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课文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课文读后感
《窃读记》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有的同学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东西。
《狼牙山五壮士》讲了1941的秋天,五位壮士英雄胜利完成了陆击敌人,掩护人们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认为。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下悬崖。
文中最让我感到的是: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不知不觉,我心中耸起了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这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当我看到课本《圆明园的毁灭》上面已成了灰烬的圆明园照片,浮想连翩。我们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中国每个地方名胜,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无所不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能拿走的拿,拿不走的运,运不走的破坏,为了销毁罪证,烧了圆明园。
我们现在只能看见这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的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屈辱!每当人们来到这一片灰烬前,心中对英、法联军无比愤恨。
当今世界还有战争的阴影。日本首相不是一直去拜靖国神社吗?美国不是炸掉了我们的大使馆吗?所以,我们要发展,不发展就得受到侵略。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现在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地返回,这标志着我们的科学技术得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动挨打的日子将永远成为历史。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几篇课文的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几篇课文的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五年级上册几篇课文的读后感。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的这一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读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愤怒当时清政府懦弱腐败,愤怒日本人的厚颜无耻。
《难忘的一课》写了关于台湾收复后,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还带作者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情景。你们可知道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岛屿,曾经被人们称作鱼米之乡和蝴蝶之国。难忘的一课
课文指导 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从此,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啊!
这帮可恶的日本人,拼命地奴化台湾人民,而且不让台湾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这是多么无耻啊!这种生活怎们能让爱国的台湾人民忍受得了!松花江小姑娘的故事就是一个铁的证明。那位小姑娘看到在台湾的土地上不能学国语感到非常难过,就偷偷召集同村孩子学国语,结果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软硬兼施,阻止孩子们学国语,松花江小姑娘宁死不屈,最后跳下了松花江。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今天,读了《难忘的一课》,我被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感动了。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一位中国大陆船员在离高雄港口不远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见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国语,他被感动了,也坐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读到这儿,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台湾自从1895年以后就被日本侵占了。在被侵占期间,日本人不准台湾人民学习国文,讲国语。而今,人们终于又可以与祖国的语言亲密接触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呀!
当读到船员跟着老师去参观礼堂,看到了里面重新挂上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伟人像时,我想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永远忘不了祖国的语言和伟人,永远忘不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现在,台湾一些“台独”分子,妄想将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来,但我想:“海外华侨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台湾人 民也不会答应!”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让我们海峡两岸人民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吧!
《最后一分钟》读后感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最后一分钟 目录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新中国多么像一只昂然屹立于东方的雄狮,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珍珠鸟》读后感
当我读完冯骥才老先生写的生动细腻的珍珠鸟这篇散文后,在我的脑海里马上呈现出了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气的吊篮里的那只鸟笼。眼前那只红嘴小精灵仿佛已在飞来飞去。
原来我对鸟儿是一屑不顾的,觉得鸟儿是没有灵性的,最多只能模仿人说几句话,可是本文的珍珠鸟真是太娇憨可爱了,文中充满了温柔之情,喜爱之情,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感情。
作者把鸟与人和人与鸟的和谐写的栩栩如生,把鸟与人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怕人—喜人---亲人---爱人写的极其生动。如几个动词:“挨近”、“喝”、“俯下”、“蹦”、“偏”、“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脱脱构画出了一个人的形象,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最后这句使文章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人和鸟可以和谐相处,人和动物可以和谐相处,人和人更可以和谐相处。在冯驥才家曾经养过一对怕人的珍珠鸟,作者对鸟儿很是尊重,从不偷窥它们,并给它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过了几个月,它们竟然生了一只小雏鸟,小鸟从胆小到胆大,慢慢地,它从阳台飞到屋子里,到处飞来飞去,但作者依然专心地伏案写作,并不去吓它。后来,小鸟竟跑到作者的书桌上,围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还用小嘴儿啄他的手指,像个顽皮的孩子。有一次,小鸟竟爬到他的肩头上睡着了!作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句美好的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和珍珠鸟之所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就是因为作者对鸟儿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当那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时,他并没有偷窥它们,破坏它们一家的平静与祥和,而且还尽量躲避它们,不打搅它们。
作者曾在最后一句话中,情不自禁地写道: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人与人是一样,人与动物亦是一样,动物与动物也是如此。信赖是很珍贵的东西,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象征着别人对你的信任,代表一种默默的支持,这股力量强大得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因为它是一种动力,更是可以坚固友谊的灵丹妙药。
信赖,它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勾勒,只是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真诚,一份可以依靠的感情。当小雏鸟趴在作者的肩头时,它没有惧怕与惊恐,它拥有的是安全感,它享受的是“亲情”。
就连这种怕人的鸟都能和作者成为从心灵上进行交流的朋友,那么,人与人也一定会做得到的!希望我们能真诚地信赖我们身边每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懂得给予别人信赖,更要懂得不辜负别人给予你的信赖,一旦失去,你就再也无法得到了。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读后感汇总
教学
1.《窃读记》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得到了很多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精神粮食。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有的同学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水平。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3.《走遍天下书为侣》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我读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我连续读了几遍,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一个小女孩把一本书抱在手上,坐在小船上,蓝蓝的天空,海鸥在蓝天飞翔,多美啊﹗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都有,天天相见,但感受却不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如果没有朋友和家人,我们将会迷失生活的方向,不知道怎样面对生活。
作者反复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感叹,也是教我们读书的方法,读书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细细品味,用心的琢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读得津津有味。
作者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我们班有四十个同学,也就有四十种读书方式,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读了这篇课文,每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书是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陪伴我一生,我相信自己,一定行﹗ 4.《我的长生果》读后感
文章主要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之情。作者最早的读物是一种叫香烟人的纸片,正面印画,反面印字,过后作者又看到连环画、大部头小说。她天天如饥似渴的读书,积累了许多知识,使她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文章通过两件事写出了书对她的好处,在写作文时她不像别人一样千篇一律,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写作文。通过写作文作者也悟出了两条道理:一,作文要构思别出心裁,落笔时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行。二,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也是离不开借鉴与模仿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认识到了书的重要性,于是就有空便读些书丰富我的知识。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一次快乐的往事,我平时积累的这些词语一下子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写起,以马路上的喧哗声和过节的喜庆气氛反映出了我们一家人的开心、快乐。写着写着我就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将平时积累下来的描写快乐的词句恰当的运用在了文章里,使文章更加突出了欢快和喜庆。这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我喜欢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要攀登知识的高峰,向顶峰发起冲击,争取更上一教学
教学
层楼。
5.《梅花魂》读后感
古人曾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这些着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
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叙述了一位华侨老人身在异乡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让我们深切的领会到一位身在异乡的老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盼望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
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外祖父想回到自己祖国的强烈欲望。其实外祖父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赞梅花,赞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作为华夏的儿女,我们要学习梅花那种不图外表,不媚世俗,一身清气,高洁自重的精神,这也是《梅花魂》给我的启示。6.《桂花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桂花雨》,作者很巧妙地运用借物喻景这个修辞手法抒发了对家乡的感情。文中的每一个字是那么扣人心弦,让人一读起来就舍不得放下,文中的内容使人荡气回肠,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前后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作者琦君的故乡的家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八月,她家的桂花开得异常旺盛,仰头望去,那点点黄花,有如天空中那点点繁星。她们家里的这棵桂花树的香味,不说是十里飘香,也足以将前后几十户人家全部浸在香气里了。可是,八月也是个台风多发的季节,风一吹来,枯萎了枝叶和花瓣的还好,没有枯萎的花瓣被吹下来,落入泥土之中,就再也没有以前的新鲜的味道了。这天,妈妈正盘算着收获这些桂花,“如果不刮台风,我就可以收几箩筐。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奶奶,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这时,她抬头一看,天上乌云密布,就知道要刮台风了。于是,她马上招呼大家摇桂花了!这下可把她乐坏了,因为,这是她童年里最快乐了的一件事。
后来,作者琦君搬到杭州读中学时,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那才真是香飘十里。作者每天都要去那里赏花,回家时,总要给母亲带满满一袋子桂花。可母亲总是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令我陶醉不已,回味无穷,并不是母亲觉得两处的桂花不太一样,而是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倾注了全部心血,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桂花雨》看似作者写她母亲对桂花的喜爱,其实质是借用桂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7.《假如没有灰尘》读后感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五十染尘埃。”可是人类总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中难以形成云雾,也难以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逐渐增加,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假如大气没有灰尘,由于只是在气体对阳光的放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事物往往会有两面性,只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比如火,能让人取暖,可以把东西做熟;其实,像这样的两面性的事情还有许多。还有台风,遇过没有台风,本意严峻的全球水荒就会更加严重。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出现,却能及时的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别资源。据推算,一个致敬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是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以中国附近的西北太平洋为例,每年约有30多个台风,它们在像西部靠岸或登陆后,给中国、日本等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雨量,往往要占当年该国总降水的25%以上!假如没有台风就没有热平衡。8.《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受。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自己的部队,跳崖身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胡德林、宋学义、葛振林和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部队撤退,毅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子弹没有了,他们就拿石头砸。在敌人的主力部队到来时,班长马宝玉用尽力气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出去,顿时在敌人部队中央炸开了花。可日伪军发现了他们已经没有子弹,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等人为了不做日伪军的俘虏,宁死不屈,砸碎枪后壮烈跳崖。敌众我寡,他们从不在乎,仅五人却干掉了150多个敌人。他们永远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后来,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榜样。
教学
教学
他们以大局为重,宁肯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着想。那种民族气节,牺牲精神让我难忘,也让我更加发愤图强!我要从小事做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的这一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读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愤怒当时清政府懦弱腐败,愤怒日本人的厚颜无耻。
《难忘的一课》写了关于台湾收复后,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还带作者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情景。你们可知道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岛屿,曾经被人们称作鱼米之乡和蝴蝶之国。难忘的一课课文指导 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从此,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啊!
这帮可恶的日本人,拼命地奴化台湾人民,而且不让台湾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这是多么无耻啊!这种生活怎们能让爱国的台湾人民忍受得了!松花江小姑娘的故事就是一个铁的证明。那位小姑娘看到在台湾的土地上不能学国语感到非常难过,就偷偷召集同村孩子学国语,结果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软硬兼施,阻止孩子们学国语,松花江小姑娘宁死不屈,最后跳下了松花江。
教学
教学
如果我是当时的将军,我拼了命也不让你们的阴谋得逞。你们凭什么不让我们说国语啊!你们这批野蛮的畜生!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在抗日战场上,在毛泽东同志正确的指挥路线指引下,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不仅如此,还在1945年收复了台湾,台湾人民终于扬眉吐气,又重新学习国语,从《难忘的一课》中已经领悟了台湾人民学习国语的热快乐阅读网情,也领悟到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怀。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澳门,纷纷回归了祖国,我相信台湾也会很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今天,读了《难忘的一课》,我被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感动了。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一位中国大陆船员在离高雄港口不远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见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国语,他被感动了,也坐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读到这儿,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台湾自从1895年以后就被日本侵占了。在被侵占期间,日本人不准台湾人民学习国文,讲国语。而今,人们终于又可以与祖国的语言亲密接触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呀!
当读到船员跟着老师去参观礼堂,看到了里面重新挂上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伟人像时,我想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永远忘不了祖国的语言和伟人,永远忘不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现在,台湾一些“台独”分子,妄想将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来,但我想:“海外华侨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台湾人民也不会答应!”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让我们海峡两岸人民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吧!
《最后一分钟》读后感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最后一分钟目录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新中国多么像一只昂然屹立于东方的雄狮,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珍珠鸟》读后感
当我读完冯骥才老先生写的生动细腻的珍珠鸟这篇散文后,在我的脑海里马上呈现出了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气的吊篮里的那只鸟笼。眼前那只红嘴小精灵仿佛已在飞来飞去。
原来我对鸟儿是一屑不顾的,觉得鸟儿是没有灵性的,最多只能模仿人说几句话,可是本文的珍珠鸟真是太娇憨可爱了,文中充满了温柔之情,喜爱之情,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感情。
作者把鸟与人和人与鸟的和谐写的栩栩如生,把鸟与人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怕人—喜人---亲人---爱人写的极其生动。如几个动词:“挨近”、“喝”、“俯下”、“蹦”、“偏”、“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脱脱构画出了一个人的形象,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最后这句使文章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人和鸟可以和谐相处,人和动物可以和谐相处,人和人更可以和谐相处。在冯驥才家曾经养过一对怕人的珍珠鸟,作者对鸟儿很是尊重,从不偷窥它们,并给它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过了几个月,它们竟然生了一只小雏鸟,小鸟从胆小到胆大,慢慢地,它从阳台飞到屋子里,到处飞来飞去,但作者依然专心地伏案写作,并不去吓它。后来,小鸟竟跑到作者的书桌上,围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还用小嘴儿啄他的手指,像个顽皮的孩子。有一次,小鸟竟爬到他的肩头上睡着了!作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句美好的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和珍珠鸟之所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就是因为作者对鸟儿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当那一对珍珠鸟有了雏教学
教学
儿时,他并没有偷窥它们,破坏它们一家的平静与祥和,而且还尽量躲避它们,不打搅它们。
作者曾在最后一句话中,情不自禁地写道: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人与人是一样,人与动物亦是一样,动物与动物也是如此。信赖是很珍贵的东西,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象征着别人对你的信任,代表一种默默的支持,这股力量强大得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因为它是一种动力,更是可以坚固友谊的灵丹妙药。
信赖,它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勾勒,只是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真诚,一份可以依靠的感情。当小雏鸟趴在作者的肩头时,它没有惧怕与惊恐,它拥有的是安全感,它享受的是“亲情”。
就连这种怕人的鸟都能和作者成为从心灵上进行交流的朋友,那么,人与人也一定会做得到的!希望我们能真诚地信赖我们身边每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懂得给予别人信赖,更要懂得不辜负别人给予你的信赖,一旦失去,你就再也无法得到了。
教学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课文复习题
第一课《窃读记》:
(1)这一课是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专题,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解答阅读题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述自己的理解。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的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本课的表达方法:
一是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大的方面——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借口,自我安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
二是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重点段落:3、4、6段。
(3)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围绕本单元的专题:我爱读书,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正是窃读的滋味。(快乐是因为从书中获得知识,得到智慧;害怕是因为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快乐和惧怕交织的的滋味,即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围绕本单元的专题:我爱读书,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咽了一口唾沫”这一个动作,写出了“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1)本文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2)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的方法后的感叹,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更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一、三课复习的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句,以便在解答阅读题时灵活运用。
(二)二单元
专题:月是故乡明.表达思乡怀亲之情。
学习重点: 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想想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第六课:《梅花魂》
(1)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
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
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
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
临走送我墨梅图。(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
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
重点段:
12、13自然段
(2)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梅花魂
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②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诗句写的都是乡思,外祖父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③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这一大段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的希望和教诲,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结合日积月累
(二)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三)三单元
专题:学习说明性文章
学习重点: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第9课《鲸》
1、本课是一篇(尝试性说明文)。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特点。
3、重点段:第1自然段
4、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鲸的庞大)。这样写,可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鲸的确是个庞然大物。(鲸非常大)
(3)“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在这里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11课《新型玻璃》:
重点段:
2、3自然段
1、这篇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介绍每种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
2、第2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5段的开头用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
3、重点段:
2、3自然段
4、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
“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描述出了(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②“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这句话介绍了变色玻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因而人们把它叫做“自动窗帘”。“自动窗帘”是指自动拉开或关上的窗帘。这里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生动形象,恰如其分。
(四)四单元
专题:生活的启示
学习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第13课《钓鱼的启示》
1、重点段:3—10自然段
2、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a)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更能让人体会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b)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可以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也能体会到父亲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a)“沮丧”:灰心失望。
(b)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件“沮丧”的事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例如:“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这句话的意思是: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第15课《落花生》:
1、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品格。
2、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3、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语言朴实无华。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4、重点段:第10-14自然段
5、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如果一个人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和贡献的人。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文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文本.txt
1、《窃读记》课文原文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电子课文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3、《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原文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4、《我的“长生果”》电子课文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电子课文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梅花魂》课文原文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7、《桂花雨》课文原文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电子课文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9、《鲸》课文原文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0、《松鼠》电子课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lï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î)。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ã)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xiá)窄,勉(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11、《新型玻璃》课文原文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2、《假如没有灰尘》电子课文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wù)使染尘埃(āi)”。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陆地上空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现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lù)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中难以形成云雾,也难以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逐渐增加,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yùn)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3、《钓鱼的启示》课文原文
那一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文原文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时装设计师。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的毛衣颜色很素净,却编织得极为巧妙。“多漂亮的毛衣呀!是自己织的吗?”我问道。“不是,”她答道,“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在美国学的。”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
我画了一张黑白蝴蝶花纹的毛衣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先织了一件。为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我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一个时装商人的午宴。结果,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四十件,约定两星期内交货。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蹊着一朵幸福的云。“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前时,她说,“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妇女会织的。我跑回维黛安太太家,向她讲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有道理。我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衣从我新开的时装店装上开往国外的货轮。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这回该从哪儿找到一条出路呢?看来,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缝成的衣服了。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时装展如期开幕。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会——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是一片布样。虽然我们展出的时装不是成衣,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颜色和式样。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6、《珍珠鸟》电子课文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8、《慈母情深》课文原文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伍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电子课文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学会看病》课文原文
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您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骄傲地宣布。然后又补充说:“您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21、《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2、《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
1941年秋,日寇(kî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ï),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3、《难忘的一课》电子课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mǐn)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接着,这位老师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zhū)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24、《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 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25、《七律?长征》电子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1]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2]磅礴(bï)走泥丸(wán)。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释
[1]五岭:即城越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26、《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niǔ),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zhān)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niâ)荣臻(zhēn)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7、《青山处处埋忠骨》电子课文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nǐ)定的电报。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a),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ï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à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8、《毛主席在花山》课文原文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bî)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tǒng)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chuī)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29、《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可惜我们去得不是时候,无缘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宽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上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瀑布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30、《斗笠》课文原文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
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
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
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
(1)《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可惜我们去得不是时候,无缘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宽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上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瀑布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2)《斗笠》课文原文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
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
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
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
(3)《太空“清洁工”》电子课文
辽阔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围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不停地探索着宇宙奥秘,进行科学实验。
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会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层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环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能够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起进入稠密的大气层,这时剧烈的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会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现在的做法还只能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次完成清理工作。
(4)《鞋匠的儿子》课文原文
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时,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往,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作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的技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参议院里的任何人,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
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部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5)《剥豆》电子课文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6)《你一定会听见》课文原文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你听过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如果你问,这都是想象的声音吗?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吧: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扫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当你上完厕所拉抽水马桶,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说得明白一些,打从你初生那一刻哇哇大哭咯咯傻笑起,你就在听,就不得不听。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奶粉的声音,爸爸打喷嚏的声音;学着听开门、关灯、上楼梯、电话铃的响声,还有弟弟被打屁股的声音。这些,随时在你身边发出的响声,你怎么会听不见呢?
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愉快动听的声音,固然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也同样使人痛苦。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这些竟然也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叫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他不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你善用你的耳朵了吗?你听见世界的声音了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一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把玻璃纸揉成一团,然后聆听它缓缓舒展的声音。用两根筷子敲一敲家里的各种器皿,比较它们的声音。听一听落到玻璃上雨滴的声音。
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录下自己或亲人、朋友的一首歌,仔细听一听。
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7)《木笛》课文原文
有个乐团在南京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是木笛演奏员。
考试要求苛刻,竞争激烈,应聘者都是乐坛高手。招考要经过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剩下两名乐手。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所有的应试者都在室外静候。房门开了,探出一个头来。这个人大声说:“木笛。朱丹。” 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然后,他抬起头,看见远远地坐着一排主考官。考官们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坐在主考席正中的,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外国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那神色,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接过卡片,走过去递到朱丹手中。
卡片上写着:第一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
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8)《百泉村(四章)》电子课文 山 你爱我们这里的山吗?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你不觉得你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么?
这儿,山高谷狭,阳光和月光,常把山影儿描画在对峙的山峰上。
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我们这儿的每一座山,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储存在我们心底的财富。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泉
你爱我们山中的泉吗?
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
冬天里,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里的声音。
是的,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山中的泉的。
小 小 山 村
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
它那么小,即使你走进群山的怀抱,你也不容易发现它。它坐落在深深的山谷里。当你在峡谷里行走时,你会听见鸡的鸣叫、狗的吠声,还有孩子们的歌声和山村小学的铃声。你走进那山道口,你就能看见它——我们美丽的百泉村。
村里,路面是用石头铺的,房屋是用石头盖的,围墙是用石头砌的,猪窝、鸡舍也是用石头垒的。
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小小山村的。
家
你爱我们的家吗?
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在我家小院的西头,你迈下几级石阶,就会看见一眼泉水。它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泉边铺着一圈石头,脚常踩的地方,磨得光光的;水常浸的地方,长着厚厚的青苔。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
泉边汲水方便极了。泉边长着一棵桃树,树上挂着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我就用它钩住小桶汲水。每次,桶底儿刚轻轻碰到泉水,泉里就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那声音是深沉的、遥远的,好像空谷传音。
每当听到这泉水中的声响,我就这样想,那深山里一定藏着鸟儿的歌声,那歌声就顺着山泉流进了我家的泉眼吧!
我家的这眼泉水是温泉。当隆冬时节,山涧的清流都结了冰,群山也覆盖着白雪,我家这泉水还蒸腾着温暖的水汽,它的四周还是绿草丛生。
我好客的爷爷,总喜欢给我们讲这个有趣的故事,他说:春天的小女儿,爱上了我们这小小的山村,冬天的时候,她就住在我家的这眼泉水里„„ 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