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时间:2019-05-12 08: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一篇: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之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可以在了解“事物发展”的情况下,将它概括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必多说,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所学的马克思原理知识,来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自然能得到许多启示。

就好比,我们各自的一生。从小,到大,生老病死。

或许,在我们所诞生的那个时间里头,我们就好比新事物的诞生。先别忙着想:此时的“新事物”为什么没去取代“旧事物”。取代是必然结果,可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他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事物需要成长,我们,也都如此。现在的我们是欣欣向上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真正阻止我们的成长壮大

(启示:正因为这样,之于客观的规律,我们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承担它,并拥有广大的社会责任感)。

可此时的“旧事物”又会是什么呢,当然不应该会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可不会竭力阻止我们成长。可也并不代表者旧事物并不存在,或许它是抽象的,亦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时刻相伴着。而我们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向上,提高自我,才会有所更大更广更充分地察觉。随时迎接“旧事物”所给我们有形,或无形的挑战

(启示:当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去责怪谁和谁没有帮助自己。奋发向上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是自我的一种态度和胸襟)。在我们踏上成长的道路上,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代人整体上来说,都是在前进的,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

(启示: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堕落,当自己在懒惰的同时,别人仍在努力着,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奋斗)

然而,社会上的不良气息,自生不完善的同时所并存的各种缺点,以及本身和各种事物之间的摩擦,又在阻止着我们前行,所以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顺畅,相反,曲折。前途一词中的“前”是指的方向,是“总方向”。至于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启示:我们应该将目光看得长远些,爬上最高处高处,俯视群雄。也不应被眼前利益所诱惑,不被一时困难所打到)。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当自己学到了一定的本领后,需要到社会上去闯荡磨练自己也或是养活自己,于是我们找工作和创业。好比我们在一场面试上,考官是群众的代表,而我们就是等待被接受被证明的新事物

(启示:只有当我们羽翼丰满,各方面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会被生活在各个层次上的群众所拥护,未来是靠自己打拼,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人心中的骄傲)。古往今来,凡取得巨大成功者,几乎都是历经磨难战胜种种挫折的强者。正确对待我们的使命,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拥有坚贞不移的信念,对我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勇敢的面对曲折的人生道路,满腔热情地回报身边每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毛概马哲论文------建设创新性国家

目录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

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七、结束语

建设创新性国家

——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落实的重要目标

摘要:2005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将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战略方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这些国家将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这些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

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3.2建设创新性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人均耕地只有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靠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

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而日本为994项,韩国779项,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几方面考虑,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第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第二,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

第三,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

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还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仍偏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追求真理,并且在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改善与加强;另一方面,学校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得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深化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三、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第四、加强研发,将创新成果与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要秉承着实践性、个性化、系统性、协作性四项基本原则。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七、结束语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篇:毛概马哲论文------建设创新性国家

建设创新性国家

——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落实的重要目标

摘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人均耕地只有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靠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而日本为994项,韩国779

项,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几方面考虑,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其次,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

第三,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实际上还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仍然偏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不是造就追求真理、敢于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保护、培育与发展。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改善与加强;另一方面,学校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得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

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总而言之,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之初探性研究

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之初探性研究

摘要

由历届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可知:高中自然组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仍有许多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以改善物理学习状况为目的,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探查自然组学生之物理学习问题;第二阶段为提出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6E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则运用「6E教学模式」实际教学,并以「光的干涉」单元为例呈现教学情形。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透过「6E教学模式」的确能引导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6E教学模式、自我导向

壹.前言

由历年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来看,对大部份高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令人颇费心力的科目,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往往因为不知要如何学习,而事倍功半。「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学术能力(张世忠,2003),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国内学者洪振方(1996)认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重新走过一次心智发展的足迹。但碍于上课时间和升学制度,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摸索,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便显得很重要。

如何让学生既学会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能学会「如何学习」呢?本研究从反思教学与学习的角度着手,探查研究者任教之高中生的物理学习问题,进而为学生搭建解决学习问题的鹰架,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根据上述目的,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为:

1.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2.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3.运用模式实施教学的情形为何?

貳.文献探讨

一、物理概念学习之相关研究

如何获得高分是学生们最关切的问题,许多研究指出专家比生手们具备较多的概念性知识,也有更深入的概念阶层,生手们所呈现的问题表征大部分是表面层次,而专家则不然,例如生手对题目的分类是以图形上的相似性为依据,专家则以相同的解题原则做为分类。Larkin(1981)的研究发现,专家和生手在面对属于概念层次的物理学相关问题时,物理学解题专家的表现,如同一般人在面对熟悉问题似地使用「顺向运作」(working forward)的路径;而物理学解题生手,则如同一般人在面对新问题般,使用「反向运作」(working backward)的策略去搜寻所需的定理,所以生手使用的第一个定理,常是专家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定理。例如:想要找出斜面上的木块,滑到底部的速度(v)为何?Larkin, McDermott, Simon & Simon(1980b)的研究结果发现:专家所实行的每一个步骤,对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都有所帮助;生手则是先由订定目标(v)开始,接着找出一个含(v)的公式,再试图以反向运作的方式来尝试求解,即生手应用那些原理的次序几乎与专家所用的次序相反(引自岳修平译,1998)。

此与Chi、Feltovich and Glaser(1981)等人的研究一致,专家们对于相似的问题,可能会具有属于该类问题的问题基模(Problemschemas),而生手对于类似的问题则缺乏可应用的相关概念基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组织成概念性基模,并建构概念层次和问题基模,将有助于概念的提取。

二、5E教学模式

美国BSCS(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课程研究计划提出含有建构取向的5E教学模式(Bybee & Landesi,1988;Boddy, Watson & Aubusson,2003),其教学阶段依序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鉴(Evaluation)。5E教学模式改编自生物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并且编入探求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引自张世忠,2003)。特别是Posner, Stride, Hewsonc and Gertzog(1982)借着此模式详细地说明需要改变的概念,且透过学习环(Learning cycle)实践概念学习的基本步骤,学习者经由直接与观念目标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依照教材的性质,运用「诘问法」,透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也在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先探讨高中自然组学生有哪些学习物理的问题,再从理论上寻求改善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共分三阶段进行,研究流程如图一所示,并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归纳学习问题的类别】

本阶段根据陈章正(2004)的研究,持续以访谈和书写的方式,搜集有关高中生物理学习状况的相关资料,包括:以半结构式问卷访谈物理教师(GT)、专家教师(EX)和校友(GS)的记录;学生以书写的方式反省自己物理学习状况的记录;研究者与学生在课余时的对话札

记和研究者的教学日志。

编码的型式均是用访谈对象的英文代号,后面加上姓氏、日期和姓别,例如:GTL920912M代表于92年9月12日访谈本校林姓男老师;在校学生则以「类别、班级、座号、性别」表示,例如:221102M代表访谈第二类组二年十一班二号男同学。

搜集到的资料采扎根理论(Strauss & Corbin,1998)进行分析,先归纳为认知、情意和学习方法三部分,再用持续性比较与对照的方法,将类似观点放在一起,并用晤谈数据做辅助,以确认分类的可靠性,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问卷时没有表达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发展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

由上述实征研究所得的学习问题,其实彼此都是相关的,但归根究柢,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自然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所以再请学生写出「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归纳此问卷所得的资料及待解决的学习问题,依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参考相关文献,发展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运用「诘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透过一学期的教学反省与修正,而得「6E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应用教学模式实际教学】

本阶段呈现运用「6E教学模式」于本校高三第三类组(学生共31人,以下简称为A班,每周四节物理课)「光的干涉」单元的教学,A班从高二就由研究者担任物理教学,每次月考及格人数总不多,所以学生对物理普遍缺乏信心,即使程度不错的学生,也是停在某个水平无法突破。

有鉴于此,研究者于A班高二下学期时,开始进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研究,A班除了月考成绩明显进步外,研究者还想知道运用此模式教学,学生的感受为何,因此以半结构式问卷且不计名的方式,请学生写下「自己比较喜欢高二或高三的物理课?为什么?」 肆.研究结果

针对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根据研究流程三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整合具同构型的问卷和访谈数据,归纳出高中自然组学生物理学习问题的种类(陈章正,2004),简述如下:

(一)认知方面

传统的物理考试,通常以解题为主,能否成功解题与概念的理解情形相关,由研究中发现概念理解部分的问题包括:对探究历程的困惑、概念太抽象不易想象、符号和公式太多;解题部分的问题包括:不懂题意、不清楚概念和题型的关系、数学运算技巧不熟练。

(二)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常会问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如果能有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改善认知方面的学习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形,发现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例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练习、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三)情意方面

对高中生而言,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学科的学习憧憬,往往比物质奖赏更具吸引力,但是屡次考试的失败,则令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甚至产生反感。例如学生表示:我们现在都是为了准备升学,可是我觉得学习科学,应该是要学科学家的创意,像马盖先就很厉害,但他不一定会算题目,为什么我们都要不断解题(221102M)?

(四)讨论

在研究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具有想突破的企图心,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会在意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分数的高低;但大部分学生则与上述特质相反,也缺乏可以将新旧概念做有效联结的模式,当然谈不上学习成效,连带影响了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能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和精炼个人建构的理论,才能确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从学习理论可知:成功的学习必须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胸参与学习呢?归纳学生对「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所表达的意见,包括:希望学习内容能和生活经验相关、上课时能多做实验、能详细说明公式的来源和功能、不要赶课、能多一些师生互动、考试前能统整重点、能多讲解一些题目和即使没有时间也一定要考公式。针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问题,以及对物理课的期望,觉察到必须要有能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从文献中发现「5E教学模式」(张世忠,2003;Bybee & Landesi,1988;Boddy,Watson & Aubusson,2003),颇符合教学上解决学习问题的需求,但是5E教学模式并未强调如何让陌生的学习概念与生活经验相连结,因此本研究主张:将生活中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事件」(Event),加上原有的5E成为6E,教学时以此6E做为「教学阶段」,又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无法维持很久,也不见得会主动发问,为了避免沦为盲目的学习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订出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效」,建构成「6E教学模式」(图二)。

每个教学阶段再根据事实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后设性知识(李坤崇,2004)设计问题,做为引导学习的鹰架(表一),因此模式中的横向双箭头,代表每个阶段师生间为达到学习成效的交互作用;纵向双箭头,则代表透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迈向较高阶的学习。教学时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大家勇于表达意见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篇:科技发展带来的危机论 马原论文

科技发展带来的危机论——以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

雷淇,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1201班,u201211934,*** 摘要: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不断的利用科技的发展来改造自然,虽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生态危机和环境的恶化,而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只有从变革传统的自然哲学入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办法和根本出路。关键词:科技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

改造自然

天人合一

引言:最近武汉的PM2.5指标和空气质量预报都不容乐观,雾霾更是笼罩着这座城市,环境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虽然自然环境及其要素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环境状况的恶化,但是科技的发展和利用是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工厂的林立,尾气的排放,过度的开发,过快的城市化发展等等都或多或少的导致了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能源危机等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探索科技发展带来生态危机的原因是有必要的。

一、科技发展带来生态危机的本源

自从18世纪中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科技便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时候也对自然造成重大的伤害,我们在用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的时候,使用的化肥农药使水土流失;我们在用航母、卫星探索海底和宇宙的秘密时,排放的废气和重度污染物使空气恶化;核电站在为人类提供更高效的能源时,日本核电站的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世界震惊和默哀。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使科学转化为技术使物质转化成人的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竭尽所能的改造自然使其顺应我们生存的需要,其实这样做也是有本可循的。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俨然成了人类的主要活动,长期以来人类更是形成了人是大自然的主宰的观念。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始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然的疯狂掠夺,由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和当代的没落,一方面只注意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而成为所谓的科学主义,另一方面只注重人的存在和人的利益而成为所谓的人文主义,这两大哲学思潮实质上都在人类向自然索取能量的基本原则上推波助澜,而人文主义关于人是第一存在及其实用主义思潮又使这一倾向得到发展,社会制度和经济机制都在这一原则下运转,进而使生态危机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再者西方哲学中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科学性二元分离,使人的精神成为实践中的本体。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环境观进行反思,以求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笛卡儿哲学。其主要内容有:二元对立的存在论,笛卡儿的实在论哲学认为,世界是由两个互不联系的本原和实体组成的,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主张主、客二元的分离和对立,认为人独立于自然,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认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内容;还原性的认识论,在实在论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论把世界理解成静态、孤立的。它认为事物的整体性质和功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所决定的。这些部分和组成要素有主与次、中心与非中心之分,人只有分别认识了部分和事物的组成要素,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并进一步认识整个世界。所以人对自然的认识总体上是一种被动的反映;分析主义的方法论,霍布斯说:“因为对于每一件事,最好的理解是从结构上理解,因为就像钟表或小机件一样,轮子的质料、形状和运动除了把它拆开,查看各部分,便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 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念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不完全的价值观,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里,因为环境与自然资源是遍在和无限的,不具有稀缺的属性,再者环境质量不是劳动产品,它本身没有经济价值,人类对它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只承认人具有价值属性,拒绝承认自然价值;不完善的道德观,传统道德观认为惟有人才是目的,因而只有人才能获得道德权利和道德待遇,主张人类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处置自然。康德是使这一道德观在理论上达到完善的思想家,他指出“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立在自然的服从之上,必定要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

而且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无论是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人类中心主义,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中弱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而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而存在的,所以一开始必定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认识在对待自我问题上提倡个人英雄主义,高扬理性的大旗,蔑视非理性的存在,过大的自我压力诱发了许多心理和生理疾病: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崇尚对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统治,忽视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导致了现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族战争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形成。这些其他领域内的危机更助长了人对科技的研发,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从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人们提出了生态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社会—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部分作为整体的内容同时依赖于整体,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发挥其作用,两者是互补的、不可分割的;综合性的方法论,改变割断事物整体与部分联系的传统分析方法和事物之间存在首要与次要、中心与非中心关系的思维定式,确立事物间的联系比它们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思维观念。正如卡普拉所说,我们最终要放弃首要与次要之分,并把首要与次要的地位颠倒过来。就如同人和生态的辩证,其实应在人和自然两个要素的更高一个层次来理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科技的发展造成生态危机,我们也很自然的想到关于科技发展与环境孰轻孰重的辩证,在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驱使下,人类在飞速发展科技的前期并未对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策略,现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的社会也是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意识到自然的价值后,在发展科技的时候也偏重于对自然的保护,如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像是在20世纪被称为“雾都”的伦敦,因为煤的过量燃烧而获此“雅名”,后来通过采取措施使情况好转。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并非一定是一条有去无返的死胡同,变“改造自然”为“天人合一”,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哲学”,合理的科技发展和利用也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卡洛琳-麦茜.自然之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何传宪,秦建明.浅谈生态道德[J].中国林业,1998(1).[3]逯福生,李军·自然道德———一种崭新的伦理观[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2).

下载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