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法》一书读后感
《干 法》一 书 读 后 感
学习《干法》一书带给我最真切、深刻地感受,就是学习稻盛和夫那种极度工作的精神和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也一度迷茫,日复一日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工作的价值、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以为工作只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以为只要尽能力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明白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工作的意义: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不但可以锻炼和磨砺人的心志,也是一个施展自我才华的大舞台。我们的一生都将奉献在这个大舞台。用几句话来概括看完这本书的体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坚定目标和信念;使自己由助燃型的人变成自然型的人。
稻盛和夫说: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主动的表现。现在,我们的部分员工,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责任等,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很多时候,工作的好坏,都是与每个人的心态有关联。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
我们在工作时,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问题时,总是说:尽力而为。也许大家都可以原谅这种说法,但是在“以结果为导向“的今天,我们不能原谅这种做法。今年,公司推行K33虚拟利润中心方案,在1-4月份,我们的质量,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在三个基地是做的最差的。现在,我们必须反省,起跑已经晚了,我们要“以百米赛的速度去奔跑”,不惜一切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竭尽全力,凝聚众人之力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扭转局面。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企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我们每个人,只要你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维,就会不断的去发掘自己的思维潜能,去尝试,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促进自己不断成长。例如: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使用铁架打托入库,由于运输颠簸,导致放在最底层的产品,会出现破损现象。在经过尝试后,我们把底层平放的产品改为竖放,来减少破损。但是在最初实施的时候,个别包装工还没有试验,就直接下结论,不同意这样做。我们就另选了一名愿意尝试的包装工,打包进行试验。最终带动所有的包装工都能按照此方法进行堆放产品,也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坚持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改良,我们的工作才能进步,我们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作为品质的制造者,我们必须坚持:品质就是生命。产品品质的好坏,检验着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态度。“用心装饰世界,智造高品质生活”需要我们时刻“倾听产品的哭泣声”,极度认真的工作。
第二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是为了磨砺个人心志,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也许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或另辟新径,但稻盛和夫却并不那么消极。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在同伴都陆续选择离开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在被分配到一个冷门部门后,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主动面对,于是他抓住了机会,通过勤奋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绝缘体,这个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从而获得松下公司的大订单使所在企业起死回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也同时被改变了。
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我们的爱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说“不”,所以我们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做到像上述的那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遇到一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力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完成。
因此当我们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
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书关上,自省吾身。自认为“干”的意义领悟到了,这么
多年确实不自觉在这样做。但“努力地干”还得加强,这方面只能打个70分,“拼命地干”就不用说了,需要反省,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努力地工作”是我们应有的素养,不管你在哪干?都应该自觉地自然地“持续努力地工作”。当看到我们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一天天越发辉煌,那是因有我们自己的一份汗水,我们也会觉得骄傲!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瞄准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陈伟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述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验,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
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
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第三篇:《干法》读后感
读《干法》有感
在看这本书前,我对稻盛先生没有一点了解。只是很多朋友都说这本书的好,这个人物的了不起。即使我拿到了书,也没有太多的激动。毕竟,我还不了解他。我有个习惯,不熟悉的,都会先上网去找寻解答。
稻盛先生的这本《干法》,语言很朴实厚重,没有过多语言,却能一针见血点到自己内心的深处。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一本让我人生醒悟的书,一本让我人生奋斗的书。从学校毕业出来到单位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过程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一直把做好工作看成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份内工作。读了稻盛先生的《干法》,忽然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不但能起到锻炼心志、提升人性的作用,长时间不懈的工作还可以磨砺心志。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工作舞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稻盛先生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率恐怕不足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卡耐基曾经说过说:“除非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否则永远无法成功。”在我们周围,听到的多是报怨和无奈,谈得最少的是工作的开心和乐趣。其实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对每天做过的事情,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就可以避免工作上的失败,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懂得感恩,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个岗位,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它好的和不好的,持有随时感恩心态非常重要。
我们在对待工作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我们用这种说法来原谅自己,替自己不能更努力进行辩解。做任何事情不能本着尽力而为,竭尽全力是我们工作所要达到的境界。古语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在工作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成功的机会是不会错过的。想到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稻盛先生所说: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最强动力。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坚持不懈;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就能造就优秀的人格,而且会让你的人生开出美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干法》一书教导我们,首先要喜欢并爱上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原有的心态、不管工作差异、职位高低。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能放弃,放弃了就等于前面所做的一切都白做了;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所获得的欢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当工作做到有人褒奖时,就要诚心的表示感谢。把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前进路上的精神粮食,然后继续全心声地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从现在起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更新增进目标,以此类推孜孜不倦。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还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信念还在,梦想就在。
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工作权利,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积极主动,敢干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身工作的潜在职责,主动承担责任。做自然型人才,高调自己的目标,低调自己的姿态。悄悄地把愿望装进潜意识,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造非凡。开创一种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生活。
第四篇:《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
《干法》,起初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市面上那种教导人们怎样想,怎样做去获得成功的书。我个人对这种书籍其实并不感兴趣,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做,也未必成功。同时作者还是一个日本人,就更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鉴于公司推荐,耐心的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如何去做,如何去成功,而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从本质上面教导人们如何去工作,如何去成功。另外也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文字、真理是没有国界的。
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因人而异。我们每个人是否曾经深入的去想过这个问题?为了生活,为了家人,还是单纯的为了工作而工作。很少会有人像作者稻盛和夫那样把工作看做是人生中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吧。想法不一样,认知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如今的职员工作的极致就是,拿多少薪水,就付出多少的努力,以为工作只是劳动和报酬的等价交换。只要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薪酬水平,就在此基础上做到一般的工作水平。但是作者却不一样,他认为“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人生。他正是在这种信念下,坚守“完美主义”,客服了自己当初的逆反心理,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之后,发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自己的人生变得比以前更加顺畅,同时更加的热爱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成功就会不期而遇。
我认为本书的中心是在介绍要有一种精神,热爱工作,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抱怨,而是去享受,去热爱,后续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去想,不认真思考,不去做,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既然有时间去抱怨,去犹豫,倒不如换种思考方式,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慢慢的你就会发现美好,去迷恋它。因为当你每天思考问题的时候,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中去,在意想不到的场合,潜意识就会发动,帮助你解决问题。
我们有时候稍微努力那么一点点,就会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累,别人怎么会那么轻松。其实,我们只是只看到了自己的痛苦,突出了别人的成功,却不曾想,那些比我们天资聪颖,确比我们还要努力地人是如何的早出晚归,不停的在努力奋斗着。所以,每当沮丧的时候,我们就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已经竭尽全力去工作了,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要重振旗鼓,努力奋斗。书中也提到一句“专心致志干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特别的实在,却又是真理。因为只要你坚持了,并且专注的坚持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曾经的努力会将平凡变为不凡。
作者在自己创业的一生中也遭遇过低谷,但是稻盛和夫却不将绝望的处境看作是终点,而是看作重新开始的起点。其实任何时候,你觉得是低谷绝境的时候,换种思维方式,就会发现,这是你的机遇,你会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只要你想成功,并且制定了成功的计划,那么在中途就不要放弃,此路不同,换个渠道,就会豁然开朗。我国的应试教育,把当初富有梦想,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们都培养成了工作的工具,很少人会去创新性的思考,开辟别人不敢走的路径,认为存在即合理,不爱思考。这是阻止创新的巨大障碍。而在文章的最后,稻盛和夫强调,在热爱工作的同时,也要有创造性的工作,每天钻研,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无论工作多么渺小,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做的人和缺乏这种意识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就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在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稻盛和夫认为的能够给大家带来硕果的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不自私、无贪欲;有感恩心、懂得知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等等。让我们按照以上的内容不断的培养提高自己吧,对于工作和生活不要抱怨,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去热爱、去享受工作和生活。
第五篇:《干法》读后感
【洗脑与反洗脑】
前几日太太交给我一个任务,说单位给每人发了一本书,要求写一篇读后感上交。如果这件事情放在各个钻在写字楼里高大上的公司来说,稀松平常。但我太太就职于一家制药厂,岗位是化验室的一名普通的化验员。这件事,我觉得很奇怪,并认为这本书一定是跟她们专业相关的,让我一个写文章的人写跟她们专业相关的读后感,我觉得压力倍增。
今儿太太把书带了回来,我一看书名——《干法》,一个叫做稻盛和夫的日本人写的,是专门写给职场人的工作真谛。这本书很畅销,很高大上,各个企业家给了很高的评价,有刚刚跻身中国新首富的马云,有海尔的张瑞敏,有《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还有俞敏洪、季羡林、白立新等等。在他们面前,我写一点感想无疑是班门弄斧,但这并不代笔我不能够有我自己的理解。
毫无疑问,太太所在的企业一定是碰到了管理上的难题,觉得员工已经缺乏有效的工作激情,所以希望能够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弥补这种情感,同时太太还告诉我,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中三十五周岁以下的职工。毫无疑问,企业的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这家制药企业的前身是国有企业,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制后变身为有限公司,但其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三十五岁成为企业近千名员工中的一道分割点,往上是习惯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员工,往下是曾经富有思想、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当着两股力量汇聚到一起时,我相信这是最难的企业管理命题。稻盛和夫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表达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增长,让人民在赞叹物质富裕的同时,却丧失了重要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指的就是劳动观,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
他的这种担忧,促使他从管理者、企业家的角度,去写出了这样一本“洗脑”的书。放在四年前,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一定不屑一顾,这就是一本“洗脑”的书。但今天,我看到这本书,我会仔细的读下去,因为我想知道,如何让员工具备富有激情的劳动观。这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同一本书的看法,四年时间我已经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本书,我大致翻了下,几乎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员工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努力工作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可否认,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优秀人才认同这种观点,这样的人只要经历一定的磨练就会成为管理者,他又将面对一群普通的员工,管理又将成为他的新命题。
随着九零后逐渐成为职场中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群应该怎么样引导,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至少扔一本书给他们去消化是万万不能的。真心话就是说这么多,还是要得帮太太写一篇充满正能量的读后感,这样的反洗脑,我真是想不通管理者是如何评定这种方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