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

时间:2019-05-12 07:3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

第一篇: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

深化对“严以律己”的认识

严以律己,语出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总书记在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进行了凝练和提升,指出“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习总书记从敬、戒、慎、醒、守五个方面,为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确立了行为准则,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党性锻炼》学习,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对 “严于律己”的认识,更加体会到“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思考了“严于律己”的践行方向。

一、勤奋学习,充分认识“严以律己”的重要性

(一)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元代张养浩指出:“自律不严,何以服众?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把自省自律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应当把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维护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抵制腐化堕落作为为官为政之道,这既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

(二)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成事之要。“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指一个人管不好自己,又怎能成就一番事业。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既赋予了好干部的时代内涵,又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奋斗标杆和努力方向。要想达到这些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需要严以律己,不仅要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更要在政治上和行动上体现,做到明辨是非、敢于担当,勇于亮剑。

(三)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总书记在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讲到:“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棒杀都对着你去,你们往往会成为 ‘围猎’的对象”。一针见血的点明了一些干部滑入歧途的原因。“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党员干部应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和 “拦河坝”,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权利,切实消除权利寻租、腐化变质的“空间”与“土壤”,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二、领会要义,准确把握“严以律己”的关键点

(一)严以律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和恪守的政治底线。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党性锻炼,提升遵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的意识,自觉维护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二)严以律己,要始终心存敬畏,增强法纪观念和群众观念。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心有敬畏,才能行有所止。一畏党纪国法。“举头三尺有神明”,党纪国法就是党员干部的“神明”。“大老虎”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心中无党、目中无法,他们的落马则真切的告诫了每名党员领导干部:法治之下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也没有不受约束的党员。二畏人民群众。李瑞环同志说过,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懂得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最终取决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对群众心存敬畏,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畏手中权利。权利是把双刃剑,它被品行端正的人掌握可以造福一方,被心术不正的人掌握则可以谋取私利。权利的本体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利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对权利心存敬畏,审慎用权。

(三)严以律己,要始终防微杜渐,做到慎独慎微和勤于自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古以来,不乏因小失检的例子。一些贪腐官员滑落犯罪深渊,起初多是从“一顿饭、两瓶酒、几张卡”这些小节开始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形形式式的考验面前,要做到谨小慎微,从自己做起、从细节改起、从点滴抓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稳得住心神、把得住操守、管得住小节。“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要常常拿起规矩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拿起那些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照一照自己。拿起纪律的铁扫把扫一扫自己,坚守从政做人的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做到不沾不染、清正廉洁。笔者在监狱工作,押犯中有大量职务犯罪案例,本系统内也有“脱了警服换囚服”的血案教训,时时警示自己,从思想上、心灵上受到震撼和触动。

三、真行实干,明确个人践行“严以律己”的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党性锻炼,做到思想上“严以律己”。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是所谓“怕”就是敬畏。如何做到敬畏党?首先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突出责任担当,做到履职上“严以律己”。实践是检验党员干部的 “试金石”。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勤勉敬业,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善于应对复杂严峻局面,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做不敢作为的庸官、不愿作为的懒官和无所作为的昏官。在勤奋履职的同时,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善于在制度“笼子里”运行权利,习惯于在法律约束下作决策,做到有权不任性,有权不妄为。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做到生活上“严以律己”。很多领导干部落马,首先被突破的多是生活小节。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慎独、慎微、慎始、慎情。坚持慎独,牢记“举头三尺有纲纪”,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坚持慎微,要切实管好每个小节,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坚持慎始,要坚持好原则,把好第一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要慎情,真确对待亲情,友情和同窗情,绝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

作为一名监狱领导,笔者将加强学习,强化党性锻炼,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创新,不辱使命,为建设现代监狱贡献力量,为党的事业增添光彩。

第二篇: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分析马克思价值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能提供更先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当时创立劳动价值论是专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而现在劳动价值论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还要

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都将起作用。当然,就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时代关系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产生于150年前欧洲资主义国家当时的商品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今我们已是150年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实践。即使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后,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劳动价值论面临新的情况、新的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理论指导,都不能不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都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1、深化对高新技术的认识:

第一、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

第二、高新技术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2、深化对生产劳动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劳动,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劳动,包括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要创造价值。

3、深化对管理劳动的认识,管理劳动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指导。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理论研究的侧重,这一理论也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要接受新的检验,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应有品格。时代对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但他们不迷信、不盲从,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毫无疑问,这必将开掘出理论研究的新内容、新领域,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第三篇:深化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

深化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产生决定性作用。有没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通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了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国家的精神力量和综合实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分支,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建设方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其通过彰扬宪法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规范司法运作、普及法治宣传,来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乃至全社会道德法制水准,保障法律的一体遵循,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院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司法文化形式,是人民法院在长期的司法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法院工作规律、审判工作规律的价值理念、审判能力、行为准则、人文风格以及审判、办公场所等关于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制度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的总和。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公正与效率是审判工作的主题。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法院既面临着“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的基本矛盾,又必须接受执法地位和司法公信力的严峻考验。能否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取决于每一位法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法律的职业精神,顺应时代要求的行为准则,娴熟的审判专业知识,文明司法的工作作风。法官的优秀品德,要靠法院文化的陶冶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法院文化是激励法官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维系法院队伍整体形象的精神纽带,是法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已成为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

东营中院建院10年来,始终以建设现代化法院为目标,坚持政治建院、人才兴院、以制治院、科技强院的治院方略和“人才+管理”的治院模式。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成为在全国首个达到ISO质量管理体系、ISO环境质量体系、OHSAS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质量、健康、绿色”标准的法院。通过人本管理,法官的思想境界、专业素养、职业操守、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崇尚学习、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院风,高素质的团队初步形成。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法院工作基本实现了审判管理网络化、行政管理智能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具备了“数字化法院”的雏形。浓缩法文化的审判法庭、办公楼、执行楼、法官学院、法警训练基地以及法官宿舍的“六区”分离,保障了法院工作的开展。

站在新起点,需要进一步加深文化建设对法院工作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推进作用的认识。通过卓有成效的法院文化建设,增强东营中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法院。

构建法院文化建设的体系

法院文化体现在四个层面:即以物质为形态的法院文化;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法院文化;以制度规范为形态的法院文化;以意识和观念为形态的法院文化。

物质形态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其他层次的物质基础;行为形态是法院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其他层次的反映;制度形态是约束和规范其他层次的法院文化,也是保证条件;精神形态是形成其他层次的思想基础和导向动力,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在理念形态文化方面,要教育法官忠于国家、崇尚法律、廉洁自律、热爱审判,竭力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管理形态文化方面,要引导法官形成符合司法身份、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礼仪、习惯等,提高公信力和亲和力;

——在物质形态文化方面,要建设和完善符合现代司法理念、富有法文化内涵的审判建筑、设施和体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彰显司法文明。

法院文化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从法院文化的主体看,可分为:法官文化,法警文化,法院其他人员文化。从法院文化的内容看,表现在以下方面:审判文化,又可以分为裁判文化,调解文化;执行文化,法庭文化。裁判文化又可细分为刑事审判、民事审判、商事审判、行政审判、立案、审判监督等子系统文化。从法院文化的性质分类:法院管理文化,法院廉政文化,法院人事文化,法院信息文化等。要通过上述要素的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院文化体系。

要选准法院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把握好着力点,突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

——提高领导能力。法院的领导班子是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的决策者、组织者,关系影响着法院文化的建设方向、运作力度,要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用公平的标准、公开的程序来选人用人。优化法院内外、上下、左右的环境。

——提高执行能力。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健全完善法院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等制度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转、评价、监督模式。严格程序、严守中立,从细节做起,提升司法工作的公开度,培育起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提高团队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深化以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柔性管理,培养法律至上、法官中立、平等保护等现代司法观念,打造具有共同价值理念、职业素质、道德操守、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的司法共同体。——提高保障能力。推进以信息化为重点内容的物质装备建设,增加审判活动、办公手段的科技含量,构建“数字化”法院,提高法院工作质量和效率。

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的进程

法院文化重在建设。通过认知法院文化,理解法院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展现法院文化;深化法院文化,弘扬法院文化;拓展法院文化,创新法院文化。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既要防止庸俗化,搞形式主义;又要避免抽象化,与法院建设与工作实际相脱节。要找准切入点,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服务于法院工作大局。

提炼法院精神。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使法官树立先进的职业理念。弘扬以“公正、文明、和谐、卓越”为核心的东营法院精神,“公正”,坚持司法公正;“文明”,体现法官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和献身于审判事业的忠诚度;“和谐”,代表着上下内外良好的工作和司法环境;“卓越”,打造东营法院的“品牌”,在增强有形资产的同时,增强法院的“无形”资产。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的作用。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对象,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法院文化建设要把提升人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办案能力、文化素质来进行。要弘扬司法民主,推行自我教育、民主管理,开辟公平对话、释放情感的渠道,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心,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齐心协力共建美好法院“家园”。

要建设学习型法院。法院领导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念,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自觉地把抓好教育培训作为重中之重的政绩来抓。要发挥法官协会、法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法院顾问、咨询专家的联系,密切与高等院校特别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要营造处处学习、天天学习、人人学习的环境,充实法官书屋的藏书量,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要发扬学以致用的学风,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工作学习化,工作与学习相得益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实现法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平台、优化载体,丰富法院文化建设。办好《黄河口司法》审判理论刊物,打造一张东营中院的文化名片;办好“黄河口司法”大讲坛,设立一个弘扬法文化的学术讲坛;办好法官论坛,开辟一个法官群体平等交流的阵地;办好东营中院互联网站,擦亮一个传播司法文明的窗口;开展评选先进典型活动,使法院精神文化人格化;优化法院文化环境,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法院建筑的外表和内部装饰要体现法文化的内涵,定期向社会开放,成为传播司法文明的重要阵地。(作者为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法官)

第四篇: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七题

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七题 徐勇

城镇化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城镇未化,规划先行。规划未动,认识在先。近段时间,城镇化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城镇化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只有认识上去了,城镇化才有高起点。

一、城镇化是为了人们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城镇化成为一个热点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外贸出口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人们普遍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提升GDP的主要增长点。作为经济动向晴雨表的股市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城镇化概念股。

毫无疑问,城镇化是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我们要看是什么样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马克思早在世界城镇化初期,就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因此,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生产的进步,还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温饱生活的满足,人们有了更丰富的需求,要求提高生活品质。只有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更丰富的生活样式。反之,如果城镇化不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进城镇呢?发达国家因为城市过度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病”造成大量人口逃离,出现所谓“穷人在城,富人下乡”的“逆城市化”现象。目前我国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城市病”,北京等地“十面霾伏”,生活痛苦指数上升。因此,大规模推动城镇化的一开始,就必须有高的定位,追求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城镇化,而不是简单的GDP增长。

二、城镇化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前些年我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城镇化成为一个热点有政府即将换届的背景。有人因此认为,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的重点,以示与上届政府工作重点的区别,并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割裂开来,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再重要。其实这是缺乏历史的眼光。当年新农村建设是在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农民纷纷弃农而去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稳农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有了“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发愁”之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前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主要还是稳农,但还是低水平的“稳”。核心问题就是农民收入有限,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主要原因就是人多地少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人均耕地2亩多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是难以致富的。让更多的人口离开农村和农业,不仅可以推动城镇化,而且有助于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扩展,而不是对立的,更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如果说前期新农村建设重在稳农,那么,城镇化则重在富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衡量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三、城镇化包括农村人口享受与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

一般理解城镇化就是人口进城,或者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这还只是狭义的城镇化。广义的城镇化则包括农村人口享受与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当前,一些地方对于城镇化率看得很重,片面追求更多的人进城,甚至出现“逼民上楼”。农村有再次被遗弃,甚至被抛弃的倾向。有人甚至认为,人都进了城,还管农村干什么。其实,这是短见。在农业还未实现工厂化的条件下,无论如何,农村都会存在,农民也不会终结。问题在于要创造让人们愿意在农村生产、生活和居住的条件。如果城镇化造成的是农村被抛弃和遗弃,那将是一场社会“灾难”。我们追求的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城镇化,“新”在不抛弃和遗弃农村,反而是以农村繁荣为前提条件。而衡量农村是否衰败和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农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温饱阶段,城乡差距在于收入。在小康阶段,城乡差距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农村人口实现温饱后最渴求的是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文化生活等。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是“人口进城”,另一方面是“服务下乡”,这才是完整的城镇化。发达国家的富人之所以愿意居住在乡镇,原因除了有更新鲜的空气,更适合人居的环境外,也可以享受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

四、城镇化是一个多层次和有重点的城镇体系。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未来至少有3亿农村人口完全进城,在农村的人口也要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构建一个由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中等城市、县城、镇区、农村社区等单元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从而实现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的转变。

但是,城镇化体系的构建也要有重点。其重点就在于中小城镇,着力点则在于县城。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高品质生活都离不开规模。城市与乡村相比就在于集中和规模效应。要给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成本太高。但是,任何规模都是有有限度的。规模过度化带来的是负效应。我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也近饱和,很难容纳更多人口。更重要的是中国城镇化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带动农村发展。而少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是十分有限的。北京五环以外的郊区农村与五环以内的城区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城乡差距巨大。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则需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借助中小城

市的桥梁,加上镇区和社区作为桥头堡,才能形成城乡一体的均衡发展格局。而当前,我国城镇化,特别是除沿海以外的内地城镇化的薄弱环节是县城。在乡土中国,县城是“农村的头,城市的尾”,县城发展面向农村,县城建设乡土化。即使是个别城乡一体化的标竿,农村社区相当不错,城市却如农村,城乡一体化呈城乡一样化。为此,需要在城镇化中给县城重新定位,应该是城镇化的头,以高品质的城镇生活吸引农村人口就地转移。

五、城镇化是一个多动力推动的多类型城镇结构。

与自然形成的乡土社会不同,城镇社会是人为建构的。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并由此形成多样化的城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镇化的动力类型有:一是市场推动型的城镇化,其特点是“因市场而生”,如浙江省温州市龙港产生了一座“农民城”,其居民完全是离开农业经商的农民。再如浙江省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崛起带来的城镇扩张。就是内地也有不少“因市场而生”的城镇化样本。湖北省宜昌市金东方商业城在一片荒地上崛起,带动数万农民进城经商居住。二是工业推动型的城镇化,其特点是“因工业而生”,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华西村已经完全工业化,常住人口数万人,早已成为工业城镇,只是因为历史因素而保留村的建制和称号。三是政府推动型的城镇化,其特点是“因政府而生”,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实现人口集聚。这一类型在内地城镇化先行一步的河南较多,其中有成功的案例,如“背井不离乡,上楼先就业” 的“舞钢经验”,也有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案例,如“逼民上楼”。除此以外,还有“开发区推动型”、“特区推动型”等特殊类型的城镇化样式。

市场推动和产业推动是理想类型的城镇化。因城镇化不在于有多少人居住在城镇,关键在于有多少人从事非农产业,否则就可能是空壳城镇化和“伪城镇化”。

但是仅仅有市场和产业也不行,毕竟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变迁,需要政府规划和整合各种利益。

六、城镇化是一个包含人、地、财、治、路等核心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

城镇化是一场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工程,它意味着社会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由此需要统筹思考和规划。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一是“人”,即人往那里去,是进城还是在乡,进城进什么层次城,在乡在什么类型乡?人进入城镇能否融入城镇?二是“地”,即地从那里来?城镇化无疑要占地。而我国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底线。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提到守住“底线”的问题。有的地方的城镇化向山坡要地是一种探索。三是“钱”,即钱从那里来。城镇化无疑是钱堆出来的。愈是高品质的城镇化,需要的财力就愈大。在一些政府推动型的城镇化,最缺的是钱,因此往往打土地的主意,形成“土地财政”,由此最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多元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四是“治”,即如何治理?传统的治理是依土而治,人固着于土地,属于封闭型治理;城镇化治理则是依业而治,人处于流动状态,属于开放型治理。随着城镇化,原有治理体系愈益不适应。如华西村早已是超级小城镇,治理体系却是村的模式,属于“大人穿小衣”。五是“路”,即城镇化道路如何走?中国是一个超大乡土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必须在借鉴外国经验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七、城镇化是一个长期渐进但又十分紧迫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的一场影响深刻的重大革命。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那么,21世纪一定是“城镇引领农村”,城镇化成为社会发展主题。这意味着整个中国的社会根基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

面对的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地毯,而充满着各种矛盾。随着农民进城,问题也将会进城。对城镇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工市民化。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却因为户籍在乡而不能享受城市市民一样的均等待遇。“一城两制”的格局造成相当多数的农民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甚至因被排斥而反叛秩序。尤其是“在乡无根,在城无靠”的二代农民工愈来愈不满意“一城两制”的处境。这是历史遗留的紧迫问题,需要尽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这部分人分享城镇化的成果。二是加快农民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务。近几年这方面成就斐然,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民的要求。特别是水、电、路、环境等基础工程较差,制约着农民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务。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第五篇:我对“严于律己”的心得体会

我对严于律己的心得体会

三严三实是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严三实要求为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提供了指南,为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确立了新的标准。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所以说世界上最难征服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战胜自己,克服我们人自身的缺点,才能成就大事。而克服自身缺点,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自律,因此,学习三严三实我将从严于律己做起。

2011年我报考进了赵巷镇招聘的基层工作人员一职,当时我就在金葫芦居委会工作,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时刻谨记将严于律己贯穿于我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角落,事事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保持自律的心态。首先,我要加强学习,注重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其次,工作中要深入细致,端正态度,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好表率,准确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严于律己是一种心态和一种修为,我将努力让其成为自身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约束,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结合自身,也会存在不足!有时候心里会存在一种我对你错的潜意识,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这就如责备别人轻而易举,责备自己难以开口一样。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

因此,我必须要时刻做到照镜子、日三省。做到平常坚持修德思过,敬业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责人先责已,就可防患于未然,就会少许多的失误,少犯许多错误,少许多的埋怨、猜疑与争执。人总是能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自己的短处,因此责人之时多,责己之时少。其实人应当像看别人的短处一样找自己的短处,并加以改进,才可以使自己有所进步,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

下载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

    深化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认识

    深化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认识 2015-07-22 09:42 来源:人民日报我有话说 2015-07-22 09:42:49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田依漪作者: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

    严于律己

    从容淡定 勇于担当 侦查监督一处 尹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容淡定 勇于担当》。“从容淡定,勇于担当”,这是一位大学校长对学生们的毕业赠......

    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心得体会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感触到,充分认识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觉得作为一党员更应时常反思自己,经常用三严三实标准检查对照自己,要带头严于律......

    严于律己

    “三严三实”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深化认识加大力度

    深化认识 加大力度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龙岩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近年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制定了“......

    「心得体会」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认识

    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就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

    四讲四有深化对党员标准的认识

    “四讲四有”深化对党员标准的认识(思想纵横) 姚 桓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4日07 版) 把“两学一做”落到实处,需要深化对党员标准的认识。党员标准是常讲常新的问题。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