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读书体会(定稿)
读《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体会
于佳琳
据说犹太人每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而我国人均每年读5本书左右。***倡导全民阅读,作为人民教师,在读书方面更是不能拖了祖国的后腿,这个寒假,除了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外,便是读了这本由桑国元等人编写的《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希望从中能有所感,有所悟,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按照书中阐述,我目前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成长期”,书中所揭示的这个时期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也正是我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平时的负担比较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处理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比较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和管理技巧的形成,但没有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有时做得很好,但说不出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急需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也是建立个人小家庭时期,有了自己的孩子,需要付出部分精力。为了让自己更快更稳健的成长,今后要更多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在教学工作中勤于学习,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独行快,众行远”,在海关小学这个团队中,借力发展。
按照书中梳理的“21世纪教师”三大类型的八大素养,即:师德与理念素养(师德素养、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自主发展素养),我认为也就是教师的德与才、博与专、行与思、说与文的素养。不看详细的阐述,仅就那些条文式的词语,每看到一个,我便和自己“对号入座”:“家国情怀”、“职业认同”、“关爱学生”、“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站了近10年讲台,虽没测试自己的家国情怀有多深、记录关爱学生的行动有多少次,我也是坚定自己的职业认同,精心修炼自己的教学之术、以达教学之效。也就是说能够随时阅读、愿意行文的一线教师,“师德”和“理念”并不是需主要修炼的“核心素养”。“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壮大的集合体,而教育教学能力只要你的学生愿意和你分担不同角色、演完每个40分钟、便无一个明显的高低界限,同时,知识和能力也是互为因果的“共同体”。所以认为第三类型的“综合素养”是我应该需一直修炼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是形成教师气质的精、气、神积淀;“信息素养”是当今现代人的时代标志;“研究素养”是每个教育者需开发的有利资源,能使教育教学的行与思脉络化和站点化,“自主发展素养”是一位教育者能一直舒展于21世纪讲台的不竭的能源„„正因为综合素养的不及,才使我拙于表达一本书的感受。其实人文素养、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等应是21世纪每个文化人应修炼的素养,一个时代共同修炼的“综合素养”,这样会带来21世纪教育的新气象,教师的核心素养自然不担心不修炼。
没有检索,没有思考更多,就本书中提及的素养对照了一下,自感浅薄,但不自卑,毕竟一直行进在21世纪教育教学的路途中,有学生相伴,有挚友同行,有书籍引导„„
第二篇:《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读书体会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读书体会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离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及方法。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1、“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
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2、“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作者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3、“核心素养”的演变
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
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
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
作者运用大数据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
作者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比较新颖,应该深入研究。
总之,人文素养、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等应是21世纪每个文化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一个时代共同修炼的“综合素养”。
最后,用教育名家朱永新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第三篇:教师核心素养体会
教师职业素养心得体会
林金芝宁波滨海学校 二班 第二小组
一个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职业素养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
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
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呢?
在仪容仪表方面 “师者,人之范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而首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就是教师的形象。
在人际沟通方面,“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干好工作,进而作出成绩,创造效益。作为一名教师,其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而与人的前提是什么呢?首先要懂得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因此也得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上课时的语调、动作在与学生沟通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家长交往时的一些小细节更是决定着家长对你的看法。因此教师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如何让与家长建立起合作关系,甚至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常规方面所要花的心血就更多,必须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评价、认真
组织课外活动...教师好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断变革和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居危思进和以学习力取胜的时代,学习就是竞争力,知识越多越好,‘学富五车“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常老师形象的用图钉“t’字形知识结构阐述了当代人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 有足够的知识深度。作为一线教师更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做到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教师科学人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浮躁,不虚伪,不搞“想当然”。崇高的师德是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教师应名利淡于心,诚实为人,诚实为师。如在学生的学习指导、课程实践、课外生活、处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应以坦诚和自觉探究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坚持科学,坚持正义,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势,只惟理,只惟实。以严父、慈母、良友之心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自由,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自己率先垂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得以熏陶。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始终以自己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工作的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
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作为一个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内在表现还是外在形式,都是学生学习的模板。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也就是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富有爱心的举动、民主管理班级的作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这也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必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必须学会挖掘、捕捉学
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和赞美不仅仅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学习、生活,做师生关系,并且还要学会跟学生做朋友,谈心,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另外还需要跟学生做到“以心换心”。虽然我们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我还是相信水滴石穿,从细小处关心他们,我想就可以将他们“戳穿”,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置,要转变观念,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
欲树人,先立德。欲立德,先正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素养,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成为移民合格的教师。
第四篇: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作者:褚宏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种研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中片面追求分数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颇为相似,都是片面的发展观在作祟。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用于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和“会生活的人”。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必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界定和确定21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以之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21世纪素养”已经影响到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声疾呼:“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新的21世纪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简单衡量学生会不会在考试中做一些不切实际的题目,而是考查他们是否具备21世纪素养。”
这些素养对于我国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把这些维度纳入到当前正在推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之后,我们需要重点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比较陈旧,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现象严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减负增效。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才能使我国教育适应21世纪的挑战。
第五篇:核心素养培训体会
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2016年7月22日—24日,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四位教师与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开发区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在会议期间聆听了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与课堂革命》、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龚海平教授的《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小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周大战校长的《办智慧的教育》、卢艺主任的《综合实践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李慧忠校长《“大科技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六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我们当下的唯分数至上的,高考、中考“状元”备受追捧的当下社会,还有多少人会在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学校在分数的指挥棒下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多少学校会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代表着学生一切都好?是不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一无是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可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唯分数至上,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些所谓的差生不是被老师忽视和嫌弃,就是“蜷缩”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睡觉和无所事事。试问一下,这些所谓“差生”越来越差谁之过?可能有教师会说。这些学生刚开始我也管了,他不听,所以以后我就不管了。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几次不听你的,就把他打入“差生”行列,从此管他?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不重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养成。只注重学生这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却对学生成绩之外的素养闭口不谈。造成我们的孩子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培养了一个个的“高分低能”、自私自利的学生。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只会照本宣科,只会重复性记忆的考试机器吗?显然不是。从大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在学生生涯成绩不错,但那都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在学生时代不挖掘和培养,以后将石沉大海,再也不会回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应对当前教育困境的出路,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像钟启泉教授所讲,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要为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我们教师在自己学科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如龚海平教授所讲,“核心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渗透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回归到育人,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回归到主体,致力于教与学的和谐研究,让学生由苦学到兴趣与思维的回归;回归到科学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也让教师能够由体力到智力的回归。为思维而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为品格而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创新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转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我们的角色,用钟启泉教授的总结就是,我们教师要做反思型教学专家。我们在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司机、商人、工人、科学家、教师„„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我们在培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我们在培养的是需要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能够为国家民族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才。我们教师不但要教授他们学科的基本知识,我们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格、价值观、表达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从课堂出发,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教书育人。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配合与坚持。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才不会遥不可及。只有我们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教育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