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卢家楣教授讲座有感
培训感悟
------听静安工读之卢家楣教授讲座有感
上海市广中学校
陈爱忠
一、前奏
五月份接到通知,我们高妙根名师基地15名学员将于2012年5月15日上午8点30分至静安工读康定学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与培训活动。活动中我们还将听卢家楣教授的讲座,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不已„„的确,这样的机会难得,况且卢家楣教授,对我来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看过他的书,听过有关他的介绍,但是从来没有亲自聆听过他的精彩讲座,一种抑制不住的期待悄然升华„„
那天,我早早开车来到了康定学校(不出意料,应该是第一个到达的学员),在赵校长的指引下,我径直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拿出笔记本,等待着卢教授的闪亮登场,随后,众学员也是接踵而至„„
首先,我们听取了赵向明校长介绍了康定中学的办学历史与学校特色。介绍中得知康定学校创办于1959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女生教育、分层教学、科技教育等方面尤为突出,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康定中学详实的校史陈列室让我们学员们对上海工读教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
听高校长介绍,卢家楣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同时,他也是国家教育部督导,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教学心理学,其中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他在心理学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并形成学术创新与基础教育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八点四十分左右,教育“大家”卢教授终于出现,霎时,15位基地学员,30道目光一齐投向了卢教授„„开场白没讲几句,卢教授就给我留下了清新的印象:不高的身材,清爽活力的衣着,白皙的皮肤,充沛的精力和风趣健谈的个性„„。
二、内容
作为国内情感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卢教授在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后,首先向各位学员介绍了情感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理,而后,他重点阐述了情感心理学原理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向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听得懂、摸得着、用得上的教育艺术。整场讲座理论与实践并重,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案例丰富。
众学员纷纷拿起笔记,耍起笔杆,进入了尽情的享受中„„这次卢教授为我们所做的讲座名为《怎么样以情优德,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我极其认真地记下了主要内容和笔记,供大家共享。
1.学生好心情是德育的良好情绪背景——以情抚心 让学生处于好心情之中接受道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情绪背景,能提升德育的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疏导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寓育于乐 2.师生情感融洽为德育提供了最佳平台——以情入心 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从师心态。为外部的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提供了最佳平台,通过促进内化来提升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迁移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师生情感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寓育于亲 3.情感入微能增进德育的渗透——以情润心 老师能将育生的一片深情表现在对学生的细微之处,会使学生心灵为深情所浸润,倍受感动,大大激发学生心,提高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一种特性。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细微处感受教师深情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寓教于微 4.情感震动能凸现德育的冲击力——以情动心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抓住契机,超出预期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能出奇制胜地极大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绪发生的机制和情感的动力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震撼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寓教于憾
5.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以情修心 教书育人,通过学科教学来陶冶情操,修炼纯化心灵,与课外活动相承相辅,相得益彰,增进德育的效果,这里涉及情感形成的条件:积极情绪的积累和认知的深化。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情操陶冶中教育——寓育于教
三、思考
听完卢教授的讲座,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诞生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我们积极地去对我们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进行情感培养,那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岂不更大?记得著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建立起师生间的情感生活,给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情感培养。我的观点如下:
1、热爱学生,使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的花朵。”因此对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爰他们,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缺少关爱,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自傲,对老师持对立的情绪,对同学有不满的态度,他们疏远了集体,表现出孤傲。因此对他们,我们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爱生情感。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爱和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基础和源泉。教师有了爱生的情感,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和心理交往,才能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励他们的智力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每个学生以慈爱,以关怀,以帮助,以爰护,及时观察了解、体验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调节、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饱满的情绪,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点头,慈爱的抚摸,温暖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力量,从而促其发展。所以爱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是启动学生心智的钥匙。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多的老师,而是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2.乐于倾听,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西方有一句俗话:“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他人都存在戒备心理,不愿向他人倾诉。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正如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戴尔.卡内基所说:“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值得人敬仰的最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会感到老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3、给予支点,促成其心理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平衡和失衡的对立统一。一般人的心理处在失衡和平衡交替的健康的动态之中,从总体上来看是基本平衡的。问题学生由于经常遭遇各方面的失败,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氛围的冷遇、嘲笑和鄙夷,心理往往失去平衡。他们为了维护心理平衡,又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形成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导致表面上的平衡,实质上是越变越差,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为促进他们的心理平衡,我们应给予他们支点,充分信赖他们,让他们有满足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和被信赖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心理失衡时,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设法满足自己这种心理平衡,实质上是一个对其心理进行补偿的过程。教师的信赖,是他们达到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表现出分明的厚薄之情。对于聪明的听话的学生在言语行动上热情器重,而对于较为迟钝的调皮的学生冷漠疏远,这会极大地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厌恶情绪、逆反心理,造成师生情感上的障碍。心理隔阂加深,久之教学受阻,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不偏不倚,用各种语言动作去营造一种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对学生忌讽刺,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正如卢教授说到的“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心理动力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甚至会使学生由尊重、喜欢你转移到爱你所教的学科。这自然会使这门学科的成绩稳步提高,相反即使教师业务水平再高,学生疏而远之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尊重学生,才会架起沟通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热情,更加投入,更加用功。
4、兴趣,促使兴奋点的转移
问题学生多数胸无大志,学习不感兴趣。兴奋点在吃喝玩乐上,常常是无事生非。但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把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就能取得“磁石吸铁,驷马难掰”的教育效果,与不良影响告别。班级里可举行一些文体活动,并让那些问题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这样不仅有机会使他们弥补学习不好的遗憾,还可以让其他同学认识其美好的另一面。当那些问题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担任的角色获得同学们的赞扬时,他们的兴奋点开始转移了,要求进步的欲望随之滋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结尾 一天的讲座时间感觉过得太快,笑声和掌声此起披伏,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一则则妙趣横生的事例栩栩如生„„众学员不约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整个讲座中,卢教授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加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确为当下时效性不高的德育工作为我们打下了一针强心针。我思索着,作为我们战斗在特教第一线的老师们,应当从卢教授今天的讲座中吸取精华的理论,再转而实践于德育教育中,或我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让我们所有的同仁一起努力吧!
2012-7-18
第二篇:听宗教授讲座有感
听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有感
2月23日上午,有幸在馆陶宾馆聆听了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宗树兴教授是河北省教科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讲座中,宗教授就双有效教学实施的背景和原因、双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点、课程教学对双有效的落实、双有效实施的区域和学校管理的层面要求、双有效教学与三维十度的关系、实施三维十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六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宗教授的讲座思路清晰,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听完后深受启迪。邯郸市永和中学副校长张建华围绕“校长听评课”做了专题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三维十度评课表进行了细致讲解。
两位专家的讲座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为我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回来后我们积极组织讨论会,深入学习讲座精髓并认真落实张局长“十字”要求,总结感悟,明确方向,制定工作方案,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三维十度”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对照三维十度评课表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和课堂呈现等不同层面下功夫,使教师的课堂评价水平得以提高,教学方法与双有效教学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提升。
魏僧寨实验小学 张庆全
2014-2-26
第三篇:听彭教授讲座有感
听彭贤智教授讲座随笔
10月31日,河北省初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彭贤智教授应邀到我校指导教育科研课题工作,并作了《爱的课堂文化构建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听了彭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很深。
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可持续发展,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知识经济,教育国际化不单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外延形式的国际化,更是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涵发展的国际化,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化。
一个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待过的,哪怕待一分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价值取向。学生每天都在呼吸着“课堂文化的空气”,这个空气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学生一生发生作用的可能并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包括在其影响下的思想。
我国十年课改,最大贡献就是文化影响力,带有深刻的文化诉求来的,这种文化诉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标志性的话语,一提起课改,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是我国课堂文化的解放;二是学生素质的发展全面。
课改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课改对基础教育界的思想影响无疑是一场大的地震。
课堂是教育最核心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恢复人的尊严,教育才能重新赢得尊严;只有在这里摆正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才能获得真实的突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确实增加了不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好事,好于学生不动只听。但多数学生的行为是“被活动”,被老师预设的教案调动得团团转,尚未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发问、主动思维、主动解难、主动创新的境界。学生行为应体现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新的认知。师生互动使传统的教学相长理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当代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师生互动行为强调教师要走出“讲”的误区,让学生在“读、问、答、做、练、讲、结”的互动过程中,学会知识、夯实基础、增长能力。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互动,问答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等。
当书本知识不再压制师生的合理需求;当兴趣和自主性被解放出来;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人发展的核心价值;当每一个个体受到关怀,人就从不恰当的“工具”角色中解放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彭教授指出:应始终围绕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一生命主题,其核心价值是儿童主动发展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到突出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信任理解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文化濡染的过程,研究课堂教学,核心要研究课堂文化,不研究课堂文化,就抓不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就只能在教学技术层面打转转,课堂教学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变革。课堂是教育发生影响力的核心地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人文关怀与温情,评价更多的指向学生生命成长,那我们的评价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会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更高的目标。
构建爱的文化课堂,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知识的平台,让他们的智慧在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中升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直至争论。
通过教师的爱,培育学生的爱,在爱的互动中,师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鲜活、生命的灵动、生命的创造,真正成为我们追求的生命化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加深加厚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与思想素养。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小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语文上课,最喜欢放开让学生辩论,因为“思维民主是创造力迸发的前提”。生命文化课堂是充分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的课堂,是体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课堂。1·课堂充满关爱、真诚。
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因此教学过程充满关爱、真诚,用“心”去上课,用爱和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课堂要求真务实。
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的体系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学习指导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接受水平,与教学内容相衔接。3·要创新教学过程。4·课堂充满生命活力。5·要有情感投入。
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有激情,富有感染力;对教材的理解深刻,能抓住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有人情味、有亲合力。6·课堂要体现核心理念。
循生命之道,彰显出生命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中能体现出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责任、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中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7·课堂教学要有效率。总之,听了彭教授的讲座,我受益颇多。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感受。“勤读+勤写+勤思+勤行=完美教师”。今后,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实现这个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
第四篇:听卢元锴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卢元锴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迁安市第五实验小学
石伟
快乐教育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快乐教育的精髓,我校请来了卢元锴教授给我们做了一堂深刻而又生动的讲座,卢教授的讲座给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给我们阐述了快乐教育的含义,为我校快乐教育的主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之前听到快乐教育这一主题的时候,在我的心中多少有一些迷茫,因为“快乐”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命题,它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但真的要去研究它,并把他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又会让人无从下手,听了卢教授的讲座之后,快乐教育的概念在我的心中明朗起来,层次也渐渐清晰了,以下便是我听了卢教授讲座之后的点滴体会。
一、做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自然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意愿,而生活中并非处处都充盈着快乐的元素,每天都有许多的不顺和不如意发生着,面对这些不能改变的不快乐,我们应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些事情?卢教授讲的他母亲丢钱包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卢教授的母亲去市场买菜,不料买完菜后,钱包丢了,回家后,老太太高兴的对家人说:“快吃吧,今天钱包丢了,幸亏我是先买的菜,否则今天就没吃的了”)一个简短的小事,体现了卢教授母亲对待生活乐观的态度,同样的事情,换个角度,你就可能看到美丽的风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与学生接触,每天都会有许多繁琐的事情缠着我们,因此,这样乐观的态度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所以,遇到事情、遇到调皮的学生,我们不妨也换一个角度。
二、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快乐的面对生活,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还要在学校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着手:
1、快乐和谐的环境
人们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不仅能够使人的身心愉悦,而且还能让人工作、学习的效率更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给学生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2、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
卢教授给快乐教育下的定义为“人们需求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情”,而学生的需求可能有许多是不正当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想给学生快乐,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并给予合适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正当的、有助于发展的、真正地快乐。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既然称之为快乐教育,那么“快乐”和“教育”就是密不可分的,快乐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又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快乐,作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便成了践行快乐教育的主阵地,回想以前的教学活动,有许多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卢教授的讲座中提到“知识是给课堂带来快乐的第一要素”而我们如何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知识,以及传递知识的方式,如何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这是我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目标。
卢教授的讲座生动而又深刻,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使我对快乐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为我校践行快乐教育文化建设起到了总领的作用,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如何把这种理念植入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去,让快乐教育的理念真正影响到学生,以期能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继续加深对快乐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的去探索!
第五篇:听张雪龙教授讲座有感
听张教授讲座有感
何川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界专家,张雪龙教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座。张教授堪称教育界的太斗,他介绍说:他主持研究的课题多次曾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出版过著作《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发展与成长——我的办学心路历程》、《学会参与走向未来》等。台上的张教授讲座时,语言温和亲切,把从教多年的教育思考和感悟娓娓到来,形象儒雅,学者风范十足。我由衷地觉得:听张教授一讲座,胜读十年书啊!
张教授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让自己优秀起来——在改进教学中改变自己》。内容丰富而精彩,既有教师自身的如何发展,也有老师课堂的如何教学。这让我深受启发,学到了很多。
比如讲教师的自身发展方面,张教授从身边同事们的成长例子讲起,告诉大家如何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张教授精准地把这些策略概括成三成:成事、成人、成学问。三更:追求更好、坚持更久、目光更远。三要:深入实践要占70%、广泛交流要占20%、虚心学习要占10%。
在课堂教学方面,张教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指导,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收获颇丰。一是如何设计教案,二是如何驾驭课堂,三是如何有效反思、四是如何布置作业、五是如何进行辅导,六是如何
组织考核。张教授讲的课堂教学方面,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真的是经常发生,而他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是匠心独具,听后让我恍然大悟。比如他说的备课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谱、教中有度,先自己备课,然后参考别人的教案。这个我们平时做的都是先参考别人的教案,让别人的观点先入为主了。张教授所提出应该先自己备课才是最贴近本班学生学情,也更能培养教师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讲到作业,张教授不主张不交作业,作业的积极意义不能视而不见。但要防止作而不业、批而不改、订而不正的现象。这十二个字可以说对当前作业有些现象的一种写实。我想,在这些在我以后的工作中都得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专注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张教授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一晃而过。但讲座里却凝集了他几十年来的教育智慧,在此,我要感谢张教授的无私,感谢他把这一切分享给在场的第一位教育工作者。听了这次讲座,在场的每一位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我想,不能光有激动啊!一切都要落实在行动上,才能起到这次邀请张教授举办这次讲座的真正目的。正如像张教授所说:让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现实追求、让日常教学成为教师的成长载体、让实践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状态。
那么,让我们践行张教授的在教学中改变自己吧!让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