他们的保护和代理人,甚至还得到了国家机关中高级干部的支持和庇护。据1963年10月20日苏联《消息报》和1964年第12期的《消息报星期副刊》报道,莫斯科精神病防治所的一个附属工厂的厂长及其一伙,通过贿赂,获得了58部针织机和大量原料,同52个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搭上关系,几年中赚了300万卢布。他们收买了社会保安机关工作人员、监察员、稽查员、巡视员等。仅丘尔巴诺夫就收受贿赂654200卢布,约合105万美元。1983年10月31日,乌兹别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夏拉拉希多夫因侵吞数十亿国家资金的乌兹别克棉花案件而自杀。
苏共特权阶层的形成(特权阶层大概4万人左右,算上其家属大概300万人左右),为苏联解体和苏共被解散埋下了“地雷”,也造成了整个社会民众最终抛弃苏共,投向叶利钦的怀抱。官僚特权阶层享有的特殊权利,主要有五个方面:
1、特殊工资。即除正式工资之外还同工资一起发给另外一个所谓的“钱袋”,其数额不等,使权贵们的收入高达社会平均水平的四倍。
2、特殊供给。各级党政机关均设有内部供销点,政府根据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发给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持有者能够买到稀缺商品。
3、特殊住房。许多风景名胜避暑胜地,都有大小官员的别墅。
4、特殊服务。享有特殊的医疗服务,病房护理周全,伙食好,医疗水平高。配备有小汽车等良好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批的服务人员和警卫人员。政府还提供大量的补贴,免费到疗养胜地度假、出国旅游等。
5、特殊教育。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保送进入最好的学校享受优秀教育的制度。这些党政要员,不仅是国家资源的分配者,还成为国家资源的占有者、所有者。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官员享受这种特殊权利极为不满。党内官僚特权阶层的存在和腐败之风的蔓延,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阿尔巴托夫说,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社会分化加剧;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
整个社会的普遍腐败和过着像沙皇一样生活的特权阶层,政府高官的轿车一路绿灯,从来不知道还有塞车这回事,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中国记者亲历苏联解体时发现民众若无其事,街上到处都是在庆祝的民众。1991年8月解散苏共,因苏共名誉扫地,人民没有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人民群众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幸灾乐祸,甚至直接加入掘墓人行列。心中没有人民,忽视群众利益,加上全面的腐败和特权制度,所以苏共被人民抛弃了。腐败是造成苏联政息党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从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我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党要管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队伍庞大,人员参差不齐,各种机会主义者可能隐身于党的队伍中,一旦出现危机,这种人会最先跳出来背叛党。革命时期敌人的刺刀清纯了我们的队伍,和平时期,特别是党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各种机会主义者就会混入我们的队伍。要把好队伍入口关,做好党员的考察,发现动摇分子应该及时清理出队伍,反之,就要大胆提拔在危机灾难面前经受得住考验的党员干部。党要运用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苏共灭亡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管理党员的机构,甚至还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腐败现象存在,放任党员腐化堕落,逐渐脱离群众,有的甚至成了人民群众的公敌。
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累,不为色所诱,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使政府机关置身于广泛有效的监督之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管的权力最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在对党员的监管中,重点要放在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上。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是政府形象的具体代言人,干部出现腐败,影响就会很恶劣,容易败坏党群干群关系,导致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人。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惩防并举,重在预防。加强制度建设,消除深层次体制性矛盾,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逐步铲除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形成完善的干部选拔机制,防止在选人用人上暗箱操作,从机制上减少和遏制权力寻租。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之所以能够产生和长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权力的垄断,尤其是对干部分配、任命权力的垄断。继续完善和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五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依法依纪、绝不姑息、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