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在2005年的春天,我终于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感觉真好!
一:本书的特色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思路非常清晰,逻辑相当严谨。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全书内容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自从接触经济学,我就觉得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悄悄发生了改变。而读完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我就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地理智和正确,真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曼昆正是从这些角度来让我重新认识我的专业。我感谢他!
而提到经济学十大原理我更是难以停下我敲键盘的手,虽然这双手比较瘦小,但我还是会完整地抒发我对十大原理的理解。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当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 住宿费 生活费 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喻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任何一个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最近关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商务部长***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时表示,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得不偿失。在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其实,在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很明确的提出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在
第九章的《应用:国际贸易》中我们能完全理解该原理。曼昆在宏观部分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也很详细做出了分析。
不得不承认,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MP3确实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但他们的腰包也鼓了,我们抵制过国外的进口吗?从来没有。而他们这些穿着印有“MADE IN CHINA”低价T恤的外国佬还大言不惭的对我们的服装叫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过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的大量下岗,应届毕业生的源源不断,虽然暂时失业率控制的还不错,但以后的问题的确很快就会出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我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我想现在的物价上升是不是政府作出的安排呢?或者暂时失业率的稳定是以猪肉从以前的5元上升到如今的8元?
三:都来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先生有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来到中国很多年,曼昆的使命也在中国得到了完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加入这个行列。也许你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你得生活,生活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啊。
来吧,来吧,我们一起来读《经济学原理》
第二篇: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国贸0942 朱书德 090200404229
刚开始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我发现自己对“经济”一词的认识竟然是错误的。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
个人做出决策依靠四个原理,1.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对激励做出反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都知道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如一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贸易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亚当·斯密的许多见解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读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述斯密的结论,并能更充分地分析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缺点。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 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 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 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 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 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0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 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 2 0世纪9 0年代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内最低工资变动和失业变动的数据来评价到底是不是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工人失业。与此相比,评价规范表述涉及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并不能判断政府应不应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第三篇:曼昆《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名词解释
(注:有小部分相同名词在不同章有不同解释,考试会避免,12章不考,所以
81到92可以不看)
1、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
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
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
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
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通货膨胀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
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17、循环流量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8、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9、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20、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21、实证表述
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2、规范表述
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3、绝对优势
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4、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25、比较优势
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6、进口品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7、出口品
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8、市场
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9、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30、需求量
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31、需求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32、需求表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3、需求曲线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4、正常物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5、低档物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6、替代品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37、互补品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减少的两种物品。
38、供给量
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39、供给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40、供给表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41、供给曲线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42、均衡
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43、均衡价格
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4、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5、过剩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
46、短缺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
47、供求定理
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48、弹性
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49、需求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0、总收益
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51、需求收入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3、供给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4、价格上限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5、价格下限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6、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57、福利经济学
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58、支付意愿
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9、消费者剩余
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60、成本
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61、生产者剩余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62、效率
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63、平等
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64、无谓损失
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65、世界价格
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66、关税
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67、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68、外部性内部化
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69、矫正税
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70、科斯定理
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71、交易成本
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72、排他性
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73、消费中的竞争性
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74、私人物品
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75、公共物品
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76、公共资源
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77、俱乐部物品
有排他性但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78、搭便车者
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79、成本-收益分析
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80、公地悲剧
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81、预算赤字
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82、预算盈余
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83、平均税率
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84、边际税率
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85、定额税
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86、受益原则
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87、支付能力原则
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88、纵向平等
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89、横向平等
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90、比例税
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91、累退税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92、累进税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93、总收益
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94、总成本
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95、利润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96、显性成本
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7、隐性成本
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8、经济利润
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99、会计利润
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100、生产函数
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101、边际产量
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102、边际产量递减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03、固定成本
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4、可变成本
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5、平均总成本
总成本除以产量。106、平均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除以产量。107、平均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除以产量。108、边际成本
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109、有效规模
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10、规模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111、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112、规模收益不变
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113、竞争市场
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114、平均收益
总收益除以销售量。115、边际收益
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116、沉没成本
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117、垄断企业
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118、自然垄断
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119、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120、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121、垄断竞争
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122、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123、博弈论
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124、勾结
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125、卡特尔
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126、纳什均衡
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127、囚徒困境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28、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129、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130、生产函数
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131、劳动的边际产量
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132、边际产量递减
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133、边际产量值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134、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135、补偿性工资差别
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136、人力资本
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137、工会
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138、罢工
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139、效率工资
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140、歧视
对仅仅是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141、贫困率
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142、贫困线
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143、实物转移支付
以物品和服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144、生命周期
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145、持久收入
一个人的正常收入。146、功利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147、效用
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148、自由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149、最大最小准则
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150、社会保险
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151、自由至上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152、福利
补贴贫困者收入的政府计划。153、负所得税
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154、预算约束线
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155、无差异曲线
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156、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157、完全替代品
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158、完全互补品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159、正常物品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160、低档物品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161、收入效应
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162、替代效应
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163、吉芬物品 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164、道德风险
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165、代理人
一个为另一个人(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166、委托人
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167、逆向选择
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168、发信号
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169、筛选
无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动。170、政治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171、康多塞悖论
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17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173、中值选民定理
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174、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第四篇:曼昆经济学原理(推荐)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这其中包括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包括三个理论。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解读:比较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与别人进行交换,人们从相互交易中获利。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解读:亚当斯密斯“无形的手”。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解读: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在公共品、垄断等方面市场有时会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
个人的决策和人们的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解读:同样10个人做蛋糕,如果生产能力越强,比如A蛋糕房采用手工做,B蛋糕房采用机器辅助。肯定是B蛋糕房的产量大,因为机器的帮助,B蛋糕房的人均产量就比A蛋糕房要多了,也就是生产率高于A。因此10个人可以分的蛋糕更多了,也就是生活水平越好了。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解读:通货膨胀,一斤米能够一个人吃三天,这个价值是不变的。以前工资低,卖5角,现在卖1元,是因为你工资涨了钱不值钱了,但米的价值一直还在。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解读:物价会刺激生产,当物价上涨了,短期内,就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失业率就会下降。
第五篇:经济学原理笔记-曼昆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 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前者,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后者,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如何相互交易。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货币和失业率的关系,那么你所关心的话题应当是宏观经济学。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公司如何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决策,你所关心的应当是微观经济学的东西。第二节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我们说,当经济学家去解释世界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是科学家。 当经济学家尝试帮助改善世界的时候,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分析: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分析:企图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观点。比如说,国家的财政管理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国家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管力度。第三节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科学的判断不同,价值观不同,感觉与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的看法不同,理论的依据自然不一样。比如我认为人们应当是高储蓄率好,这样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有的人可能认为低储蓄率好。这就是分歧。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怎么会是最公平的?是看长远的利益,还是看眼前的,还是看中期的利益。但是,有的时候经济学家对某些问题看法一致的时候,政府的决策者或者普通的群众可能觉得这个看法脱离了实际,从而不予接受这些观点。这都是有可能的。 附加一点:因果关系的分析。我们在分析事实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有没有被忽略的第三者原因。这样子会使我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吧。假设有这样的的两户人家,陈家人捕鱼,李家人种地。陈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鱼。李家人每天可以种15斤粮食。如果他们各自为营的生活的话。每天都是过着这样的单调的生活了。如果可以有贸易的存在,那么它们之间可以交换铲平,贸易可以让每个人去享受更多的东西。举个现在的例子吧。家里面的各种电器,蔬菜,粮食,什么东西不是经过贸易得来的呢!我们不可能为了可以看电视而去生产电视机……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得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和劳务。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领域都很擅长的话,他还有必要去贸易么?看看: 那么我们可以看,如果陈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鱼或者种24斤粮食。李家人每天可以捕5斤鱼或者20斤粮食。要是我现在从主观看来,李家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占了很大的便宜了,那么陈家人还会选择去交易么? 机会成本:陈家人得到1斤鱼的机会成本是3斤粮食。李家人得到1斤鱼的机会成本是4斤粮食。那么李家人在生产粮食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陈家人在生产鱼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绝对优势:陈家人不管在生产鱼还是在粮食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不多说,如果陈家人每天(5,9)李家人每天(3,8)。 陈家人每天(8,0)李家人每天(0,20) 他们交换:(-3,10)(3,-10) 结果:(5, 10)(3, 12)看,我们可以使得陈家人吃更多的粮食,李家人吃更多的粮食。其实他们的价格定在(鱼为1)1:3和1:4之间就行,两家都会有好处的。这样子。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一节 市场与竞争 市场:某种物品和劳务的一群买者和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竞争的种类: 我举个例子
中国铁路——垄断市场
中国的各家民航公司,电信公司——寡头市场 中国的杂志市场——垄断竞争 现在的玩具生产市场——完全竞争 还需要解释一下。看看左边的批注…… 第二节 需求 需求——和买者相关。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引入了两个东东: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向上倾斜)。很simple的。就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个关系。假使不是每个人都刷牙。呵呵,还是可能的。我要一管牙膏,这是我的个人需求,那么,我们全校的人(甚至全国)需要的牙膏数目则是这个学校(全国)的市场需求了。我不用牙膏,而用洗牙水,洗牙水被称作为替代品(substitute)。牙膏要是太贵了,人们可能就会去买更多的洗牙水。更好的例子是肥皂和洗衣粉。牙膏使用的增多会引起人们对牙刷的需求,牙刷称为互补品(complement)。红酒和酸梅也算是吧。影响买者的变量有以下几个: 价格(沿需求曲线移动),收入,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嗜好(这个东西好cool,所以我要买),预期(明天加工资,今天上馆子,呵呵),买者数量(学校扩招,新来了大一新生,牙膏要好卖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呵呵。正常物品就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低档物品就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物品。曼坤给的例子是公共汽车。我想了想,那些街头的小贩卖的东西也算吧。我们这些没钱上馆子的人会光顾这些地方,但是有了钱了,你就可能不能去了。 第三节 供给 供给:和卖者相关。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引入了两个东东: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向下倾斜)。很simple的。就是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类同于需求,但是注意曲线的倾斜方向是不同的)同样的有市场供给和个人供给。个人供给组成了市场供给。 影响供给曲线的变量有以下几个: 价格:沿着供给曲线移动。
投入价格:供给量和投入的价格负相关。想想,如果生产手机的成本很高,就很少有公司会去上马手机的生产线了。反之,就有很多的公司投入这个市场。技术:看看蒸汽机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就知道了。正比!预期:如果明天卖出这个产品会赚更多的钱,企业就会减少今天的供给。卖者的数量:生产者少了,供给自然会减少。 第四节 供给和需求的结合 均衡:供给和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超额供给——引起过剩 和超额需求——引起短缺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部曲: A.区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还是需求曲线,还是两者都移动。B.区定两个曲线移动的方向。
C.用供求图说明这种一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本课当中的一个关键点:市场经济当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指引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价格确保了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注意一点:供给、供给量、需求、需求量的关系。
供给曲线中曲线的位置表示的供给,而横轴表示的是供给量 需求曲线中曲线的位置表示的需求,而横轴表示的是需求量。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第一节 需求弹性
弹性:需求量和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衡量。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几个有意思的结论: 1.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了可替代品需求弹性大。2. 必需品和奢侈品。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3. 市场的定义。市场范畴大时需求弹性小。市场范畴小时需求弹性大。(单看猪肉包子这个市场,它的需求弹性显然很大,因为我还可以买很多其他的替代品来替代包子这个食物)4. 时间的长短。物品往往随着时间的变长而更具弹性。 几个图表要能够分清。在需求曲线上: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所以说:接近越I形状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小,接近于E形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 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对应到需求曲线上就是曲线上一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的乘积 一个规律:当需求缺乏弹性时,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运动 当需求富有弹性时,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运动 很有用的一个规律,总是在反复的用到这个规律。利用弹性大和弹性小这个规律可以在需求曲线这个模型上面得出很多的结论。 其他的需求弹性: 1.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解释一下:正常物品——收入弹性为正数,和低档物品——为负数,这很容易想象,我有了钱了,可能就不会上马路边的小馆子吃饭了,或者更可能不会去买一些低档的东西,呵呵。在正常物品中,食物和衣服的收入弹性小,奢侈品的收入弹性大。那是,不管你有没有钱,你都得吃饭啊。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解释一下:替代品负,互补品正。 第二节 供给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同样采用中点法。我们说,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买者发辫他们生产的物品的伸缩性。在长期而言,供给价格弹性可能很大,但是在短期而言,供给价格弹性可能很小。这很容易理解。你想,对于一个现有的工厂,我不可能突然之间能增加一倍的产量,但是如果是长期而言,我可能去开一个新的车间,这样我可以轻而易举的使我们的产量翻番。另外,对于某些情况p89图5-7我们说供给水平低的时候,供给价格弹性高。反之,供给水平高的,供给价格弹性低。这是因为有可能企业有一定的闲置的生产能力
第六章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价格控制 首先介绍两个概念:价格上限 和价格下限 举个例子说明价格上限怎么的影响我们的市场的结果。比如最高租金限制。也就是在一个城市里面房子的租金最高可以到什么程度。当供求的平衡价格低于价格上限的时候,我们说,价格上限对于我们的价格和销售量是没有影响的。当供求的平衡价格高于价格上限的时候,我们说,价格的上限对于我们的价格和销售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房屋租赁市场吧。如果你规定了一个价格上限,那么,如果这个时候房子短缺的话,我们的房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他就会各种不同的分房机制来控制租房者,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北航就是,我们住在大运村,房子最近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学校有一个租金的上限,因此,我们现在去找学校的房管中心的时候,他们的态度非常的不好,有了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如果取消了租金的控制……(呵呵,如果学校的房子多了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的选择了)。因为从长期而言,房屋的租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弹性都很大,短期而言都很小的。所以,如果他没有利润,就不会去在长期阶段去投资新建更多的房子,这样,我们的需求就更加得不能满足,因为供给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了。所以从短期而言,我说,价格上限的控制影响不会是很明显,但是从长期而言,我们说这些影响会慢慢的体现出来。当然,如果你定的价格上限非常的高,以至于平衡点很少达到的话,那么,这个价格上限就不会去影响我们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一句话,价格上限可能会让买者买不到它需要的东西。(李武says)(本来是为了买者的利益着想的) 举个例子说明价格下限怎么的影响我们的市场的结果。一句话,价格下限可能会让卖者卖不出它需要的东西。(李武says)(本来是为了卖者的利益着想的) 看看劳务市场。(曼坤给的例子)我们订了一个最低工资,表示公司要使要雇人的话,最少要拿这个钱,如果我的这个最低工资太高的话,可能增加我们的劳务供应,减少我们的劳务需求,这样,劳务市场的供应过剩,这样子话~~~~失业率就要上升了。瓦赛,这个结论和我们想像当中的不一样啊。那么说,现在我们不应该定最低工资了??? 换个例子,如果说一个计算机软件都规定了价格下限,每个软件都卖10000块,这样子,我们可都去生产软件了。于是,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10000块这个点上,会有更多的软件生产出来,但是,需求并没有增多,反倒是减少了。于是生产过剩……卖不出去了。但是,如果说,我们这个市场的软件本来就要卖15000,那么,我们说这个价格下限不会有任何的影响。这么看来,价格控制往往伤害了他想要帮助的人。那么怎么办,比如,我们政府可以给租房者提供补助,这样就不会打击房主的积极性了。比如,我们可以给低收入的劳动者减税,而不是让企业发更多钱。但是,曼坤说了,这样也不是很完善。 可以看到,在价格上限对于比他值大的平衡价格会产生影响。在价格下限对于比他值小的平衡价格会产生影响。 第二节 税收 这个东西,我到现在还是很混乱。税收归宿问题: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向买者征税,会引起需求曲线下移。向卖者征税,会引起供应曲线左移。惊讶的结论: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在两种情况下,税收这个“楔子”都使供给和需求曲线相对移动,在新的均衡时,买者和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对买者和卖者征税的唯一区别就是谁把钱交给政府。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买者和卖者分摊税收负担。新均衡时,买者对该物品支付的更多,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弹性与税收归宿。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买者承担更多的税收。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的时候,卖者承担更多的税收。很容易理解,弹性衡量条件不利的时候,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征税的时候,选择小的一方(弹性小)不能轻而易举的离开市场,所以,要承担更多的税收。税收负担倾向于落在缺乏弹性的一方。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案例就是美国废除了大多数的奢侈品税。因为生产奢侈品的工人的供应曲线弹性低,所以他们更多地承担了税收而不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影响经济福利。——会得到的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 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我想买一个书包的愿意支付的最高价钱是50元,张蕊想买一个书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钱是100元。如果书包卖60,那么我就不会去买这个书包。而对于张蕊,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是40元。如果书包卖40,那么我也会买,我得到书包的消费者剩余是10元,张蕊得到的书包的消费者剩余是60,其中,有20元是相对于书包卖60时候的额外的消费者剩余。 对于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以下的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带来了什么东西呢?它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如果决策者想尊重买者的利益,这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如果这个消费者是理性的话。如果不管花不少钱,买者都愿意的话,那么我们也没有话可说的。那么,她的消费曲线就不是上面这样子的了。曼坤举的例子是吸毒者的例子,不管是高价低价,他们都会愿意去买!天!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二节 生产者剩余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物品的价值。举个例子:我为了编软件。这是一个机会成本,我要放弃我的休息时间,我还要去学习,我要用电脑,等等等等。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的得到的量减去卖者的成本。结论:价格之下和供求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结论:我们用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卖者的福利 第三节 市场效率 效率:资源配置是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效率是关心如何地把蛋糕做大,公平是关心如何去分配蛋糕。总剩余: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是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总剩余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量+卖者得到量-卖者的成本 (只有在平衡点的时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观点: 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公平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卖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2)自由市场将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 总和最大化 的产量。——所以社会计划者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生产量并不能增加经济福利。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 但是:看到的是,我们所有的假设都是在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我们要看到 市场失灵!——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两个普遍的例
子。问题:曼坤的书:p133, 9,10题。不会。在于总剩余这个问题,我分得很不清楚。
第八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一种物品的税收使得该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的福利减少了,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集到的收入。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称作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有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增加越多。税收收入最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是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这一点学过数学的人都会知道。我想。呵呵。求税收的那个矩形的面积,必定是在某个时候有一个最大值。而这个最大值的点,我们在下面这个图里可以看出,并不是蓝色的线条所示的区域,而是中间的某个位置。这就是我们这个模型要取得最大税收的点。但是,随着税收的增加,我们的无谓损失一直在增加,这一点我们不容忽视。也就是,税收的增加在达到某个点之后不会再增加,但是无谓损失一直在增加。这就是结论。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但是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 关税——进口的税——是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d和f区域是关税带来的无谓损失。 进口配额的影响与关税类似。但是,在进口配额时,进口许可证持有者得到了有关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图中的蓝色区域),但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有各种配额限制贸易论: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有助于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应。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某些优点,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
第十章 外部性 第一节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所谓使市场最适合量,是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之后的。我们说,市场达到了所谓的均衡点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把外部性的因素考虑进去,比如我们家的那个橡胶厂,肯定没有把污染的因素考虑进去。它的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我们环境的污染这个基础之上的。它的外部性是负的。比如技术溢出(发明创新),它的外部性是正的。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总之:政府可能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对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助来把外部性内在化。正外部性的例子:技术溢出。对待技术溢出的方法: 1. 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济干预——产业政策。争论:衡量问题极其复杂,没有准确的衡量,政治制度最终补贴那些最有政治影响的行业,而是那些产生了最大正外部性的行业。2. 专利保护。第二节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办法 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的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了。
这样,在协商之后,双方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当中,每个人的状况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事实上:我们还有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节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成本 当外部性引起市场达到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时,政府可以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做出反应。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行为。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使私人决策者选择自己来解决问题。1. 管制(问题在于政府管制这需要了解某些行业和这些行业可以采用的各种技术的细节,而政府管制者要得到这些信息是困难的)2. Pigovian tax(庇古税)和补贴(完全有弹性)3.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完全无弹性)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是该物品的特性。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竞争性 排他性 是 否
是 私人物品:有竞争性有排他性 冰激凌蛋卷
衣服
拥挤的收费道路 自然垄断:无竞争性有排他性
消防
有线电视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否 公有资源:有竞争性无排他性
海洋中的鱼
环境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公共物品:无竞争性无排他性
国防
知识
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第二节 公共物品 搭便车者:得到收益避开支付——所以私人在提供这种物品时,就存在搭便车的激励。结论:私人市场不会提供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在确信总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公共物品。重要的几种公共物品 国防
基础研究
反贫困(有分歧)(福利制度) 第三节 公有资源——具有竞争性 共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结论:政府通过管制或者税收来减少对公有资源的是用来解决公有资源的过度使用,政府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有。一些重要的公有资源: 清洁的空气和水
拥挤的道路
鱼类,鲸鱼,和其他的野生生物 问题:p198曼坤书2题
第十二章 税制的设置 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付的额外税收。 定额税:每个人交等量的税收。(被认为很有效率,但是没有兼顾公平) 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的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能力纳税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纳税的思想。 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的思想。 比例税:高收入的纳税人和低收入的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累退税:高收入的纳税人缴纳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的纳税人 的税收。累进税:高收入的纳税人缴纳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的纳税人 的税收。(中国现在执行的就是这样的税收政策) 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说明: 纵向平等:富人和穷人之间比较 横向平等:同等收入的人之间的比较。 内容提要: 美国政府用各种用各种税收筹集收入。联邦政府最重要的税是个人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障的工薪税。州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 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本。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税收还有两个成本:第一是税收改变了激励和行为引起的资源配置扭曲;第二是遵守税法的管理负担。 税制的平等涉及到税收负担是否公平的分配到人民中。根据受益原则,人们根据他从政府得到的收益来纳税是公平的。根据支付能力原则,人们根据他们承受的财务负担的能力来纳税是公平的。当评价税收的平等性时,重要的是要记住从税收归宿研究得出的结论: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税单的分配不是同一件事。 当考虑税法的改变时,决策者经常面临着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决策。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有所不同。 税收归宿问题:谁来支付税收?
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第一节 什么是成本?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的量。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由上批注可得到两个不同的利润概念: 经济利益: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和隐性成本。会计利益: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 第二节 生产与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第三节 成本的各种衡量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平均成本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MC(marginal cost):额外一单位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结论: 1. 递增的边际成本mc 2. U形的平均总成本(U形的底部——是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有效规模))3.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下降
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上升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相交于有效规模 总的结论: 1,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2,平均的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第四节 短期与长期成本 很容易想象,短期之内一个工厂的建立不是说能建就能建的。因此,像工厂这样的成本只能是算作固定成本,但是于长期而言,一家大公司可以去兴建很多的工厂,这样而言,对于短期而言的固定成本对于长期而言的也是可变的。 为什么?因为在长期当中,企业沿着长期曲线移动时,他根据产量调整工厂规模,这样,在长期当中,企业可以选择他想用那一条短期成本曲线。但是在短期当中,它不得不用它过去选择的短期曲线。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第十四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我们说,企业有很多的种类,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与他的各种成本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成本——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学过了: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我们在竞争市场上对这些企业的行为的分析: 第一节 竞争市场
定义:有许多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的市场 特点:
市场上有很多的买者和卖者。
每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相同。 企业可以自由的进入或退出市场。竞争企业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产量(加仑)价格(美元)总收益(美元)平均收益(美元)边际收益(美元)
(Q)(P)(TR=P*Q)(AR=TR/Q)(MR=△TR/△Q)1 6 6 6 6 2 6 12 6 6 3 6 18 6 6 4 6 24 6 6 5 6 30 6 6 第二节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是利润最大化的的点 短期而言,如果企业的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暂停营业。长期而言,如果企业的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将退出市场。边际成本曲线就是企业的供给曲线。 为什么企业在P〈ATC(图中认为MC曲线就是P供应曲线,所以MC代表的值和P一致)的时候不退出而是继续在市场经营,直到P 在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上,长期中利润为零。在长期均衡时,所有企业在有效规模时生产,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而且,企业数量的调整满足在这种价格时的需求量。 需求变动在不同时间范围内有不同的影响。在短期中,需求的增加价格上升,并使利润增加,而需求减少降低了价格,并引起亏损。但是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那么,在长期中企业数量调整使市场回到零利润均衡。 实际上,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生产资源的数量可能有限,会引起成本上升 企业有不同的成本 企业获得零利润仍旧经营?因为它的会计利润是正的。(我们的所说的成本当中包括了机会成本) 第十五章 垄断 垄断: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买者的企业 第一节 产生垄断的原因 1. 垄断资源 例子:南非的戴比尔斯钻石公司的钻石。垄断了世界上80%的钻石生产 说明:实际上垄断很少产生于这个原因。因为现实经济非常巨大,而且资源由许多人共同所有。2. 政府创造的垄断 例子:专利和版权法是政府如何为公共利益创造垄断的例子。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决定专利和版权的法律既有利益也有成本。它们的利益是增加了对创造性动力的激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利益被垄断定价的成本所抵消。3. 自然垄断 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例子:城市供水系统。说明:这是想当然的。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家供水公司,那么它铺设的管道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他供水的成本是最低的。如果有两家以上的公司,供水的成本势必要上升。实际上,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当中有很多的自然垄断的例子。经济中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例子都是这样的。比如,很少有人使用的桥的例子。桥的收费站具有排他性,桥的使用没有竞争性(肯定够用了)。 第二节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的定价决策 1. 清楚地认识到: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一样的。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竞争企业的保持水平。为什么? 因为从主观上讲。垄断企业当中占有的份额如此之大以至它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的需求曲线的走向有类似之处——我的意见——而竞争企业在市场当中占有的份额非常的小,基本上它的产量不会影响的市场的价格,所以对它的需求是一个平行的直线。但是可以分析出来。它的需求曲线富有完全的弹性。2. 垄断者的利润。可以从下图当中得出: http://img.tianyablog.com/photo/2005/2/27/443388_86456.jpg 小 tips: 专利到期并没有使垄断者失去全部的市场势力。一些消费者仍然忠于有品牌的药品。这使得以前垄断者至少可以收取比新的竞争者略高一点的价格。 第三节 垄断的福利代价 1. 无畏损失。显然从下图可以看出,边际成本和需求的交点处是有效的产量水平。但是我们的垄断价格却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交点。这样就会带来无谓损失。 http://img.tianyablog.com/photo/2005/2/27/443389_86456.jpg 垄断引起的无畏损失类似税收引起的无畏损失。 第四节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决策者会有以下的四种方法: 努力是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问题:政府是否能够进行必要而有相当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例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解。美孚石油公司的分解。 管制垄断者的行动 ——问题:企业亏损:政府补贴企业 允许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不能激励垄断者降低成本:允许企业从降低成本党忠义更高利润的形势得到利益。——例子:水厂,电力公司等等 把一些私人垄断变为公共企业 ——公有制 ——问题:投票机制不如利润机制可靠。——例子:。。 无所作为 ——+.+或者解释成什么也不做。因为前几个政策都有缺点。这个前提是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比这些政策带来的损失都要小。 第五节 价格歧视 定义: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分析:只有在垄断经营当中才有价格歧视的出现。为什么,因为在竞争市场当中,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向任何一个顾客收取低价格。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接受任何企业收取的高价格。——因为它可以通过低价格从其他的企业那里得到。价格歧视的例子: 1. 电影票——儿童票,老人票等等。(儿童和老人的支付意愿低,由此成功地实现价格歧视)2. 飞机票价。比如对周六停留一个晚上的往返票收取低价——个人更愿意接受,而公务出差的人可能不能接受。由此实现价格歧视。3. 折扣券——麦当劳之类的就有啊。没钱的人可能去刻意收集。但是有钱的人才懒得收集。由此实现价格歧视。4. 奖学金——对贫困学生提供。5. 数量折扣——买得越多越便宜这个例子我们在超市里屡见不鲜。——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买一大堆东西的,或许它只要一个单位就可以了。而不是一打。6.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日本的电器在日本买的价格比在中国便宜。但是我们没有机会得到和日本一样的价格。这也成功地实现的价格歧视。但是如果有人专么从日本收购电器,在中国出售。这就使得这些生产商不能实现价格歧视。7. 读研的时候有公费和自费之说。这也是一个价格歧视。 结论:完全的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畏损失消失。 第十六章 寡头 第一节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寡头和垄断竞争 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比如:原油,网球,中国的移动和联通,生产cpu的Intel和AMD等等。 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比如:电影,小说等等。寡头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越多,产量和价格越接近于竞争下存在的水平。第二节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试想一下我们中国的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他们两家公司主导了国内的移动通信业。实际上,他们有可能在私底下达成了某种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收取价格的协议——这种一个市场上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可以称之为勾结。以一致的方式行事的企业集团成为卡塔尔(cartel)。 拿零售市场的家电零售商来说吧——国美,苏宁,大中。他们这些寡头希望形成卡特尔而赚取最大的利润。实际上真的会如此么?比如市场上卖120台冰箱时候大家赚的最多。如果每一家都卖40台。那么大家赚取的利润会最大。实际上,国美可能想:如果我卖60台,那么,虽然每一台的价格下降了。实际上我还是要赚的多啊。哪里会想到苏宁和大中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一共卖了180台。国美的赚钱计划泡了汤。。这就被称作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的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原油市场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看欧佩克控制石油生产这个卡塔尔的效果。第三节 博弈论和合作经济学 首先看看什么是博弈论:这门学科是: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的情况下如何行事。 囚徒困境的解释: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很困难的。 甲和乙得到的刑期取决于他们是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并取决于另外一个人的决定。 如果选择之后 无论另外一个参与者采用何种策略,他都是一个参与者最好的策略,那么这种策略称之为优势策略。 比如甲乙都选择坦白。。这样他们之间的合作就会被打破。不可能享受到每人都只有一年的最优待遇。公有资源,做广告,军备竞赛,寡头都是一个好的博弈例子。人们有的时候会去惩罚不合作者:这会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住合作。(可能博弈进行的次数不是一次)第四节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贸易限制和反托拉斯法。决策者通过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少竞争的行为。案例: 1. 转售价格控制:规定某某产品全国统一零售价XXX 2. 掠夺性定价: 占据了80%的市场,突然降价到成本以下。想要挤出竞争者。。3. 搭售:微软的操作系统搭售浏览器,媒体播放软件等等。 第十七章 垄断竞争 某些市场既有竞争特点又有垄断特点—— 垄断竞争的概念:许多出售相似而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三大特点: 1)许多卖者:许多的企业争夺相似的企业顾客群体。 2)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至少与其它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企业不是价格的接收者,而是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3)自由进入:企业可以无限制的进入或者退出一个市场。因此市场上的企业的数量一直调整到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为止。 比如:书籍,cd,电脑游戏,餐馆,家具,等等。第一节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1.1短期的垄断竞争企业: 面对着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短期当中,这两种市场类型(垄断和垄断竞争)是类似的。1.2长期的均衡 1)正如在垄断市场上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及由于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使得边际收益小于价格。2)正如在竞争市场上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自由进入和退出使得经济利润为零。第二点表明了垄断如何不同于竞争!1.3垄断竞争的完全竞争两点说明: 1.过剩的生产能力 2.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 一个说法:真得很有感触(垄断竞争市场是卖者向买者寄圣诞卡的市场)。为什么!因为有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想想那些好的酒店,其实他们就是一个垄断竞争者,他们会给那些住过的客人寄贺卡,其实是想拉拢客源。每多住一个人,他的利润就多一份。所以他才会有这个利益的驱动去给你发贺卡。如果是多住少住赚的钱一样多。我不相信他会这么做!第二节 广告 注:广告,品牌,更多的是出现在垄断竞争市场!因为垄断竞争当中的固有的产品差别使企业使用广告与品牌。 广告 对于广告的支持者:认为广告抑制了竞争,使得买者不关心相似产品的价格差别。 对于广告的反对者:认为提供了信息。决策者现在更接受广告使得市场更具竞争力的观点!我怎么看待:能做得起广告,至少能说明一点,这个公司有钱!有实力!在某种意义上值得信赖! 品牌 反对品牌:品牌使得消费者感觉到并不存在的差别。 支持品牌: 1)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了在购买之前不易判断质量的产品质量信息。2)品牌给企业提供了保持高质量的激励。因为企业保持自己品牌的声誉有经济目的。 我怎么看待:反正我自己上超市买东西总是先看品牌,我觉得有品牌放心。 第十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为什么计算机程序员的工资会比加油站的加油的员工的工资高? 因为人们愿意为计算机软件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不会愿意为加油站的员工付这么多的钱。这些工人的工资反映了他们所生产的物品的价格。什么是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下来我们将对他们进行逐一的分析。第一节 劳动需求 劳动的边际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值。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这个好理解,想想多雇佣了一个工人,他肯定带来某种影响,不管他是使得产量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一般而言,多雇佣一个工人会增加一定的产量。这个增量就是所谓的劳动的边际产量。此时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就是所谓的边际产量值。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边际产量值曲线也就是劳动需求曲线。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每一种要素要达到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其价格这一点上。 引起劳动需求变化的因素: 1)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变动的时候,边际产量值变动,劳动需求曲线移动。比如价格上升,增加了每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值,所以增加了劳动需求… 2)技术变革 技术进步会引起边际产量值的变动。由此。和上面一致:比如技术革新增加了每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值,所以增加了劳动需求… 3)其他要素的供给 一种要素的供给量会影响其它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加油站没有油可卖会引起加油站员工的边际产量,由此对加油员的需求就会降低。中国足球没有市场了(没有观众),会对每个足球运动员的边际效益产生影响,对足球运动员的需求也会减少。 第二节 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我们将在第21章的家庭决策论当中更加详细的叙述。简单的说明: 工作和闲暇的取舍。我想说,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取舍对于一个人相当的重要。真的是一个人的工资越来越高他就不愿意去休息了么。那么比尔盖茨就不用睡觉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人们的工资越高,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人们可能会减少休息。可是不要忘了一点,当人们的钱多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们已经很富了,这个时候人们可能去选择休息而不是继续挣钱。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说为什么美国总统会经常去度假,某某明星会去出国休息,等等。 那么什么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增加呢? 嗜好变动 社会的大趋势变动。旧中国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不然,妇女一样需要工作。由此,对劳动供给增加。 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 计算机专业现在的工资很高,所以很多不学计算机的人都投向了计算机业。计算机业的劳动供给增加。其他行业的劳动供给减少。 移民 这个对中国看来就是大量的优秀的人才流向美国等国家,美国的劳动供给增加。而中国相应的行业劳动供给减少。第三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 工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平衡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劳动供给的移动 这幅图我给的一个例子是去过去广东打工的人的例子: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广东,那么,劳动的供给增加。所以均衡工资下降,就业量增加。 结合下面的这张图,有更多地解释现在的民工荒问题。 虽然说现在广东的工人人数在增加,可是劳动需求在增加。人均的工资不够高的情况下,你当然招不到工人。很显然是事情。广东的现在的人均工资必然经历一个上升的过程。不可能有无限的民工。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的弹性不是无限大的。第四节 其他的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相对于土地市场,资本市场更加富有弹性一些。我们同样可以有由供给和需求模型来分析他们。生产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改变任何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事件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第十九章 收入和歧视 第一节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1.1 补偿性工资差别: 是指为了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为什么上夜班的人的工资要高?因为人们都不愿意去上夜班。1.2 人力资本: 是指对人教育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累。 最主要的人力资本类型是教育。 所以说受教育多的人工资高并不奇怪吧。因为受教育高的工人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点和马克思看法一致哈)实际上,这个工资差别可以认为是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教育成本的一个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可是现在的社会熟练工人和不熟练工人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 实际上现在有两个争论: 一个是认为国际贸易改变了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相对需求。 非熟练工人可以从更加便宜的国家获得。 一个认为技术变革改变了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相对需求。电脑替代了很多非熟练工人的工作。单看看北京城铁里面的检票的就知道了。城铁用的是机器。环线里面用的是两个人——还得倒班吧。 实际上两种假设都有可能。1.3 能力、努力和机遇 三者共同作用。1.4 教育是区分高能力工人和低能力工人的一种方法。他发出了一种信号,告诉雇主。这个人能力强一些。这个和人力资本理论共同作用,决定了工人的工资。1.5 超级明星现象 主要产生在: 市场上的每一位顾客都想要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 使最优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顾客提供物品可能的是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所以说,永远不会有超级售货员,超级司机。。因为他们至少不可能满足第二点。为什么有超级明星…你说呢?张学友的磁带和一个不出名的明星的磁带都是10块,你买哪一块?因为第一点不同。1.6 高于均衡工资: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某些工人而言,他们的工资会比供求平衡的水平高! 第一个原因是:最低工资法。政府规定了最低工资。 第二个原因是:工会的市场势力。还记得几年前的NBA劳资纠纷么。这就是工会和老板(企业)之间的一个博弈。有了工会,工资会高10%~20%。 第三个原因:效率工资。企业会发现高工资是有利的。由此,他会保持较高的工资来增加工人的劳动效率,减少工人的流动性。第二节 歧视经济学 收入当中的差别是基于种族、性别或者其他的因素的歧视。实际上歧视的衡量很困难。人们应该根据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进行校正。竞争市场倾向于限制歧视对工资的影响。如果一个工人群体的工资由于边际生产率无关的原因而低于另一个工人群体,那么,非歧视企业将比歧视企业盈利更多。(雇主的歧视行为的反映)。利润的最大化行为将减少歧视性工资差别。如果顾客愿意为歧视企业更多的支付,或者如果政府通过了要求企业歧视的法律,竞争市场上的歧视就会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十章 收入不平等和贫困 引言: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能力、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等。我们对于收入分配的讨论分三步进行: 1)确定我们社会当中不平等的严重程度。2)我们考虑对政府在改变收入分配的时候应该起到的作用的不同观点。3)我们旨在帮助社会最贫困成员的各种公共政策。第一节 不平等的衡量 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的收入不是平等的。这一点是很显然的。常用的收入判断标准是 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成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的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是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和种族、年龄、家庭结构有关。想一想也是,比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比中原地区要贫困些。中年人肯定比青年人更加富有。单亲家庭肯定比双亲都上班的家庭要贫困些。那么,有了这些收入分配和贫困率的数据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的了解社会的不平等的程度了么? 这里我们有好几个问题我们可能没有考虑到: 1)实物转移支付 政府以住房补贴,医疗服务等提供的物品和劳务形式。2)生命的经济周期 人一生的收入肯定不可能一直一样高,谁都知道人的工资在一个公司里一般会逐渐提高的。 3)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农民的收入就和年成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那一年是丰收年,那一年会歉收。最后需要谈到的一点是:我们认为的富人阶层,穷人阶层他们会一直稳定不变么?显然不是。经常听过一夜暴富,或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他们就反映了这个变化。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功利主义追求的是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功利主义的政府必须使得更大平等的好处与扭曲激励的损失平衡。因为政府不能无成本的进行收入再分配。自由主义主张应该选择注定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有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评论者来评价。这个时候政府会追求最小效用最大化标准。也就是政府的目标实施的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自由意志主义,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现自愿的协议,但是不应该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他们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 这样说来,如果甲比乙赚的钱多。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看法呢? 功利主义者会认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平等,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还有激励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可能还会有一个平衡点。自由主义认为:我们先需要站在立场之外看问题,我们既不是甲也不是乙。所以实际上我们可能趋向于让甲把一部分钱给乙。让乙越满意越好。他要求的再分配比功利主义多。自由意志主义认为:我们不应当去干涉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么只要保证甲乙二人都用同样的机会去工作,只要甲的钱不是偷的抢的就行了。第三节 减少贫困的政策 他们的好处我们暂且不谈,看看他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最低工资法——可能减少了就业机会 福利——可能鼓励人们称为“需要帮助者” 负所得税——可能补贴由于懒惰而贫困的人 实物转移支付——可能提供人们并不需要的东西 虽然这些政策可以帮助一些家庭脱贫,但是他们也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反对意见:反贫困计划和工作激励。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这一篇写得真的是很精彩!!第一节 预算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力 消费者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其收入和物品价格为既定的时候,它可以购买不同的可能的产品组合。预算约束的斜率等于这些物品的相对价格。 第二节 偏好: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无差别曲线:我们用无差别曲线表示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 同一条无差别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之为边际替代率。 黄色的无差异曲线比蓝色的要高。 四个特点: 1 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谁不想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2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为了使消费者同样满足,在你减少它的一种物品的需求的时候你必须要增加另外一种物品的数量。由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如果相交表明在某一点处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使得消费者满足的程度相等。这个是不可能的。 4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表明人们更愿意放弃它已经大量拥有的东西了。 极端的无差异曲线 1 完全替代品(直的) 物品很容易替代,人们对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不变 2 完全互补品(折角) 第三节 最优化:消费者的选择 最优选择处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的组合要使得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收入效益和替代效益 那么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如何呢? 它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一种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移动到更低或更高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它是一种低价格使得消费者状况变好引起的价格变动。替代效应:一种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沿着一条界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者变动。 它是一种价格变动鼓励更多消费变得便宜的物品引起的变动。换句话说:收入效益是有向更高无差异曲线移动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益是有不同边际替代率的无差异曲线上一点引起的消费变动。)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动可以分解为收入效益和替代效益(和物理里的模型的分解有些类似 下面的这幅图反映了两者的变化: A->B替代效益,B->C收入效益。消费者绝对不会选择B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认为消费者从原来的最优点A到新的最优点C需要分解成为两个过程:A->B,B->C。A->B人们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B->C,两个点具有相同的边际替代率。 下面我们将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 第四节 三种应用 1)所有的需求曲线不见得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比如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少)2)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工资上升了。你是多工作,还是多休息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你可能多工作。反之,你可能减少工作。替代效应使得工作更多,收入效应使得工作减少。这个我们还可以结合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哪个方向倾斜。有这么一种说法:更高工资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为什么,就是我们在第18章讲到。3)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利率上升。你是多储蓄还是减少储蓄呢?替代效应使得储蓄更多,收入效应使得储蓄减少。中国现在一般是用减少利率来减少储蓄。但是实际上效果没有想象当中的明显。为什么?可能是我们收入效应的作用也相当的大。抵消了一部分力的作用。 评论:这一章难度大!很多概念都难于理解。请有兴趣的朋友和我联系,大家一起讨论! 第二十二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发展完全的学科,它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对于经济学,我们有3个处在经济学前沿的题目。他们分别是: 1)对称经济学——人们在生活当中不免有人比另外一些人知道更多的消息,你能保证别人知道的你全都知道么(这就是不对称)。2)政治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工具去理解政府的职能。3)行为经济学——把心理学的观点用于研究经济问题。 第一节 不对称信息 隐蔽性行为 道德危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忠诚或者不合意的行为的倾向。 比如为了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故意去弄坏已经投保的车子,投保了巨额人身保险的人去…… 他出现的关键在于一方无法完全的获取另一方完全的信息,导致道德危险的出现。 再解释两个概念。代理人:一个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委托人:让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恩。雇佣关系是一个好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例子。老板是委托人,工人是代理人。道德危险是工人在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情况下偷懒。那么,雇主可以这么做防止道德危险的出现。a)更好的监督(强力监督) b)高工资(失去工作就难找这样的工作了)c)延期支付(比如年终奖金) 隐蔽性特征 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无法看到特征混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真得很晦涩,他的意思也就是卖者对要出售的物品的特征了解的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也就是说买东西的人要承担更大的质量风险。我们为什么总是不愿意在网络上买东西,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当面购物,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在网络上购物的话,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要少很多,相对于人们得到的这些便宜(网上的东西总是稍微便宜些),人的或许并不会选择在网上购物。直到有一天人们渐渐对网络购物的质量得到了信赖…… 还有几个典型的例子: 1)二手车市场 2)劳动市场(职工出售劳动力,人们了解自己能力,大公司用高薪招人)3)保险市场(保险公司高价抵制健康的人购买保险?) 为私人信息发信号 发信号: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为。),告诉被人自己的能力。对了,给女朋友送礼也是发信号哦。表明了你有多么的爱她……可千万别发错了,送钱给她——发出正确的信号哦。恩,我们在前几个章节就谈过了。广告,就是一种信号,找工作,说我是某某大学毕业,是研究生,博士,也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成本都很昂贵,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的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力图向委托人提供高质量的东西。在交谈的时候,有的人非常善于表现自己,他们也是在发出信号。。。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善于发出信号(高质量的 信息披露的筛选 筛选:无信息的一方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举个例子,你去电子城买数码相机,你到了一家,你会问,这个型号的相机怎么样,到了另外一家,你又会说,上一个怎么样,他这个有什么好的,于是JS会给你披露一些关于相机的好于不好的细节,至于那个好......那就要你自己去筛选了。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 我们需要讲的是,这个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学科)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两码事。 以下我们会涉及到这些论点: 孔多赛悖论(Condorcet paradox): 多数规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也就是他会有两个结果,1)确定议程会对民主选举的结果产生影响 2)多数投票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真正的想要什么 我在这里想要给出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例子。齐国的马真的是最好的马么?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也就是最好的马。所以说,什么叫做先下手为强。同样的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也许你早下手一些,你要占据的优势可能就要明显的多。 阿罗不可能定理:数学结论表明:在某些假设情况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中值选民是王: 多数规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这里会发生一个奇怪的事情哦。我们看下面这个图就知道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的人重视。 我们看到。黄色的区域是中值部分,尽管他的人数不是最多。但是选择他的优势最大,因为它会赢得60个人的支持(小于10亿美元的选择)。如果你选择绿色的15亿美元的话,只能得到40个人支持,尽管选择绿色的人数最多。但是它不是中值选民。 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再投票的时候就要小心了。注意,你的观点不是要得到最多的人的支持,而是要得到中间选民的支持。这样才是对的。:) 第三节 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出现了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十大原理里面我们就假定了人们总是理性的。但是,果真如此么?在博弈论的研究当中,我们就说过,人们总是习惯去惩罚不遵守规定的人......因为人们关心社会的公正。你能保证你10岁以前你一直认为是对的观点现在还有效么——我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个世界不需要这么多的总统,国家主席之类的官——哈哈,现在你可能不这么想了吧,因为你的观点在变化。 有这样的一些观点: 1)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 a.人们总是过于自信。 b.人们过分注意观察到的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一个1000的样本通过了测试,但是你突然发现有第1001个样本没有通过测试,实际上的通过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人们过于关注小的数字,而忘记了大局的观念。 c.人们拒绝改变自己的思想。还记得华氏911这部电影么,他的结果使得支持戈尔的更加支持戈尔,支持布什的更加支持布什,其余并没有改变什么。2)人们关心公正 恩。博弈理论那一章我们有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这样的,人们会去惩罚不遵守规定的人。3)人并不总是一致的 人们定的计划要是都能按照计划进行就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