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先生一直是我很景仰的学者。先生向来以哲学思维思考人生的大问题。这本《周国平论教育》是他退休后才写作的书籍。拜读这部作品后
周先生的书籍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我的印象非常深,使我对于我自己的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摘抄如下: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我想,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不光是儿童,连同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如此了。就拿我们历史来说,书里很多东西就只有一个简单地介绍,而没有把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交给学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对于历史前进的历程没有一个缺乏一个冷峻而完整的认识。这里,我先举近代史上的两个人——康有为和李鸿章。
先说康有为吧。我们在近代史上,对于戊戌变法的描述,一般都是慈溪太后是坏人,光绪皇帝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好人,而康、梁等人则是进步的好人。但是,如果我们去翻翻清史稿,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在慈禧太后没死之前,康有为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个人垄断了外国人对中国进行投资的门路,而且他个人在国外发展了很多业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完全是一个拉虎皮当令箭,完全为自己谋私立的旧式知识分子。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确实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作为一个被人欺凌的弱国,那时的中国没有选择。有人曾经问李鸿章,您老明知签约会挨骂,为什么还一次次去签订条约。李鸿章,反正需要人去签约,反正我已经身披卖国贼中国称号,这滋味不好受,我一个就挨骂就算了,其他人就算了吧。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只身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先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羞辱,后又被日本浪人行刺,脸部中枪几近丧命。但他却借此活脱脱减少了日本人一亿两白银的配矿和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这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堪称是风云人物。但如果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这些事迹,对于康有为的态度是否变坏,对于李鸿章的态度会不会变好?我无从得知。因为,我们如周先说书中所说,我们本就保护这些青少年的目的,不能将此深奥与残酷的历史呈现到他们面前。我们只能脸谱化地告诉他们,康有为是好人,而李鸿章是个坏蛋。但实际上,两人对于那时国家的贡献至少应是不分上下的。
历史教育,本来是真实再现过去的一切,让学生用客观的态度
去审视我们的过去。然而,如今只是因为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就将这些事实删去。删去的不止是历史事件本身,而且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将会变得不完整。
现在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学生是非太多,而关于适合则非常少。但这个社会需要的,往往更多是适合,而不是是非。面对着一切,我很心痛,我只能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是做一些努力,多一点适合,少一点是非,力图使学生的人格完整而健壮。
最后,我想起《周国平论教育》中引用的一句话,来自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我想这句话,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第三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号召阅读经典,我感同身受。有一些经典书籍如果你没有读,你就会蒙受较大的损失,可是因为你没有读,你并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若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的可惜。今天在课堂上我还告诉孩子们,我们班的现在学生,他们已经和好书为伴,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在于与书中的作者和主人对话。通过对话,他们有了对生命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如何生长?我认为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萧伯纳说,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这是没办法的事,这是教育体制问题。但是作为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有天天和孩子们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因此,如果自己的行为能产生一个磁场,能把读书的快乐,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这是我所追求的。
书籍能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能使人成为野蛮人。所以我不希望孩子们看电视,我只有引导孩子们读书。对于好读书的孩子,我经常在班里表扬,让这个孩子高兴,快乐的同时,我想能够熏染其他同学的读书欲望。
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有共鸣,也有抗争。让孩子们读过之后,马上写写自己的想法,可以写故事本身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写某些内容的优劣;可以续写,也可以和作者对话。我要求长短不限,这的确是学生们很快乐的事情。如果限制字数,学生们就不领情了。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妈妈的账单》,我让孩子们写写:妈妈,我想对您说。学习了《绝招》,我让孩子们同样写写:小柱子,我真的敬佩你。等等。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对任何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我讨厌人云亦云,没有思想。当看到有的孩子不想思考,没有见解,思想不活跃时,我说的最不好听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香吗?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的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周国平说,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个优秀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今天班里的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她告诉我孩子如何佩服我的教学,孩子如何感觉语文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听罢,心悦。
我们都知道,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完善自我教育。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布置家庭作业时,我都问问学生们量的多少。昨天下午布置完时,同学们都嫌多,我马上做了调整,感觉应该让学生们满意才行。有个家长笑着说我不能太听信孩子们的意见。但是我想,任何合理的作业应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不太吃力地完成,尽可能地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时间,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得以让他们发展个性。现在班里有几位学生真正能走进书中,对书籍有了无限的爱恋。他们在语文课上,也是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如果机械性作业布置得满满的,他们就没时间成为自己了。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就让孩子们的心灵逐渐丰盈起来吧。逐渐锻炼他们的羽翼,让他们能真正地博击长空,引领世界。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深知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但是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们引到大师的面前。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职业关系到生存,而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快乐,每天忙于生计的人数不胜数。其实我们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例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等。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昨天放学时有位家长对我说:”老师,我真羡慕你,感觉你活得很潇洒。”我笑着对她说:“我现在活得很简单。能吃上饭,有工作做,教好我的课,让孩子们每天学有所获,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告诉他们如何做人,我已很满足了。”
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他感到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为师为母,善良,丰富,高贵——这是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将努力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在校园的每一天过得更幸福。我还来得及。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第四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做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因此,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甚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做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做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因此,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利,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力,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选自《周国平论教育》,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五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主体彰显着周先生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深深地吸引着我。“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是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周先生的话语多么切中教育的根本,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归到简单的常识啊!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在书中,周国平特别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
有人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的知识后还剩下来的。我想现在的阅读习惯肯定会是他们以后剩下的那部分。结合周国平所谈的观点,再联系玲珑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国学》的设置,我认为真的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无不是孩子们成长的小小阶梯。书中许多令人深思的言语和无数动听的故事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能力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读书时,我也写过日记,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心情不好时作为排解;工作后,我却很少写了,因为日复一日的教书,感觉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没什么可写;如今,我又开始写博,这才发现学生、课堂、生活每天都不一样。写日记,等于是自己站在局外重新审视一遍当天的生活,或是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对话,或是怎样让明天生活得更好进行了思考。这样做,既能督促自己勤奋,又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觉得对流逝的时间不再害怕,因为每天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心里踏实,感官也不再迟钝麻木。《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