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周国平论教育》的一点感想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一点感想
在惠山区“四个一工程”的契机下,我们教师抓住机会,大量阅读了一些教育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前段时间,我偶然得到一本《周国平论教育》。细细读来,感触颇多。“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在学生的智力品质中,第一是好奇心。杜威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可靠征兆。我们在课堂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建议图片,视频,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兴趣和好奇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兴趣只是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对新授知识接受程度的前提。而好奇心则是不一样的,好奇心的中心点是学生对于所呈现的内容和主体有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里面有动机的不同,而这动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们在任务型课堂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形式上激发兴趣,而是要去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争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仅仅是兴趣。这样以后,学生的探索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效果必然更好。我们在进行有些任务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出于好奇心,提出其他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简单扼杀,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点与我们的任务型课堂是十分契合的。我有这个设想,或者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新授课的主题进行揣测和延伸,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 2
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习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习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记得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我们在任务型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是德育,德育应该是贯穿任何有机会的课堂任务的。周国平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读书,然后思考,对于现有的课题会有新的认识,会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会有收获。阅读,可以为我们的研究铺平道路。
第二篇:读《周国平论教育》
读《周国平论教育》
“我读了很多书,但是觉得真正重要的书没有几部。”这是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中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我深有同感。读书虽然不算多,年轻时觉得有很多书需要读,现在市面上的书也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琐事之余,愿意放到枕边,夜深时静静读一读的书没有几本。看完后拍案称好,觉得对自己大有裨益,相见恨晚的书没有几本。周国平的书是当代著作值得一读的书。他有真诚的人生态度,有对人生真诚的思考。在喧嚣功利的当代社会中,静静观察并思考着人生。
一个人要对事情有深刻一些的见识,需要用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事情做比较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周国平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是研究哲学的,虽然教育也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中,但是,教育只是哲学中的一个方面。周国平对教育的思考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哲学家的角度。另一方面是从父亲的角度。我们都记得周国平曾经写过的专门继续自己两个女儿的书。作为一个学者,他从哲学角度认真思考着教育。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从实践角度反思着教育。因此,当周国平论教育时,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他对教育最切实最真诚的思考。
教育要抛开喧嚣的功利,回归人的发展和生活的本质。这是周国平论教育给我们最真诚的建议。无论是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父母还是学校教育者的教师。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完成人的健康幸福全面发展。杨澜说:“快乐是一种能力。”周国平在本书中同样提到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幸福成长。在当代当央视记者满大街问“你幸福吗?”路人却不知如何回答的环境中,什么是幸福地成长?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母亲,我不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希望陪她成长的每一天,能帮助她更多感受人生和生活的幸福,她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作为教师,我的学生已经处于青年期,正是周国平在本书中所说处于哲学最佳期的时段,我希望用自己对人生真诚的思考,和学生一起思考确立自己人生价值观,人生目标,思考自己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并造福于身边人、社会。
这就是《周国平论教育》对我的启发。很简单,很朴实,很切实的人生启发。
第三篇:读《周国平论教育》
读《周国平论教育》-----从教育的七条箴言中提高自我范宁
何为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周国平先生将自己最欣赏的教育理论作了列举,把教育的本质用简明朴素的语言作了概括。读完此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的七条箴言”。周国平先生是这样解释着七条箴言的:“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论,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从这七条箴言中,我联想到平时的工作,不禁有很多的感悟。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认为,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生长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自身去吸收营养,进行生长,其次是外部的灌溉和施肥。然而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心中,却往往将后者放在第一位,忽略的学生自身的感受,正如一条幼狼放在家中圈养,等它长大后再放回森林,它根本就没有办法生活,因为它已经没有猎食的能力了。所以我很同意周国平先生说的不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的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用功利目的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怎样才能做到呢?书中是这样说的“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溉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溉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溉技艺。”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二.儿童不是尚未成长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是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在美国的家庭题材电影中,父母都会为孩子讲述圣诞老人和牙仙的估计,并以自己的行都去让孩子相信它们是确实存在的。而父母的目的就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你往往都能够看到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成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占用她们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去上课外班,让孩子无时无刻都处在一种高压学习环境中,更有甚者不顾及孩子是否喜欢,逼迫孩子去报班。这样的童年不觉得很可悲吗?我们要尊重孩子,给她们自由想象和玩耍的时间,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她们还是孩子。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书中说的非常好“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而在咱们现在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为社会总贡献,怎么成为有用的人。” 难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吗?现代犯罪中,大部分案件都是高科技犯罪,都是高知识分子,难道这些人就没有好好学习吗?然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内在的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当所有人都拥有了优秀的灵魂和头脑,那还需要去适应社会吗?
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乍一听觉得是句谬论,但仔细想想却有其自身的意义。学生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的确“误用光阴比虚度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将学生束缚在书本和繁重的作用上,不给他们留出一点玩耍的时间,难道这才是教育的原则吗?周国平说的好“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是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教育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如果用强迫式的教育,那还不如学生自学。
五.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本上能够找到的东西,为什么要去记”正如书中所说的“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教育
了。”现在的社会,要的不是会背书的人,而是要有独立思考和判读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
六.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我们都是从大学毕业的人,那我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给予学生这种熏陶的大师呢,即使现在不能,那我们也要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
七.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你一天之中,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爱应该表现在教师的品德,如何更好的将一个学生教育成为有优秀灵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是更好的爱一个学生。而不应该把学生当做获取名利的手段。
刚刚工作一年的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处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师,而不是一个荒废孩子学生时代的罪人。
第四篇: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读《周国平论教育》感想
我们从受教育者,到教书育人者,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直对教育的理解都比较狭隘,读了此书后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的成长。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学生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如果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
在孩子还牙牙学语时,好像就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家长,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好奇的,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他们带着很多问题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有问也问不完的为什么,当孩子问你这样一些在你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时,你不要不耐烦,也不要敷衍搪塞。当孩子无忧无虑全身心的投入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好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
孩子的童年看似平淡,大人在做正经事,他们只是在玩耍,在梦想,好像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不起眼的童年,孩子们做的却不是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别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可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发生重大的作用。当你领着孩子从校门口经过,孩子看着校园中活泼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他多么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走进校门,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找到那些他们想知道的答案。
当你领着孩子进入书店,孩子看着书架上那么多图文并茂的图书,这本也想买,那本也想看,对知识求索的欲望那么的强烈,作为家长的你,也和孩子做着相同的梦,梦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会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着你的孩子怀揣着梦想一天天长大,等到有一天,他可以上学了,他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地踏进校门,走进装满知识的校园,走进了他渴望到达的地方,看着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新奇,都和外面的不一样,都被知识充实着。看着和自己一样渴求知识的小伙伴,看着令自己崇拜和敬仰的老师,孩子又开始做梦了,梦想将来当解放军、医生、科学家……做着一个个的美梦。谁会想到以后的学校生活会让一些小朋友不开心,甚至到了厌学的地步,把他们的一个个梦想破灭了,这就是教育中的失误。有个别教师不善于研究教育,认为教育即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个生字要让学生写几十遍,他们只记住了熟能生巧,却没有注意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孩子识字很重要,识字的方法很多种,重复抄写是下策。让孩子读有趣的书来识字是这些方法中的最佳方法。
今天的家长似乎都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为了孩子进重点学校,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进入了可怕的竞争。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为了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不知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折磨,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这样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多,一要平安,二要身心健康,一切顺其自然。成长本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思考问题,不过学习的场所未必是在课堂上,生活中意外遭遇、来自他人的善意或恶意,智者的片言只语,都会是人生中的一课,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向。
身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忘记,你要给孩子留下四件宝贵的财富,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缺一不可,否则你的孩子将不会幸福。
在校期间,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求知欲,培养对知识浓厚的兴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人。学生阶段应注意培养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第五篇:读周国平的论教育
读《周国平论教育》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对我最有冲击的是第一节,教育的理念。他总结了其最欣赏的七点教育箴言,与大家分享其中四点。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其实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以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
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的文章里说到。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是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一、教育要去功利化
教育慢下来,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学习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教育应该改变这种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尊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有希望。”
二、教育要回归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不能舍不得孩子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着成功。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让我对教育、对人生的认识少了些浮躁,多了分积淀。他的许多想念与叶老师的生命教育理念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